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解碼管仲丨一位被歷史刻意淡化的賢者

解碼管仲丨一位被歷史刻意淡化的賢者

有思想者,就一定能成就理想嗎?

如果把管仲和晚他170餘年出生的孔子做比較,或許更易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他們兩個人都是有巨大成就的思想者,且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平滅天下之亂,讓家國百姓歸於安寧。所不同者,管仲實現了自己理想,孔子沒有。

解碼管仲丨一位被歷史刻意淡化的賢者

雖然孔子在《論語》中自誇:「苟有用我(執政)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但事實是,孔子五十二歲時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可三年後被迫出走魯國的時候,魯國不但沒有出現大治景象,反而桎梏了國民的思想、拖滯了經濟發展,使這個曾稱霸春秋時代的魯國一蹶不振,在整個戰國時代再難稱雄。故有人說:孔子治殘了魯國。

而回觀管仲,他三十八歲出任齊國宰相,治齊四十年,不但創建了完備且成熟的思想體系,使本來微弱的齊國民富國強,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還通過北戰山戎、尊王攘夷等手段,成功安定了天下的混亂局面,更阻止了外族的入侵,保護了華夏文明。對此,孔子也不無讚許地稱:「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即:要是沒有管仲相齊國而安天下,華夏文明就會因外族入侵而滅絕,我們就會退化成披頭散髮、反穿衣服的野蠻人了。

既然管仲這麼成功,為什麼後人不崇管仲而尊孔子呢?為什麼千百年來他一直被歷史刻意淡化呢?

解碼管仲丨一位被歷史刻意淡化的賢者

原因只有一個,管仲不是完人,他才智雖高,卻行有「微瑕」。

就做人而言,首先孔子就輕視管仲,認為管仲在齊國任宰相期間,接受了齊桓公饋賞的三處家產仍不知足,還大肆囤積財產,生活不知節儉,用人不知兼任,甚至還與國君比排場——國君用屏風擋在門外,管仲也用屏風擋在門外;國君宴飲來訪之國君,堂上有安放酒杯的土台,管仲宴飲也有那樣的土台。所以孔子評管仲曰:管仲不知節儉、不懂禮數,如果管仲這樣做也算懂禮之人,那還有誰不知禮呢?當然,這只是孔子的一面之詞,在「諸侯封疆而有國,大夫封邑而有家」的先秦時代,真實的管仲,奢而不腐。管仲之所以這麼做,其實背後藏著做人做事的大智慧,具體內因,筆者會在後續的文章中單獨解析。

就做學術而論,與「處處較真卻脫離實際」的空談理論家相比,管仲「直指人性且過於實用」的學術風格也是一種「瑕疵」。因為從封建王朝統治者的角度考量,不論是管仲其人,還是《管子》其書,內中所蘊藏的經世治人大智慧,一旦有人掌握,便會成為阻礙其統治,甚至推翻其封建統治的「大毒瘤」,所以歷代王朝自然要對其刻意雪藏。至於為什麼是雪藏而不是銷毀?原因也很簡單,就是統治者要理世治人,也必須要從管仲和《管子》中吸收營養。

解碼管仲丨一位被歷史刻意淡化的賢者

歷史往往由沒有實踐經驗的文人寫就,他們只羨水上蓮,不崇泥中藕。評價歷史人物時總不自覺的隔一層有色眼鏡,甚至會夾雜嫉妒、利益等人性陰暗的成分,所以在他們眼中,孔孟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才是恆對,老莊的「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才是恆好,完全不考慮人性中最本能的「臨事方知一死難」現象。而以這種脫離實際的學術思維看,管仲自然有很多瑕疵。當然,照此標準度量,世上恐怕亦無完人。

盲目的在一點一滴上較真,是做不成大事的。對比管仲與先秦諸子,雖然管仲在後人心目中的名望雖不如老子、孔子高,但他無疑仍是最出色的一位。因為諸如韓非、墨翟,甚至孟軻、莊周等,他們基本上都是遊說列國,通過販賣學術博取一定知明度的文化浪人,只有管仲將學術作了成功的實踐,且獲得了善終。也正因此,《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曾以管仲為例,並引申對比了一些先賢說:「古之將相,疵咎實多……然子夏(漢代宰相)無虧於名儒,浚沖(竹林七賢之一)不塵乎竹林」。(系列文章《解碼管仲》之一 圖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