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四年摸索,這家B+輪AR公司看見殺手級產品就藏在行業鏈里

四年摸索,這家B+輪AR公司看見殺手級產品就藏在行業鏈里

「我們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是,谷歌多有錢、工程師多牛啊,他們都沒成功你怎麼能成功?」

撰文 | 高靜宜

編輯 | 微瘦

六年前,面向消費市場的谷歌眼鏡橫空出世。隨之而來的,是市場對 AR 技術期待值的高漲,在當時的話題度完全不輸如今的 AI 技術。

項目動用了谷歌最神秘的 X 實驗室里的精英,打造出的這款增強現實型穿戴式智能眼睛,被媒體稱為「劃時代」的科技產品。

可好景不長,這個被寄予厚望的產品上市後卻是「高開低走」:由於價格偏高、沒有殺手級應用、設備頻出漏洞等原因,人們不願為其買單,谷歌眼鏡最終逐漸淡出了公眾的視野。2015 年,谷歌宣布取消谷歌眼鏡項目,停止對外出售及產品維護。

儘管谷歌后來也表示並未真正放棄谷歌眼鏡項目並嘗試回歸市場,但在這之後,AR 眼鏡領域也並未出現真正打開局面的後繼者。Snapchat 於 2016 年底推出了一款可以拍攝全景視頻的 AR 眼鏡 Spectacles,相比 Google glass ,它類似墨鏡的設計和價格定位向 C 端用戶靠近許多,但「塑料玩具感」造成銷量也並不理想,接連爆出過滯銷、積壓庫房等消息。

如此一來,這種研發成本和能力要求不低的行業還有機會嗎?

谷歌眼鏡的「頹勢」讓吳斐在創辦 AR 公司亮亮視野的四年時間裡,反覆面對這樣一個問題:

「谷歌多有錢、工程師多牛啊,他們都沒成功你怎麼能成功?」

但這家中國的創業公司甚至沒打算走低價路線。今年年初,亮亮視野推出的新一代人工智慧 AR 眼鏡 GLXSS ME ,售價比 Google Glass 還高。

在他看來,「行業在早期要解決的是單一問題,在解決單一問題上,小企業和大企業還是有得一拼。谷歌的方向沒有錯,問題是谷歌一開始就把產品放到消費市場里,大家預期太高結果谷歌自己的動作變形,這才是真正把谷歌帶向深淵的根源。同時,也沒有任何一個真實的需求能被落地解決,所以整個行業才會又回歸到瓶頸階段。」吳斐說。

在行業紮根多年,他對 AR 眼鏡的看好沒有打過折扣,但從幾個人靠著四面白牆開始,一路伴隨著這些大公司「跌宕起伏」的陰影,直到 2017 年底實現了盈虧平衡,他們才切實從市場上認識到,工業製造業、醫療、安防這些傳統場景里隱藏著真正的機會。

我們解決的是「第一視角」交互需求

AR 眼鏡究竟是不是一個偽需求?什麼樣的產品形態是貼近行業用戶需求的?

吳斐一直認為,其實 AR 眼鏡的底層邏輯非常清晰——

從最原始的卡帶機到計算機再到後來的觸屏手機,人類一直存在方向明確的需求,即更加自然、通暢的交互方式。在他的未來設想里,人們可能甚至無法分清戴上眼鏡是真實的世界還是拿下眼鏡才是真實的世界。

這被吳斐定義為「第一視角」交互革命,也是公司的底盤。

「大家都說一個公司的產品要聚焦,很多時候大多數公司容易聚焦到某一項技術上,例如手勢識別、人臉識別等。可當我們在迭代過程中卻發現,產品應該聚焦什麼?其實是聚焦問題。」吳斐解釋道。

圍繞解決「第一視角」的問題,亮亮視野的所有技術方向開始極度收斂。

一開始,亮亮視野發布的也是一體機,從產品、技術上去推導,對於客戶體驗來說,沒有線的一體機才是一個完整的產品。但想像一下,普通眼鏡 20 g不到,人如果戴 1 斤多的東西在頭上完全不可能長時間使用。

當時,市面上多數產品都是雙目或頭盔式,吳斐認為這種設計多半是想集成更多元豐富的交互,本質上考慮的都是怎麼把 PC 端那樣的體驗放到眼前,比如按鍵手抓過去這種設計。「我們回憶一下用 Window CE 系統的多普達手機,點開始、菜單、文件、excel點一個小格,真正把電腦操作搬上了手機,誰改變了它?觸控,手指是圓的,更符合人手的交互習慣,而眼鏡一定是一個不同的交互模式。」

