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P2P整改大限已至:什麼樣的平台能活下來?

P2P整改大限已至:什麼樣的平台能活下來?

雷鋒網AI金融評論按:本文作者洪偌馨,來源於微信公眾號「馨金融」,轉載已獲授權。原文標題《P2P整改大限已至:什麼樣的平台能活下來?| 馨金融》。

長久以來處在焦慮中的P2P行業一直在等一個結果。

2017年12月,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向各地P2P整治聯合工作辦公室下發了《關於做好P2P網路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

按照文件中的要求,無論難度多大、情況多複雜,整改工作最遲應當於今年6月底之前完成。              

儘管近半年來備案延期的消息不斷傳出,甚至在2018年年內都無法完成。但是據馨金融了解,各家平台的整改工作依然在按照文件要求的時間表推進,對於6月30日到來的整改大限嚴陣以待。

然而還沒等來好消息,負面消息卻層出不窮。

根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從6月19日至6月26日,8天時間,全國範圍內至少有42家平台「暴雷」,投資人們甚至開始了新一輪的投資恐慌。而即便是還在正常運營的平台,也難敵行業狀態低迷、規模收縮的大環境。

根據零壹財經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P2P網貸成交額為1.05萬億元,同比下降18.7%;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P2P網貸貸款餘額為9610億元,同比下降16.8%,環比下降1.4%,已連續9個月呈下降趨勢。

而從平台數量來看,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台僅1504家,同比減少25.2%,在檢測到的共5983家平台中,佔比約25%。而根據業內人士預測,整個行業能夠容納的P2P平台數量可能只有目前存量的十分之一。

長期觀察新金融行業,可以感受到這個行業的泡沫起得快,散得也快,有些業務曇花一現,幾個月就成了過去時。P2P行業一步步走到今天,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證明了其存在的價值,但是關於它的未來,確實還有很多不確定性。

我和很多從業者朋友交流過他們最近的感受,整改不斷和備案延遲帶來的焦慮不能避免,但是一個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什麼樣的平台能夠活下來?

1

事實上,之所以最近P2P行業暴雷、停業等出現各種問題的平台數量增加,是金融行業周期與監管政策影響疊加的結果。在這兩種力量共同的作用下,許多以往美化運營數據的手段都不再奏效,平台自己所掌握的核心能力,成為了決定他們能否繼續生存的唯一因素。

結合此前的接管政策以及我與從業者的交流的結果來看,眼下P2P行業走到這一階段,單一維度的核心能力已經不足以支持平台的發展,資產、運營、合規、品牌等等能力缺一不可,我們一一來看。

1、獲取優質資產的能力

優質資產是基礎,此前許多平台都從早期的合作模式轉化為自建資產端、自建消費場景就是這個原因。

再加上後來監管進一步要求網貸行業要以小額分散為主,個人和企業在單個平台的借款有了限額,以及現金貸、校園貸等一系列違規業務被叫停,資產類型進一步縮窄,競爭也更加激烈。

在資本市場上,穩定的資產獲取能力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近半年來金融科技中概股的這一輪股價地震中,有自建場景的樂信,比其他幾家單純從事在線借貸的平台股價要穩定的多。而近期已經披露招股書的兩家,51信用卡和凡普金科,也在招股書中不斷強調自己在場景、獲客、資產端獲取方面的優勢。

2、滿足合規的能力

合規能力其實是對平台資金、技術、團隊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驗。比如前述的業務轉型合規,存量資產要快速消化、資產類型要重新尋找、以及線下理財門店的清理等,合規成本高到難以想像,除非是在資金和流量方面有極大優勢的平台,否則幾乎都以清盤退出市場而告終。

另外還有技術上的合規,比如與銀行對接存管,隨著監管的不斷細化,之前還有多地的監管意見稿提出監管屬地化等要求,這不僅直接提高了平台的合規成本,而且還要投入技術、人力不斷完善體驗,是很多平台跨不過去的一道門檻。

3、風控和定價的能力

P2P行業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壞賬率、逾期率都是不透明的,可以用各種演算法來掩蓋。另外由於行業整體增速快,分母不斷擴張,而風險滯後,大數法則下風控與定價能力並沒有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

在監管收緊後,許多地區P2P平台的業務規模擴張受限,原本的大數法則開始失效。加上整體金融環境收緊、去槓桿力度加大,信用違約風險進一步升高,平台如果沒有核心風控能力,倒下的可能性很大。

此外,風控模型都是對應著精準的人群畫像,風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平台如何選取和定義自己的用戶。 比如同樣是小微貸款,但是20萬以下的借款需求更多是以個人為核心的借款,而額度更高則會逐漸轉化為以企業為核心的借款。

