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離聖賢越近,離苦難越遠

離聖賢越近,離苦難越遠

我們印象中的聖賢,或孔、孟,或曾國藩之流。

他們好像不食人間煙火,口含天憲,酒色財氣不沾,了無人趣。印象當中他們好像總是苦哈哈的,這種聖賢不做也罷。

這其實大謬不然。

要知道,人是一種趨利避害的動物。既然做聖賢,不做俗人,自有其道理。

其實,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聖賢其實是人生大贏家。他們通過做聖賢,對內,做到了身心和諧,體貌康健。譬如壽命,孔子73,孟子84,在以往的那種醫療條件,可謂高壽。對外,做到了建功立業,流芳百世,即所謂的內聖外王。

如果將人生幸福圓滿的標準設為100分,聖賢是最接近滿分的人。一般的人,人生盤點幾十分或者不及格,還嘲笑聖賢,當真是夢中人。

我們舉幾個例子,談談做聖賢的好處。

一、聖賢做事有預見性,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災難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喜歡背後議論別人短長的,經常事後狼狽滅火,這個大家在生活中應當有經驗。

孟子還說過:「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還記得前些時間,玩極限運動從高樓摔死的吳詠寧吧?以自己的生命犯險,把危險當兒戲,直到無可挽回的瞬間,才知道後悔,不亦悲乎?所以,孟子這段話的意思,人生固然不能完全避免災難,但我們可以盡量減少災難發生的概率。人事未盡,何怨天命?

孟子最為神奇的預言,是預言了盆成括的死亡。事情是這樣的,有個叫盆成括的人興高采烈地去齊國當官。孟子聽說後嘆了口氣說:「盆成括要死在齊國了!!」後來,盆成括在齊國果然因故被殺。弟子們對孟子的預見佩服的五體投地,問他是怎麼預見盆成括被殺的。孟子說:「盆成括有點小聰明,但是沒搞懂真正的君子之道,這一點就足以引來殺身之禍。」

孟子的這段話,很有啟發性。啟發我們,人生在世,順逆禍福,並不是完全聽天由命,而是有規律的。孜孜以求,悟道求道,為聖為賢,找出規律(君子之道),就能全身遠害。而不是汲汲於小聰明,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當然,達到孟子的這種水平,一靠悟性,二靠生活的歷練。

二、聖賢做事見微知著,能見人所不見

事情的本質往往被各種表象和假象所掩蓋,以曲折的方式表現出來。

在凡人以條件反射的方式應對日常事件時,聖人卻能見人所未見,消弭禍患於無形。

說一件有趣的例子。

清朝以「夷狄入夏",骨子裡還是相信旗人。因此,在權力設計上,有」督撫同城「的慣例。特別是重要地區的總督往往由滿族人擔任,以對漢人制約。

譬如湖北處於長江上游,軍事上具有特殊戰略地位,所以清廷一直堅持湖廣總督這個職位必須掌握在旗人手裡。湖廣總督官文就是旗人,本人既庸且貪,日常政務均由門客幕僚打理,自己專心經營官場人脈。但朝廷讓他當總督,主要是為了牽制曾國藩的湘軍,所以雖然官文才幹平庸,官卻一直做的很安穩。巡撫換了好幾個,總督卻一直是他。

林翼當湖北巡撫時,剛開始對官文的做派也是忍無可忍,打算寫奏摺彈劾官文。

後任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戶部尚書的閻敬銘此時在胡林翼府上當幕僚,他立即制止胡林翼,對胡林翼說:您誤矣!您所知道的,本朝開國200年,不輕易授予漢人以兵權。湖北是天下要衝,精兵良將薈萃之地,朝廷怎麼會不以親信大臣坐鎮?

言外之意,人家官文是旗人,朝廷的自己人,這關係首先就差了一層。

再說了,總督和巡撫互相彈劾,您未必能勝。即使勝了,朝廷必然會再派一名總督,您能保證下一位總督賢明?假如和官文一樣,甚至不如官文,您再彈劾,朝廷會怎麼看你?哦,理都是你的?誰都裝不下你?

胡林翼認為有道理,立即轉了另一種畫風。反而曲意奉迎,傾心結交官文。大筆送錢,有功讓,有過擔。終於讓官文誠心感佩。官文本來就不愛管具體的行政事務,於是放手讓胡林翼去管,胡林翼反而因此達到了獨操一省大權的目的。

可見事在人為。

官文只是出於私誼才信任胡林翼這個人。胡林翼剛剛去世,官文就派人將巡撫衙門的全部文書檔案取走,從此獨掌全省軍政大權。繼任的湖北巡撫,兩眼一抹黑,處處受官文欺侮挾制,形同「灶下婢」。

曾國藩的五弟曾國荃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前來擔任湖北巡撫的。

曾國荃還沒到任,官文的親信就派人到湖南散布消息說官文不歡迎曾國荃到湖北就任,最好直接上前線帶兵剿捻,不要管地方民事。曾國荃聽聞大怒,到了湖北拒不接巡撫大印十多天,官文派人安撫才接印視事。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官文給朝廷上奏,說捻匪逼近,奏請曾國荃北上出省剿捻,請朝廷給曾國荃授「幫辦軍務」頭銜,朝廷予准。曾國荃屁顛屁顛,以為「幫辦軍務」是多大官,寫信給哥哥曾國藩說要不要專折謝恩。

