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時間碎片化的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時間管理術?

時間碎片化的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時間管理術?

這是一個最容易獲得成功的時代,也是一個最難獲得成功的時代。

技術的進步,物質的豐沛,資本的充盈,媒介的發達,信息獲取的便捷,溝通的便利,我們能更充分鏈接和整合資源,為事業發展創造條件,從而更容易通過努力奮鬥達成目標。

詭異的是,當所有的優厚條件都準備好了,一些人卻被一種無力感包圍——有人抱怨: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沒時間努力!

沒時間努力——這不是搞笑的託詞,而是一種現代性癥候。此種情境中人,面臨的主要問題可能不是時間總量不足,而是零碎時間太多,缺少大塊、連續時間,他們亟需提高的,是針對零碎時間的管理技術。

魯迅先生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意擠,總還是有的。」遺憾的是,在海綿里擠時間的方法,很大程度上不再適用於現代社會的時間管理。對更多人來說,時間並不是藏在「日常生活」的海綿里,而是耗散在慌亂的腳步中。

時間碎片化,越來越多的人遭遇時間管理難題,特別是那些需要連續時間、獨立空間進行深度思考的人,受此困擾更深。

時間具有物理屬性和社會屬性。物理時間是連續的,滴答滴答,眾生平等,萬物共享一個尺度。社會時間則不同,因為主體不同,能力不同,情境不同,每個人對時間的掌控力和獲得感都有差異。

時間碎片化,最核心的表現是連續性時間稀缺,導致人們持續工作的機會變少。每當你下定決心、調節情緒、收斂精神開始做某事的時候,很容易被各種因素打斷——一條信息,一個電話,一次會面,一個飯局,一個會議,另一個會議。

信息和電話只是簡短「插曲」,完結之後還可以重回工作情境,但是會面、飯局和會議的影響則大得多,具有更強的切割效果,他們不是打碎了時間,而是把一大塊都切走了。

當人們愈發抱怨沒有時間,困惑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時候,就需要每個人全面審視自己的職業和生活,系統分析時間碎片化的原因。儘管人們從事不同的職業,有著不同的生活安排和習慣,但總的來看,影響現代人時間資源配置的主要問題有三個:

第一,職業的行政化。職業的核心要義應該是專業化,只有更高水平的專業化,才能讓從業者具有更多獲得感。問題在於,縱觀當前的職業團體,不同程度被行政化問題困擾。儘管任何組織都需要行政,都需要管理和整合,但是當行政工作已經影響或犧牲了組織自身的專業定位和職能的時候,過度行政化的危害就會凸顯。在這一方面,政府、事業單位比企業要嚴重得多。會議、報表、考核、評估等各種必要、不必要的行政活動,不僅切割著業務工作者的時間,還耗散著他們的精氣神。

第二,社交的泡沫化。這是一個社交高度繁榮的時代。藉助於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便捷地互動,分享信息,交流感情。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社交方式,卻不同程度帶來了社會交往的泡沫化,因為許多情況下的互動是低效甚至無效的。高明的附和,呲牙的笑臉,隨手的點贊,秒殺的紅包——每一個漫不經心,都消費著人的時間,都可能成為插入工作時間的梗。

第三,生活的繁瑣化。為經營生活投入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尤為必要。只不過,在這個時代,做生活的有心人往往要支付極其高昂的時間成本。最多的時間投入可能發生在商品購買中,從實體店的貨比三家到網店裡的千挑萬選,從物品安全到款式驚艷,商品供給的增多,營銷策略的精巧,增加了人們的選擇難題,甚至讓人們患上選擇焦慮症。更多的購買,更安全的食品,極度稀缺的專家門診號,網路購物節……每一次理性選擇,都意味著時間的損耗。你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高,你的時間投入就越多,損耗就越大。

職業行政化、社交泡沫化和生活繁瑣化,三個問題疊加在一起,會產生雙重效應。一方面,人們投入職業發展的時間總量在減少,另一方面,時間碎片化的程度在增強。這也正是許多人忙碌不堪卻依然感覺時間不夠用的根本原因。

隨波逐流的人,很可能被那些雜亂、多維的時間表推著走,時間碎片化問題被隱藏起來,不適感不會太強,只是表現為工作效率低,職業發展慢,日子不舒坦。唯有那些有強烈職業發展衝動的人,才會對時間碎片化問題焦慮萬分,迫切需要習得高級時間管理技術。

有效的時間管理術,應該回應以下三項關鍵議題:

