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岩問宋獻策:為什麼文官節操不如和尚?宋獻策仰天大笑:其實他們差不多

李岩問宋獻策:為什麼文官節操不如和尚?宋獻策仰天大笑:其實他們差不多

甲申年間,李自成進了北京,受到了文武官員的「夾道歡迎」,這讓他手下的一文一武兩大幹將大惑不解:「吃了明朝幾十年俸祿,就是一條狗也養熟了,怎麼變臉比翻書還快?」這一文一武大家都很熟悉,文的叫宋獻策,武的叫李岩,可以說是李自成陣營本事最大人品最高的。計六奇在《明季北略》中記錄了這兩個人的一番對話,對明朝的和尚和文官進行了一番點評,可謂拳拳到肉、針針見血。筆者用現代語言整理加工出來,邊整理邊冒冷汗:有很多話好像就是在說我們身邊的人!

話說李自成在京城站穩了腳跟,該抓的抓了,該殺的殺了,那些前幾天還在歡天喜地地迎接闖王準備繼續高官得坐的前明官員,也紛紛被綁在「拷餉」的柱子上哭爹喊娘了。宋獻策和李岩結伴逛街,一邊走一邊搖頭:「早就聽說明朝文官無恥,但沒想到居然會這麼無恥。」

走著走著,就看見兩個和尚在街上公然上香祭拜,他們的對象居然是末帝崇禎,而且堂而皇之地供著崇禎的神主排位。而大街上人來人往,連看都懶得看一眼。那些還沒被負責「拷餉」的劉宗敏請去喝茶的前明官員,依然衣帽光鮮,坐著八抬大轎,吆五喝六地鳴鑼開道耀武揚威,臉上充滿了喜悅之情。李岩就問宋獻策:「軍師你看,怎麼戴烏紗帽的文官操守還不如光頭和尚?」

讀書人出身的宋獻策笑了:「你看到的這些烏紗帽下面,遮著的是一個廢物腦袋,自然比不上和尚。」李岩就不明白了:「您看明朝選拔官員也夠嚴格的了,鄉試、會試、殿試,過五關斬六將的不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嗎?怎麼國家危難之際,一個有用的人都沒有?」

宋獻策一臉的不屑:「事情壞就壞在科舉考試上,你看看那些新當官的,心裡肯定在想:我二十年點燈熬油寒窗苦讀,剛弄了一頂烏紗帽,還沒享受當官的快樂呢,所以我不能死,一定要在新朝廷里找個位置;而那些官場老油條也會想:我也當了二三十年官了,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磕了無數頭才熬到今天這個位置上,可是不容易!所以我也不能死,朝中大臣那麼多,殉不殉國,不差我一個!」

然後宋獻策接著給李岩分析:「這些文官之所以對明朝皇帝全無感恩戴德之心,心裡還有個想法:我是憑本事考上來的,皇帝對我有啥恩德?換個皇上我還不是照樣憑本事吃飯?」

宋獻策這一番話可謂針針見血直指人心,讓同樣飽讀詩書的李岩也大為欽佩:「這樣看來,這些文官還真不如和尚,您看這些和尚還知道祭奠舊主。可見天良未泯,值得尊敬!」

宋獻策仰天大笑說出一番話讓李岩啞口無言:「如果念經真的有用,那麼咱們兵臨城下的時候,他們咋不念經把咱們念退了;如果念經真能給人消災延壽,那崇禎上吊的時候,和尚們幹啥去了(兵臨城下之時,何不誦之退敵?禮懺有功,則君死社稷之日,何不禮懺延年。)?」

接下來這位李自成的首席軍師宋獻策,總結出出了和尚三大特點,並揭一語道破他們「盛世斂財亂世關門」的真相,因為宋獻策的話太精闢了,翻譯過來就失去了犀利深邃的神韻,所以用引號摘錄下來,以供讀者諸君參詳。第一點:「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以布衣而抗王侯,以異端而淆正教,惰慢之風,莫此為甚。」——如果大家都清心寡欲去當和尚「修來世」,這國家不滅亡才怪。

第二點:「荒謬無稽,而徒費百姓之脂膏以奉之也。」——這些和尚實際是老百姓的民脂民膏養肥的。第三點最深刻:「忽值患難,則入空門而忘君父。叢林寶剎之區,悉為藏奸納叛之藪。」——盛世下山斂財,亂世關門享福,寺廟「生意」紅火大收門票和香火錢,說明這世道還不錯。

最後宋獻策想出了一個狠招兒:「所當人其人,而火其書,驅天下之游惰,以惜天下之財費,則國用自足,而野無遊民矣。」——把他們都趕回家種地,一把火燒了他們的書,不但能省不少錢,還能一正社會風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壺老酒 的精彩文章:

按照屈原《國殤》記載:勇悍的秦軍「壞心眼」也不少 還會給楚軍挖坑
《水滸傳》里有個「馬泊六」這稱號的由來秦始皇和管仲可能最清楚

TAG:半壺老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