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久病床前 亦有孝子:盡孝是一輩子的事

久病床前 亦有孝子:盡孝是一輩子的事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不時就提到孝,那究竟什麼是孝呢?從字形上看,孝字是個會意字,「老」與「子」合起來就構成孝。所謂的「老」是長輩、上一代人,「子」是晚輩、下一代人,晚輩與長輩,下一代與上一代,大家密不可分,融為一體,就成了孝。

上一代生養子女,是家庭也是民族的一種傳承,到老了由年輕的子女在下背負老人報答恩情,這既是一種責任也是必須的擔當,如此上下和諧就是完美的孝。

如何盡孝?《論語·為政》載:「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報答父母養育深恩的最重要一點就是要有一顆恭敬的心,要有一顆愛心。孔子把孝養父母與犬馬聯繫起來。犬馬也可以為人類服務,如果子女侍奉父母時沒有一顆愛心在裡面,那麼和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顯然,無心的孝就不是孝,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論語·為政》篇又記載:「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孔子說,子女侍奉父母,只有和顏悅色的心情最難能可貴。人們的心情表現為臉色,臉色決定於心。子女對於父母有深切的愛和篤定的孝心,才會在日復一日的侍奉當中和顏悅色

我國的傳統文化歷來注重孝道,所謂「百善孝為先。」在家孝順父母是第一位的孝,無論你職務高低和事業成就的大小,在父母面前永遠是孩子,養育之恩永遠也報答不完。

但是,談到盡孝,又何嘗容易!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子女能夠給予父母的愛永遠趕不上父母對子女的愛。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這樣解釋道:「以個人而言的話,所謂的孝就是對父母愛心的回報,你只要記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麼著急,而以同樣的心情對待父母就是孝了。」

那麼父母久病床前,有沒有孝子做到不厭其煩的侍候,奉獻自己的孝心呢?還真有,而且此人還是官中的極品——皇帝。

漢文帝劉恆是漢代第三任皇帝,他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早年封為代王,封地在晉陽。劉恆的母親薄姬(劉恆稱帝之後被奉為太后)因為在宮中不受寵,從而免遭呂后的毒手,後來跟隨自己的兒子來到了晉陽。

劉恆從小就信奉孝道,與自己的母親感情深厚。薄太后身體不好,到了晉陽後常常患病,曾經連續三年卧床不起。劉恆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每天除了上朝處理王國事務,就是衣不解帶地伺候在母親的床前。

凡是母親需要吃的草藥、喝的湯藥,劉恆都要先親自嘗過才可以給母親服用。在長達三年的時間裡,劉恆顏色不改,一如既往地守候在母親身邊。經過他的悉心照料,薄太后的身體終於康復,恢復了自理能力。

當了皇帝的劉恆一如既往地照顧自己的母親。晚年因為生病,劉恆早於自己的母親而亡。在彌留之際,劉恆對自己即將病逝不能繼續盡孝母親的「不孝行為」深感慚愧,他囑咐自己的妻兒一定要幫自己好好照看母親。

漢文帝的言行告訴我們,子女孝順父母長輩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生命的全部過程。孝順的核心秘訣,就是南懷瑾先生所說的「以同樣的心情對待父母」。用自己的愛心來回報父母愛的付出,就不會覺得失去自理能力的父母是累贅了

若人人都可以孝敬自己的父母,則全天下的父母都會得到幸福,由家庭的小孝到社會的大孝,則社會和諧自然到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富貴貧賤 總難稱意:懂得知足也是放過自己
情緒容易沖昏頭腦?理智來當「防火牆」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