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和日本足球這20年

我們和日本足球這20年

1998年贏日本2:0到現在才20年

老球迷都還記得高豐文國家隊87年客場2比勝日本,我當時初中一年級,在姥姥家看的黑白12寸電視轉播,當時北京的衚衕和院子還沒怎麼拆,屋裡足球熱氣騰騰,外面平和安靜。那時候日本隊踢球顯得呆板木訥,沒啥風格。98年我作為隨隊翻譯跟著霍頓去日本打東亞四強賽,我們勝日本還是2比,當時有了直觀的感覺,雙方列隊出場時,我在隊伍的最後面跟著主教練出來,看到國足隊員比日本高出一頭,心裡還暗笑;「真是小日本!」那時候日本隊的變化是有了球星中田英壽,自由球厲害,其他並不突出。從那以後,似乎國足就沒有贏過日本了,到現在20年。

當然,這20年,我自己進步也不大。想想初一還是個小球迷,11年後就可以成為國足的翻譯,這是多大的跨越。然而,98年我給國家打工,18年我給老闆打工,從球星都管我叫領導到現在每一個客戶都是我領導、每一個領導更是我領導,這20年,我自己也沒啥牛逼可吹的。就像菲茨傑拉德在《偉大的蓋茨比》里說的,請原諒我翻譯得粗俗一點,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隨便說別人傻逼的。這20年還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世道變了,今天很多人討論的問題我已經開始感到陌生,插不進話了,一些老話題大家也不談了。比如這個詞-歐洲拉丁派。

這曾是中國足球的熱門話題。就是我們中國足球到底要什麼風格,走什麼道路。風格對於球隊,就彷彿個性對於人。像有的人長得很一般,如果不說話不做事,扔在一個牆角都沒有人瞅他一眼,比如我。可是一旦他張嘴說話,再掄開了胳膊干點什麼,卻有可能把你懟死,你會記得他,恨就恨死,愛就愛死,哈哈,也比如我。風格就是這麼個東西。作為前中國足協官員,我不得不說,自從日本足球崛起以後,我一直是他們的球迷,喜歡他們的整體打法、地面配合、傳接技術,他們是亞洲的巴西。日本足球謀求發展的時候,我常作為翻譯接觸日本足協領導,當時他們承認,由於身材限制,即使在東亞也無法與中韓的身體對抗,所以從一開始就堅定地學巴西,貼著地面打。他們為了這個做了無數的事情,如聯賽引進大批量的巴西外援、國家隊常年由巴西教練主政、參加美洲杯、去青少隊員去巴西訓練等。當然,這也埋下了一個禍根,今天凌晨比利時把戰術變成高空轟炸之後摧毀了日本。球隊有風格,就像人有個性,都圓滿了,就什麼都沒有了;風格也像企業的戰略,先想好不做什麼,才有可能把想做的做得更好。日本足協這個事情想的很清楚,當時的中國足協不可能不受影響。現在應該在監獄裡看球的南勇及那批足球管理層,認為中國隊技術不行,那時候常說「技術如人」,所以學不來巴西;身體呢,抗不過韓國和伊朗,抗不過中亞的烏茲別克,加之霍頓幹了兩年英式長傳沖吊也不理想,所以也不能走英國、德國的路子。那怎麼辦?好在當年南斯拉夫等東歐足球有點兒身體有點兒技術,既歐洲又南美,叫「歐洲拉丁派」,我們就決定學,於是南勇在霍頓下課之後就請來了米盧,我這個英語翻譯也就無用武之地了。而讓領導們更加喜極而泣的是,東歐人經歷了相同的社會制度很多年,對我們這邊的人情世故也更加配合,對領導至少表面上也更加尊重,對球員的管理也從純英美的「傻白甜」變成「壞得流油」,那兄弟般的感覺簡直大喜過望。加之價格又不貴,我們的聯賽早期盛行開了東歐教練和東歐球員。這是和日本分道揚鑣的開始。

