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的皇帝如何確保身邊的人尤其是侍衛的絕對忠誠?

古代的皇帝如何確保身邊的人尤其是侍衛的絕對忠誠?

侍衛是皇帝託付身家性命的人員,他們在歷史上有著不同的身份稱謂和制度安排。例如,先秦時期稱之為「士庶子」,他們由卿大夫的適子庶子、士的適子組成,所以被稱為「士庶子」。掌管士庶子隊伍的官職是「宮伯」,相當於王宮內的侍衛長,他們更是非貴族子弟不能充任。

秦漢時期,擔任侍衛之責的是郎中。這個名稱給大家的印象是文官,但它最初是對宿衛宮禁的武士的稱呼,「為郎居中,則君之左右之人也」,秦朝法度是「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漢代九卿之一的郎中令便是負責宮廷侍衛,他們是皇帝身邊最親近的高級官職。

魏晉之後的北朝首創「千牛備身」擔當侍衛之責,並一直延續至隋唐五代。例如,隋朝擔負禁衛的機構是「左右備身府」,統領著「千牛備身」。唐朝則設有左右千牛衛,「掌執御刀宿衛侍從」。

宋朝時期設殿前司,統領一部分精銳禁軍,負責皇宮禁衛和皇帝近衛,先以殿前都點檢為統帥,後改設殿前都指揮使為統帥。宋朝習慣於通過分權制衡來杜絕忠誠上的隱患,以樞密院與三衙分別掌握髮兵權和管兵權。軍官若想造反,複雜的調兵程序就能打敗他。

蒙元時期,擔負侍衛之責的是怯薛軍,負責「番直宿衛」,主要由貴族、大將等功勛子弟構成。怯薛軍有著非比尋常的嚴格軍紀,也享有非同一般的特權,即使是最普通的怯薛軍士,其地位也高於普通軍隊中的千戶官。

明朝的侍衛機構最初是「拱衛司」,後來演變為大名鼎鼎的錦衣衛。他們所負責的不僅是皇帝的人身安全,任何有害有損乃至對皇權不夠恭敬的言行,都在他們的責權範圍之內,他們是歷代侍衛中最具特權和最有「作為」的,皇權是他們賴以存在的唯一土壤,保衛皇權等同於保衛他們自己,典型的利益捆綁。

清朝的侍衛制度更為嚴格,最初全部挑選上三旗中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的子弟充任,一水的根正苗紅,並設侍衛處以皇帝最親信的權貴來統領。後來侍衛來源雖不再局限於上三旗,但選拔制度仍舊非常嚴格,必須是宗室、世職人員的子弟才能入選,地位和待遇也是超乎尋常地高。

總結來講,皇帝為了確保身邊侍衛人員的忠誠:首先,你的家世出身得能讓皇帝信得過;其次,皇帝有一套絕對能管束你的法度;第三,皇帝給的財富、地位,遠遠超過你的實際需要;第四,皇帝活著,你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第五,皇帝被害,你將是排序第一的背鍋匠;第六,除了忠誠,你有得選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今中外 的精彩文章:

公孫瓚明知道趙雲很能打,為什麼願意讓他跟劉備走?
中國歷史上,最大器晚成的人物是誰?

TAG:史今中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