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兩宋時代

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兩宋時代

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兩宋時代

《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是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叢書的第七卷, 本卷講述的是兩宋的歷史。作者分析了宋代的制度建設,對這個國家運勢的決定性影響,宋朝的制度創新,保證了長達兩三百年的穩定與繁榮,但同時,防範與遏止武將的政策,也讓宋朝最終被游牧民族征服。還原了從趙匡胤到王安石,從岳飛到朱熹這些宋代名人的真實歷史面目。與漢唐不同,宋代的特徵之一是軍事上非常軟弱。但是不論在軍事上如何軟弱,這個王朝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是東亞世界的領頭羊。而且我們現在的許多生活習慣以及文化藝術,都是這個時代產生的。

我們來介紹一下這本的作者小島毅,近年來有一本很火的日本歷史讀物,名叫《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講述日本從古代到明治維新的歷史,我們國內也翻譯引進了,好評如潮。

除了能寫這種暢銷讀物,小島毅的學術水平也過硬,他的研究領域是儒教史、東亞王權理論,探析儒教的政治、社會作用及其在當前世界的意義,尤其以宋朝為主要研究對象,所以講談社這套書的宋代部分,由小島毅來執筆。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這個思想,指的就是儒家思想,特別是以南宋朱熹為代表的朱子理學,這部分內容我們會在後面講到,不過這本書更值得注意的是,小島毅對宋代制度創新的論述,所以我們先從這一部分講起。

咱們首先來看看,宋朝是怎樣建立的,它和以往的朝代,又有什麼根本性的差別。我們常說「唐宋元明清",好像唐宋是兩個緊挨著的朝代,其實這中間還夾著一段歷時五十多年的分裂期,就是五代十國。所謂五代,指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之後依次建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這五個政權都佔據了中原地帶,所以被稱為「代",勉強把它們看成一個「朝代";所謂十國,指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由於它們都是地方割據政權,所以只能叫「國"

五代十國,這段歷史中有兩個細節,對宋代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一是官制,按宋朝官制,主管軍隊的中央大臣叫樞密使,權力堪比宰相,主管財政的三個部門戶部、度支、鹽鐵,合稱三司,長官叫三司使,這兩個職位,都是起源於唐朝,成熟於五代,宋朝直接繼承過來。

二是五代起國號,拚命與古人攀親戚,李存勖建立後唐,應為他姓李,所以攀上了唐朝,石敬瑭雖然跟晉國、晉朝都沒什麼關係,但他起家的地方在山西太原,所以攀上了晉,劉知遠姓劉,他建立後漢,攀上的是漢朝,郭威更牛,自稱周朝王族的後裔,攀上了周朝,定國號為後周,大家看看,唐、晉、漢、周,一路上溯,越攀越古,

後來輪到了趙匡胤,他本來可以用自己的姓氏「趙",為什麼會選擇「宋"呢?這是因為他曾擔任歸德軍節度使,歸德這個地方,在春秋戰國時代,屬於宋國,定國號為「宋",就相當於攀上了商朝,我們在第二本書里說過,春秋時候的宋國,就是商朝的後裔,所以取名為「宋",比後周的資格還老。因此,小島毅感慨:從李存勖開始的「仿從前的偉大王朝」戰術,到此登峰造極。

五代過後,就是宋朝了。朝的建國者是趙匡胤,他有兩個得力助手,一是他弟弟趙匡義,後來也是為了避他哥哥的諱,改名趙光義,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為了避免混淆,我們下面提到他都叫他「趙光義「,二是幕僚趙普,宋朝開國的故事,譬如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以及宋太宗的「金匱之盟」,都跟趙普有關,這個趙普更有名的典故是「半部論語治天下"。作者打了個比方,稱宋朝取代後周,起光義和趙普是舞台設計,趙匡胤是總導演。

