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鴉片戰爭時的中國火炮為何那麼差?

鴉片戰爭時的中國火炮為何那麼差?

文|陳卿美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近代中國的一個歷史教訓。鴉片戰爭的失敗,也同樣輸在各種「落後」上,落後的體制、落後的觀念、落後的技術、落後的武器。各種「落後」之間都不是孤立的,彼此有著緊密的聯繫。關於武器,中國同樣是器不如人,且與英國差距巨大。作為堂堂的天朝上國,武器為何如此差呢?

清軍作戰圖

先看一段史料記載,《籌海初集》中記錄了這樣一個事。1835年,也就是鴉片戰爭前,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為了加強虎門的防禦,新鑄造了60門大炮。試放時出現了尷尬一幕,當場炸裂10門。仔細檢查發現,炮體內部竟然有很多碎鐵渣,炮膛內高低不平,還有很多馬蜂窩孔眼,甚至有個空洞,大到可以裝四碗水。

60門新大炮,炸裂10門。可以想見,被炸死的還有清軍士兵。這就是當時中國火炮的發展水平。鑄造工藝落後、質量低劣。火炮質量差,導致射程、射擊精度、炮彈、火藥裝填、點火等多方面都很糟糕。用這樣的大炮與英軍打仗,怎能不敗。

作為熱兵器的一種,火炮的鑄造涉及冶金、鑄造、機械加工與蒸汽動力等多項技術的使用。在這些方面,當時的中國全面落後於英國。英國經過工業革命後,進入資本主義工業時代,各企業完全是按照自由經濟發展,科技轉換生產力的水平相當高。在這種背景下,英國的鑄造火炮工藝水平飛速上升。相反,晚清的中國,當英國打過來的時候,連英國在哪裡都不知道,更別提什麼工業革命的概念了。

中國的火器生產實行國家嚴控制度,新技術很難轉換成生產力。同時,中國拒絕與現代文明融合,一些世界先進的工藝也無法引進來。落後的鑄造工藝體現在火炮的各個方面,比如炮管,為了防止炸裂,清軍採用加厚炮管或是大管套小管的方法。如此一來,導致大炮過於笨重,移動非常不便。林則徐曾在廣東鑄造了十幾門的巨型大炮,每門炮都在5000-8000斤重的「傻大粗」。相反,英軍的火炮方便靈巧,拖拽、移動都比較容易。

再以炮管和炮彈為例,為了做到射程遠與精度高,必須要求炮膛內壁與炮彈表面都非常光滑,且縫隙越小越好。光滑可以減少炮膛與炮彈的摩擦力,縫隙小可以讓火藥的助推力達到最大效果。但中國在這方面有很多技術都無法解決,如炮彈作為一個圓球,總有「范線」,也就是鑄造時,兩個半球形的模具在扣合時,無法做到嚴絲合縫。結果造出的炮彈總有一條線環繞,更不光滑。炮膛內壁,不僅無法做到光滑,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砂眼、蜂窩。這樣粗劣的炮彈裝填到粗劣的炮膛內,摩擦力巨大,射程根本沒法保證,甚至還會出現炮彈卡殼的現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清軍不得不將炮彈的直徑縮小,明顯小於炮膛的直徑。如此一來,又有了新問題。由於炮彈與炮膛的縫隙過大,火藥在助推時會產生漏氣的現象,導致火藥的威力大減。射擊的速度、精度都提不上去。相反,英軍的炮膛與炮彈都非常光滑,二者直徑的吻合度相當高,縫隙可以達到炮膛內徑的3%-5%的精度,幾乎就是無縫狀態。

中國的火炮質量差,首先在材質上就吃了虧。英國的火炮材質一般採用灰口鐵,脆性低、耐熱、吸震性強、導熱率高。中國火炮用的是白口鐵,各方面都明顯差於灰口鐵。很簡單例子,由於導熱率低,中國的火炮發射後,冷卻時間慢,重新裝填炮彈的間隔時間被拉長,發射的頻率就遠低於英國火炮。打起仗來,經常是英軍發射了十發炮彈,清軍才剛發射五六發。中國火炮吸震性差,導致在發射炮彈時,震動大。如果是在炮架上的火炮,震動大還會降低平穩度。由於發射會產生後坐力,炮架通常會向前移動,震動大就會導致炮架移動距離過大,增加複位難度。

之所以差距如此大,主要是加工精度的問題。中國的工業水平還停留在手工業時代,加工炮膛需要旋銑技術,手工操作,使用馬力都不行,力度太小,很難做到精加工。而英國的鑽孔機利用蒸汽技術給鐵炮鑽膛,效率大大提高,且工藝精細,炮膛異常光滑。

再說火炮的點火就更滑稽了。發射前點火,清軍點火士兵要用一根長長的點火桿去引燃火繩。周圍的清軍怕炮管炸裂,還要用盾牌進行掩護。這幅情景簡直荒唐可笑。而英軍的火炮,大都採用燧石擊發、雷汞撞針擊發等點火方式,點火方法簡單、時間快、效率高。

據《鴉片戰爭檔案史料》記載,1842年,浙江巡撫劉歆奏報:「我兵與該夷各用大炮轟擊,我炮不能及遠,間或擊中夷船,亦不能摧折破碎,於彼並無大傷。夷炮力遠勢猛,所到之處,人則傷斃,物則破敗。」

事實上,英軍方面也有同樣的記載。《鴉片戰爭1840-1842年》中記載了一位英國將領的回憶「清軍9磅彈炮隊蒸汽船造不成傷害,差不多每顆炮彈對裝載32磅彈炮復仇神號與裝載68磅彈炮的皇后號船體,僅造成一些白點。」

若說中國人沒有向外國人學習鑄造火炮技術也不公平。鴉片戰爭前,廣東等沿海地區,曾試圖引進世界先進的鑄造技術進行仿製,但發現難度很大。不說別的,中國人光在感情上就接受不了。中國人怎麼用夷人的技術呢?師夷長技?中國人怎麼能拜夷人為老師呢?

即使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中國人也不願意承認洋人的月亮比中國圓。雖然有各種心理糾結、矛盾在交織,但在嘴上打死也不承認。美國學者阿諾斯說的很到位,他說:「統治中國的士大夫除少數人外,仍極其厭惡和蔑視西方的一切。雖然失敗的打擊迫使他們採取某些措施,效仿西方的武器和技術,但在實際中,他們只是做做樣子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晚清陳卿美 的精彩文章:

三元里抗英的知名度為何這麼高?
晚清中國留學生的經費是如何籌集的?

TAG:晚清陳卿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