「反觀我們,當我們聚焦第一視角的交互體驗時,我們發現之前的決定是錯的。」吳斐說,「今天的技術可以在分體式產品上提供一個不錯的體驗,那麼與第一視角強相關的要放在眼鏡,而與第一視角交互行為弱相關的應該可以交給手機。」

移動,是 AR 眼鏡最重要特性之一,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產品就要足夠輕。

GLXSS ME 採用分體式設計,重量為 33.4 克,大約與一幅普通眼鏡的重量持平( Google Glass 重 50 克)。

選擇「輕」背後是一系列受限條件,是對產品硬體及工藝要求的高要求,要不斷對各方面進行取捨。

比如第一個限制,所有的器件都要足夠小,功耗還要足夠低,在計算上在功能上在很多器件上都要做取捨,Hololens 捨棄的是體積,還有一些產品捨棄的是功能。

「我們認為每一克都是很有價值的,所以是 0.1 克、0.1 克往下摳。」吳斐說道。為此,亮亮視野的所有研發與設計都要遵循「最小系統」的原則,把一切不必要的部件都去掉,包括一些阻容感、塑料,這樣做可以在不影響性能的情況下減重。

以光學顯示環節為例,業內存在多種技術路線,每個方向都在快速發展但未來究竟哪種方案會勝出還未可知。在吳斐看來,無論哪種方案,最後成為行業標準的技術並不一定是最好的或最簡單的,應該是最順應行業需求的。

另一方面,「移動性」等同於實時性,也就意味著 AR 眼鏡在感知與交互能力上的挑戰。

不管使用者移動到任何場景下,眼鏡都需要及時作出反應,比如,他是一位物業管理人員,當他走到電力設備面前再走到物業管理中心,眼鏡提供的不同指示和功能需要即時切換。這背後要求的是,系統能通過環境感知迅速觸及雲端,拿到數據再反饋到眼鏡上。換句話說,這考驗的是 AR 眼鏡的現實感知能力,即系統計算能力。

GLXSS ME 選擇搭載英特爾的 AI 晶元,基於端計算的神經網路推理框架為眼鏡賦予視覺能力。

吳斐認為,就像 Linux 嵌入式的發展成就了安卓,安卓帶上精簡指令集最後才有了整個安卓手機的生態,第一視角交互革命一定是一樣的,第一步是拿矢量計算器完成現實的感知、識別,接下來整個業界去做基於高實時性系統的操作系統。

「目前感知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們的能力更多是在軟體、演算法架構上面,在前端嵌入式計算環節投入比較多,非常多的人在這上面做架構、底層的改造,上層的應用優化。」吳斐說道。

他透露,公司從 2016 年初就開始著手布局 AI 領域的技術研發並組建團隊,目前該團隊大約有四十人,從事底層架構的改造以及上層的應用優化等方面。「我們現在用 ResNet50 層模型從檢測、跟蹤到識別一個人臉可以做到 200ms 以內。」

中國式生存之道

即便是把眼鏡做輕,可以長時間佩戴,但這些 B 類客戶拿來「看」什麼?

「剛開始產品的試用反響不是很好,很多人把它當成一個噱頭,後來我們按行業、領域找客戶,跟客戶一起去推導出合適的應用場景,」吳斐告訴機器之能,很多公司是有技術再把技術給到客戶用,也有公司完全聽客戶的需求做產品,這兩種都會遇到很大的問題,比如很多時候,客戶的需求點並不成熟,直到產品做出來可能才了解並不是他們想要的,這樣的迭代方式非常耗時耗精力。

從 2015 年開始,團隊跳進行業里,去做大量 to B 的驗證工作,亮亮視野形成了一套底層邏輯靠技術推導、產品需求向客戶深度挖掘的雙輪驅動體系。

團隊曾在物流公司里同工作人員一起做分揀,去理解物流業工作體系,從找分揀流程中找業務機會,電力、石油、安防、醫療等領域也是如此。

「我們的產品和開發都會跟他一起幹活,比如跟醫生進手術室觀摩等,我們不僅聽他告訴我我要什麼,而是看他真實用的時候感受是什麼。我們發現他們的需求有幾點,首先需要非常舒適的佩戴,要有很強的感知能力,另外他們需要的是一套系統。」

