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何亞非:中美「新冷戰」並非杞人憂天

何亞非:中美「新冷戰」並非杞人憂天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人民數十年砥礪奮進使國家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入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改變了世界格局,正推動新的國際秩序逐步成形。

這40年,世界格局從冷戰「兩極」到「單極」美國獨步天下,自認為國際政治制度競爭的「歷史已經終結」,再到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歷史前進的腳步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全球治理也從「西方治理」向「東西方共同治理」轉型。習近平主席最近指出,中國作為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積极參与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球夥伴關係網路」,對新時代的貢獻是空前的。同時,作為新興大國,中國遭遇的困難和阻力也是罕見的。

中美建交至今近40年,兩國關係經歷了風風雨雨,總體維持合作與鬥爭並存、合作是主流的格局。但是,近年來美國對華戰略逐步變化,從「戰略模糊」(非敵非友)走向「戰略清晰」。特朗普上台後,更是把中國列為美國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在貿易、南海、台灣等問題上與中國的矛盾和博弈加深,遏制明顯加強。

中美關係進入轉折期與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新時期同步,國際環境更趨複雜,不確定性增加

一是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博弈加劇,民粹主義在西方泛濫,政治極端化、排外主義、孤立主義、保護主義盛行,貿易摩擦和貿易戰接踵而來,嚴重影響全球經濟的聯動與協調發展,制約全球性挑戰的解決,各領域的全球治理更加困難。各國之間和一國內部貧富差距擴大,財富向少數人集中,全球化利益分配不均,市場效率與社會公平持續失衡,成為「反全球化」主要推手。

二是國際規則之爭加劇,相對平衡的國際體系被打破,全球治理無序與碎片化嚴重。特朗普政府以「美國第一」為政策基準,追求短期利益,不願繼續提供全球公共產品,重新制定國際規則,為維護美國霸權不惜一切手段打壓、遏制新興大國和任何可能挑戰美國霸權地位的國家。美國成為現有國際體系的「修正主義者」、國際關係的最大變數。

三是地緣政治日趨複雜敏感,大國關係緊張,競爭博弈上升,合作意識下降。美俄對抗有增無減,已經進入「新冷戰」;中東局勢持續動蕩,世界能源供應波動,恐怖主義擴散;特朗普執意廢棄伊朗核協議,伊重啟鈾濃縮計劃,美伊矛盾激化,以伊朗和沙特分別為代表的什葉派和遜尼派爭鬥持續惡化;「金文會」、「金特會」開啟了半島和平進程,但前途充滿荊棘;網路、極地、海底等「新邊疆」問題浮出水面,投棋布子業已展開。此外,關於中美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必然衝突的「修昔底德陷阱」之說不絕於耳。近來,中美貿易戰爆發,預示中美關係進入大國博弈的新階段。

四是世界面臨文明衝突還是文明融合的艱難抉擇,美國和西方信奉文明衝突,對美主導的西方文明有與生俱來的強烈「優越感」,認為其衍生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也最好,因而極力推廣西方自由民主制度設計,並把各種衝突歸咎於「文明衝突」。這是許多地緣政治經濟問題的根本原因。

中美貿易戰僅是冰山一角,是大國博弈的開始

中美貿易戰的發生不以中國意志為轉移。這來自以「美國例外論」為思想基礎的孤立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以及特朗普大喊「就業回歸、邊境回歸、美國夢回歸」的「美國第一」的核心訴求。

特朗普揮舞貿易保護主義大棒,在美國有深刻的政治、經濟、社會背景。

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貨幣寬鬆導致資產價格大漲,美國貧富差距持續拉大,國內矛盾加劇。去年美國對中國貨物貿易逆差佔美逆差46%,中國成為美國轉移國內矛盾的主要對象。

中國GDP佔全球比重已達15%,改革開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中國製造2025」等都展示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和動力。以全球新經濟獨角獸企業為例,2013年至2018年3月,全球共產生237家,其中美國118家,佔49.78%;中國62家,佔26.16%。中國經濟軍事力量上升和政治制度穩定使美國的冷戰思維捲土重來,激發其遏制新興大國崛起的衝動,戰略焦慮轉為戰略遏制。

曾為特朗普核心智囊的班農聲稱,中共19大報告「實際上是在規劃未來幾年控制世界的主導地位。第一是「中國製造2025」,將使中國在21世紀里統治全球的製造業;第二是「一帶一路」,是地緣政治的擴張主義;第三是5G網路,要在科技技術上佔主導地位;第四是金融技術,未來沒人能夠將中國和中國的體系從全球資金市場中趕出去;第五是開始用人民幣,中國要讓美元失去儲備貨幣地位」。從中可看出,美國霸權主義和「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非常嚴重,以此評估中國發展方向肯定有誤。

美國對華貿易戰的直接起因是中美貿易失衡,深層次地緣政治考慮則是複製美國對日貿易戰的成功模式,遏制中國經濟和科技發展。貿易戰並不能解決中美經濟結構、全球價值鏈分工等深層次的制度性、結構型矛盾。無論中國被迫應戰,還是忍讓、剋制,美國對華貿易戰都難以避免,而後者還會被視為中國軟弱。

貿易戰是地緣政治遏制的第一步,包括發展模式、意識形態、文化文明等衝突在內的霸權國家與新興大國就世界秩序、國際規則展開的博弈,才是癥結所在。因此不能抱有幻想,以為解決了貿易逆差便萬事大吉。

日美有過六次貿易戰,涉及紡織、鋼鐵、家電、汽車、電信和半導體。日本從「自願限制出口」到「擴大進口、取消國內關稅、開放國內市場、對出口美國產品進行價格管制」,再到日本廠商赴美投資開廠,都沒能滿足美國的核心訴求。現在看,日本徹底服從美國的全球經濟戰略、充當美國地緣政治馬前卒才是美國的真實目的。

對中美戰略走向的思考

美國不顧多次磋商和中方克制,堅持發動貿易戰,並擴大到雙邊投資、知識產權、戰略產業尤其是高新技術領域,同時帶有地緣政治火藥味,燃燒到「一帶一路」、南海、台灣、人民幣國際化等。美國為什麼會這樣做?

