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曹中銘:名企扎堆赴港上市的背後

曹中銘:名企扎堆赴港上市的背後

來源:金融界網站

繼今年5月份海底撈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之後,近一段時間以來,包括小米、美團、映客直播、華興資本、找鋼網,以及寶寶樹等內地企業紛紛謀求在港上市。上述眾多企業中,不乏像小米、美團、找鋼網等存在「同股不同權」的企業,而且其中的知名企業亦不少。

眾多名企紛紛赴港上市,顯然與今年4月30日港交所實施的IPO新政有關。被稱為港交所25年來最大變革的IPO新政,放寬了新經濟企業的上市條件,允許同股不同權結構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海外上市的創新產業企業赴港上市。因此,在赴港上市的企業名單中,才能看到小米、美團等企業的身影。

近年來,像美國等全球主要資本市場都在爭搶新經濟企業的資源,在此背景下,我國香港市場與內地市場今年開始奮起直追。對於香港市場而言,內地更多新經濟企業赴港上市,能為港交所帶來新鮮的血液,能為其引來活水,更重要的是能夠改善港交所上市公司的結構。而對於內地企業而言,由於像同股不同權的企業無法直接在A股發行股票,赴港上市不僅為相關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也有利於其藉助於香港市場做大做強。因此,眾多名企赴港上市,將會產生雙贏的結果。

德勤近日發布的《中國內地及香港IPO市場2018年上半年回顧與前景展望》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香港IPO數量達到全球首位。港交所則預計截至6月30日,將有101隻新股上市,合計募資金額高達503億港元。上半年IPO數量達全球首位,凸顯出港交所對於相關企業的吸引力,基於上述原因,眾多名企選擇赴港上市亦在情理之中。

同樣是新股上市,A股與港交所存在多方面的不同。與港交所相比,今年滬深股市掛牌的新股只有59家。從數量上看,兩者並不在一個「量級」上。眾多名企扎堆赴港上市,除了港交所的吸引力外,其對新股較強的接收能力與承受能力顯然也是不可忽視的。今年以來,雖然A股掛牌的上市公司數量並不多,但市場已不堪重負。像上證指數從3587點高點下探至2782點,雖然個中也有諸如中美貿易戰、境外市場暴跌、地緣政治等因素的影響,但新股IPO卻是不可漠視的重要因素。在這一切的背後,無形中凸顯出A股對於IPO的承受能力不足。

在市場炒「新」方面,2017年以來,包括閱文集團、雷蛇、平安好醫生在內的號稱「新經濟五劍客」的獨角獸企業在港交所掛牌。來自Wind數據顯示,除閱文集團外,目前其餘四隻均已破發,其中易鑫集團最新收盤價相對發行價跌幅近60%,雷蛇最新收盤價相較發行價跌幅達到53.35%。與港股不同,A股素有炒「新」情結,對於獨角獸的炒作同樣如此。與港股獨角獸破發不同,A股獨角獸企業表現要強勁得多。從炒作獨角獸的角度,港股市場明顯要理性得多,不像A股投機氛圍濃厚,實際上也是A股市場不成熟的表現。

而從新股發行上來看,由於是市場化發行,名企赴港上市能夠獲得較合理的估值。比如港交所新股既有10-20倍市盈率發行的,有20-30倍市盈率發行的,也有的新股發行市盈率超過40倍,這與A股有23倍市盈率的「高壓線」存在本質上的區別。港股市場像小米的新股發行,其招股價格位於17港元至22港元之間,市場最終選擇的結果是17港元。17港元的發行價格,是市場化發行的結果,當然無須體現創始人以22元發行的個人意願。

對新股的承受能力、熱衷於炒「新」,以及窗口指導下的新股發行,體現出A股與港股之間的巨大差距,這也是新興+轉軌市場與成熟市場之間的差距。A股要縮小這些差距,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這需要我們在制度建設、市場監管以及投資者保護上付出巨大的努力。(首發於7月2日《成都商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界 的精彩文章:

阿里巴巴與法國公司Bollore Group達成戰略合作
HTC將裁員1500人 今年10月前完成

TAG: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