儘管在傳統的IPC模式下,這兩種貸款可能採取的風控方式是一樣的,但是如果是用數據化驅動、機器學習審核的方式,則對應著截然不同的業務邏輯和風控模型。

4、精準獲客的能力

P2P平台向來都是「蹺蹺板」生意,將資產和資金進行匹配是其最根本的業務模式。在平台模式下,P2P平台本身做的是流量生意,賺取的是服務費,即在撮合交易的過程中收取服務費。但是這種以規模取勝的模式下,最大敵人來源於獲客成本。

平台內生流量不足的情況下,依靠外部購買流量的成本不斷攀升,這一點從幾家披露招股書的平台中也可以一探究竟,凡普金科2017年市場營銷費用高達3.66億。而未來,營銷之外,品牌的效應也可能進一步凸顯。

所以,從流量端來看,已經上市的P2P,如拍拍貸、宜人貸;或者未上市的老牌平台,如,人人貸、有利網等在獲客成本上的優勢相對明顯。

5、持續盈利的能力

前述所有能力加在一起,都要為了最終的盈利服務。資本寒冬里,行業近幾個月完成的融資寥寥,二級市場股價狂瀉,而且在政策不穩定、備案尚未完成之前,新平台也很難接力IPO。不過只要平台本身有獨立盈利的能力,維持良好的現金流,無論是等待備案還是熬過資本寒冬,都有了底氣。

2

以上是從能力維度來看,如果從業務維度來看,這段時間我們也能看到一些轉型的熱門方向,和潛力較大的垂直領域。

1、提供小微融資服務&供應鏈金融的平台

很有意思,從資產端的拓展來看,小微融資和供應鏈金融一直都不是P2P行業里的主力軍。

一方面是因為周期比較長,如果說現金貸等周期更短的業務在幾個月內就能建立起模型,那麼這種周期至少兩年以上的業務則需要更長的時間去驗證,大多數平台沒有這個耐心;

二是這類業務一般需要較大規模和較成熟的風險管理團隊和線下團隊,相比依靠大數法就能做起來的業務,投入自然要大不少。

關於供應鏈金融的典型平台,我之前專門寫過一個小而美的平台 ,今天想更多聊聊小微金融方面。

之所以看好這個領域,有一部分原因來自政策扶持,在金融監管趨嚴的環境下,這本身就已經比很多前途未卜的領域安全很多;與此同時,傳統金融機構的下沉不足、同業競爭未進入紅海都是很重要的原因。

具體來看,在目前的頭部平台中,平安普惠、人人貸等都有涉及小微金融業務。例如人人貸,以小微企業主的個人信貸為核心,平均借款額度8萬元左右,周期2-3年,最長能到4年。幾乎沒有哪家在平均額度和借款期限上能超過他們了,但是平台的核心能力和壁壘建設也源於此。

小微企業天生失敗率很高,個體業主又缺乏現代的財務管理能力,導致現金流不穩定,風險較難管理,借款的金額還遠高於幾千塊錢的消費類貸款。這個客群雖然有幾千萬人,上萬億的市場需求,同時也是國家重點支持的領域,但是卻並不是每一家機構都有能力做。

無論是平安普惠還是人人貸,都有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實地小微企業主獲客以及風險管理的能力。純線上的平台,在這個客群中的獲客和風險管理跟不上,也就很難做到這樣的額度和期限。不過這個領域很苦,沒有經歷過幾輪完整的風險周期,是看不到成績的,而一旦看到,就很難被別人追上。

2、頭部的消費金融&汽車金融平台

這兩種平台之所以放在一起說,是因為都在P2P領域發展較早,業務模式相對成熟。在監管收緊後,出於合規需求,也是很多平台轉型的首選。

但是在馨金融看來,這兩個市場因為大量湧入市場參與者,競爭加劇,行業一度變得混亂。頭部平台的優勢在於,一方面在場景方面有優勢,更容易獲得優質資產,另外因為積累的用戶數據更多、在風控方面也逐漸形成相對成熟的模型。

不過這些平台需要提防的,可能不只是同業競爭,而是降維打擊,比如汽車行業里新車、二手車平台不斷鋪開金融業務,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不斷蠶食線下消費金融份額,這些都是很難改變的趨勢。

作為新金融行業崛起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細分領域,P2P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扮演著「急行軍」、「探路者」的角色。而如今的不管是因為商業模式的硬傷,還是監管收緊的衝擊,它的洗牌已是必然。

當然,對於那些有能力歷經周期和低谷的P2P平台們,也期待它們迎來柳暗花明的一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魚說科技攜 手華為雲 全 面推進「縣域文化擊活雲」基礎設施建設
自然語言處理的下一個十年將在哪裡?CCF-GAIR 2018將給你答案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