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人類為何如此鍾愛太空恐龍,還為此編寫了一部宇宙侏羅紀簡史?

人類為何如此鍾愛太空恐龍,還為此編寫了一部宇宙侏羅紀簡史?

恐龍和太空。

這兩個話題令人心馳神往、充滿兒時遐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跨入科學的大門。恐龍擁有異乎尋常的體型和外貌,有力地體現了時間的深邃。深邃的太空是發現和冒險的樂園,無數年來一直吸引著人類。

但由於恐龍困囿於地球(這個限制是它們滅絕的主要原因),把它們想像成太空生物似乎是荒唐可笑的。然而,正如《侏羅紀公園》里的混沌理論學家伊恩·馬爾科姆(Ian Malcolm)所說,生命總能找到出路(至少是在小說中)。

在任何搜索引擎中輸入「太空恐龍」或「恐龍宇航員」,你都會看到無數的離奇橋段:在《神秘博士》里,志留人把恐龍送入太空;在《星際迷航:航海家號》里,沃斯族是智慧生物鴨嘴龍的後代,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發生後,鴨嘴龍離開地球,尋找新的家園;在《卡爾文與霍布斯虎》里,恐龍駕駛太空飛船是一個經常出現的情節。

還有一些不那麼出名的作品,比如《恐龍星球》和《迅猛龍艦長》。在《恐龍奇幻小說》中,有一整章都在講述蜥蜴類外星人的歷史,他稱之為「太空恐龍」。此外,動畫片《恐龍人》也在1987年播出。

把恐龍置於太空之中的這股熱潮甚至蔓延到了科學領域。化學家羅納德·布雷斯洛(Ronald Breslow)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中談到了太空恐龍的設想。現在,恐龍真的已經進入太空,只不過是死的——多塊恐龍化石被送上了太空軌道。

科幻作品為何如此鍾愛太空恐龍?人們希冀著這種早已滅絕的地球生物還存在於宇宙中的其他某個地方,這種渴望說明了我們的什麼心態?

作為一名太空恐龍迷,十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我清楚地意識到,太空恐龍雖然表面上看起來荒誕不經,但常常反映了我們對人類在時空中所處境況的恐懼和希望。以下太空恐龍的悠久歷史,希望能對各位有所啟發。


太空恐龍的起源

19世紀後期,第一波恐龍熱潮席捲北美和歐洲,由此播下了太空恐龍的種子。那時,在兩位美國古生物學家愛德華·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和奧塞內爾·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的影響下,民眾對恐龍痴迷不已。

從19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科普和馬什跑遍美國西部,拚命挖掘恐龍化石,試圖超越對方,成為頭號古生物學家。兩人共發現了130多個新的恐龍物種。

太空中的恐龍

這些已滅絕動物的遺骸被運往自然歷史博物館,它們的龐大體型和奇特外表令觀眾目瞪口呆、難以置信。但吸引人們的不只是它們龐大的身軀,還有它們所代表的範式轉移。

「19世紀後期,人們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變遷和科學革命,他們在所有層面上對世界運行方式的認知都被完全顛覆。」《古生物藝術:史前歷史的想像》作者佐伊·萊斯卡茲(Zo? Lescaze)說。

在這一時期,西方人普遍認為,地球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在大約6,000年前由上帝創造的。但恐龍把那個時間表掃進了垃圾堆,迫使人們去想像那個不可思議的年代,以及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就已存在的生命形態。

「我認為當時,人們對人類的重要性、對自身生存的保障以及對上帝的仁愛之心,都發生了根本的動搖,因為我們發現,上帝會抹除他創造出來的東西。」萊斯卡茲說,「這令人非常不安。」

在發現史前大規模滅絕事件的同時,還發生了人類導致的滅絕事件,比如消失的旅鴿和瀕危的野牛。在美國邊界發現的化石證據顯示,整個動物種群可以突然之間死絕,人們雖然對此感到驚愕,但卻在同一片土地上加速當代的動物滅絕。

人們漸漸明白,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早已存在其他生物。當民眾(有點)適應了這一觀點後,人類與恐龍搏鬥的想法便開始出現。人們熱切地幻想恐龍和人類之間的交鋒,恐龍往往代表兇惡的怪獸,而人類擁有先進的武器和正當的優越感。

