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明王朝擁有火炮體系,為何清朝還要用大刀對抗侵略帝國?

大明王朝擁有火炮體系,為何清朝還要用大刀對抗侵略帝國?

首先,明朝沒有明確的火炮體系。

明朝的火炮在明末的時候相對世界各國已經非常落後,不少有識之士上書要求從荷蘭人和租住澳門的葡萄牙人引進火炮技術和炮手,然而保守派相當不重視,還曾經將已經到達北京的葡國炮手直接遣回,直到形式危急才臨時抱佛腳。明末的火炮多半來自葡萄牙在澳門開設的遠東最大的鑄炮廠,少量來自從沉沒的英國軍艦上打撈的艦炮,再加上後期在山東引進西洋技術,由孫元化主持鑄造的國產大炮。這些火炮設計上均來自洋人,因而冠上了紅夷大炮的名號。在寧遠獲得天啟御賜的「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就是純洋貨的「西洋銃」,和明朝自己的所謂體系沒什麼關係的。

其次,清朝在戰爭時期對火器非常重視。

早期的清軍倒真是弓箭長矛對明軍的西洋大炮,因此吃過幾次不利,由此清軍就惦記上了這一重器,崇禎四年後金在瀋陽仿製紅衣大炮成功,當即命名「天佑助威大將軍」;而明軍中孫元化一手建立的火器部隊孔有德和耿仲明在壓迫下被逼叛亂投清,皇太極喜出望外出城十里相迎並重用,大量的原裝西洋大炮和造炮人才流入滿清,一邊有人才和技術而不能用,一邊求賢若渴,明清的火炮優勢就逆轉了。後來的松錦之戰,清順之戰,江南平定,三藩叛亂,西征準噶爾,清軍均大量鑄造火炮並相對敵方擁有大規模的火炮優勢。直到康熙八年,清政府還在任用傳教士南懷仁設計多種大炮並載入欽定會典。在康乾盛世的長期和平導致的武備廢弛和技術停滯之前,清朝對火器一直是非常看重的。

乾隆清軍閱兵記錄中,有大量的炮兵,火槍兵和火槍騎兵陣列。

最後,即使晚清武備廢弛了,清軍也沒有到靠大刀對抗的地步。

雖然兵器老舊,武備廢弛,政治黑暗,統治腐敗,屢戰屢敗,晚清軍隊的主力武器依舊是火槍火炮,西方軍隊每次都能繳獲大量的火器火藥和火炮。像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戰,在僧格林沁布置的大沽口炮台的60門岸炮前,英法聯軍由11艘炮艇和4艘輪船組成的艦隊被擊沉四艘,合計六艘失去戰鬥力,死傷接近600人。而在僧格林沁蒙受敗績的八里橋大戰中,清軍騎兵也不是冷兵器作戰,而是裝備火繩槍和馬刀。只可惜這樣的戰術對缺乏火器的對手有效,但是對擁有更多大炮,格里芬火箭和排槍的英法軍來說已經無所作為了。

八國聯軍士兵和繳獲的清軍大小火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觀之鑒 的精彩文章:

大刀、日本刀、雁翎刀、柳葉刀和苗刀,哪一把刀的實戰能力強?
有哪些軍閥雖然名聲不怎麼樣,但是面對日本侵略者時,卻讓人敬重?

TAG:史觀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