第一,確定職業發展的軸心。綱舉目張,只有目標明確、定位準確的人,才可能在紛亂的職業發展和日常生活中找到時間管理的軸心,從而將絕大多數時間整合到自我發展的目標中來。軸心確定了,碎片化的時間也就有了被重新組織和利用的可能。其實,一些人的時間碎片化問題,不只是因為時間管理技術不高,還源於身陷多重利益包裹,想要的太多,無法取捨,時間變成了胡椒面,分散利用,不能集中。針對這種情況,只有更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才能建立利益取捨的參照系,通過利益瘦身而獲得時間釋放,進而增加時間存量,增強時間連續性。

第二,嵌套式多重任務管理模式。不同於自由職業者,身處團體的職業人,較少能獲得絕對自由的時間支配權,很難舒服地在一段時間內只做一件事,更多情況下是多線作戰,同步進行多重任務。有的任務輕,有的任務重,有的任務具有短期性,有的任務具有長期性。這些不同類型的任務嵌套在一起,以不同節奏向前推進。身處多重任務,必須把握輕重緩急,兼顧長遠。特殊情況下,要在不同任務之間來回切換,暫停手頭工作,著手新任務,完成後再接續先前任務。針對嵌套式多重任務,職業人面臨的核心難題並不是時間利用最優問題,而是在多重任務疊加和切換過程中保持工作節奏和心智連續性。要用工作的有序性來克服時間碎片化所衍生的失序風險,儘可能做到忙碌而有章、繁雜而有序。

第三,提升日常生活的管理能力。針對時間碎片化問題,單純的工作時間管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工作時間與生活時間相互疊加、侵入和糾纏的背景下,時間管理技術同樣要回應日常生活的時間消費問題。儘可能規避無效社交,減少低效社交。除非專門以經營圈子為業,否則就不應被圈子裹著走。同樣要避免被消費主義牽著鼻子走。消費主義對時間的切割,是隱性的,甚至讓當事人樂在其中。過度消費,奪走的不只是金錢,還有時間。對許多人來說,網路購物並沒有真正節省時間,只可能讓時間更加碎片化。工作時間的網上選購、快遞領取、為了幾元返券所做的違心評價,都是切碎時間的鋒利刀片。

時間碎片化,深度嵌入現代人的職業和生活方式。練就高超的時間管理術,是否就能自如應對時間碎片化問題?

對此,不能過於樂觀,不能高估時間管理技術的效用。我們要正視個體策略的局限性,因為時間碎片化問題背後有著更為深刻的社會根源。

從宏觀層面來看,一個國家的國民如何配置時間,除了受自身習慣影響外,還與兩套機制有關,借用經濟學的話語來表達,就是受「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共同影響。也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講,時間碎片化問題,要從市場經濟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兩個維度進行剖析。

從市場經濟體系的角度來看,日益加劇的經濟競爭,複雜的分工體系,更大的工作強度,更多的工作任務,客觀要求資本加強對勞動者工作時間的精細化管理。這種精細化,不僅包括工作時間的延長,還需要作為一種管理技術的時間操縱。同樣,藉助科技創新,消費主義被深度植入,人們的生活時間成為資本盈利的抓手。諸多互聯網+商業模式,正是抓住了消費者的碎片時間,並基於此構建盈利空間,或將網民的時間打碎再整合,服務於各種商業模式。

從國家治理體系的角度來看,一方面要改革體制本身的運作方式,避免廣大體制內工作人員陷於形式主義泥潭,提高工作效率,從各種低效的加班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要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多些一站式服務,少跑冤枉路,少費無用功,這同樣有利於緩解民眾的時間碎片化問題。

倡導國家在國民時間管理中發揮作用,並不是說要提高社會組織化水平,不是採用敲鐘打點的高度組織化方式,而是說國家要關注和考量民眾的時間福利。時間,是重要的國民財富。國民的時間消費狀態,一定程度上反應著國民的福利水平。

從個體角度來說,時間管理是一個成功學命題,告訴人們在面對時間碎片化問題時,如何更科學利用時間,從而達成發展目標,實現個人價值。但是從國家治理角度來看,同樣應該強化「時間管理」理念,為個體時間管理營造環境,創造條件。例如,嚴格貫徹各種勞動法律制度,確保以「時間」為形式的福利真正兌現,要規避各種形式的隱性加班問題,幫助職員儘可能劃清工作與生活的界限。

最後,還需要說明的是,相比於部分群體所深切感受的時間碎片化問題,社會上還有更多人根本沒時間體察自己的時間是否碎片化。他們沉浸在工作中,忙碌,疲憊,甚至超負荷。無論是使命光榮的警察和醫生,還是高峰期腳打後腦勺、賺著辛苦錢的送餐員和快遞員等等,他們的忙碌,不能僅用奉獻、敬業或勤勞等話語來頌揚,還需要在更深層次關注類似崗位的時間透支問題,並在制度層面給予一定現實關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湖人是怎樣簽下詹姆斯的?原來美國也有「學區房」啊
古堡、花島與小城,夏日漫步博登湖畔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