追求適合自己的目標是好事,但關鍵是堅持。可是過去十年以來,你還聽說過「歐洲拉丁派」這個詞嗎?由於各種風雲變幻,一方面,錢已經不是問題,這點我真是很吃驚,那時候我曾多麼羨慕日本聯賽的財力,但現在……另一方面,有錢了,我們什麼都敢試。加上輸球輸得也多,輸一次就換一次領導,換一次領導就試個新的教練新的打法。國足今天是什麼風格?您先認真想十分鐘。我插空說說自己的觀察。和20年前相比,我們現在這幾批球員的身體更棒了,談身體,我真心不覺得國足在對抗上輸給韓國和伊朗,甚至,今天中韓足球的天平已經有點偏向中國了;談技術,隨著聯賽外援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提升,在高速度、強對抗下,我們的實戰技術也沒有以前那麼糙了。霍頓在的時候,有人管中國足球隊叫「頭槌隊」,張效瑞那樣的風格令人驚艷,但是現在,中場我們不再缺乏這樣的類型,球也傳起來倒起來了。但是,我們的風格沒了。

都差不多了,老球迷和我看法一樣的應該不少吧。當年,北京隊是「小快靈」,有這樣的底盤,高峰轉會到國安就如魚得水,去前衛寰島就一般;上海隊是「海派風格」,偏日本那樣的;廣州隊就是地面配合,從容志行到古廣明到趙達裕到彭偉國一脈相承,是中國的巴西隊;山東隊就是拼身體,頭槌好,高舉高打;連天津隊都有自己的個性,踢球機靈聰明。現在,特點都不突出了,聯賽是個大拼盤,給中軸線砸錢,花大錢買中後衛、後腰、前腰、中鋒外援,買來什麼外援,咱球隊就什麼風格;再砸來一個高價主教練,你們就玩去吧,贏了球就行。

這兩年我出國少了,出去也沒有什麼深度訪問,下面這個謎要留給更牛的人給出答案了。中國足球的「標準化」是大勢所趨嗎?都差不多也許是我們的必然?雖然我沒有經歷過文革那樣像龍捲風的時代,但是今天的中國各種風也很大,變化快且生硬。小時候聽崔健的「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覺得世界變化得不快啊,但是現在我明白這句話了。北京很多衚衕和老街道,呼的一下,就沒有了,全改成了標準化的樓盤;凡熱鬧的地方,呼的一下,全是快捷酒店,刷著粗糙簡易的樓體顏色;同事們談的,高管都是融資和上市,A輪B輪C輪到路演到敲鐘,路徑非常統一,員工都是買房遙遙無期租房越來越貴北京本地戶口佔便宜;管理的風格都是業績業績無論我嘴上說什麼但都是業績業績。我們學校里的老師,李笑來走了羅永浩走了有個性能折騰的都上線創業了,留下的多是剛毅的工兵,他們像匠人一樣中規中矩地辛勤勞作。我在艱難接受課程產品標準化時,抗拒著教學內容標準化教學風格標準化,但這種抗爭本身就落伍了,不標準化,怎麼實現系統管理,不用系統管理,怎麼能夠節約成本地創造規模效益。我不知道,這只是我們的情況,還是日本也這樣。京都會不會也將豎起更多的整齊樓盤?東京的中年人是不是也都沉迷於上市?個性於日本人是不是也越來越成為不受歡迎的東西?

總之,財神爺領導著中國足球,由上至下的嚴肅規劃和探索,要麼脆弱虛無,要麼流於形式,也就是說,我們什麼也沒有堅持,很自然地走向了不好不壞。然而,任何一個事情產生巨大的發展,一定是方向很明確,然後人為地、由大家齊心協力地去推動。98年東亞四強賽期間,日本職業聯賽主席川淵三郎在東京非常非常高的一個大樓上請時任中國足協主席王俊生吃飯,一道一道地上菜,每一道菜都像貓食那樣的小碟子,上了幾十道,每多吃一道我都後悔上一道吃得有點多。那一次,王俊生問計川淵中國足球發展之路。川淵說,日本足球確定了朝什麼方向發展,就像火車進入了軌道,無論如何就沿著這條道開了,然後每一個人都上來給火車添煤,火越來越旺,車也越開越快。他說,中國足球向哪裡開?中國足球這列火車,是每一個人都往裡面添煤嗎?

