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改革開放之初的外語學習熱

改革開放之初的外語學習熱

改革開放初期,閉塞多年的門戶剛剛打開,彷彿春風拂面,新鮮空氣瀰漫四方。文化市場也活躍起來,外國影片的流入和公映,對當時在國內學習外語的年輕人來說,是一件歡欣鼓舞的好事。

熱火朝天學外語

記得當時還沒有完全公開放映外國原版電影的影院,市面上也看不到、買不到外國電影劇本和小說原著。不過武康路上有家電影院經常內部放映些引進的外國原版電影,我們這些學日語的年輕人一聽到消息,就千方百計去觀影,為的是聽聽電影里外國人原汁原味的口語。

作者年輕時手抄的日本電影《追捕》劇本

為了學好日語,當人們收看影視劇《生死戀》《血疑》《姿三四郎》的時候,我玩命地手抄日本電影《追捕》《望鄉》《狐狸的故事》等的日語劇本……因為缺少原版著作,我們這些日語學習者除了手抄日文原著,還把NHK廣播節目「民間故事」和「今日日本」的內容用錄音機錄下來,一遍遍聽寫,再反覆校對,最後把外語廣播內容翻譯成中文。

事實證明,這種學習方法對全面提高外語聽說讀寫譯能力很有幫助。改革開放之初,大家苦練外語,一方面是因為工作需要,同時也因為社會上外語人才很吃香,有外語專長在當時是件很時尚、時髦的事情。上海的年輕人都躍躍欲試,社會上掀起了學習外語的熱潮。

那時,我們這些學外語的年輕人,並不真正懂得「翻譯」究竟意味著什麼,也並不清楚走上這條路將會碰到什麼樣的困難,只是一古腦地記單詞、學語法,以為學好了外語自然就能成為一個好翻譯。於是,同學中有人「懸樑」苦讀背詞典。我曾在大夏天把雙腳泡在冷水裡降溫,廢寢忘食地翻譯日本小說,還利用業餘時間參加了《中外文藝家及名作辭典》的編譯工作,這本1400多頁的辭典於1992年正式出版。

作者1986年參與編譯的《中外文藝家及名作辭典》(1992年出版)

當時許多和我一樣的年輕人都在燈下苦讀,不少人憑著一本書、「一塊磚」(錄音機)而自學成才。再後來,同學朋友中出國留學的人越來越多,社會上渴望「立竿見影」學會外語的人也多了起來,經常有人找上門來請我幫助他們學習。於是,我們這些「先行者」開始了邊練邊教、教學相長的過程。

我所在的單位,因為要搞日元貸款的項目,辦起了日語學習班,聘我授課。為了讓軟體工程師們儘快掌握日語入門技巧,我絞盡腦汁,最後做了三件事:一是教他們日語發音,認識日語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這是認字掃盲;二是用口訣和例句,快速教會他們日語語法和基本句型;三是把專業技術辭彙分門別類整理出來,做成日漢辭彙表,便於實用。

除在單位授課,我還被請到商業局去辦班,向「友誼商店」的年輕店員們教授日語,訓練「櫃檯日語」口語。有兩位營業員姑娘悄悄摸到我家,懇求我利用業餘時間繼續教她們。過了兩天,有一位男青年也來了。原來這個男青年正在追求其中一位姑娘,姑娘說:「要追我,就跟我一起學習。」結果男青年就陪她一起來上課了。

上世紀80年代央視播出的《學日語》節目配套教材

還有兩位大醫院的中年醫生,一位是骨科副主任,另一位是麻醉科主任,也找到我要求學外語。他們為了晉陞正高級技術職稱,要通過外語考試這關。我幫他們輔導了半年,利用周六、周日及平時晚間補課,重點抓句型和日語中的外來語醫學辭彙,最後他們都通過考試,順利晉陞了正高級職稱。他倆高興極了,對我千恩萬謝。我自然也很高興,能夠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助人為樂,很有成就感。

除了找人「開小灶」,上世紀80年代中期,社會上各類外語學習班、補習班也如雨後春筍。街頭、公園裡,到處可見學習外語的人們,還出現了自發練習外語口語的「英語角」。人們學習的目的不盡相同,有人是為出國做準備,有人是為技術職稱考試,還有人是為儘快看懂中外合作項目的外文資料,或能在談判中直接與外方交流……除了年輕人,中年甚至老年人也加入了這股外語學習熱。

學以致用「真功夫」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陪同日本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去復旦大學拜訪楊福家校長,為這位董事長的一本企業管理方面的書,商洽翻譯出版事宜。中午楊福家校長宴請了我們,他見我翻譯、吃飯兩不誤,笑著說:「我們大學裡的老師是書生翻譯,像你這樣經過一線鍛煉的人真派用場。請你有空來我們學校,向那些馬上就要畢業的外語系學生講講外資機構的特點,傳授一些翻譯實踐經驗。」

在當時,大量外資機構湧入上海,進外企當白領成為像復旦大學畢業生這樣的精英最嚮往的工作,我想楊校長是想讓我去為他們講講外語人才在外資機構中的「生存法則」和語言實踐經驗。可惜那時我很忙,沒能受邀前往,但楊校長的這段話一直激勵著我,讓我記住了實踐對於外語學習的重要性。

在公園學習外語的人們

2000年以後,我走上了單位外事管理的工作崗位,但不時還要客串一下翻譯角色。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化,作為中國對外窗口的城市——上海,涉外工作也越來越頻繁。單位與時俱進,要先行培養一批兼職翻譯人員,以備工作之需。

