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可以預防嗎?

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可以預防嗎?

假如人們早一點在坎耶·韋斯特狂妄自大的表現中看出一些端倪,這位美國饒舌歌手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在39歲因為精神病發作而被緊急送往精神病院住院治療?假如法國雕塑家卡米耶·克洛岱爾早一點得到傾聽和關注,她是不是就不會最終骯髒不堪地死在瘋人院?「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是人們對待一般健康問題的普遍態度,這種觀念是否在心理健康領域也同樣適用?自閉症、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精神疾病,是否也可以提早預防,並在發病早期得到診斷和治療?

貝尼蒂克特·舍奴是法國「疾病和家庭關愛」協會的會員,她的兒子「早」在17歲時被確診患有精神疾病,而他本可以在5歲~7歲間就去醫院進行診斷的。貝尼蒂克特·舍奴卻認為自己的運氣比別人都好,因為「假如兒子的病情很早就被發現,我們一定會馬上尋求治療措施以及後續的治療方案。而因為對病情不知情,所以我們關注的是其他方面的事情,比如我們會很注意為他創造穩定的生長環境,以及教育他培養一種值得稱道的健康生活方式」。貝尼蒂克特·舍奴認為,患者必須有能夠「祛除心理疾病」的強大的精神力量,精神疾病的「早發現」才有價值。

心理模式的改變不可逆轉

這是一場引起了歐洲心理學界震動的爭論。法國「醫學、科學、健康和社會中心」研究員、巴黎科尚醫院青少年中心研究員萊莉雅·波諾瓦爾在她的《「脆弱」的青少年,精神疾病可以預測嗎?》一書中談到了這個話題。她觀察到,「從一方面來說,臨床心理醫生對他的就診對象都有統一的標準化的記錄,醫生可以通過這些記錄,計算出一個人患精神疾病的風險,以便能夠儘早採取干預手段。而另一方面,心理醫生又會擔心,因為過早的預測,會加速預言的『自我實現』,會把青少年壓制在精神疾病的標籤下。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尋求自我認知的重要階段,過早的預測顯然會影響青少年的自我判斷。」

巴黎笛卡爾大學研究員瑪麗-奧迪爾·克雷布是「預知,預防,個體化,參與化」心理學派的著名代表,她認為,「我們需要把降臨到自己身上的這種挑戰和癌症進行比較,患者在聽到心理醫生宣布『你有危險』後,他對自己患有精神疾病的看法和心理模式都是不可逆轉的。假如一個醫生可以向患者宣布必須為他切除一個黑痣,以防止它變成黑色素瘤,這是因為這種癌症在患者和公眾眼中都是一種臨床性的疾病,可以預防。」

大腦的可塑性是青少年時期的巨大優勢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也許在人生中至少都有過一次短暫的感覺——自己患上了精神疾病,而精神分裂症這種心理疾病卻只涉及不到1%的個體。15歲~25歲這個年齡層的群體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最高,他們同時也是自閉症的高危人群。而當他們步入成年時,這些精神疾病將把他們引入真正的困境。瑪麗-奧迪爾·克雷布認為,「大腦的可塑性是青少年時期的巨大優勢。」她在巴黎聖-安娜醫院設立了專門針對年輕人和青少年的評估中心,以便「在癥狀出現的第一時刻更好地預測病情」。

這是一項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那些已經出現某些早期精神疾病癥狀並且生活受到病症干擾的年輕人可以從中獲益。瑪麗-奧迪爾·克雷布說:「我們的目的是改善這些年輕的精神疾病高危人群的處境,降低他們陷入真正嚴重的精神疾病的幾率。設立這個中心可以避免過早給他們貼上『精神病』的標籤。」

萊莉雅·波諾瓦爾表示,在這個殘酷的問題面前,無論是家長,還是業內的研究員和心理醫生,所有人都在一個問題上觀點一致,那就是,對於「那些心理尤其脆弱的15歲~25歲的人群」,最重要的事情是為他們設立一個接待處和專業中心。

精神疾病防不勝防

英國利物浦大學心理學高級講師瑞卡多·特解若博士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時表示:「精神疾病很大比例上是一種家族遺傳病,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因此防不勝防,當然也不乏受外界環境刺激而導致的精神疾病。」

瑞卡多·特解若認為,精神疾病在很多年輕人身上發生,大部分情況是由基因決定的。「對於一個有家族精神疾病史的青少年來說,除非他一直被保護得很好,家庭氣氛和睦融洽,在學校里不受欺凌,否則很難保證不發病。而這種保護和預防又是防不及防的,因為精神疾病的誘發因素有時候非常奇特,例如受到某種氣味刺激,或是在野外踩到了小動物屍體,都有可能誘發寫在基因里的精神疾病」。

瑞卡多·特解若觀察到,留學生中精神疾病發病率也很高,很多情況是由外界環境變化和文化差異衝擊而產生的心理壓力造成的。他說:「無論如何,精神疾病在英國都不會受到歧視和區別對待。人們普遍認為精神健康與身體健康是同等的,精神生病與身體生病一樣都很自然,吃精神疾病的藥物也與吃感冒咳嗽藥一樣正常。特別對於家長來說更是如此,不論健康與否,孩子都是你的天使,你也是孩子的天使。」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對世界的貢獻與日俱增
濫封「大師」,恰恰是文化不自信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