就這點不多的「業內」經驗,我一個小兵卒子都懂得,任何一個國家的足球發展,都是「一點兩面」的問題。一個點,就是聯賽,聯賽里的教練員運動員水平越高越好,聯賽質量越高越好,這是國家足球發展的基礎,唯一需要平衡的是,如何讓本國球員在大量外援進入後依然保持競爭優勢。由這個點向下面發展,是青少梯隊問題;由這個點向上面發展,是國足發展問題。但是現在的足協在促進聯賽、梯隊、國足這三個方面到底做出了什麼樣的、讓人眼前一亮的、給人們信心的戰略動作呢?想當初,至少我們還曾經有過唐鵬舉的國青去德國長期集訓、朱廣滬的國青去巴西長期集訓、然後回國之後比試比試的舉措,就像一個傻乎乎的青年雖然全無事業的方向但充滿了事業心。我們現在的領導有嗎?除了不許紋身之外,還有什麼充滿進取的戰略戰術嗎?

我認為,無論基礎怎麼樣,一份事業,只要領導層水平不差,心齊想做好,假以時日,應該能取得進步;如果發現對方進步更快,就要比對著對方的動作,調整方向加大力度,比對方更努力思考更努力做事,這樣的話,至少能讓人看見一點希望。我以國足風格為例,是想說明太久了,我們在聯賽、國足、青少等重大領域都缺乏銳意進取的動作,當年足球改革的「紅山口會議」不能只是歷史的某一次偶然,而是要持續推進。但是,李鳳樓、年維泗、王俊生三任足協主席之後,再沒有足球運動員主政中國足球的情況了,後面從體委人事司下來的南勇、停了聯賽升降級的閻世鐸、創造叉腰肌的謝亞龍、加之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東西的韋迪和現任的某某,都存在兩個缺陷。一是對中國足球沒有過感同身受,缺乏足夠的感情,也缺乏對問題專業的判斷;二是面對時代的變化和領導的要求,更想「保」,不推動,不變革,像小家碧玉的官員,不像有氣魄的改革者,對中國足球缺乏應有的承擔。在足協的時候,我曾問同事,當初年維泗為什麼選王俊生當後任者?同事說,年指導當國足主教練時,王俊生是替補門將,有一次集訓後,年維泗通知王俊生落選,不隨隊出訪了,第二天王俊生把自己的訓練服洗得乾乾淨淨,離隊時整整齊齊交給教練,就默默離開了。年指導認為王俊生是個自律的、有承擔的人。至今,足協老同事都把王俊生時代當作中國足協認真謀發展的最好時代,也都不同程度地唾棄後來者,稱一個不如一個。大約半年前,我和幾位足協的老同事吃飯,驚訝地發現,當年我們那個時代在洋教練奮力抗爭下都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如大賽前領導不做動員、領導比賽前不進球員休息室賽後再進、領導不干預國足隊員選擇不干預主教練排兵布陣等,全都復辟翻案風了。他們說,小謝,如果你今年重新回到中國足協,會發現和你走的時候一樣,什麼都沒有改變,甚至更加倒退了。

其實,離開了那麼久,我已經從一個全方位的球迷蛻變成一個不看西甲不看英超只看國足只看中超的自虐者了。那些對中國足球的感情,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對於聯賽的繁榮,我很高興,但也保持著警惕,尤其我看到日本國足有一半隊員都在歐洲踢球,而我們的隊員都忙著在國內聯賽掙錢時就更憂慮。而對中國足協,我依然在關注,也有期待。這是一個繁榮的聯賽,但這是一個主要位置由外援佔領和中國球員不再想留洋的聯賽;這是一個繁榮的國家,但是一個足球在國家的發展中已經不再背負什麼政治情結於是足協領導差點也無所謂了的國家;這是一個繁榮的時代,但也可能是一個大氣候和小氣候更需要工兵更生產標準、而不是鼓勵如風般的個性或極渴望英雄的時代。20年來離日本足球漸行漸遠,如果再沒有一幫當家人好好商議、懷著要上市敲鐘的創業精神去努力追趕,也確實無希望可言了。

前兩篇世界盃球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謝強 的精彩文章:

TAG:謝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