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社會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社會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文/圍爐夜讀(weiluyedu_)

最近,導演鄭瓊耗時6年拍攝的紀錄片《出路》在網上引起了極大關注。

袁晗寒、徐佳、馬百娟——三個孩子,三個不同的家庭,從農村到小城鎮再到國際大都市,不同的生活背景下,人和人的生活會有什麼差別?《出路》用它的鏡頭語言告訴了觀眾。

從左到右:馬百娟、徐佳、袁晗寒

影片起始於2009年。

來自甘肅農村的12歲女孩馬百娟全家住在窯洞,父親60歲,人老身衰,母親有智力障礙,家裡還有一個14歲的哥哥,早早便輟學外出打工,2008年這個家庭全年開銷不超過50塊錢。

馬百娟最大的夢想是「長大後去北京上大學,然後去打工,每個月掙1000塊,給家裡買面,因為面不夠吃,還要挖水窖,因為沒水吃。

然而現實卻是,貧窮落後的農村家庭里,家人只相信「女娃娃是別人家的人,書多少念一點,夠用就行了。」以至於馬百娟在她15歲時便終止了學業。

此後,輾轉在當地找工作的馬百娟因為年紀小,處處碰壁,生活沒有一點方向,迷茫的她總是坐在村口,一個人發獃,時不時嘆一口氣。

19歲的徐佳,是湖北咸寧的一名高考復讀生,09年接受拍攝的時候,他正在準備自己的第三次復讀。

徐佳的父母是農民工,在城市中打拚受了很多屈辱,這讓他很早意識到了生活的艱難,在父親意外去世後他便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誓死要通過高考改變自己的命運。

然而,前兩次考試失利讓他對考試充滿了恐懼,經常在答題的時候雙手顫慄,冷汗直流。最嚴重時,他甚至想過輕生。

至於17歲就退學的北京女孩袁晗寒,情況則要比前兩個孩子好上太多,爸爸從事房地產、媽媽在電視台上班,從小家境優渥,學習鋼琴、舞蹈、美術。

即便中途因為成績不及格從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學輟學,她的生活也沒有受到多大影響。整日窩在家中無所事事,靠電影和閑書打發時刻。為了讓自己不那麼無聊,她決定在南鑼鼓巷租一間店面,開個小酒吧。

在她的眼中,人生「不會被餓死就行了,沒有人會被餓死」,而她要對抗的,只有孤獨。

三個人三種人生,每個人都試圖尋找自己人生的出路。影片一出,網上一片褒獎,說這部片子真實的表現了高考對孩子們人生的重要性。

但在我眼中,現實卻沒有這麼美好。

為什麼馬百娟10幾歲便輟學,連自己最美好的年華都沒到,便嫁做他人婦?

為什麼徐佳會把高考看得那麼重要,連續3次復讀都不願放棄?

為什麼到了袁晗寒那裡,一切又變得那麼雲淡風輕,年紀輕輕便自己開了一間酒吧,2萬塊一個月的租金說付便付,一言不合便出國留學?

一切原因,不是因為高考多重要,而是因為他們的起點不一樣。

不同的出身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他們不同的結局,小鎮青年、農村女孩即便努力一輩子,可能都沒有辦法和國際大都市的女孩一樣,站在一條水平線。

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儘管導演沒有在影片中提到半個字關於這句話,但整部影片的的確確就是呈現了這麼殘酷的一個現實。

父母越優秀,孩子的出路越多,你不優秀,留給孩子的只能是一條前有狼後有虎、幾百萬人爭得頭破血流的獨木橋。

可能你不願意接受這個觀點,但沒辦法,整個社會的運行就是這麼冷酷地遵循著它的叢林法則。

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弱肉強食。

就像日劇《女王的教室》里的這段經典台詞講的一樣:

Johns Hopkins大學曾主導過一項跟蹤記錄790個孩子長達多年的生活變遷的項目研究,而在研究中得到結論——

「就整體階層流動而言,被試兒童中50%的孩子,依舊與父母的處於同一社會階層。即沒有實現階層的超越或下滑。窮者的後代依然貧窮,富者的子女仍舊富足。

只有33位出身於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實現了底層逆襲,在二十多歲時步入了高收入群體。而那些家庭本來就比較富裕的孩子,只有19位在成年後掉入了貧困階層。」

