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聊聊災難電影:人們為什麼會去體驗銀幕上的風暴?

聊聊災難電影:人們為什麼會去體驗銀幕上的風暴?

文/otaconlegend

導語:近幾年,大量的災難電影依靠著酷炫的視覺效果輪番衝擊著觀眾的眼球。或者說,從有了電影開始,「災難體驗」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然而,並非所有銀幕上的災難都能給人們帶來好的感受。有的時候,戲外的災難比銀幕里還要糟糕(尷尬笑)。

「史上第一部電影」,也算是一場「身臨其境」的災難片

1896年一月,巴黎。

在某間沙龍中,穿戴正式的人們正襟危坐,他們每人都交了幾法郎來體驗一種全新的玩意兒。門口的海報上印著「 Société Lumière 」幾個大字。而「 Lumière 」一字在法語里的意思便是「光」。

到了時間,房間內部燈光變暗,放映機上的膠片輪開始緩緩轉動,影像逐漸出現在熒幕之上——在畫面的右上方,一輛火車在眾人的注視下緩緩駛入小鎮拉西奧塔(La Ciotat)車站站台。被熒幕映襯得愈發蒼白的一張張臉透露著緊張,不時有紳士掏出手帕擦拭額頭留下的豆大汗珠……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這樣的體驗。

他們在看的東西,便是一直被誤傳為「史上第一部電影」的、由盧米埃爾兄弟推出的《火車進站》(L"Arrivée d"un train en gare de La Ciotat)。

當然了,上面這段是我杜撰出來的。《火車進站》這部電影實際上也並不是第一部上映的電影。當日在「大咖啡館」印度沙龍里放映的第一部電影是記錄里昂工廠工人下班的電影《工人下班》(Sortie d"usine),里昂的這條街道現在也已經改名為「第一部電影街」(Rue de premier film)。而這一部雖然網上還傳過更誇張的版本,什麼「大家以為火車真的從畫面上跑出來了一樣恐慌著、尖叫著跑出放映室」。其實盧米埃爾兄弟一直致力於將影片3D化,他們也利用3D膠片重新拍攝過《火車進站》,並且於1935年在法蘭西科學院播放。因為早年的電影歷史記錄混亂,所以可能將2D、3D播出時的情景弄混也是有可能的。

雖然那個時候還沒有災難片這種分類,但是如果要強行扯上關係的,這種3D膠片拍攝的立體影片可以算是災難片鼻祖了吧。

以《國際機場》為代表,災難片的處境一直很微妙

讓我們再把時間往現在推進一點:1969年的時候,環球影業請來了曾拍出過《34街奇緣》的導演喬治·希頓(George Seaton),想讓他把1968年阿瑟·海利(Arthur Hailey)小說《國際機場》改編成劇本拍一部電影。而演員則請來了當時的一票大腕,包括伯特·蘭卡斯特(Burt Lancaster)、迪恩·馬丁(Dean Martin)、珍·茜寶(Jean Seberg)、海倫·海絲(Helen Hayes)、傑奎琳·比塞特(Jacqueline Bisset)和凡·赫夫林(Van Heflin)。影片預算也達到了在當時驚人的一千萬美元。

聊聊災難電影:人們為什麼會去體驗銀幕上的風暴?

看海報怎麼也不像是災難電影

影片大概內容是這樣的:在被十年一遇的的暴風雪覆蓋的林肯國際機場,機場經理正在為家庭和工作上的事情焦頭爛額之時,得知有一名攜帶著炸彈的乘客登上了飛往羅馬的全球航空2號航班……而此時飛機已經上天,一切只能靠機組人員處理……

《國際機場》結構十分工整,雖然故事劇情在現在看來顯得老套,在當時還是新穎的、並且是被人們所歡迎的。但是人物間複雜的愛情關係顯得冗餘,我到現在其實都懷疑很多人物是因為給大明星騰位置才加入到劇本之中的。

拍攝電影的時候,導演看上了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國際機場(Minneapolis-Saint Paul International Airport),因為那裡的冬天會有大雪天氣,與影片的背景極為契合。誰知道在拍攝當時,晴空萬里,機場上空一點下雪的跡象也沒有,於是只好用塑料泡沫製作假雪拍攝。所以在這部影片之中所有的雪都是人工製作的,這也可以說是old-school范兒的特效了吧。

直至今日,在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國際機場還立著一塊顯示牌,上面記述著這段歷史。

聊聊災難電影:人們為什麼會去體驗銀幕上的風暴?