由此來說陳橋兵變。此事發生於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傳聞遼軍南下,後周朝廷決定迎戰,派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率軍出征。正月初三,大軍夜宿陳橋驛,五更時分,士兵集合於驛門,大聲疾呼,要擁立都點檢趙匡胤為天子,然後來到趙匡胤的營帳,趙匡胤平時喜歡喝酒,那天喝高了,正在酣睡,被趙光義和趙普叫醒,推到帳外,有人把早已準備好的黃袍披到他身上,眾人紛紛下跪,山呼萬歲,趙匡胤於是稱帝。這就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故事當中,趙匡胤的形象,一是無知,二是被動,三是仁義。事實上,除了仁義這一點可以成立,譬如趙匡胤要求參與兵變的將士不能傷害後周的皇室和大臣,不能掠奪國庫和民眾,這都可稱得上仁義,不過前兩點要說他在兵變中是完全無知而且被動的,顯然都站不住腳。作者認為,趙匡胤親自參與了這場政治戲的綵排,不僅知情,而且主動。當然,如果宋朝的史書不去歪曲事實,不幫趙匡胤粉飾,他就成了篡權者,失去了當皇帝的大義名分。

趙匡胤只是開創了宋朝,論制度建設,他的弟弟趙光義貢獻更大。這兄弟倆的名字讀起來太過相近,為了避免弄混,我們把他們稱為宋太祖、宋太宗。

書中曾拿太祖晚年有意遷都洛陽一事,對比二人性格。大體而言,太祖偏向理想主義,太宗偏向現實主義,太祖屬於英雄豪傑,太宗屬於政治家。這裡可以說兩句閑話。我們也許聽過一部戲劇,叫《千里送京娘》,男主角便是宋太祖趙匡胤,他在劇中,一身英雄氣,這部劇,正是英雄美人的故事;另,喜歡武術的朋友,都知道有一套拳法叫太祖長拳,這個太祖,指的也是宋太祖,據說這是他親自發明的拳術,哪怕是冠名,我們想想看,為什麼不找其他人,偏偏借用宋太祖的名義呢,這正說明了宋太祖的英難氣,以及與武術的緣分。

宋太祖、宋太宗在位期間,宋朝的制度陸續確立,其影響力,並不限於宋朝三百年,而波及此後千年。話說宋朝創建各種制度的指導原則,那又要說回五代的亂世,宋太祖宋太宗兄弟在這種亂世里成長,深切感到,這種局面都是唐朝失敗造成的,所以他們制定的政策,都以唐朝為反面教材,唐朝怎麼滅亡,他們就怎麼規避,反其道而行之。,針對晚唐時期武人掌權而導致的潘鎮割據亂象,宋朝開出了兩項對策:一是推行文治主義,重文輕武,抬高文官,壓制武官,文人在宋朝,地位非常高,也許是史上最高,相反,武人的處境相當慘淡,因此,整個宋朝所出產的名將,屈指可數,而且這些名將,如岳飛、韓世忠,大都集中於從北宋轉向南宋的那段亂世;二是加強中央集權,其政策,主要包括兩占第一,把軍權收歸中央,收歸到皇帝手裡,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便是典型案例,第二,把地方權力收歸中央,如推行路官制度,將全國分作十幾個路,每一路設安撫司(負責監察)、轉運司(負責財政)、常平司(負責救濟)等,每一司的長官稱作「使"既然叫「使",說明來自中央派遣,而且規定了三年任期,三年一到,調往他地,這麼一來,地方便不至淪為官員的獨立王國。

宋朝的制度創新,使國家從唐末和五代的亂世當中解脫出來,但不妨說,宋對唐的撥亂反正,有點過頭了,甚至為未來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宋代制度的弊病與兩宋的滅亡。

宋朝設計的這些制度實施數十年後,便浮現了一大堆問題。一是軍隊,小島毅認為宋朝的軍制屬於常備軍制,這不同於唐朝前半期的兵役制,不同於中世紀歐洲的僱傭兵制,不同於蒙古的全民皆兵制。在常備軍體制之下,中央與地方的軍隊加起來超過了一百萬,軍費開支成了財政的一大負擔,宋仁宗時期,因軍餉拖欠和待遇惡化而激起的軍隊暴動,比因饑饉和惡政而激起的農民暴動還要多。與此同時,宋朝的軍隊,尤其是中央的禁軍,戰鬥力極其低下,堪稱史上最弱,小島毅寫道:「不論是開封還是臨安的禁軍,在少數民族軍團面前,都脆若琉璃,一碰即碎」。