一個人想要靠自己的努力超越他的環境和出生是很難的,成功的固然有,但並非人人都能做到。

邁克爾·桑德爾在公開課《Justice》中提到哲學家約翰·羅爾斯的觀點「即使是一些人所付出的努力,奮鬥精神、職業道德,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賴於幸運的家庭環境」,你不努力不夠優秀,毀掉的不僅是自己的一生,還是你的孩子能夠有出路的可能性。

2017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曾經說過「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通俗來講,就是家裡又好又厲害的這種。」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就是現實。

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家庭始終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這不是幾句成功學、勵志演講就能掩蓋的生活真相。

優秀的家庭條件意味著孩子能夠擁有充分的物質條件,有更廣闊的學習平台,更豐富的資源人脈,更高的眼界見識和更強勁的能力。

這些資源足以彌補一個人在天賦與後天努力上的不足。

」有些人要努力一輩子才能到羅馬,而有些人,一生下來就在羅馬。「

所有的自由和選擇是需要硬體去支撐的,就像《出路》中的袁晗寒。優越的家庭條件是她做一切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的依仗,讓她可以不斷試錯,丟掉很多貧困家庭孩子的顧慮

洛克菲勒曾說道:「想想看,我們這個世界就如同一座高山,當我們的父母生活在山頂時,註定你不會生活在山腳下;當我們的父母生活在山腳下時,註定你不會生活在山頂上。在多數情況下,父母的位置決定了孩子的人生起點。「

去年在《最強大腦》上火遍全國的何猷君,從一上節目就備受爭議,因為他父親澳門賭王何鴻燊的名號實在太響亮,以至於所有人都覺得何猷君參加節目更像是一次作秀。

但別人立馬就回應給每個質疑者一記大耳光,這段21秒的《數字華容道》奪冠視頻當時驚掉了多少人的下巴。

而隨後媒體曝光出的何猷君簡歷更是讓人驚嘆不已。

小學時,就連續兩年在「世界數學測試」邀請賽中獲獎;

連續五年獲英國數學奧林匹克金牌;

18歲那年,他同時拿到了牛津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的錄取通知;

年僅21歲的何猷君更是考上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金融碩士,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學生;

畢業後還一個人租了5平米的辦公室和朋友一起創業。

看完他的經歷,你還能說原生家庭不重要,重要的是個人努力么?

的確,個人天賦和努力很重要,你是爛泥誰也扶不起你,但這樣的人能有多少?大多數情況就是,那些天賦和我們相差無幾,甚至比我們還優秀的人,在原生家庭的影響下,變得更加優秀。

成功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傳承。

當然,除了物質條件,為人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耳濡目染也至關重要。

一個精神層面上有所缺失的人,不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很難養育出一個有更廣闊的出路的有教養的人。

失敗的父母將期許加諸於孩子身上卻從不以身作則,優秀的父母求諸於己來感染子女。

馬卡連柯說「自己的行為,是最具有決定教育意義的東西。」你不優秀,如何教育優秀的孩子。

優秀的家庭背景外在於物質條件,內在於家庭氛圍,二者缺一不可。

有些扛精看到這裡可能要發言了,「你扯這麼多,不還是要怪家庭?自己不努力,過得不好,全是爸媽的鍋嘍?」

我要真這麼想,需要寫這麼多字?

我想說的是,階層之間的跨越是很難的,從一個階層進入另一個更高的階層是一場漫長的接力賽,僅僅靠著一輩人想要一蹴而就是很難的,所以民間一直有句話,「三代培養一個貴族」。

只有幾代人一起努力,才有可能到達曾經無法觸及的終點。這就意味著,如果你沒有一個強大的原生家庭,那就讓自己成為牛逼的父母,去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平台。

出路總歸是人走出來的,只要我們這些普通人一代一代的努力下去,總有一天,可以和那些優秀的人站在一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卡娃微卡 的精彩文章:

學會原諒伴侶的不完美
再好的關係,也會毀於距離三觀

TAG:卡娃微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