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以為的「自由意志」很可能只是幻覺

你以為的「自由意志」很可能只是幻覺

每日砍柴,意為每天都要學習,每天都要有所收穫

每個周末,我都會把一周的所學、所思、所想,寫成一篇文章發布在這與你分享。我儘可能通過文字把它表達清楚,如果你能從中得到些什麼,那是我們倆最大的獲益 。

◇ 正文 ◇

最近這幾百年,人類的地位一直在下降。

1687年,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為「太陽中心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告訴那個時代的人,人類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陽並不圍繞著我們轉,恰恰相反是我們圍繞著太陽轉。

想想看,這對那個時代的人是有多顛覆,過去的幾萬年人類一直相信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至此這種自信崩塌了。

到了達爾文的《演化論》則更狠。他告訴那個時代的人,人類並不是上帝造出來噠,而是從猴子甚至是細菌演化出來噠。

想想看,這對那個時代的人衝擊力是有多震撼,我們如今是無從體會。

◇◆◇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也比較刺激,甚至會影響人類高貴地位的話題——自由意志

相信你在很多科幻電影里聽到過類似這樣的話,我們人類之所以區別於機器、人工智慧,是因為我們人類有自由意志。

而電影中,機器人造反人類,往往也是因為機器人擁有了可貴的自由意志。

是的,我們人類之所以高貴,就是因為我們有自由意志,也就是有自己的從感覺到思維、從推理到判斷、再付諸行動並且對行動結果負責的能力。

◇◆◇

可是,隨著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越來越成熟,自由意志這玩意兒越來越站不住腳了。

《羅輯思維》有一期節目聊到「自由意志」這個話題。

節目中說到,生命科學研究發現,自由意志可能只是一個幻覺。

理論依據來自一個著名的實驗:

1985年,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生物學家李貝特做過一個實驗。

這個實驗研究表明,一個人產生行動意識,到他做出這個行動。早在這個人產生行動意識之前,從他大腦神經活動圖譜中,科學家就已經看出來他要做這個決定。這個時間差是300毫秒。

也就說,我們自以為是在做自由決定,其實我們只不過是在執行大腦已經給我們提前準備好的一個決定。

我們點擊一下電腦滑鼠,電腦上就產生相應的某種反應。從我們點擊到產生反應,這中間的時間差是200毫秒。

而大腦給我們一個指令,到我們產生行動意識,時間差是300毫秒。

從李貝特這個實驗之後的30多年來,類似的實驗不斷重複進行,實驗工具越來越先進,結論也越來越明晰,李貝特現象的確存在。

這樣的實驗結果是不是很毀三觀,很顛覆認知?

◇◆◇

有一款App如今很火,叫抖音。

據說有的人刷抖音,能夠連續刷3個多小時停不下來。

那麼問題來了,你覺得他是在憑自由意志刷抖音,還是抖音讓他想刷?

還有一款App叫今日頭條。

也是據說有的人能夠連續不停的在上面刷兩三個小時。

那麼問題又來了,到底是他在刷頭條,還是頭條在「刷」他?

你在手機上的每一次點擊,每滑動一下屏幕都能夠被追蹤識別。給你推送的內容都是經過大數據演算法精確推送的,大數據比你自己都更了解你自己,給你推送你感興趣的內容,為的就是讓你停不下來,刺激你的多巴胺,讓你上癮。

再有,你在購物網站選購商品或者推送給你的任何廣告,都是經過演算法得出是你大概率會買的東西。到底是你想買,還是商家讓你想買?

你或許會說,我有理性,我可以通過自律把某些習慣改掉不就好了嘛。的確,你也許能做的到,可是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

◇◆◇

我們回過頭再去看一眼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滅族暴行。

在二戰之前,生活在德國的猶太人是街坊的好鄰居、好夥伴、好同事、好同學。

可是之後的情況是,鄰居之間反目成仇,都想要殺死自己的猶太人鄰居。

這時候的納粹士兵、舉國上下那麼多人他們的自由意志體現在那裡?