老於世故的曾國藩給弟弟回了一封信,說「幫辦軍務」,就是一虛職,甚至很多降將都得過這個頭銜,不必謝恩。官文主要想把曾國荃調離省城。曾國荃更為惱怒,差點又被官文涮了。

但曾國藩接著給曾國荃說:雖然不必謝恩,但也不要辭掉這個頭銜。特別是不要因此和官文鬧矛盾,「疏忽則可,不平則不可」。

曾國荃咽不下這口氣。再加上曾國荃在前方打仗,向官文要軍餉時,官文有意拖沓延遲,兩人的矛盾白熱化了。

曾國荃向曾國藩寫信,表達了要彈劾官文的意思。

曾國藩堅決反對,理由如下:

一,朝廷並非不知官文庸劣,但旗人之中無人可用,又不得不用。因此,官文的是滿族勛貴的代表,倒官文就是倒滿族勛貴的面子。

二、官文的劣跡確實多,彈劾可能會勝訴,但此人在朝野耕耘日久,樹大根深。「此等事幸而獲勝,而眾人耽耽環伺,必欲尋隙一泄其忿。彼不能報復,而眾人若皆思代彼報復者。吾閱世最久,見此甚明。」

三、曾國藩又從人生哲學角度談:吾兄弟位高功高(指剿滅太平天國,封侯之事),名望亦高,中外指目為第一家。樓高易倒,樹高易折,吾弟時時有可危之機。曾國藩又說,此時宜專講寬平謙遜,才能高而不危。

此外,此時彈劾官文,容易被人指摘恃武功、恃聖眷、恃門第,總之容易被人誤認為恃寵而驕。「而巍巍招風之象見矣,請緩圖之。」

曾國藩還用祖父星岡公經常教育後人的話告訴曾國荃:「曉得下塘,須要曉得上岸」,「怕臨老打掃腳棍」。

而且此時彈劾官文,火候未到。如果局面不是壞到極點,沒必要下此辣手。

四、曾國藩對曾國荃說,彈劾官文,你說是你自作主張,外人誰信。外人一定認為是我們弟兄倆串通好的,我百口莫辯。

曾國荃卻認為曾國藩暮氣太重,膽子太小,乾脆奏摺先上去,再給曾國藩報告。

曾國荃的奏摺除了上奏官文各種不法行為,還順手參劾了軍機大臣胡家玉,說他出差湖北時,收了官文4000兩銀子。可見曾國荃之官場生瓜蛋,四面出擊,四面樹敵。

曾國藩知曉奏摺報上後,長嘆一聲,給曾國荃回信,說目前朝廷正用你打仗,為了安撫你,所以官司可勝,但我憂慮的是,你勝的越風光,後患越大。

曾國藩對曾國荃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老弟你好說命運要自己做主,這個我深信不疑,但你說自強者每戰必勝,我不太相信……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

後來事情的發展果如曾國藩所料。朝廷雖將官文革職,但是仍「留大學士銜回京」,回到京城仍居高位。

清廷在用無聲的語言告訴天下人,曾國荃的彈劾之所以取勝,只是朝廷為了解決督撫同城的矛盾,安撫曾國荃安心剿捻,並不代表曾國荃有理。

再往後,曾國荃剿捻進展的不順利,清廷本來窩著火拿掉官文,指望哄著曾國荃打勝仗。誰知戰況不如人意,清廷因為動官文丟的旗人的面,一起發作,斥責曾國荃的諭旨接踵而至。

此時曾國荃才知道曾國藩的遠見,給曾國藩寫信說:"弟以前錯誤太多,違背聖賢之精意與先代儉約守分安命之成規,負乘致寇,殃及軍民,此中實難自解。"

事情的結局。

朝廷希望有人彈劾曾國荃,自然就有人彈劾。於是慈禧順水推舟批複:「官文受文宗顯皇帝(咸豐)特達之知,十數年來歷著勛績,諒不至辜恩昧良……曾國荃以影響之事(捕風捉影之事)臚列入奏,本屬不諳大體。」

話說到這個份兒,相當於給官文平反。曾國荃面薄,主動申請離職,朝廷准其開缺回籍養病,實際上是罷了他的官。此時離官文解職還不到一年。

事情的演變,就如曾國藩事先知道一樣。所謂聖人見微知著,見事於無形。

三、做聖賢,其實是求幸福

近來在讀聖賢之書,絕非苦讀,而是越讀越快樂,越讀越平和。好比心中被泥沙堵塞的通路,被疏通後通暢的快感。

意識到一個問題,人生在世,並不是要不要做聖賢的問題,而是一定要努力做聖賢。

因為這是每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的必由之路。

當然,由於資質,由於機緣,可能並不是人人都能達到聖賢的水準,但一定要往這條路上奔。

因為,聖賢不是一個固定的目標,而是一個無限接近的過程。離聖賢越近,離幸福就越近,離苦難和蒙昧就越遠。

做聖賢不需要預熱,此時此地,眼前事,眼前人就可以開始。以禮待之,以道臨之。如孔子所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所謂聖賢,就是事情無論以什麼角度和方式來臨,能夠最大限度地認識本質、把握分寸、掌握時機的人。

我們的修養就是我們事業的敲門磚,行走天下而安然的護身符。

個人微信公眾號:禾麥吃飽飯(hmcbf201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禾麥吃飽飯 的精彩文章:

有才無氣,如有眼無珠

TAG:禾麥吃飽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