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經典值得反覆品讀

為什麼經典值得反覆品讀

經典是說不盡的。對於經典,人們總要追問,何謂經典?哪些是經典?經典是怎樣確立的?又是什麼時候被確認的?這些,自然是見仁見智了。然而我們又不能不對經典的含義尋找出一種共識。

在關於經典的多重含義下,我想是指那些真正進入了文化史、文學史,並在文化發展過程中起過重大作用、具有原創性和劃時代意義以及永恆藝術魅力的作品。它們往往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歷史文化完美的體現,按先哲的說法,它們是「不可企及的高峰」。當然,這不是說它們在社會認識和藝術表現上已經達到了頂峰,只是因為經典名著往往標誌著文化藝術發展到了一個時代的最高表現力,而作家又以完美的藝術語言和形式把身處的現實,以其特有的情感體驗深深鐫刻在文化藝術的紀念碑上,而當這個時代一去不復返,其完美的藝術表達和他的情感意識、體驗以至他們對現實認識的獨特視角,卻永恆存在而不可能被取代、重複和超越。

經典作品是一個民族的「心靈史書」

我們不妨拿出幾部人們再熟悉不過的經典小說文本,說明它們是如何從不同題材和類型共同敘寫我們民族心靈史的。比如,《三國演義》並非如有的學者所說是一部「權謀書」。相反,它除了給人以閱讀的愉悅和歷史啟迪以外,更是一首宏大的英雄史詩。它弘揚的是:民心為立國之本,人才為興邦之本,戰略為勝利之本。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在雄渾悲壯的格調中瀰漫與滲透著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悟。它作為我們民族在長期的政治和軍事風雲中形成的思想意識和感情心態的結晶,對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產生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看《水滸傳》,我們會感到一種粗獷剛勁的藝術氣氛撲面而來,有如深山大澤吹來的一股雄風,使人頓生凜然盪胸之感。剛性雄風,豪情驚世,不愧與我們民族性格中陽剛之氣相稱。據我所知,在世界小說史上,還罕有這樣傾向鮮明、規模宏大的描寫民眾抗暴鬥爭的百萬雄文,它可不是用一句「鼓吹暴力」就可以簡單評判的小說。

《西遊記》是一部顯示智慧力量的神魔小說。吳承恩寫了神魔之爭,但又絕不嚴格按照正與邪、善與惡劃分陣營。它揶揄了神,也嘲笑了魔;它有時把愛心投向魔,又不時把憎惡拋擲給神,並未偏於任何一方。在他犀利的筆鋒下,神、道、佛從神聖的祭壇上被拉了下來,顯現了它的原形。《西遊記》不是一部金剛怒目式的小說,諷刺和幽默貫串全書,我想,只有心胸開朗、熱愛生活的人,才會流露出這種不可抑制的幽默感。應當說,吳氏是一位溫馨的富於人情味的人文主義者。

《儒林外史》在當時的小說界也是別具一格。吳敬梓在小說中,強烈呼喚人們在民族文化中擇取活力不斷的源泉,即通過知識分子群體的、批判的自我意識,來掌握和發揚傳統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把沉澱於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心理結構中沒有任何生命力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形態——八股制藝和舉業至上主義——特別是那些在下意識層面還起作用的價值觀念加以揚棄,從而笑著和過去告別。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紅樓夢》一經出現,就打破了傳統的思想和手法。曹雪芹的創作特色是自覺偏重於對美的發現和表現。他願意更含詩意地看待生活,這就形成他自己的優勢和特色。而就小說的主調來說,《紅樓夢》既是一支絢麗的燃燒著理想的青春浪漫曲,又是一首充滿悲涼慷慨之音的輓詩。《紅樓夢》寫得婉約含蓄,瀰漫著一種多指向的詩情朦朧,這裡面有那麼多的困惑,那種既愛又恨的心理情感輻射,常使人陷入兩難的茫然迷霧。但小說同時又有那麼一股潛流,對於美好的人性和生活方式,如泣如訴的憧憬,激蕩著要突破覆蓋著它的人生水平面。小說執著於對美的人性和人情的追求,特別是對那些不含雜質的少女的人性美感所煥發著和升華了的詩意,正是作者審美追求的詩化的美文學。

《紅樓夢》是曹雪芹的心靈自傳。恰恰是因為他經歷了人生的困境和內心的孤獨後,才對生命有了深沉的感嘆,他不僅僅注重人生的社會意義,是非善惡的評判,而且更傾心於人生遭際況味的執著品嘗。曹氏已經從寫歷史、寫社會、寫人生,到執意品嘗人生的況味,這就在更深廣的意義上表現了人的心靈和人性。這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也是前無古人、後啟來者的巨大超越。

