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有效溝通——非暴力溝通模式解讀

如何有效溝通——非暴力溝通模式解讀

這本書叫做「非暴力」的原因,是作者借用了甘地曾用過的「非暴力」一詞,來指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在一些地區,這種溝通方式被稱為「愛的語言。

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觀察事實,表達這樣的事實帶給自己的感受,覺知這種感受的根源是來源於自己的哪種需要,最後提出自己的請求

一位母親對她處於青春期的兒說,「小明,看到桌子下面的兩隻臟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隻,我不太高興,因為我注重整潔。」 母親的這句話表達了非暴力溝通的前三個要素,即觀察到的事實,感受,和自己的需要。

接著,她立即提出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提出具體的請求——「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回房間或放進洗衣機。」 這一要素明確告知他人,我們期待他採取何種行動,來滿足我們。

這樣,這位母親就清楚的說出了非暴力溝通模式的四個要素。

簡單來說,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為: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一、觀察

首先,留意發生的事情,我們觀察到了什麼?不管是否喜歡,只是說出人們做的事情。要點是,清楚的表達觀察的結果,不去評論。

例如:

「如果你飲食不均衡,你的健康就會出問題。」

這句話是評論,把預測當事實。觀察的表達應該是:

「如果你飲食不均衡,我就會擔心你的健康出問題」。

「米奇花錢大手大腳。」

這句話是評論,觀察到的事實是為:

「米奇上周買書花了一千元。」

「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

這句話是評論,觀察到的事實是:

」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歐文沒有進一個球。「

「總是」、「從不」這些詞語,表達的往往也是評論。例如:

「你總是很忙」。

「在需要她的時候,她從不出現。」

「經常」、「很少」這樣的詞語,表達的可能也是評論而非觀察到的事實。』

「你很少配合我。」這是評論,事實是:

「我最近組織了三次活動,每次你都說你不願參加」

」他經常過來。」這是評論,事實是:

「他每周最少過來三次。」

非暴力溝通模式的第一要素,是客觀的講出觀察到的事實。

常見的誤區在於,人們往往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非暴力溝通模式的觀察,要求我們只用說出客觀發生的事情。觀察本身並不難,難的是我們容易將事實,加上自己的評論,情緒化的表達出來。

聽到情緒化的表達或者批評之後,人們會退縮或者防衛反擊,從而導致爭吵,使溝通無法繼續。

二、感受

說出觀察到的事實之後,接著就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

體會和表達感受並不容易。尤其在有著謙虛,委婉等表達文化的中國。

一位大學生說,室友將音響的聲音放得很大,他怎麼也睡不著。

我詢問他當時的感受,他說:「我覺得在晚上不該這麼大聲。」我提醒他,他用「覺得」這個詞,表達的是看法而非感受。我請他再試著表達感受,這一次,他說:「聲音太大了會打擾到別人。」

我向他解釋,這依然是看法而非感受。

他想了想,斬釘截鐵地說,「我沒什麼感受。」

很明顯,他有強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覺知不到自己的感受,更不用說表達了。

日常表達中,我們往往無法區分感受和想法。

A. 想法

" 我覺得我吉他談彈得不好。"

在這個句子中,我評價自己吉他彈得不好,而沒有表達感受。

B. 感受

" 作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 作為吉他手,我有些鬱悶。"

"作為吉他手,我煩透了。"

如果認為自己吉他彈得不好,我可能會失落,鬱悶或煩躁。

當我們說「我覺得」時,我們常常並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

A.「我覺得我被誤解了」

「被誤解」一次反應了我認為別人不理解我。此時,我可能會很著急。

B.「我覺得我被忽略了」

「被忽略」是我們的判斷。此時,如果我想獨處,我就會很高興。如果是想參加活動,我就會感到難過。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步,是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三、需要

在第二個步驟中,我們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接下來要找出,自己的這種感受的來源。我們通常的想法會認為,我們感受的根源來源於別人的行為,然而這只是表象並非本質。

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別人的行為可能刺激我們,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

例:

甲:你昨晚沒來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沒來,我很失望,因為我想和你說一些煩心事。

在上面的例句中,甲認為,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為引起的。而乙認為,她感到失望,是因為她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

我們可以通過「我感到……因為我……」這種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係。

例如:

「看到公司的海報出現拼寫錯誤,我感到很不高興。因為我重視公司的形象。」

「你沒把飯吃完,媽媽感到很失望。因為媽媽希望你能健康成長。」

因此,在非暴力溝通模式當中,我們需要承認自己的感受是源於自身而不是別人,認識到是自己的哪種需求導致了這樣的感受並表達出來。

反之,如果我們將自己不好的感受歸責於對方,對方往往會認為自己受到批評從而進行反駁,此時就演化為了爭吵的暴力溝通。

四、請求

在表達觀察、感受和需要之後,為了達到溝通的目的,這一步我們要請求他人的幫助。

我們告訴別人,為了改善關係,我們希望對方做什麼。我們需要提出具體的請求。然而清楚的表達出我們的請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

一個高中學校的學生對校長極為不滿,認為校長是種族主義者,歧視了一些學生。作者前去幫助調和。

在問到這些學生有什麼請求的時候,學生說,他們希望得到公平的對待。

「公平的對待」這樣的請求是一種抽象的請求,並不具體。

作者告訴學生,如果他們的請求是具體的行動,而非抽象的「公平對待」,他們將更有可能得到滿足。

於是作者就與學生一起制定了38項具體的請求,其中包括:

「我希望黑人學生代表可以參與校服制定」;

「在你提到我們時,我們希望你用「黑人學生」,而不是「你們這些人」」;

他們將這些具體的請求通過書面的形式發送給了校長,當晚,校長就同意了所有的請求。

我們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如果意思太抽象或者模糊不清,別人就很難了解我們到底需要什麼。如果別人不了解我們的需要,溝通的目的就難以達到。

總結

非暴力溝通通過兩個方面來達成溝通過的目的。一方面非暴力溝通藉助上面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誠實地表達自己。

另外一方面,非暴力溝通強調要在溝通的過程中傾聽對方,理解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過錯歸咎於對方。

然而,一旦專註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上產生全新的理解。

保持這兩方面的關注,並幫助他人也這麼做,雙方便可持續互動,直至相互理解;我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時什麼,你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是什麼,為了改善,你的請求是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招聘術 的精彩文章:

TAG:招聘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