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例2型糖尿病好轉的故事

一例2型糖尿病好轉的故事

時隔20年,在這個夏天,老爸的舌頭終於再次嘗到了西瓜的甜——我很想把這句話寫得更矯情一點,因為那樣才能表達老爸連續5周血糖正常帶給我們一家人的欣快。自從20年前老爸查出嚴重糖尿病後,一向自律的他就再也沒有吃過甜的東西,準確的說,舔都沒有舔過。

繼續這個故事,得先申明一下:這不是一個醫學案例報告,也不是一個臨床心理學案例報告,我只是陳述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裡同時發生了兩件事情,其一是父親的糖尿病癥狀好轉了,其二是父親的心理狀況變好了。雖然我一直認為2型糖尿病是一個心身疾病,但是,本文並不證明任何因果性或必然性。

好吧,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說自己父親有心身疾病,感覺是有一點怪怪的。這十幾年我都幹嘛去了,確實是個尷尬的問題。不過這是另一個故事。

言歸正傳。兩年前,在父親按一本正規出版的糖尿病治療書生活了18年後,他的左眼視力出現明顯下降。對本來就非常自律的父親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打擊。這意味著病症沒有好轉。他放棄了。他說糖尿病是不可能被治癒的,管住嘴放開腿,能活一天是一天吧。

他決定停止服用降糖葯。要知道一輩子自律的人,換一種說法就是脾氣拗。在外飄了十幾年的我只有表示支持。

回家的時候,我笑呵呵的大聲說,好!我還說,糖尿病本來就不是病,身體進化幾百萬年,是很聰明的,血糖升高,是因為身體某個部分需要糖提供能量,而且是持續需要。但是某個器官持續需要能量,整個血液里糖多了,其它器官可能就受不了,這就是問題。我說,那個持續需要能量的器官,就是大腦。所以,避開那些讓你焦慮的事情,也許就好了。

我爸嘴巴一翹,露出了一個椒鹽味的微笑,說,鬼扯。他並不是完全否認我的瞎說。而是,他一直認為,作為一個四川人,自己內心是強大的,並且自己的幽默和樂觀可以譏刺世間一切的假惡丑,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擾動他一心湖的止水。

接下來,他依然維持著管住嘴放開腿的規律生活。但是,母親會在電話里告訴我,他每天喝早茶看新聞的時候,常會對世間的不公破口大罵,根本不是以前的幽默詼諧了。母親對此很難理解,因為那些事情離她們的生活好遠。我勸母親說,讓他發泄吧,罵出來了心情可能會好點。

雖然,那樣勸說著母親,但我心裡卻是另外一出心思——父親那代人,有我們這代人完全不能理解的經歷,更不用說感同身受了。

父親是6歲時從陝西被過繼給四川的姑姑的。事情發生的很突然。到四川探親,一覺醒來,自己的爸爸和大哥不見了。這個過程是大伯告訴我的,而我爸說完全沒有記憶。他也記不得如何改口叫姑姑為媽,叫姑父為爸。對於18歲以前的所有事情,他都說不記得了。

這麼多年,他從來沒有表達過對自己父親一絲的不滿,從來沒有過。說不記得了,可能是唯一的直接表達方式。而四年前,父親的親生父親去世,送葬路上,他抱著遺像,一言不發,默默流淚,別人叫怎麼走就走,怎麼做就做,每次被叫都像從夢中回神過來一樣,神情像極了一個6歲的孩子。

很多年來,父親都有喝早茶看新聞的習慣,其實這是他父親的習慣。他會說,你爺爺活到85,每天都是這樣的。他似乎想告訴我這是一個好的生活習慣。但是沾染了精神分析陋習的我,心裡會認為,他在以這種方式與爺爺共處。

爺爺去世後,老爸開始對新聞里的內容有了情緒表達。而且越演越烈。有時家庭聚會,吃飯閑聊時談到某個新聞,老爸表現出來的怒不可遏,會讓所有人都怔住幾秒。我對此有些憂心。

終於在去年底,我和父母開始一起住了。一直對我在外漂表示支持的他們,相聚的頭幾天,溢於言表的開心,是人都是看得出來的。

父親很快規劃好了每天的生活,並且開始按部就班的進行,彷彿一切照常。但是,不同的是,半年裡,我搞了好幾次旅遊,打亂他的計劃,並且,一路都搞得很開心愜意。我會根據天氣變化,不經他同意,就給他購買衣物。