那些納粹他們也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道德觀,也知道殺人是不對的,尤其是大規模的滅族行為。可是上頭一聲令下,讓他們交出自己的鄰居,把猶太人關進集中營,絕大部分人就照做了,變成了希特勒的殺人機器。

而像辛德勒這樣的德國商人,卻選擇救下了1100名猶太人。要說自由意志,在那樣的特殊時期還能選擇救人,這是最佳的「自由意志」的體現。

至此,分享一段慕容雪村的話:

祝你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不是革命的一塊磚,也不是某架機器上的螺絲釘,既不是誰的羊,也不是誰的槍,你是你自己。

我想起來,我上上上一份工作,當時的經理對某員工說了這樣一段話:你就是公司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就往哪裡搬。

◇◆◇

我們都知道,精神病人以及不滿14周歲的人,不管幹了什麼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

其實,背後有一條假設:如果你是精神正常的成年人,那你就要對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因為你有自由意志。

今天我們講到「人很可能沒有自由意志」,那是不是意味著以後犯了錯,便以此來逃避責任,說我沒有自由意志,那些事不是我真正想做的,是大腦或別人讓我做的。

有人勸你少玩點遊戲,你就可以反駁說,不是我想玩,我也不像這樣,是商家壞,是商家讓我玩的,你找商家說去。

◇◆◇

這就要說到,我們為什麼要「反思自由意志」?

在《何帆的北大讀書俱樂部》專欄中,何帆老師講到:

反思自由意志不是為了讓我們陷入宿命論,為自己找各種外在的託辭,而是為了讓我們經過省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這裡的弔詭之處在於:你要是認為自己是自由的,那你很可能是不自由的,只有當你意識到自己是不自由的時候,才能真正地獲得自由。

怎麼理解呢?

好比,你被關進了一家精神病院,你想逃出去。你越是對醫生說我沒病,我挺好的。醫生越是傾向於你有病。

如果你承認說,我確實有病,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給各位醫生添麻煩了。醫生就會覺的你好的差不多了。

當你認為自己沒醉,很有可能你已經醉了;當你意識到自己很可能喝醉了,這時候你反而是清醒的。

再說的簡單一點,如果在此之前你就是那個連續刷抖音三小時的人。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你會不會有所收斂?會不會從此就拒絕刷抖音?因為你意識到了,很有可能是商家在背後「操控」你。當然,如果你直接不玩了,也有可能是這篇文章在影響(操控)你。那最起碼現在,你可以真正的做選擇了。

◇◆◇

當我們認為自己是自由的時候,其實正處於其它力量的控制中,只有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是不自由的時候,才能真正獲得自由。

正確的人生態度是,坦然接受我們無法改變的東西,但要積極把握我們能夠改變的東西。

——《何帆的北大讀書俱樂部》

這就是為什麼今天要聊這個話題。

不是讓你陷入宿命論,而是給你提個醒,小心你所謂的自由意志。

心理學上說,覺知既是改變的開始,當你意識到自己或許沒有真正的自由意志的時候,你反而有了「獲得掌控權」的機會。

◇◆◇

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說:「人並非他物,人只不過是自我的創造者。」

我們深信的絕大部分觀念,很可能只是社會、周圍環境灌輸給我們的。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就可以去反思哪些觀念是社會和環境灌輸的,哪些是真正有價值的,哪些已經落後於時代。

最後,做出自己的選擇。

當我們做出主動的選擇時,人生才有了意義。主動選擇的能力,也是自由意志的意義所在。

當然,這個過程並不簡單。首先需要你有「覺知力」,當你覺知到之後需要「智慧」去幫你理解哪是什麼,最後需要有「慈悲心」去接納那些無法改變的。

正因為很難,所以我們才要不斷學習,習得這種能力;這便又回到了「每日砍柴」的主旨。

END

本文參考:

得到App丨《羅輯思維》第270期;《何帆的北大讀書俱樂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砍柴 的精彩文章:

TAG:每日砍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