影片中除雪的場景

而影片中出現的飛機則是真的飛機,是影片劇組向其他航空公司租來的,在機尾處重新噴繪了影片中虛構的「全球航空公司」(Trans Global Airlines)字樣。而在現實中,這架飛機於1989年在降落巴西的時候墜毀,釀成了機上3名機組成員以及22名地面人員喪生的慘劇。

聊聊災難電影:人們為什麼會去體驗銀幕上的風暴?

影片中的「全球航空2號班機」

雖然這部電影的賣點好像並不在於特效本身,但是因為拍攝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的人工假雪,被認為是樹立了「將災難和歷險融合到微觀情景劇中」這一電影類型的典範,在當時取得了1億多驚人的票房成績,這個數字依舊能排在歷史電影票房的第43名。

當然,除了觀眾買賬之外,影評卻對於《國際機場》劇本的改編頗有微詞。甚至主演之一的伯特·蘭卡斯特自己本人都討厭這部電影,認為其是「電影史上最大的一坨垃圾」(the biggest piece of junk ever made)。

而這部《國際機場》也是配樂大師阿爾弗雷德·紐曼( Alfred Newman)所譜曲的最後一部電影。實際上當時剛剛完成作曲的紐曼已經無力親自指揮樂團演奏,他甚至都沒等到影片上映便於1970年2月17日去世了。終其一生,紐曼獲得了45個奧斯卡原創配樂獎的提名,僅此於大名鼎鼎的沃爾特·迪士尼和締造了《星球大戰》系列原聲的約翰·威廉姆斯;而他獲得的9次原創配樂獎,也僅次於迪士尼的26次位居次席。

同樣,《國際機場》是飾演「炸彈客」的凡·赫夫林生命中的最後一部電影。次年,他在游泳時因為突發心臟病昏迷,最終送醫不治,人生在第62個年頭畫上了句點。

技術越發展,人們越喜歡營造災難

隨著拍攝技術的全面革新以及投資預算的水漲船高,災難片的種類也開始逐漸增多。除去類似《國際機場》的空難題材以外,還增加了海難、殭屍、自然災害等等的題材類型。

提及自然災害片,不得不提及的名字便是羅蘭·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在2004年拍攝《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的時候,為了拍出逼真的洪水淹沒紐約城的效果,劇組特意在廢棄車站設置了一個大型水箱,在其中放置了人造圖書館等建築,外加50多部格式車輛搬入其中,最後注入了25加侖的水,令場景中的紐約市被洪水淹沒。最後為了拍攝暴風雨中洪水泛濫的鏡頭,將這個大型水箱連上一個小型水箱,中間安有閘門,拍攝時隨著導演一聲令下,15加侖的水從小水箱快速湧入大水箱的布景當中,外加吹風系統吹起的浪花,最後成功地做出了暴風雨的場面,效果拔群。

聊聊災難電影:人們為什麼會去體驗銀幕上的風暴?

看似耗費巨大人力物力拍攝的《後天》是首部達成「碳中和」(carbon-neutral)的電影。「碳中和」指的是在計算拍攝電影所需二氧化碳總量後,在加州和不丹種植能夠消耗等同於這個量二氧化碳的森林。另外劇組還購置了一批節能燈泡,送到了低收入家庭中,幫助他們進行節能計劃。這可以說是劇組為防止《後天》里的景象成真而做出的努力吧。

從《後天》震撼人心的畫面開始,到大後天、大大後天(誤),再到可能是災難片巔峰的《2012》,有了3D特效輔助的災難電影,已經用了一千零一種方式毀滅地球了——被冰凍的、被火烤的、被太陽風暴刮成灰的。這種題材幾乎是每年都會有那麼幾個例子,這還不包括外星人來襲、地球裂開、巨大機器人跟怪獸打拳擊什麼的。

就在這個月的27號,災難片的最新玩法,將由《全球風暴》帶來。這次,變成了人類用來操控天氣的衛星暴走,導致全球各地出現了因氣候異常變化導致的自然災害……看預告,吳彥祖掉在地上的雞蛋直接就被煎熟了,我不禁想到,在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的炎炎夏日,其實一直都可以啊……

聊聊災難電影:人們為什麼會去體驗銀幕上的風暴?