畢竟,與地球野蠻歷史的化身進行終極對決,沒有比這更能證明西方人探索世界、研究技術和征服自然的正當性。


邊界龍

芝加哥大學媒體歷史學家W.J.T.米切爾(W.J.T. Mitchell)在《最後的恐龍之書》中,深入探討了狂野西部主題與恐龍形象之間的聯繫。這只是在概念上朝太空恐龍邁出的一小步。

「就恐龍而言,美國邊界和外太空難道不是一回事嗎?」米切爾說,「『太空,最後的邊界』是20世紀版的美國夢。」

在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地心遊記》中,恐龍生活在地底深處;在阿瑟·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的《失落的世界》中,恐龍藏身於叢林高原;在弗蘭克·麥肯齊·薩維爾(Frank Mackenzie Saville)的《南牆之外》中,恐龍突然出現在南極洲;在古斯塔夫斯·W·蒲柏(Gustavus W. Pope)的《金星之旅》中,恐龍在那個外星球上出沒。

金星上有恐龍的觀點曾經非常流行,以至於在1980年美國公共電視台的《宇宙》節目中,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覺得有必要親自破除這種不實之言。

薩根解釋說,在20世紀早期到中期,人們普遍認為,恐龍可能隱藏在金星上的溫暖雨林中。但蘇聯Venera探測器後來證實,金星上的環境非常惡劣,如同地獄。

與被認錯的火星上的運河一樣,金星恐龍也是望遠鏡性能提升的結果。更強大的望遠鏡使天文學家可以更清楚地觀察周圍星球的特徵。「火星上存在運河」在公眾的想像中迅速演變成了「肯定是心懷敵意的外星入侵者」,「金星上有雲」變成了「肯定是一顆恐龍星球」。

早在Venera探測器登陸金星之前,天文學家就已經懷疑金星恐龍的真實性了,不過,那些富於想像的言論依然影響了很多人。對《恐龍人》創作者邁克爾·奧斯蘭(Michael Uslan)來說,關於火星和金星的這些言論給他提供了啟發,促使他對太空恐龍題材進行改造。

「我是嬰兒潮一代,所以我們是最後一代會提出這種問題的人:誰修建了火星上的運河?金星的雲層下面有什麼?會是恐龍嗎?」奧斯蘭說。

「科學趕走了我們的那個念頭。」他說,「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好奇心。於是,我們創作科幻作品,同時盡量符合太空旅行、技術和恐龍研究領域的事實。」

如此一來,在一個多世紀里,太空恐龍題材適應了不斷變化的科學和文化版圖。最初,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那段時間,太空恐龍題材反映了人們對強勢文化和野生動物的普遍痴迷,夾雜著很快將沒有未知地域可供探索的不安預感。

那些故事把恐龍描述成面目猙獰、性格暴戾的怪物,費盡心思為人類角色的殺戮行為辯護。當代古生物藝術則把恐龍刻畫得更加殘暴。

1939年8月出版的《恐怖驚奇故事》

「以前的書總是把恐龍描繪成怪物。」《太空中的恐龍》兒童系列書籍作者普拉納斯·諾喬凱蒂斯(Pranas Naujokaitis)說,「那個邪惡的蜥蜴類爬行動物有6米高,嘴裡全是香蕉般大小的尖牙利齒。這很嚇人。如果你把那副形象放在書籍封面上,能取得不錯的銷量。」

那個年代,狩獵大型動物是男子氣概的主流表達方式,這種環境下,人類經過艱苦戰鬥殺死恐龍的橋段很能引起觀眾的共鳴。但到了20世紀40和50年代,隨著邊界地區的動物被帶到城裡的動物園進行大規模展示,社會態度發生轉變,動物保護運動開始興起。由此產生的結果是,科幻作品裡的恐龍開始被關進籠子供人研究,這樣的情節不比殺戮恐龍的情節少。


太空中的侏羅紀公園

科幻作品的主題從為了生存而與怪獸搏鬥,轉變成捕捉怪獸供人參觀。《金剛》就是很好的例子。雖然那隻巨猿在骷髏島上的恐龍對手逃脫了和它一樣的命運,但科幻作品中的其他很多恐龍卻沒有。