另一個問題,則在官僚體系的臃腫,當時有一個詞,叫「冗官",冗就是多餘的意思。這背後,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在於,科舉制規模的擴大,唐朝每屆科舉考試,只取進士三四十人,宋朝動輒取四五百人;另一個原因在於,宋朝對宗室、重臣弟子特別優寵,隨意授予官職如果你屬於趙姓的皇族,恭喜你,七歲就可以入仕,有人甚至還在襁褓之中,便有官階,並領取俸祿,有一個數據,稱宋仁宗時期,中央內外屬官已經超過一萬七千人,這是什麼概念呢,唐太宗時期,曾將中央政府官員從兩千多減至六百三十四人,而別忘了,宋朝的面積比唐朝小得多。所以這一比,宋朝官吏隊伍的過分龐大,就非常明顯了,冗官一多,勢必人浮於事,行政效率低下;其次,官員的工資與辦公經費大大增加,這也就是「冗費",最終導致財政舉步維艱。

基於此,宋神宗時期,不得不啟動變法。變法的總設計師,我們都知道,是王安石。不過王安石變法,並未直接針對官僚體系,他所提出的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募役法、保馬法等,聽聽名字,可知集中於民生。比判者往往認為這些改革的實質是「與民爭利",小島毅對此不以為然。我也覺得,王安石的出發點絕不是掠奪老百姓的利益,而是政府與民眾的互動,為政府創造財富,為民眾提供方便,其目標在於雙贏。只是一來操之過急,二來落實不力,以致於事與願違。

說起王安石變法,多半聚焦於青苗法、保甲法等,而忽略了另一些政策。特別提到王安石推行的科舉改革,以前考進士,要考詩賦、帖經、墨義,王安石將這些都廢止,代之以經義、論、策,這在當時,反響激烈。按小島毅的說法,王安石屬於新法黨,我們一般稱作新黨,與他對立的司馬光、蘇軾、程顥、程頤等人屬於舊法黨,我們一般稱作舊黨。舊黨並不反對王安石的全部變法,譬如對於科舉改革,意見則不一致,司馬光表示贊同,蘇軾表示異議,不知這與東坡居士的詩人身份有沒有關係?

再如,王安石規定,科舉考經義,《論語》和《孟子》為必修,再從五經當中任選一經為必修。這麼一來,《孟子》的地位便被提高了。我們平時說儒家,說孔孟之道,孟子能與孔子並列,正始於王安石執政時期,在此之前,則流行說「周孔之道",周指的是周公。王安石還寫過一首以孟子為題的詩:

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可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對王安石鼓吹孟子,作為舊黨中堅的程景頁、程頤兄弟非常贊同。

由此來說說黨爭。北宋的滅亡,黨爭無疑一大元素。話說宋朝黨爭之劇烈,不止表現為新黨與舊黨之間的鬥爭,在新黨與舊黨內部,鬥爭一樣劇烈。舊黨內部,蘇軾、蘇轍兄弟與程頤不和,程頤得勢,便打擊蘇軾;新黨內部,王安石的繼承者呂惠卿,過於精明強幹,以致沒有同誌喜歡他,曾布與蔡京不和,蔡京有個弟弟叫蔡卞,乃是王安石的女婿,蔡家這兄弟倆,彼此不服氣,所以蔡京當宰相,連親弟弟都不放過,把他貶到地方做官。、說起來這實在是一筆爛賬。

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像此前的西晉與東晉,中間還隔了一年,北宋與南宋卻沒有,宋高宗趙構即位之後,立即改元。除了不願承認宋欽宗的靖康年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這涉及他對被金國擄去的宋微宗、宋欽宗這一對皇帝父子的態度,只有否定靖康,他另起爐灶自己當皇帝,才更有合法性。

說到這我們插入一個話題,講講談到這段歷史不能不提的一個人,就是岳飛。經過這數十年的啟蒙,想必很多人已經清楚了,殺害岳飛的真兇,正是宋高宗趙構,秦檜只是從犯和替罪羊。那麼趙構為什麼必須要置岳飛於死地呢?小島毅談到兩點,一是主戰派與主和派爭,趙構與秦檜都主和,而且已經與金國達成了和議,岳飛主戰,自然不能相容;二則關乎宋朝的國策,我們說過,北宋建國,重文輕武,對武人防範極為嚴格,然而彼一時此一時,到了南宋,已經是亂世,執政者卻不願與時俱進,依然墨守成規,堅持防範武人的政策,把軍權收歸中央,趙構和秦檜模仿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把將軍們召集到都城,以高官厚祿換取他們的軍權,當時的名將,劉光世已死,張俊、韓世忠同意,、岳飛反對,結果前者被革職,後者被殺害。

事實上,戰和背後,還有皇位之爭。趙構為什麼主和,為什麼不願岳飛打下去?假如岳飛真的直搗黃龍,擊潰金國,誰將是最大受益者呢?顯然不是趙構。岳飛被害於1142年,當時宋徽宗已經去世了,但宋欽宗還健在,一直活到1156年。一旦岳飛迎回了宋欽宗,趙構的皇位還能安穩么?