另外,我國古典詩詞,從《詩三百》《楚辭》到李杜、蘇辛;散文從莊周到韓柳;戲曲從十大悲劇到十大喜劇,其中不乏經典名篇,幾乎都是一座座永難挖掘盡的精神文化礦藏,其歷史深度和文化反思力度,特別是在精神層面的底蘊,值得我們不斷品味。傳世之經典名著和所謂熱門的、流行的、媚俗的暢銷書不是同義語,也絕不是在一個等次上。

在反覆閱讀中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

經典的閱讀同樣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初讀經典與重讀經典、淺讀經典與深讀經典的過程,不僅僅是因為這些經典名著經過了時間的淘洗和歷史的嚴格篩選,本身的存在證明了它們的不朽,因而需要反覆閱讀;也不僅僅因為隨著我們人生閱歷的積累和文學修養的不斷提升而需要重讀、深讀、精讀,以獲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體驗。這裡說的經典閱讀,是要從文化歷史的發展過程著眼,摒棄種種錯誤閱讀思想的影響,不斷抵近經典作品的精神本質。

改革開放,思想解放,衝破禁區,經典名著重印,給讀書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氣。然而,這裡仍然存在一個閱讀和重讀以及如何重讀經典的問題。不可否認,經典對一些讀者也許只是被知曉的程度,或只限於了解書名和主人公的名字,對作品本身卻知之甚少。即使讀過,有時也只是淺嘗輒止。而重讀或深閱讀卻絕非「再看一遍」,如果僅僅停留於此,那可能是無用的重複。重讀的境界應當像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一書中所言:經典,是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新發現的書;經典,是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的書。他用這種體會來解釋何謂經典,同樣道出了閱讀經典的感受。它啟示我們,初讀也好,重讀也好,都意味著把經典名著完全置於新的閱讀空間之中,即對經典進行主動的、參與的、創造性的閱讀。而這需要的,是營造一種精神氛圍,張揚一種人文情懷,也許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一種期望之外的心靈激動。

事實是,讀書是純個體活動。我們讀一本書,讀得再深再透也只是個人的視角和體驗。而一部經典名著,當然不是給一個人、一群人看的,無數人都會讀它,這就會有千千萬萬種不同的讀法、不同的心靈體驗。在閱讀這個領域倒不妨借用這句名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當你跳出傳統閱讀的思維模式和話語圈子,你才會明敏地發現一個個既在文本之外又與文本息息相關的事實。因此開闢多向多元多層次的思維格局,培育自身建設性的文化性格,是我們在面對經典時必須要有的一種健康的閱讀心態。

文化傳統是一個國家的靈魂。作為傳統文化中的核心的經典,則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對它的核心價值應深懷敬畏之心。經典資源除具有培養審美力、愉悅心靈之功能以外,還葆有借鑒、參照、垂範乃至資治的社會文化功能。對於每個公民來說,經典名著在我們以科學的現代意識觀照下,其內涵必有啟迪當代公民明辨何為真善美、何為假惡丑、何為公正、何為進步與正義之功能,並從中汲取力量,有所追求,有所摒棄,有所進取。有位當代作家談到閱讀名著的感受,他認為閱讀進入了敬畏,便有了一種沉重和無法言說的尊重,一種超越純粹意義上的閱讀的體味和凝思,進而有了自卑,深感自己知識的貧乏,對世界和中國歷史竟那樣缺少骨肉血親的了解。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當然,事情還有另一面,時代的喧囂與浮躁風氣,使商業因子太多地滲入到閱讀世界。人們不妨看看大大小小的書店裡那「經典」的盛況:「經典小說」「經典美文」「經典抒情詩」……可以說濫用「經典」之名已然成風;而琳琅滿目、五花八門的「解讀」經典也隨風而生。這種功利虛幻症的蔓延,令人感嘆。今天,我們呼喚閱讀經典,乃是一種文化上的渴望。在商業大潮和浮躁氛圍下,我們更需要精神的滋養、心靈的脫俗。文學藝術是最貼近人類靈魂的。我們的使命是把閱讀看成生命的一部分,因為閱讀經典已經進化成了我們生命的一種慾望。

百年商務鄭重推出的「說不盡的經典」這套解讀經典的系列作品,實乃滋養靈魂、啟人心智之作。我們期待它綻放出清虛美麗的花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北方網 的精彩文章:

揭開大數據的神秘面紗
馬丁內斯:必須做好一切準備 包括點球大戰

TAG:正北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