《全球風暴》將掀起又一場有關災難的感官盛宴

由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年度科幻災難大片《全球風暴》(Geostorm)即將於10月27日在內地公映。

《全球風暴》是《獨立日》製片人迪安·德夫林(Dean Devlin)自編自導的全球性災變故事,以好萊塢頂級水準打造「全門類氣象災難」的視聽盛宴,科幻史詩范兒的太空搶險和綁架總統的動作戲。影片也通過高科技反噬人類來反思科技進步的得失,帶來更多看點。《全球風暴》是2017年唯一一部進口災難巨制,可以說是今年我們唯一能在銀幕上看到的大製作災難片。

聊聊災難電影:人們為什麼會去體驗銀幕上的風暴?

導演迪安·德夫林在受訪時透露,對全球變暖的思考是創意來源之一,影片反思了人對自然的控制和敬畏應該維持怎樣的平衡。《全球風暴》講述的是在不遠的未來,世界各國通力合作,打造能控制天氣的氣象衛星網路。但失控的系統開始攻擊地球,全球著名的地標城市接連遭受重創甚至摧毀,滅世浩劫席捲全球。

和大多數災難片不同,《全球風暴》中的災難不是自然現象,而是高科技失控的結果。在影片中,打造衛星系統的原因是日益增多的災害天氣,這和現實世界中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極端天氣頻發幾乎一致。而人類的應對方式是藉助高科技打造控制天氣的「武器」,試圖進一步征服和控制自然,結果卻被「黑科技」惡狠狠地反噬,這種頗有因果循環意味的設定引人深思。

聊聊災難電影:人們為什麼會去體驗銀幕上的風暴?

雨點一樣密集的閃電、50多個龍捲風的特效塑造災難全景

但《全球風暴》首先是酣暢淋漓的視聽盛宴,影片毀天滅地的末日災難場景極致震撼。通過陸續曝光的物料,「全門類氣象災難」的創意引發廣泛熱議。從氣象災害到地質災害,《全球風暴》將災難電影中的經典元素有機融合,海嘯、寒潮、冰雹、龍捲風、地裂等輪番登場逞威,花式摧毀世界級地標城市如迪拜、里約、東京、孟買、香港等。同時受惠於未來科技的設定,主創大膽打造規模和形態都前所未有的災難視效。

在採訪中,視效總監自信表示:

「我們想要打造災難片粉絲一直尋求但從未能在大銀幕上見到過的宏大場面,比如我們都在電影中看到過閃電,但從未有人看過《全球風暴》中雷電像雨點一樣密集的炫酷圖景,或者50多個龍捲風同時集結的宏大氣勢。」

陸續發布的物料曝光諸多亮眼細節,如東京雹災中大如籃球的密集冰雹、迪拜標誌性高樓被輕鬆摧毀、香港地熱煎熟雞蛋、里約寒潮冰封熱帶海灘等,都成為網友熱議的焦點。

聊聊災難電影:人們為什麼會去體驗銀幕上的風暴?

《全球風暴》以觀眾熟悉的地標城市莫斯科和孟買來展現兩國遭遇的滅世浩劫。俄羅斯向來給人以寒冷國度的固定印象,在影片中卻偏偏遭遇熱力考驗,強烈反差帶來更大衝擊,也凸顯主創匠心。

在已曝光的預告片中,失控衛星向莫斯科發射強度激增的熱力攻擊,明亮光束照亮夜空,堪比科幻片中的星際戰爭場景。受到攻擊的莫斯科秒變熊熊火海,克里姆林宮、紅場等象徵輝煌歷史的經典地標淹沒在火焰濃煙之中,末日景象令人窒息。

同時,中國版本海報以舉世聞名的上海外灘為主體,堪稱建築奇觀的陸家嘴美輪美奐,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的背景氣勢宏大,帶來深刻的不祥之兆。人氣明星吳彥祖此番飾演衛星系統中國香港負責專家,但也有顯露身手的機會。(授權轉載)

聊聊災難電影:人們為什麼會去體驗銀幕上的風暴?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百分百 的精彩文章:

脂肪堆積位置、體脂比……健身真是男女有別
俄科學家實現世界首例冷凍青蛙心臟復甦實驗

TAG:科普百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