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以圖為證,普洱茶正確開茶方法

以圖為證,普洱茶正確開茶方法

回復「茶」,獲得一條最新資訊!

茶餅,現在運用很廣。白茶、六堡、生普、熟普,都有茶餅的形態。追溯起來,早在唐代就已經有茶餅了。只是不管從做工還是大小,古今之間已經是大不相同。只能說,如今的茶餅中還含有唐代茶文化的基因。

如今的茶餅,肇始於雲南普洱茶。起初雲南各民族,也會製作緊壓茶。但不是餅茶,而是竹筒茶、緊團茶、柱狀茶、方磚茶等等。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正式批准頒布了雲南茶法。

茶法規定,買賣雲南茶葉需持「茶引」。朝廷批准雲南每年發「茶引」三千,每引購茶一百斤。

除此之外,雲南茶法還特別規定了凡是交易之茶須是圓餅狀。圓餅絕不可隨意為之,每個重七兩(清朝十六兩為一斤),每七個圓餅為一筒,每筒總重49兩。

朝廷向每筒徵稅銀1分,那每張「茶引」可買三十二筒(約合老稱一百斤),上稅銀三錢二分。自此之後,雲南上下做出的茶就都是七兩一餅。七子餅的名稱,也就因此而來。

當年,一餅七兩一筒七餅,是雲南普洱茶的標誌性規格。但如今則不同,白茶、六堡這些本不壓餅的茶葉品種,也都學著制起了茶餅。形狀還是圓形,但並不嚴格按照老稱七兩的標準去壓制。

像白茶壓餅大小各異,不見得是七兩。所以也沒有人說是「白茶七子餅」,而就是直接叫白茶餅了。六堡茶的情況,也是如此。

茶餅,可以最大限度的節省茶葉體積。不僅便於運輸,更利於存放。但拆茶餅,很多人卻一直視為畏途。那這次,咱們就借著聊茶餅的歷史,順便講講茶餅的正確打開方式吧。

誤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餅壓制,確有鬆緊之分。但總體上講,徒手生掰仍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也有些朋友,善於巧妙借用各種工具。但剪子、改錐、榔頭什麼的,也就不要跟著添亂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些「武器」殺傷力太多,一不留神容易傷到自己。

至於竹製的茶匙或是茶針,本是茶席上的小物件。它們過於脆弱,這種力氣活還是別麻煩他們了吧?

正確方法

是用一把順手的茶刀來拆分茶餅,茶餅看似結實,但其實拆時也要用巧勁。如果亂戳一起,一方面事倍功半,另一方面還容易將茶餅戳碎。本是一餅好茶,愣是給拆成了「高碎」。

其實不管哪類茶餅,都是一層層壓在一起。因此,找到層與層之間的銜接點最為重要。畢竟,那才是茶餅最為脆弱的部分。

找好切入點後,將茶刀順勢插入茶餅。注意,第一個動作就是直直的深入茶餅。茶刀沒入越多,則越為成功。

隨後,慢慢橫向移動茶刀。也就是說,將茶餅的「創口」由「點」變成「面」。

先插後掃,接著就可以撬了。請注意,這個動作是撬。利用槓桿原理,慢慢的撬開茶餅。

這樣取茶,既不費力還可以很好的保持完整度。相比之下,白茶更為鬆軟好撬,可稱為入門級的練習茶。至於普洱茶,一般壓的更緊,實操起來,則真是需要機智與勇敢相結合了。

溫馨提醒

在使用茶刀、茶針等尖銳物品撬解茶餅時一定要注意安全,用力須得當,避免誤傷自己或他人。

?好茶推薦

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茶網 的精彩文章:

南糯山哪些寨子有古樹茶?
為什麼泡普洱茶的時候,第一二泡都不喝?是因為……

TAG:說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