對此,明朝人文徵明,就是跟唐伯虎、祝枝山等合稱「江南四大才子"的文徵明,寫過一首詞,名叫《滿江紅。拂拭殘碑》,其中有兩句: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大意是,如果宋徽宗、宋欽宗回來了,他趙構怎麼辦呢,所以不用探討放棄中原南渡江南的得失對錯了,其實他最怕的就是收復中原。這兩句詞,足以點破趙構的心思。

就這樣,南宋和東晉一樣,作為偏安政權,又在江南地區支撐了一百五十多年,直到被蒙古征服。最後來說一下南宋的滅亡。這是一個爭議話題。這本書把宋亡的時間定於1276年,這一年二月,臨安淪陷,宋恭宗趙盡向蒙古投降。不有一個更流行的說法,判定宋朝亡於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潰敗,大臣陸秀夫背起七歲的小皇帝趙禺跳海而死,宋朝的抵抗運動自此徹底熄火。這兩個說法,都有其道理。如果把宋朝視作一個政權,不妨遵從前者;如果把宋朝視作一種文明,不妨遵從後者。崖山之戰,不僅代表著南宋最後抵抗力量和皇室法統的滅亡,也標誌著,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迎來了被少數民族全面征服的時代,

我們講了從北宋到南宋,制度創新和政治生態對這個王朝從生到死的影響,可以說兩部分講的是同一個主題,就是政治。下面,我們要將講思想,就像本書的書名,「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在作者小島毅看來,誕生於宋代的朱子學和儒教,才是這個時代對後世最大的遺產。

南宋期間,出了一位大人物,便是後世尊稱為朱子的朱熹。小島毅寫南宋,重心都是朱熹以及朱子學。儒家思想,本來是一種哲學思想,從倫理道德和社會等級的視角來看問題,專註於現實的世俗社會,但是朱熹為代表的學派,把儒家提倡的那套道德觀放大了,外擴到世間萬物,認為世界是一個道德化的世界,它遵循的準則,就是儒家提倡的這套準則,而人,應該自覺遵守。、這種思想就是理學,也稱為道學,因為朱熹是這個學派的集大成者,所以也叫朱子學。因為理學的影響力,後來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中國人產生著像宗教一樣的約束力,所以,雖然儒家沒有不拜超自然的神,也沒有宗教的組織和嚴格教義,但還是經常被稱為「儒教"

在作者眼中,朱子學和儒教,構成了宋朝對後市影響最大的遺產。話說朱熹的影響力,在他死後,比他活著的時候更顯著。他在世的時候,曾陷入黨爭,得罪了當權的宰相韓伉胄,以致理學被斥為偽學,他被斥為「偽學魁首"。說到韓伉胄,則得提一筆,這個人被後世視為跟秦檜差不多的大奸臣,然而恰恰在他手上,岳飛被追封為鄂王,秦檜的官爵被削去。正所謂:人不宜以忠奸論者,十之八九。

朱熹及朱子學,或者叫理學、道學,得到官方認可,已經在他死後四十年。古代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孔廟的祭壇,除了孔子,還有他的弟子與歷代大儒。知識人死後能入孔廟,自然是天大的榮幸。宋神宗年間,由於王安石的力推,孟子終於進孔廟。宋徽宗年間,王安石和他的兒子王雩(p?ng)被推進孔廟,這八成是蔡京的功勞。可以想像,此舉引發了怎樣激烈的軒然大波。此後不斷有人上書,請朝廷把王氏父子逐出孔廟。王雩先被趕走了,等到公元1241年,王安石被驅逐,取代者包括周敦頤、程景頁、程頤、張載、朱熹,這五個人是清一色的理學派,前四個人和玄學大師邵雍,並稱為「北宋五子"。小島毅認為,這不僅象徵著王安石學派的退場、

朱熹學派的勝利,而且構成了儒教史上的一場大變革。自此,理學成為官學,一直延續到清朝。順道再講一個八卦。朱熹送進孔廟,發生在宋理宗趙昀執政期間,公元1264年,趙昀重病去世,廟號被定為「理」就是理想的「理」。古時給皇帝的謚號裡面原本沒有這個字,小島毅判斷這是由理學而來。這麼解釋,未免有點牽強。據周密《齊東野語》記載,趙昀的廟號,最初擬了最後定為「禮宗,禮是禮貌的「禮