作者們開始想像著從久遠的過去(恐龍)和深邃的太空(太空恐龍)捕捉動物,把它們當成動物園裡的動物來對待。

於是,金星恐龍不可避免地再次出現在這些故事中。在《Coronet》雜誌1950年3月刊上,有一個題為「史密斯先生去金星」的故事,描寫了史密斯一家遊覽金星動物園的情景,那是「金星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

在該故事中,金星恐龍被描繪成「龍形生物」,讓史密斯夫人感到害怕。這就證明了捕捉它們的正當性,就像以前這被用來證明殺戮太空恐龍的正當性一樣。但20世紀下半葉的動物維權運動蔓延到了虛構的太空恐龍世界,改變了那些觀念。

以1984年的《恐龍星球倖存者》為例。該書的背景是Ireta星球,居住在這個星球上的太空恐龍具有智慧,它們的祖先來自地球的動物園。這個故事利用太空恐龍來強調人們尊重和理解脆弱動物的責任。

霸王龍宇航員

從外星球捕捉恐龍帶回地球動物園展覽,這類故事也受到了野生動物保護運動的影響,比如1976年的小說《孵化》。這部小說的背景是在2149年,講述了一支星際探險隊前往Erigon星球收集太空恐龍的蛋,帶回地球孵化,然後在保護區里飼養。

20世紀70和80年代,也許是受到蘇聯和美國第一次發射軌道空間站的啟發,科幻故事中的恐龍也開始遷移到空間站。在《圖夫航行記》的中篇故事《災星》中,一群救援人員偶然發現了一艘遭棄用的種子飛船,上面存滿了各種危險生物的胚胎,這些生物來自於不同的星球。自然,霸王龍是地球的殺手之王。

在這批「死亡使者」中,霸王龍是唯一的地球生物。但有時,空間站上也有恐龍動物園,比如1980年的短篇小說《我們的蜥腳類動物女士》。這個故事的發生地點是一艘太空飛船,上面存放著被人類改造過基因的恐龍。原本是想復活恐龍,供人娛樂,結果飛船的操作系統失控,釀成悲劇。

「在那隻霸王龍製造了聖地亞哥血腥事件後,從政治角度來說,讓恐龍繼續留在地球上已經不可行。」故事敘述者解釋道。

這個故事有多條線索:人類在技術上的傲慢,生物工程的倫理,以及智慧恐龍的誘惑。在這些情節元素的共同作用下,故事敘述者得出了一個關於太空恐龍智慧的結論,而且語帶同情。

「我們對中生代所知甚少。只知道一點點,就是光禿禿的骨頭而已。」敘述者說,「數億年時光流逝,所有的文明痕迹都被抹掉。它們有沒有語言、詩歌、神話、哲學?愛情、夢想、志向?」

這些想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的「恐龍文藝復興」。60年代是古生物學大發現的時期,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發現是,很多恐龍可能是敏捷的溫血動物,某些恐龍或許比較聰明。

「我覺得,人們對恐龍那種緩慢笨拙、註定滅絕的老印象是完全錯誤的。」米切爾說,「20世紀下半葉的新觀點更尊重它們的敏捷、多樣化和適應性。」

這些小說中常常伴隨著質疑人類比恐龍更優越的主題。米切爾指出,恐龍至少可以把它們的滅絕歸罪於一顆小行星,而人類可能自我毀滅,根本不需要外界的力量。


恐龍人

關於智慧恐龍崛起,最生動的例子也許是動畫片《恐龍人》。這部動畫片的主角是一群擬人化的恐龍,它們能「變身」成原始的恐龍形態,駕駛的宇宙飛船也形似恐龍。

這部動畫片的創作者之一邁克爾·奧斯蘭想為自己上幼兒園的兒子構思一種動畫形象,要能夠吸引他,於是,他產生了恐龍人的想法。「小孩子都會被太空恐龍吸引。」奧斯蘭說,「所以,一天早上,我刮鬍子的時候,突然想到了『恐龍人』這個詞,心想:『這很酷,但到底是什麼呢?』」

《恐龍人》的故事背景是,在Reptilon星球上,恐龍進化成了智慧物種,能在星際之間航行。作為反派的暴龍和作為正派的恐龍人時常交戰,而一群被稱為「秘密偵察員」的人類兒童被捲入爭鬥。

《恐龍人》的創作是基於這樣一種設想:如果恐龍沒有滅絕,它們可能會演化成什麼樣子?