2007年6月,我們請求市外辦給予協助,聘請市外辦英語口譯專家協助舉辦本單位系統內的「兼職英語翻譯培訓班」。隨後,我們緊鑼密鼓地研究、制定了招生考試計劃,選定筆試和口試材料,確定考題和評分尺度。7月14日,天氣異常炎熱。單位的年輕人卻緊張地進行了一場英語筆試和口語初試的考試。大約有100多名年輕人報名參加,進行了一場特殊的「戰高溫,迎『高』考」,場面甚是動人。

經過選拔,最終有40多人脫穎而出。我們從40名考生中選拔出20名作為「兼職英語翻譯培訓班」的正式學員,對他們進行為期10天的脫產強化訓練,由市外辦翻譯室的專職翻譯任教,教材由市外辦培訓部門提供,稱之為「A班」。餘下的20名人員,經過我們單位人力資源部門和外事部門商量,組成低一層次的後備力量培訓班,聘請外語學院的教師和內部講師授課,稱之為「B班」。

8月12日,「兼職英語翻譯培訓班」正式開學,單位領導出席了這場不同尋常的開學儀式。台下端坐著40名年輕學員,領導用嫻熟的英語向年輕學員們致辭,用自己曾在海外工作的親身體會說明外語在涉外工作中的重要性。「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英文: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這是他在動員講話中送給每位年輕學員的格言。

上世紀80年代上海校園裡的英語角

參加培訓的學員,全部是我們系統內的年輕職工,他們在大學期間,普遍英語基礎較好,畢業後在工作崗位上通過個人自學苦練,具備了一定的英語口語能力。培訓開始後,市外辦的同志經常與我們溝通、商討:怎樣才能在短短的10多天的集中培訓中,將這批學員培養成既能完成上級主管部門交辦的外事翻譯任務、又能在企業涉外業務一線發揮骨幹作用的兼職翻譯。

我們一致認為,根據實際需要,應該抓住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重點培訓:一、強化英語聽說、口譯能力;二、進行外事工作基本知識和涉外政策、外事紀律的教育;三、儘可能地教會學員們今後通過進一步自學,提升外語水平的學習方法。實踐證明,這三個重點,是我們這次培訓班取得成效的寶貴經驗。

隨後幾天,我經常到培訓中心探班,看到市外辦翻譯室負責人周曉峰等同志為學員們授課生動活潑,妙趣橫生。授課內容有:講解外事口譯工作的規範要求、外事翻譯必備的素質、交傳口譯的基本要領、常見的外事口譯情景、常用辭彙和句型、外事口譯的技巧等。

結合授課內容進行的專業訓練有:速記訓練、聽力訓練,提煉大意訓練、各類場景口譯訓練、現場模擬翻譯(例如:開幕式演講翻譯、國際會議發言翻譯、外交會晤翻譯、外國記者問答翻譯、電視新聞翻譯、商務談判翻譯等等)。就連課間休息,也安排了模仿外事場合的「茶歇」,讓學員們快速進入「場景」。

面對快節奏、大容量、高強度、高難度的培訓,儘管壓力巨大,但是這些來自基層各單位、各領域的英語愛好者們,經過開學典禮的動員,已逐步走出個人愛好的小圈子,正把自己融入到時代需要的大潮之中。他們明白這10天的脫產培訓來之不易,單位組織為他們創造了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對他們寄託著莫大的成才期望。大浪淘沙,疾風知勁草,年輕的學員們個個咬牙堅持了下來。

經過10天強化培訓,年輕的學員們或初步達到了可勝任不同程度現場口譯的能力,或掌握了繼續深化學習英語口譯本領的技能。在學習班的結業式上,我作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總結講話」,特意加入一些難譯的句子,讓年輕的學員們分批上台為我的講話進行實戰翻譯。

總結講話中,有這樣一些句子:「常言道:望山跑死馬,翻譯工作就像一座山,看得見,似乎不遠,但實際上要走到山頂並不容易,需要經過長期學習和實踐。還有一句古話叫『路遙知馬力』,在翻譯的道路上有志者事竟成。」「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我們之所以要培養更多的兼職翻譯,是因為我們需要一支外語人才隊伍。」「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年輕的朋友們,希望你們趁著年富力強,多學習,多實踐,把本次培訓班的成果發揚光大。」

市外辦翻譯室主任周曉峰在授課(2007年8月)

講這段話之前,我自己也事先試著翻譯過,的確有許多成語和諺語不好譯,但我的目的就是希望那些真正願意在英語學習道路上走下去的年輕人知道今後可能面臨的困難與挑戰。當學員們輪流上台翻譯我的講話時,有人沒能譯出來,有人只譯出了個大意,但這不能怪他們。只要他們知道自己的差距和今後努力的方向,知道外語學習任重道遠、沒有捷徑,就足夠了。

令我高興的是:培訓班結束後,一批年輕人走上了新的涉外工作崗位。兼職翻譯班的老師——市外辦翻譯室的周曉峰同志也有了新任務,赴聯合國工作,擔任聯大中文翻譯。一晃10多年過去了,外語給了這批年輕人一雙能飛的翅膀,把他們帶到遠離家鄉的地方。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他們肩負著前輩們的囑託與期望,能夠與世界各地的朋友們自由交流、傳播文化、協作發展。

(本文部分圖片由作者提供)

(雜誌編輯王良鐳丨新媒體編輯 秘薇)

《檔案春秋》由上海市檔案局主管、上海市檔案館主辦,是全國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綜合性檔案文化月刊。以豐富的檔案信息資源為依託,集真實性、內幕性、可讀性於一體,尊重歷史,以檔案說話,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本來面目。歡迎聯繫「檔案春秋」微信號與我們指尖對話,期待您的投稿與反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檔案春秋 的精彩文章:

民國銀行職員「自畫像」

TAG:檔案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