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藏天地,德配古今:記九宮山一代仙師張道清真人

道藏天地,德配古今:記九宮山一代仙師張道清真人

湖北省通山縣南端邊陲,與江西省武寧、修水縣北面交界,屬幕阜山脈中段,因集九層山峰,形似八卦九宮而得名九宮山。九宮山是道教御制派本山,山中欽天瑞慶宮是御制派的主要宮觀,始建於南宋。所謂御制派,實是正一派的一個支派,因為皇帝(南宋朝寧宗)親擬該派字輩行系,所以稱為御制派。能得這一待遇,還要從一位名叫張道清的道人說起。

註:九宮山瑞慶宮整體概覽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載道士張道清(1131——1207年),字得一,號三峰,郢蒲騷里(今湖北京山縣)人,自幻神異而不茹葷酒,壯達性命,悟玄慕道,修道煉功,給人治病甚驗,道術之名遠播。

張道清20歲時,雲遊訪道,先後入巴蜀、下江東,在廬山遇青城山道士皇甫坦,二人投緣結成忘年交。30歲時(1174年)朝禮龍虎山天師府,授以正一法篆,與時任天師談道契洽,後被人請至故鄉青龍山募修廟宇,以奉香火。

1183年,張道清受皇甫坦之薦,為齊安郡主治病。張道清入宮而治,郡主病立愈,孝宗感嘆「真神哉」,其道術聲名因此更顯於世。

1184年,在青龍山廟宇殿堂修繕完工後,張道清攜徒游匡廬,過九江、訪至九宮山麓,遂回憶起夢中玉帝之令「星應鬥牛,界接匡廬,逢興則止,遇九而居。」上至山頂後,張道清見此處地形如盆,坦如平掌,寬廣百餘畝,群山環抱,三峰屏峙,巽朝乾,出水飛練直下,於是選取在「鳳嶺清風」處定下子午,構築瑞慶宮。

瑞慶宮位於「鳳凰展翅」之山腰,面對「屏列三峰」,前面是「龍潭浩月」,左東是「天門躍日」之「伏虎無門」,西邊是「神龍拔雲」之巨龍山,形成一個天然太極八卦圖。盆地中間有一名為龍珠凸的小山,把這混元之盆地分成東西兩瓣,為這仙山福地平添幾分神秘色彩。

張道清正式來九宮山建立道場,是在南宋淳熙甲辰年,先為玉帝殿,嗣後規模漸次擴大。

張道清運用醫道給人治病,廣弘道法,信眾日漸增多,上山奉道者亦日眾。紹熙甲寅年(1194)光宗繼位,齊安郡主發病,璽書宣召張道清,張以九宮初辟,命其徒王宗成進京為其治病,其病立愈。帝賜香燭、錦幅、銀券等物,並派遣幕僚高忠、李祥偕隨王宗成回九宮,於4月9日作大醮為民祈福。其後寧宗繼位,亦有厚贈。之後,張道清又晉進寧宗,並留居京師,後被封「真牧真人」。

註:瑞慶宮傳承了張道清真人的道醫精神

1204年嘉泰甲子年,寧宗親書「欽天瑞慶宮」額,改過去「欽天觀」為宮,並賜制瑞欽宮銅印一方。張道清亦曾為寧宗治病立愈,寧宗信喜為嘉,加封「真牧真人」為「太平護國真牧真人」。後來,張道清感覺「久戀帝鄉春,虛名空系身,如何青嶂里,認取自家真」,便離京回山隱修。

1207年7月7日,張道清端坐而化,享年71歲。

此後,其徒王宗成在京奉旨,接欽天瑞慶宮主持,承寧宗御賜道派,並從「長森灣」迎回張道清遺蛻於九宮山,擇吉日鑿石為室藏蛻,並且建「真牧堂」供奉,直到648年之後的清咸豐5年,「真牧堂」被太平軍搗毀。

張道清坐化之後,南宋王室對九宮山的崇信並未衰退,真君的弟子們一再受到封賜:

首座弟子楊宗華被封為「靈寶大師」,嘉定八年又贈「洞靈先生」。其121歲坐化,後塑像於真君之左;

得意門生王宗成受贈「妙觀大師」,後賜「寧國護聖先生」。為了召見方便,寧宗在臨安九里松敕建寧國庵,使王宗成主持寧國庵;

陳宗明受贈「明素大師」,後為九宮山主持,又在平江(湖南平江縣)建連雲山玉清宮;

楊宗權受贈「通慧先生」,開創江州萬壽觀,度宗加封為「孚惠真人」,元仁宗時又封為「仁佑真君」;

熊宗超受賜為保寧大師,開創八封觀;

上官宗儼被賜為「養素先生」;藍宗寶為「廣惠先生」;李宗榮為「真一大師」……等等。

張道清的二代三代弟子都有封賜,對九宮山在當時的發展和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九宮山也成為南宋時代全國五大道場之一。

註:張道清真人誕辰九百周年慶典

2018年7月3日,九宮山瑞慶宮舉辦「道藏天地,德配古今——開山祖師張道清真人誕辰九百周年慶典」活動,朝賀真人聖誕,祈禳國祚,以顯道脈永流傳。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登臨阿掖山 漫話老爺頂
今日馬丹陽真人聖誕,志心稱念禮拜全真領教大天尊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