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成祖加強中央集權,設立內閣

明成祖加強中央集權,設立內閣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聆聽,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歷史故事,很高興在這裡和朋友們相遇,歷史在於不斷的發現,在於用真實材料說話,讓大家可以在茶餘飯後,成為我們的談資。歷史是文化的傳承,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悠久、博大精深,先輩通過真實記錄,讓我們了解歷史,認識歷史,從而傳承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

明成祖設立內閣是一個重大歷史現象。以前,人們大都有一種誤解,以為內閣就是丞相,其實是很不對的。這裡有必要把丞相演變到內閣的過程作一簡單的回顧。在中國封建社會,一直存在著個皇權和相權的矛盾。從二者消長的過程來看,皇權在一天天上升和強化,相權則一天天下降和衰落,到明代則為內閣所取代。

秦漢時期相權最重。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入則參與廷議,出則號令百官,事無不統,負有第一線的責任。丞相是所謂三公之一,但地位最重。丞相上朝,皇帝還要從御座上站起來,表示一下。皇帝如果在路上遇到丞相,還要下輿打一下招呼。「丞相有病,皇帝法駕親至問候。」這種待遇是後世丞相所不敢想望的。有人稱秦和漢初是丞相責任制時期,應該說是有一定道理的。漢武帝感到相權太重,便用近侍分奪丞相的權力。

隋唐時行三省制度,三省長官同為丞相,相互牽制,誰也不能專權。一般都有四五個人同時為相,多時達10餘人。他們同時議事,最後由皇帝裁決。唐中期以後,皇帝還常常派親信「同平章事」、「參知政事」,即同丞相們一起處理章奏等事,參與知道政府事務。這些人也漸漸地成了相。到後來,即使原來的三省長官,如果沒有這些頭銜,也不敢執政事。與秦漢時相比,這時的相權大為削弱了。

宋代的君主專制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宋太祖趙匡胤在稱帝的第二天,耍了個小花招,故意裝著眼睛昏花,要丞相范質把章奏送到他跟前,趁機讓宦官把他的座位撤掉。於是成為定製,以後丞相在廷上與皇帝答話,再也不能「坐而論道」了,而必須「立而陳言」另外,皇帝對相權又進行了分割,分軍事權給樞密院,分財政權給三司使,丞相只管行政。這還不夠,還必須由皇帝「差遣」,方可任事。否則,不管什麼官職,都無權行事。

元代行單省制度,只存中書。但中書令一般由皇太子兼任,中書令下面設左右丞相。原來行使丞相實權的「平章政事」還在丞相之下。中書令又常常沒人在位,形同虛設,左右丞相行使起權力來也是名不正而言不順。

到了明代,君主專制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與此相適應,延續了千餘年的丞相制度也被廢除了。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謀反罪伏誅,朱元璋乘機「罷丞相不設」,一切出自「宸裁」。他還把這一點立為祖訓:「以後嗣君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處以極刑。」這樣,明代的皇帝就不僅是「代天行命」的君主,而且是事必躬親的行政首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思散人 的精彩文章:

「糜」亂軍閥,12個女人是他的妻子,3個被他殺害,一生頗具爭議

TAG:九思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