這需要從戰略層面和歷史經緯來分析美國對華政策走向。老子曰:「過去未去,未來已來」。中美關係在國際格局轉換的過去與未來中跌宕起伏,必然催生不確定性和各種風險。

中美是否會從貿易戰發展為全面對抗的「新冷戰」?這種擔心並非完全杞人憂天。中國應該往最好處努力,同時做最壞的打算。不低估也不高估「冷戰」可能性,深刻思考雙方面臨的國內外嚴峻挑戰,積極溝通,深入磋商。未知和不確定性其實給探索兩國戰略結合部、尋求共同點提供了機遇與空間。兩國可以既堅持自身發展方向和戰略目標,又對各自政策作適度調整,以創造雙贏而非雙輸局面。

美國如執意遏制中國,中美走近對抗邊緣乃至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就會增加。這點美國很清楚。那麼為什麼美國現在還不管不顧地往中美對抗方向走呢?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國發現中國這幾十年的戰略發展走向與美方期待的方向相悖。特朗普的親信班農、納瓦羅以及前高官坎貝爾與雷特納的講話和文章中,對此都有清晰表述。

美國數十年支持中國改革開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融入全球化,是希望藉助經濟全球化促使中國經濟戰略乃至政治制度向西方逐步靠攏。美國領導人曾預計,改革開放將促進中國經濟市場化與政治開放,最終使中國接受美式「自由民主」思想和制度設計。

然而,正如習近平主席精闢指出的,中國以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把握千變萬化的國際形勢,改革開放40年來堅持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了既符合國情、又與國際社會利益相一致的發展道路和模式,並取得了巨大成功。這顛覆了美國一廂情願的期待,使其產生了強烈的挫折感、失敗感,意識到自己高估了引導中國戰略走向的能力。

中國並沒有按美國的設計變成「又一個美國」或者美國治下的日本版中國。中國在採納市場經濟的同時,強化政府主導與產業政策,逐步積累對美國的戰略產業競爭優勢。在涉及政治制度和社會穩定方面,我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兼顧市場效率與社會公正,確保改革開放沿著自身的戰略方向邁進。這種「中國模式(道路/智慧/方案)」的成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條可供選擇、有別於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和「華盛頓共識」的發展模式。但是在美國霸權的「稜鏡」中,中國積极參与世界秩序塑造和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重要貢獻,卻引起美方高度警覺,成了中國與美國爭奪世界主導權、試圖顛覆美國主導國際體系的「證據」。美國在重新審視對華政策後,將中國「正式」視作「主要戰略競爭對手」。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上的《美國對陣中俄:第二次冷戰到來》(America vs. Russia and China: Welcome to Cold War II)一文,從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等多角度分析了「第二次冷戰」的可能性。這代表了美國不少精英的看法。

近年來,「新冷戰」經常被用於描述美俄關係惡化,現在中美關係也被套上這頂帽子。這對中美、對世界意味著什麼,需要我們冷靜觀察、去偽存真,從中美兩國的歷史、現實、未來三個層面找出答案。既不能感情用事,一葉障目,也不能盲目樂觀,無視事實,還得實事求是,從地緣政治經濟的異動中找出一些規律,不要匆忙下結論。

美國對中國實力上升確實感到焦慮不安,美國最新戰略報告也確實把中國列為挑戰美國全球利益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然而,美國內外面臨艱難的抉擇,國內有十分不同的聲音,許多人認為,如果美國與中國全面對抗,美將付出巨大代價,而且這種戰略未必奏效,未必會得到其盟友支持。

據普華永道估計,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到2050年中國GDP將達58.5萬億美元,美國34.1萬億美元,日本僅6.8萬億美元。把如此大經濟體量和全球影響的中國排擠在體系之外是不可能和不現實的。

綜合看,中美「冷戰」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但如果溝通處理得當,並不是不可避免。畢竟當今世界已形成「地球村」,是經濟相互依賴的利益共同體,這是不爭的事實,「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政治、經濟對抗,包括貿易戰,沒有贏家。

美國需要放棄沿襲「冷戰」做法的慣性,試著構建哲學家格雷所說的地緣政治和平共處模式或「妥協辦法」,來處理大國關係特別是中美關係。美國不必擔心「華盛頓共識」會被「北京共識」、美國模式會被中國模式取代。今後各國在構建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過程中,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明多元化才是大趨勢。

原題:中美會進入「冷戰」嗎?

作者:

何亞非

He Yafei

曾任外交部副部長及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中美聚焦網立場。

本文為中美聚焦網專欄作家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與中美聚焦網共同所有,如需轉載請與中美聚焦微信公眾號聯繫並註明出處。

中美聚焦網|中美交流基金會

微信ID:chinausfocu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美聚焦 的精彩文章:

由於美國反對,安倍修憲的目標怕是要流產了
華爾街日報:特金峰會的意外贏家:中國

TAG:中美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