另外,更重要的兩點是:我會時常跟他聊新聞時事,無論他什麼情緒反應,我都和他聊,還模仿他曾經的幽默詼諧做總結髮言,並且說,自己沒有遺傳到他的幽默。所以,聊新聞時事是一件事情,找一切機會誇他是另一件重要的事情。

不知道從那天起,他不喝茶了,開始只喝白水,問他為什麼,他支支吾吾,說喝白開水最好。也不知道從那天起,他開始更喜歡看歷史文化類節目,聊新聞時事也沒有激烈的情緒反應了。

再後來,就是文章開頭說的,他的血糖正常了。

我說不清楚他血糖正常了是什麼原因,我很願意瞎說,是我給誇好的。但是,這半年多的相處給我幾點啟示,也許值得分享的。

1

曾看到過一個研究,說增加多巴胺(一種參與動機和樂趣的神經遞質)的活性,能夠提高人體處理糖的能力。我作為心理學的擁躉,肯定是相信這一點的。

並且,一個重要的邏輯推理是這樣的,大腦是一個高耗氧耗能的器官,如果它持續性的發出供給需求,其它不太活躍的器官就可能處於供氧不足或供糖過剩的境地,繼而就出現各種疑難雜症。

2

修復童年創傷,不一定非要談童年。

心理諮詢只是解決心理問題的一種解決方式。雖然心理諮詢師不能給自己人做心理諮詢,但是,耍點小手段是可以的。

跟我爸談往事是談不了的,但是,當我意識到父親保留爺爺的習慣的心理意義時,就可以在這個習慣上下手了。當那些憤怒被表達,被接納,他內在和他父親的關係就有機會被和解。進一步,我和父親的關係變得更親密,就為他內在和自己父親的關係注入了新的動力。

此問題不便太深入,大夥能理解多少是多少吧。不過提醒一點,如果有諮詢師跟你說,你的問題是你跟父親的關係問題,建議你跟父親在現實層面和解,比如,去找已經另外成家的父親聊天呀,為已去世的父親辦場法事呀,這些諮詢都可以不做了。

3

做老年人觀察,相比嬰兒觀察,更體現心理學的進步。

我不否認克萊因的客體關係理論對心理學的貢獻。但是,我依然認為,太過強調母嬰關係的風氣是一種開倒車的現象。埃里克森辛辛苦苦把心理學研究範圍從弗洛伊德的成年早期擴展到了老年。這很不容易。結果這些年,只能呵呵了。真搞不懂強調母嬰關係和被認為是封建殘餘的「子不教父之過」有什麼區別。

另外,嬰兒觀察這件事情,我也認為有其不靠譜性,不宜跟風。從科學角度說,嬰兒觀察很難排除觀察者效應和被試者效應。簡單說,就是,觀察者只能看到自己希望看你到的結果。如果考慮嬰兒心智的超強可塑性,或者說心智在一個做加法的過程,觀察者這個對嬰兒來說,完全莫名其妙的客體,長期的存在,是否對嬰兒發展的影響是中性的,這點我還沒有看到研究確證。

相反,老年人觀察也許應該被提倡。因為一方面,老年人心智是成熟的,甚至說固化的,然後,他開始一個做減法的過程,一些問題容易被放大,也就更容易觀察。另一方面,跟老年人交流,他所記得的、常說的內容,以及他所不願回憶的重要內容,也許在心理學意義上更為重要。

總之,科學發展在一個較短的時間裡,並不是永遠向前的,人性也是一樣,心理學更是如此。盯著嬰幼兒不放,彷彿是盯著未來不放,結果可能是沒有未來。

最後,給大家出一道應用題:據說中國有一億糖尿病,80%以上是2型,而2型糖尿病主要是中老年。求中國現在有多少缺乏關心的中老年人?

作者 何異

曾奇峰《你不知道的自己》音頻小課

20集已更新完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糖尿病 的精彩文章:

糖尿病最怕你吃5類食物,堅持一年,病情好轉不少!
糖尿病人對於飲食應非常重視!這四種水果不要吃!

TAG: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