這種思想實驗在上世紀80年代興起,天文學家薩根在其1977年著作《伊甸園之龍》中關於智慧恐龍的描述,對這種實驗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英國多賽特恐龍博物館的「恐龍人」展

《恐龍人》搭乘這股趨勢的東風,其恐龍角色被賦予了很多人類屬性,比如語言、文化、載體和技術能力。這是首次有主流作品把太空恐龍描繪成比人類更高等的物種,此後,太空恐龍故事不再只是「人類對抗牙齒沾滿鮮血的怪獸」,還有「人類對抗更高等的生物」。

「我認為,一些創作者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把恐龍當成大壞蛋或者殺戮怪獸的事,已經有人干過了。」《太空中的恐龍》作者諾喬凱蒂斯說,「觀眾變得越來越挑剔,想看點不同的東西。」

除此之外,人類的傲慢自大引發的文化焦慮,也促成了這一轉變。

「如今,生物滅絕並非不可能,不僅僅是對一些動物而言,對我們人類而言,也是如此。」媒體歷史學家米切爾說,「這就是恐龍成為圖騰動物的原因。它們象徵著人類。恐龍是它們那個時代的霸主,『統治著地球』。現在,輪到我們統治地球了,但我們似乎在為自己的滅絕創造條件。」

《恐龍人》體現了當時的這些環境問題,其主題至今仍然能引起粉絲們的共鳴。

「恐龍人」系列玩具

目前,奧斯蘭正在創作新版的恐龍人漫畫書,他將讓恐龍擁有羽毛,還會強調氣候變化意識,延續舊版的傳統。

新版恐龍人漫畫書

太空恐龍不只是展現兒時遐想的一個文化摹因,還是折射當代社會的一面鏡子。

「久遠過去和遙遠未來的一個共同之處在於,對活在當下的人來說,二者都具有陌生感。」《古生物藝術》作者萊斯卡茲說,「沒人見過史前年代,也沒人見過未來,所以,我們能把最狂放的幻想和最富於想像力的念頭投射到那兩個時期。雖然它們看似相反,分處時間軸的兩端,但它們具有那個共同的特徵。」


未來的太空恐龍將是什麼樣子?

科幻作品中的太空恐龍,先是邊界的象徵,接著成為動物園裡的奇珍異品,最後演變為人類的智慧替身。對於各種喻意之間的共性,每個人似乎都有不同的解讀。

摘自《太空中的恐龍》

「坦白講,歸根結底,我認為一切都歸結於恐龍的魅力。」諾喬凱蒂斯說,「它就像世界通用語。幾乎所有人都喜歡恐龍。」

作家漢斯·蓋耶(Hans Geyer)說,恐龍和太空是「兩個不會過時的話題」。他說,「通過研究這兩個話題,我們能獲得的知識似乎是無窮無盡的。」

米切爾從人類中心主義的角度來看待太空恐龍。「人類為什麼想像出太空恐龍?和我們想像出外星人的原因是一樣的。」他說,「首先,如果外星人是惡意的,人類的毀滅就有了譴責的對象;如果他們是友善的,他們就會引導我們糾正我們的道路,教我們生存之道。」

在萊斯卡茲看來,太空恐龍代表著一種希望。「如果太空中有恐龍,那麼我們也能在太空中繁衍壯大。」她說,「也許,面對滅絕和由此產生的深深恐懼,至少我們還有希望。那個希望或許就是恐龍。」

說到底,太空恐龍反映了人類生活的不斷演變,折射了我們最美好的願望和最深沉的恐懼。它們天生就是可笑和虛幻的,但它們也是通向世人內心的最直接途徑之一。因此,若想把握社會的脈搏,就去思考人類想像出的太空恐龍吧。

翻譯:于波

校對:李莉

編輯:穎仔

來源:Motherboard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台,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造就 的精彩文章:

如果我們可以拯救大熊貓,也就能拯救所有的物種,包括人類自己
《侏羅紀世界2》中的恐龍能擋子彈,真正的恐龍是否也刀槍不入?

TAG:造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