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路生:畜牧業育種面臨「三多三少」的挑戰,仍需努力才能應對國際競爭

黃路生:畜牧業育種面臨「三多三少」的挑戰,仍需努力才能應對國際競爭

6月30日,在第27屆廣東畜牧獸醫科技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黃路生表示雖然我國畜禽種業在發展,但同時也面臨著「三多三少」的挑戰。而且,國際種業公司在大舉進軍國內。對此,中國要努力打造「中系」種豬品牌。


黃路生:外企搶佔國內種業市場,中系種豬應在創新中崛起

《農財寶典》新牧網記者 許婉

「國際種業公司覬覦並大舉進軍國內市場,我國必須走畜禽良種國產化之路,避免重蹈北京鴨的覆轍」,6月3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黃路生在第27屆廣東畜牧獸醫科技大會上表示,國際種業公司以獨資、合資和聯盟發展等方式大舉搶佔中國市場,對此,中國要努力打造「中系」種豬品牌。

會議現場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路生

我國種業面臨「三多三少」的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育種為畜牧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黃路生表示,改革開放37年來,我國人均佔有糧食量增幅39%,人均肉類佔有量增幅高達570%,說明養殖動物的口糧消費在下降,國民糧食佔有量在上升,而正是種業大大推動了我國畜牧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有原種豬場4478個,種豬數53.9萬頭,商品代7.35萬頭,國產制種能力大大增強。此外,優質的地方品種創新利用滿足了多元化肉品市場的需求。我國有代表性的原創技術為我國畜牧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如抗F4仔豬腹瀉基因育種、多肋骨基因育種、酸肉改良基因育種、綠殼蛋基因育種等。

黃路生表示,雖然我國種業在發展,但同時也面臨著「三多三少」的挑戰:研發人員全球最多,有將近5萬人;國家財政研發投入最多,人均達到10萬元;種業企業數量全球最多,統計有幾千家;但是龍頭企業市場佔有份額少,重大品種少,自己能育種的企業也很少。

我國雖然種質資源多,但是特色性狀商業化應用少,國產化品種數量滿足不了畜禽生產的良種需求。國內90%的種豬核心群是西方商業豬種,每年進口種豬約1-2萬頭。此外,引進核心群生產水平仍低於發達國家,我國生豬料肉比為3.0-3.2,而歐美只有2.6-2.8;我國每頭母豬年產育肥豬16-18頭,而歐美高達24-26頭。

黃路生認為,與歐美國家的差距在於國內核心育種技術的原創程度不高,培育國產化畜禽良種是保障畜產品穩定供給的首要基礎。同時,畜禽良種國產化也是實現畜牧業節本增效、減少養殖污染的重要途徑。

他指出,培育國產化畜禽良種非常重要,是黨中央的戰略布局,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保障國家種業安全,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加快培育優質畜禽新品種。

外企搶佔國內市場,我國急需創新

關於目前國際的種業現狀,黃路生分析,跨國企業已經成為全球種業資金投入、技術創新和市場收益的主體。通過兼并重組,實現資源技術整合和集成,種業壟斷格局加劇,種業科技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他們通過構建高通量、大規模、精準高效的創新平台,通過重大技術和產品的突破,實現自身快速成長。

國際種豬育種公司在中國

我國種業的總體目標是科技強、企業強、產業強,到2030年,初步建成種業強國,領軍企業進入全球種業前5強,種業科技貢獻率達60%以上。我們該怎麼做?黃路生提出,首先是基礎理論突破:鑒別一批具有重大育種價值的因果基因,重點闡明生長發育、飼料利用率、肉質、環境適應性等畜禽重要經濟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創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畜禽多性狀分子聚合育種和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體系,在豬、雞經濟性狀遺傳解析及育種實踐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此外,以創新驅動發展,持續深入的遺傳機制解析及因果基因鑒別。

他介紹了肋骨數量的因果基因鑒別及育種的應用。豬的胸椎(肋骨)一般為14-17個,腰椎數量5-7個,西方商業豬胸腰椎總數普遍比中國地方豬多2-4根。黃路生表示,脊椎數是一個重要的生產性狀,具有高遺傳力(h2=0.75)。通過一系列的研究發現,VRTN是調節胸椎發育的關鍵基因。VRTN影響豬的體長,VRTN有利等位基因與中西方豬種的體長性狀呈顯著正相關,在杜洛克群體中,選擇有利等位基因的個體,可顯著增加體長1.5厘米,乳頭數增加0.5個。但對生長速度、肌肉脂肪含量及繁殖性能無相關,表明利用VRTN主效位點開展分子育種,不會帶來其他負面效應。

「我國育種的目標從單一追求高產到追求高效、優質、節能和環保等方向轉變」,黃路生認為,龍頭企業應擔當起民族企業家責任,切實展開育種工作,通過引進和創新,走中國特色種業創新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農財寶典畜牧版 的精彩文章:

TAG:農財寶典畜牧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