有人指出,這個廟號,北邊的金國已經用過了,於是把禮貌的「禮」改成理想的「理」。就起源而言,與理學實在沒有什麼關係。當然宋理好,說完了理學的興起,本中關於宋代的政治、思想,我們就都說完了,但是宋代實在是一個非常多彩的年代,本書中也關注到了宋代歷史更多的側面。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宋朝的經濟、技術、文化與生活,宋朝真正領先於那個時代,其實就表現在這些方面。

舉例來說。全世界最早的紙幣,就出現在宋朝,當時叫交子、會子;我們現在常說的城市化,宋朝已經浮現出了苗頭,南宋時期,江蘇的鎮江、真州(真州就是現在的儀征縣),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的比例達到了四比六;福建的汀州,在南宋初期,城市人口僅佔3,52%,等到末年,則佔到32.74%,超過了三成。、這個比例,擱在今天,也是相當驚人,如果按戶籍計算,2015年中國城鎮人口的比例只有39.9%。

宋朝經濟的發達,也體現在貿易方面,就拿這本里寫的宋代中國與日本的關係來說,雖然宋代中日之間沒有唐朝那樣國家使節級別的官方往來,但是貿易和文化方面的交往非常密切,特別是宋朝發行的銅錢,在日本廣為應用。在中國南宋時期,正是日本平安時代的末。也處在一個轉型期,當時日本的權臣、未來武士政治的主要開創者平清盛,就是憑藉跟南宋的貿易,集聚了大量的財富,在他那個時代,中國的貨幣通行於日本,以至於日本歷史上把這一段稱為「中國錢的時代"

宋代發達的海外貿易,也讓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變得更豐富,宋代的地理籍上,不光對周邊國家,甚至對歐洲的一些地理風俗,都有記載。而且,航海也催生了新的神氐,比如今天中國東南地區廣泛信仰的「媽祖",就是在宋代被敕封,進入中國神話系統的。

再說宋朝的技術,對當時與後世影響最大的一項,是印刷術,小島毅用詩意的筆調贊道:「世界上最早盛開印刷出版之花的是宋代。」印刷術的發達,首先是激發了思想的普及。

小島毅他模仿西方的諺「沒有古登堡就沒有宗教改革」稱「沒有木版印刷就沒有朱子學";印刷術還有一些其他的作用和副作用,比如導致文字的規範化,我們現在打字,使用的宋體字,就是源自於宋朝;副作用呢,小島毅引用了蘇軾《李君山房記》里的一段話:「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惟恐不及。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莉,日傳萬紙一一「而後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游談無根,此又何也?」這番話是什麼意思呢?在蘇東坡看來,印刷術還沒有普及的時候,讀書人以抄書為主,抄書有助於讀書,普及之後,得到一本書,容易多了,只是這麼一來,大家都不讀了。這純粹屬於吐槽,邏輯上不大站得住腳。

說到技術,書中還有一些八卦細節。關於烹飪。今天我們使用的烹飪用語,大都出自宋朝。宋朝人發明了用豆子和穀物做成的調味品「醬",如川菜常用的豆瓣醬;麵條這個說法,也是宋朝的發明,以前叫什麼呢:湯餅。與此相應,涼拌面,宋朝人最早這麼吃。最關鍵的一點宋朝人改良了食用油的加熱方法,給中餐增加了炒和炸這兩大烹調術。

我們暫且咽一下口水,先來總結一下前面講的,這本書的核心關注點就是,講出了從北宋到南宋,在政策上一個一以貫之的指導思想,那就是嚴格防範武人。我們講了政策的根源,那最後要說的就是這個政策的結果,那就是,它導致兩宋的軍事實力,跟北方的游牧民族相比始終處在下風。結合當時的自然環境來看,新一輪的小冰河期氣候的開始,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更加勢不可擋,又趕上蒙古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祖孫三代軍事奇才爆髮式出現,橫掃亞歐大陸,之後又盯上了富庶但缺乏武力的南宋,終於,文明高度發達但是沒有足夠的武力來保護自己的南宋,也被蒙古滅亡了。不論後世對此如何評價,這在當時,總是令人感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