GLXSS Live第一視角人機協作平台服務架構

當時,大部分AR公司瞄準的都是硬體,亮亮視野迅速明確更重要的一件事是及時切入到行業生態里——

打造基於「第一視角」的智能交互平台,提供遠程指導系統、構建更高效的軟體開發環境。

「這個行業在早期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完整解決方案,客戶的問題對應的是解決方案而不是硬體產品。

花了三年時間,在軟體上我們給不同的客戶提供不同的遠程指導系統、移動安防系統,整個這套都做完之後,我們才真正有了 Alpha 客戶,我們慢慢發現這裡有非常剛性的需求,然後開始投入量產,到今天形成了規模商業化。」

從第一單 4 台設備到幾十台再到批量上千台,熬到了很多客戶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軟體開發團隊,產品還沒到手就已經進入開發軟體環節。「這時候,我們很有信心量產化,形成軟體、SDK 體系化打法往下走。」

在這樣的體系中,很多客戶一個月 30 天、一天 8 小時在使用眼鏡,合作夥伴可以把他們的工程師從10個減少到1個,而且無需理解微軟 Hololens 那一整套操作,只要知道安卓怎麼投屏上去就可以解決問題。

當這些客戶真正開始長時間使用眼鏡,吳斐才真正感受到 AR 眼鏡這個產品摸索出來了。

2017 年的第四季度,公司完成了第一次量產。

「當時深圳工廠量產出了第一批產品,而且客戶要的非常急,我們還記錯了到貨時間和發貨時間,結果客戶就直接到工廠把幾百台產品全部提走了。」吳斐笑著回憶道,之後類似的訂單就越來越多了。

當然,對於AR眼鏡這種前沿科技產品來說,切入行業應用的過程中都難免遇到問題,需要與客戶不斷展開深入的改進與磨合。

吳斐舉了一個與華為合作的例子,去年在剛開始為華為eViewe智能服務裝備提供前端的智能眼鏡及核心技術的時候並不順利。當時華為希望迪拜機房的工程師在佩戴眼鏡時,位於深圳的專家可以實現遠程指導。而第一次試用的效果卻並不理想,機房聲音嘈雜、對焦不清晰、後台需要支持成千上萬的工程師……這些都是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雙方一起構建了一套基於全球架構的流媒體服務。在此基礎上,亮亮視野提供遠程指導功能,知識庫的實時積累以及一鍵呼叫+智能預約等服務。

「我們可以花費一、兩年的時間去不斷迭代,這個演算法不行就重新來,這個眼鏡不行就重新做,就是一直要做到成功。」吳斐說道。

儘管從目前的市場銷量來看,AR眼鏡的未來之路尚未明朗,但仍有不少公司前赴後繼而來。前有谷歌、微軟繼續加碼、蘋果在此蓄力,後有小型創業公司試圖啃食細分市場,甚至Rokid 這樣的 AI 創業公司也在最近發布了自家的AR眼鏡,想要分一杯羹。

「我們這個領域到今天也沒有產品是一模一樣的,甚至可以說千奇百怪,因為沒有一個公式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也說明這個行業正處於早期。

另一方面,基本每個產業領域都有交互需求,每家公司專註的應用很難重疊,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是碰不到的。」

今年 6 月,亮亮視野完成了億元人民幣 B+ 輪融資,由建銀國際領投、藍馳創投、經緯中國跟投,也成為國內首家完成 B+ 輪融資的 AR 公司。

吳斐告訴機器之能,目前公司有 100 人左右,新一筆融資的資金會用於擴大團隊規模、擴展商業場景和擴大市場覆蓋。

「AR 眼鏡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交叉學科,不僅考驗技術上的能力,還對產品的結構設計、供應鏈、渠道等方方面面有較高要求。所以你要從頭走到尾,把整個鏈條都打通,這些都打通的一天才是客戶買眼鏡的第一天。這個行業在這個階段真正的挑戰是這個,而不是生產一副AR 眼鏡本身。」吳斐總結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器之能 的精彩文章:

一輪廝殺後,這家啃下數千萬前裝訂單的自動駕駛公司活下來了
什麼?微軟也要進軍無人零售了!

TAG:機器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