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話說資中的古城門

話說資中的古城門

任何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都有其豐富的多元文化內涵,其中,雄偉壯觀的古城門,往往被視為最直觀的表象而格外發人思幽。古時,北京城有正陽、崇文、宣武、安定、德勝、東直、西直、朝陽、阜城九個城門;成都有銀輝門、武成門、江橋門、復興門(又叫新南門)、清遠門、通惠門、大安門、存正門八道城門,而資中雖只是直隸州,卻同北京一樣擁有九個,比成都還多一個,資中人自豪地稱自己居住的城市是「九門城」。

可惜的是,古資中的九道城門經歷漫長的歷史歲月和風雨滄桑,一路步履踉蹌地邁入太平年代後,卻遭到了近乎絕情的毀棄,被肢解剝扒得支離破碎體無完膚、拆毀貽盡。

好在,聰穎的資中人在曾經擁有的失去後,還會啟動懊悔的思維。在前幾年建成的10里濱江大道上,資中人又在沿江的原址上重建了五個城門,給了文化名城一點久盼的心靈慰籍,也勾起了我對古城門的記憶。

資中建縣之初,「官舍簡陋,無有城垣」。直到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才修了一個方圓三里的土城。經唐、宋、明、清各代的多次培修、擴建,至清末全城共九座城門。正東為建春門,東城偏北的為紫氣門,正北為拱辰門,正西為咸豐門,正南為迎熏門。另外五座稍小的城門中,四座通往沱江邊,從西到東為平波門、安瀾門、通津門、達江門。

縣城的東大門,為南宋丞相趙雄所建,是九座城門中最古老而又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城門。因東門地處朝氣方位,取生機盎然之意,故名為「建春門」。建春門清同治四年重修,連城門共三層,抬梁式結構,九脊重檐歇山式屋頂,堞樓高聳,翼角翹天,顯得高大雄渾,巍峨壯觀。

東城偏北的城門叫「紫氣門」, 俗稱「小東門」。 紫氣門暗含「東邊」的意思,取「紫氣東來」之意。

一中校門外的城門叫「達江門」,俗稱「瓮城子」。同治元年(1862)資州州牧黃濟在這裡修砌了一個水道直達沱江。此水道修得像個瓦瓮,若縣城被敵兵圍困,在城牆外看不出門道的痕迹,城內的居民卻可以不用開啟城門就可以從「瓮」中取水,設計得相當科學。

文星街口的城門叫「通津門」,俗稱「五顯廟」。「通」是到達、暢通、流通、交換的意思。《荀子?儒教》說:「通財貨,相美惡,辯貴賤。」《王制》解釋為:「通流財物粟米無有滯留,使相歸移也。」「津」是渡口、碼頭的意思。《論語?集解》說:「津,濟渡也。」五顯廟外的沱江碼頭是出入古城的水上通道,故名「通津門」。

正南門為「迎熏門」。「迎」字是歡迎、迎接的意思,「熏」是「和暖」的意思。古時,和暖的南風曰「熏風」。《呂氏春秋?有始》稱「熏風自南來。」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辯樂》:「昔日舜彈五弦之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白居易在《首夏南池獨酌》中有「熏風自南至,吹我池上林。」的詩句。那和暖的熏風從南面吹送過來,正好被面向南方城門迎納,因此,舊城南門的門額上,嵌上了「迎熏門」的石匾。

「安瀾門」, 俗稱「三家巷」。 「安瀾」有使水波平靜的意思。《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天下安瀾,比屋可封。」沱江流經資中,看似水流平緩,其實險象環生。歷朝歷代,水患層出不窮。此門命名為安瀾門,是取安定水患之意。

縣城沿江最西面的城門叫「平波門」。據說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沱江漲大水,資中沿江幾道城門全都進水,州牧陳德熏便在水邊擺上香燭,祭拜江神,祈求洪水消退。可是陳德熏是個貪官,他的祭祀不僅未能消退洪水,反而使得水勢更加洶湧,幸好州同(州牧的佐官)也設了個香案,這是個清官,他一祭拜洪波就慢慢地平靜下來,資中城免除了一場洪災。老百姓為了紀念那位州同老爺,便將他祭神退水的城門叫做平波門。

縣城的正西門叫「咸豐門」。許多人誤以為此門是清朝咸豐年間修建的,其實這門是明代就有,叫「咸豐門」是取其「咸慶豐年」之意。

縣城的正北的城門叫「拱辰門」。 「拱辰」二字取自《論語?為政》,取四方歸向,眾人共尊之意。《論語?為政》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後因以喻拱衛君王或四裔歸附。唐?元稹《兩省供奉官諫駕幸溫湯狀》:「陛下若騎從輕馳,則道途無拱辰之備。」《宋史?外國傳三?高麗》:「載推柔遠之恩,式獎拱辰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淺談醫患關係
這樣跟孩子一起既快樂又自由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