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突厥:第一個擁有文字的草原民族

突厥:第一個擁有文字的草原民族

原標題:突厥:第一個擁有文字的草原民族



編者按

絲綢之路上的綠洲城邦烏孫、月氏、樓蘭為何消失了?如日中天的草原帝國匈奴、柔然、突厥為何遠去了?逐鹿中原的游牧部落鮮卑、羯、氐、羌是怎樣被融合的?在『一帶一路』建設如火如荼的當下,我們重說絲綢之路上的民族,希望讀者能進一步了解昔日那些活躍在絲綢之路上的民族,及其為中華民族所做的努力與貢獻。


由呼和浩特西出陰山西段的狼山、烏蘭布和沙漠,與之相連的是賀蘭山。賀蘭山把黃河水系與內陸河流域隔開,使阿拉善地區成為封閉型的戈壁、沙漠帶。每年春夏之交,季風來臨,狂風夾帶著黃沙,一直吹到華北平原。這裡是內蒙古自然環境最差的地區,但從此處西去至新疆北部,又是水草豐美的草原。



草原上的石人墓

在內蒙古北部草原上,常見有石人墓。有單石圈、雙石圈以及多石圈等。石圈中間樹立一石人,石人有的刻得很簡單,用一天然石刻出眉、眼、鼻、嘴,稍加工以顯出頸部。有的石人一手握劍,一手端杯。據考古分析,這些石人墓多為突厥人的墓。


從北朝末至隋唐,柔然、突厥、回鶻等民族都是由西部草原興起,東來陰山地帶,參與東西方民族的交流與融合,並和中原的農耕文明相碰撞。柔然、突厥、敕勒等都是與鮮卑同時或稍後活躍在內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


柔然系東胡苗裔,與鮮卑同源。但也有記載說柔然是「匈奴之裔」、「匈奴別種」、「塞外雜胡」。傳說柔然始祖名木骨閭,是拓跋部的奴隸。木骨閭之子車鹿會開始擁有部眾。4世紀中葉起自稱柔然。北魏太武帝改用音近而有貶義的「蠕蠕」為其族稱。《晉書·載記》中稱為「蠕蠕」;南朝稱為「芮芮」;齊、周、隋史書中稱為「茹茹」。他們辮髮左衽,居穹廬氈帳,逐水草畜牧,無文字,以刻木記事。柔然在公元5世紀至6世紀,游牧於蒙古高原,亡於突厥。柔然的歷史是短暫的,甚至關於他們的起源、他們名稱的意義都充滿了爭議。可以說,這是一個謎一樣的民族。和其他民族相比,它顯得渺小,但是它也仍是草原之子,充分彰顯著草原人民頑強的生命力。



「突厥」一詞,根據17世紀成書的《突厥語辭典》,意為「最成熟的興旺之時」。突厥人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為西方的阿拉米字母拼寫。突厥是第一個擁有本民族文字的草原民族,突厥人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了突厥汗國的政權組成及其職官設置,以可汗為最高統治者。其遺字散見於陰山和烏蘭察布草原的岩畫和蒙古國的碑刻上。

突厥人原為柔然人的奴隸,有發達的冶鐵技術,但以游牧經濟為主。552年,突厥打敗柔然,建立起幅員廣闊的突厥汗國,勢力迅速擴展至蒙古高原。突厥汗國後分東、西突厥和後突厥,立國近200年。公元745年,突厥汗國被回紇人所滅。


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隋封東突厥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並配義成公主為妻,後東突厥歸附於隋朝。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隋煬帝巡幸榆林(今內蒙古准格爾旗),啟民可汗和義成公主同去覲見,場面隆重熱烈。


隋唐兩個朝代在中國歷史畫卷上留下了太多的濃墨重彩,它們不僅雄踞中原,而且也將塞外之地囊括於自己的統轄之下,中原與塞外文明相交融,從而創造出讓世界矚目的政治、經濟、文化成就。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前來犯塞的突厥大敗於隋幽州總管李崇。契丹、奚等脫離突厥的統治,都願意受隋朝管轄。這樣,隋朝確立了對內蒙古東部的管轄。隋文帝時期,東突厥貴族以呼和浩特平原為中心控制的內蒙古大部地區和漠北蒙古高原,都統一於隋王朝。


為了加強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統治,唐王朝在邊境設置了一些都護府,內蒙古地區的有安東、東夷、安北和單于等4個都護府。公元646年,回紇聯合其他鐵勒部落攻滅了稱雄漠北的薛延陀,唐朝遣使招撫,回紇等11部都願意歸順唐朝。唐太宗次年正式宣布,在漠北鐵勒諸部設置六府七州,同時在故單于台(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四義堂)置燕然都護府統一管轄。


狩獵紋金帶飾


長167cm 唐 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


此帶系黃金所造,為突厥貴族所佩戴。紋飾反映了突厥在草原上的狩獵生活情景,為研究唐代突厥族的生活習俗提供了真實可考的資料。


敕勒源於丁零,原居貝加爾湖附近。北魏統一蒙古高原後,太武帝從漠北遷30餘萬敕勒人到漠南(亦稱高車),他們把漠南居住區稱為「敕勒川」。5世紀中葉,生活在陰山一帶的敕勒人大都已鮮卑化。高車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史書記載,高車「男女無大小,皆集會,平吉(髻)之人則歌舞作樂」。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齊時敕勒人的牧歌,「其歌本為鮮卑語,易為齊言」,已成為千古絕唱: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短短的27個字,便展現出水草繁茂的草原風光,令人神往。金代的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之七》中,高度評價了《敕勒歌》:「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毗伽可汗碑


毗伽可汗碑立於公元735 年,記述後突厥汗國的建立者阿史那骨吐祿的次子闕特勤的生平事迹和功績。該碑正文80 行,分漢文和突厥文兩部分。漢文碑文是唐史官李融書寫,突厥文部分則由兩人的外甥也里特勤撰寫。此碑是研究突厥歷史、文字及其與唐朝關係的珍貴實物資料。



文章來源:《讀者欣賞·甘肅民航》2018年5月下 總第35期。文:馬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絲路遺產 的精彩文章:

很多文明也會拱券,但為什麼蓋不出古羅馬那麼輝煌的大建築呢?| 建築史話 01
漲姿勢! 各種食材傳入中國時間表

TAG:絲路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