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兄為天子弟為貧民?——舜的道德難題

兄為天子弟為貧民?——舜的道德難題

《萬章》9.3(一)

編者按

各位讀者朋友大家好,又到周二一起讀《孟子》的時間啦!本期為「梁濤帶你讀《孟子》」系列第七講,點擊文末往期回顧,GET前六講內容哦!

那麼在開始今天的學習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前面的內容吧。

《萬章》開頭兩章圍繞著舜是否是真的孝子展開討論,弟子萬章不斷向老師孟子發難,孟子竭力為舜辯護,肯定舜的孝行。

小夥伴們有木有發現萬章的機智和善問?有木有被孟子說服?什麼?!沒有?!

萬章似乎也不滿意老師的回答,繼續追問,不過這次的問題不再針對舜在家庭中是不是真孝子,而是質疑舜作為一代聖王在處理國家事務時是否堅持了仁。

這次,孟子將如何為舜辯護呢?讓我們跟隨梁濤老師的領讀一起來學習吧!

《萬章上》9.3原文 (一)

萬章問曰:「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何也?」

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萬章曰:「舜流共工於幽州,放驩(huān)兜於崇山,殺三苗於三危,殛(jí)鯀(gǔn)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

象至不仁,封之有庳(bì)。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

曰:「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

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貴之也。

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

PART 1

萬章的發難:

在他人則誅,在弟則封,仁人如是乎?

在9.3中,萬章又向孟子拋出了一個難題。

萬章問,「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何也?」

象每天想著怎麼殺害他的哥哥舜,可是舜做了天子以後,僅僅是把他流放了,這是為什麼呢?

按照萬章包括當時人們的一般想法,象這樣的壞人,應該殺了才對。以前你做不到,沒有辦法懲罰他,因為你是個普通人,沒有權力,只能忍一忍,這可以理解。可是現在你已經是天子了,已經大權在握了,你卻只是把象流放了,這樣處罰是不是太輕了呢?

孟子怎樣回答?「封之也,或曰放焉。」哪裡是輕的問題,根本就沒流放。「封」是分封,古代有分封制,天子把自己的親人封去做諸侯,舜也把他的弟弟象封為諸侯。不過孟子這樣講的時候,好像不那麼肯定,所以又說「或曰放焉」,也有人說是流放了。

萬章馬上拋出一個更為嚴厲的問題。「舜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殺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

萬章在這裡列了四個人:共工,驩兜,三苗,鯀。共工,一種說法是古代神話中的水神,掌控洪水,素與火神祝融不合,「水火不相容」嘛!

兩位大神發生驚天動地的大戰,結果共工「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這個說法見於唐代司馬貞的《三皇本紀》。

《史記》沒有關於三皇的記載,所以司馬貞寫了《三皇本紀》以補全《史記》,記載了伏羲、女媧、神農所謂三皇及其他上古帝王的歷史。

還有一種說法,共工、驩兜、三苗、鯀,是堯時的部落首領,共工「淫辟」,三苗「數為亂」,驩兜也幹了些不好的事情,鯀是治水英雄大禹的父親,但他治水失敗了。這四個人是當時的惡人、壞人,被稱為四凶,這個說法見於《尚書·堯典》。

孟子實際採用的是《堯典》的說法。舜把共工流放到了幽州,幽州一般認為是極北之地,在今河北密雲縣東北。

把驩兜流放到崇山,崇山是南方邊遠之地,在湖南黃陂縣南。「殺三苗於三危」的「殺」字,《尚書·堯典》作「竄」,《史記·五帝本紀》作「遷」,焦循認為,竄、殺為同音假借關係。所以這一句不能按「殺」字解釋,而應按「竄」或「遷」解釋。

把三苗安置到三危。三危,西部邊遠之地,在今甘肅敦煌縣南。「殛鯀於羽山」的「殛」,誅殺之意。殺鯀於羽山。羽山,東部邊遠之地,在山東蓬萊東南。

「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舜分別在東西南北四個地方懲罰了這四位惡人,四人服罪,天下都服從了。為什麼呢?因為殺掉了不仁之人。殺掉了不仁之人,天下就歸服了。

「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可是,象是最不仁的人,與前面四個人比起來更為險惡,更加不仁。舜卻把象分封到有庳,讓他做有庳的國君。有庳的老百姓有什麼罪過呢?要接受這麼一個壞人做國君。

「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難道仁者做事就是這樣嗎?別人犯了罪了就誅殺,自己弟弟犯了罪,不但不殺,還封他為諸侯。

舜的做法合理嗎?公正嗎?所以萬章的確很會提問題,他把這麼尖銳的問題拋給了孟子。

老師,您整天「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可是您歌頌的大舜做事就是這樣嗎?別人犯了罪就誅殺,自己弟弟不殺反而封他做諸侯,這是仁者的做事方式嗎?

PART 2

孟子的辯護:

仁人愛其親啊!

面對如此尖銳的問題,孟子是怎麼回答的呢?孟子再次訴諸血緣親情,想用親親之情為舜辯護,對其行為做出合理化解釋。

孟子說:「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宿怨」,朱熹說是「留蓄其怨」,「宿」是保留的意思。仁者對待自己的兄弟,不把怒氣藏在胸中,也不把怨恨埋在心底。

因為他是我們的親人,我們與其有一種天然的血緣關係。別人傷害了我們,我們會記仇,甚至念念不忘,但是兄弟間鬧了矛盾,很容易化解,很快就忘記了,這就是親情的力量。所以仁者對於自己的兄弟,不會記仇,相反更多的應是關心和愛護。

「親之,欲其貴也」,關心他,就想讓他尊貴。「愛之,欲其富也」,愛護他,就想讓他富有。「封之有庳,富貴之也。」

舜封弟弟象於有庳,就是想讓他富有、尊貴。況且,「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哥哥當上了天子,享盡榮華富貴,可是弟弟還只是普通百姓,你能說這是關心、愛護你的弟弟?

可見孟子是從親親之情來回答萬章的提問的,孟子的這個回答對不對?是否有說服力?大家可以思考。

編後感

仁者愛其親,孟子的回答固然沒錯,但僅僅愛其親,顯然是不夠的,尤其在愛親會違背社會公道時,也就是上一期所談到的,當孝與仁發生衝突的時候。

舜所親愛的弟弟如此兇險,分封他去擔任有庳的國君,實在讓人擔心,小編也像萬章一樣,忍不住心疼有庳國的人民。

一位仁者,應該既親愛自己的親人,也兼有愛天下人的胸懷。這話說起來簡單,但是在現實的複雜世界裡,當個人利益和天下人的利益衝突的時候,當行孝和行仁處於兩難的境地時,我們還會堅守仁,做一名仁者嗎?也許只有真正面臨這一道德難題時,我們才能深切體會舜的處境的艱難。

各位讀者朋友們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你對舜的做法又是怎樣看待的?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與同好一起交流!

下期預告

在愛親人和愛天下人的艱難選擇中,舜首先選擇了愛親人。如果僅此而已,那麼舜只能稱得上孝子,而不配稱為仁者。

孝仁兼備的舜接下來會如何做,以解決愛親人與愛天下人之間的矛盾呢?孟子如此肯定舜的孝行,推倡孝悌之道,我們應該怎麼看呢?

在下一期中,梁濤老師會帶領我們揭開這些問題的答案。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往期文章

歡迎分享!和你的小夥伴一起學習吧!

文字編輯丨水心

圖文編輯丨樂於 瑾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四書 的精彩文章:

TAG:新四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