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忍不住要批批這篇刷屏的文章

忍不住要批批這篇刷屏的文章

「家裡在一二線城市有很多套房是怎樣一種體驗?」

這樣的標題,如果它不是反覆出現在我的朋友圈和訂閱號里,我是決計不會點開的。

某公眾號的推文

它號稱是一篇「知乎最高贊」的帖子,可讀了之後,卻忍不住想要吐槽:事實性錯誤一堆、邏輯混亂、漏洞百出。

不可否認,「房子」這個話題在中國,牽動著大眾最敏感的神經之一,今天就來借這篇文章一起說說。

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315601/answer/419896928?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wechat_session

這篇文章的問題包括哪些?

首先,它以偏概全。將個例或者少數群體的特徵,上升到全稱指代。

比如這種說法:

「這一代發達國家年輕人都比什麼呢?」

「那麼美國人都追求什麼呢?」

文中他舉例的那個非洲兄弟,不幸也成了非洲人民的代表。

而所有的中國年輕人,都成了「房子教」的教奴。

可顯然,最基本的常識是,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甚至,這已經是個社群細分的大時代。

美國人,不是都不關心房子、車子、名牌;中國人,也不是都只關心這三樣。

至於非洲兄弟呢,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只關心大米玉米,以及饅頭鋤頭:

「我知道你們覺得追求大米low,但是我並不是那種只追求大米的人,我還追求玉米、小麥、饅頭。我不只大米要比別人都多,我還要玉米、小麥、饅頭都比我周圍的人多,這樣才算實現了我的人生價值。」

編撰痕迹如此嚴重,非洲人民這回真是被黑得不輕。

我在英國讀研時,寢室隔壁就住著一位來自坦尚尼亞的非洲兄弟。他是學法律的,在和我們的談話里,一次也沒出現過大米、鋤頭或饅頭,他關心的國際政經時事,全球性的危機與問題,恐怕一點不比所謂「發達國家的年輕人」少,事實上是比很多熱衷泡酒吧,捧杯啤酒就聊一晚上天氣與足球的英國本土年輕人要多得多。

以偏概全的邏輯,往往都與事實性錯誤形影相隨。邏輯與方法論錯了,在此基礎上得出類似「外國的月亮就是圓」、「發達國家高級,發展中國家落後」這樣的結論,也就不意外。

甚至,為了證明自己錯誤的結論,在選擇事實論據時,也會選擇性「失明失聰」,只摘選「片面事實」。

作者將愛房子、愛錢、愛車、愛美女,形容為特朗普一代的老富豪價值觀與文化;將看貢獻大過看資產,不愛房子不愛名牌,擇偶時不看容貌只看是否接受過頂級教育形容為扎克伯格一代的新富豪價值觀與文化。

果真如此嗎?

就說作者提及的扎克伯格本尊吧。

小扎是不穿花里胡哨的名牌,可是他看似千篇一律的T恤衫,來自義大利名牌Brunello Cucinelli,一件在300~400美元。

小扎不買房子嗎?他可不止一處豪宅。

根據美國CNN Money報道,小扎在帕拉奧圖有一棟房產,並且,為了保護隱私,他還通過Iconiq Capital事務所,把自己這棟房子周圍的房子全買了。

根據美國CNBC報道,小扎在舊金山還買了一個獨棟別墅,僅裝修就花了1000萬美元,嗯,是美元。

圖片來源:CNBC

根據USA TODAY報道,扎克伯格還在夏威夷買了283萬平米的私人領地,內有沙灘和莊園,他還試圖花錢讓周邊土地上的居民從他們居住了160年的房產中搬離,但這些居民把小扎給告了,最後小扎自己放棄了訴求。

除了以上言之鑿鑿的權威媒體消息,另還有傳言稱,小扎還在紐約最奢華的公寓之一One 57買下了89層和90層,斥資9000萬美元,但這兩棟房產是以一個基金名義買的,沒有其它公開記錄,但Forbes(福布斯)分析認為這條「傳言」具有合理性。

且不說最後一個傳言是真是假,小扎買的房產顯然不少。

好吧,再來說說作者口中新一代美國科技富豪的擇偶觀吧,他們真不看重外貌,只關心是否受過頂級教育?

Snapchat創始人埃文·斯皮格爾娶的可是維密超模米蘭達·可兒,全球著名的美人,而她是頂級教育水平嗎?

可兒中學畢業後在一個叫做John Fielder"s Academy of Natural Living的機構學習營養學和心理學。據悉,這個機構是一個生物學家私人開設的培訓機構,可兒當初想成為營養師,所以來這裡修讀課程,但她讀了一段時間就去做模特了。

再說說矽谷著名的「鋼鐵俠」埃隆·馬斯克吧,此前分手的這位小女友安柏,也就是約翰尼·德普的前妻,是如今好萊塢著名的性感ICON,在銀幕上素以美艷性感著稱,根據維基百科資料顯示,她高中就輟學了,最後是通過自學獲得了一個學歷證書(Diploma)。

我不會因為馬斯克找了個性感、低學歷的小女友就特別看不起他對女人的品味,但也絕不會因他找了個漂亮女演員就高看他的能耐和社會地位。我只想說,喜歡美女沒那麼低級,就代表了一種舊文化,而不喜歡美女,也並不一定多高級,就代表了一種新文化。

這些反例一一舉出來,大家是不是覺得題中所說的文章,立論與論據都脆弱得不堪一擊?

2

那麼,發達國家的大部分年輕人,是否已經如那位作者所言,都到了超越關注房子、車子等物質生活的階段?

並不盡然。恐怕全球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已經「進化」到這個階段。產能過剩的時代,物質極大豐裕的確是實現了,可資源的分配並不均衡。

有資源的競爭存在,因匱乏感、不安全感而帶來的對物質的渴望就不會滅絕。更何況,還有那麼多鼓吹消費主義的大小媒體在為過度物質消費的正當性煽風點火。

還是來舉舉具體的例子吧。

關於美國人買房子的問題,有位好朋友在矽谷工作,她和我說她男友的上司是麻省理工的博士(符合那位作者說的畢業於好學校、受過頂級教育的精英人士標準),其最大的愛好就是買房子。

我另一位在美國工作生活多年的好朋友Connie——哈佛商學院畢業的高材生、「得到」講師、一位人脈管理和社交培訓的專家(主理有微信公號「康妮美國頻道」),和我說:

美國人有錢沒錢都喜歡買下自己家的房子,只有完全沒有經濟收入或者極低收入的才租房。

至於說物質消費,美國大部分年輕人的確不會像中國一些年輕人這樣,不論是否有經濟實力,也要一身logo,但這不代表他們超越了對「錦衣華服」的追求。

Vogue這樣的時尚雜誌,《慾望都市》、《緋聞女孩》這樣的美劇,在社交媒體上吸粉無數的肯豆、霉霉、國美小姐這樣的網紅,背後捆綁的是龐大的時尚產業、beauty經濟。沒那麼多追逐者和消費者,何來這樣的人氣網紅存在?

《慾望都市》劇照

我在所謂「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英國呆了九年,那麼,更崇尚紳士、淑女風的英國人就已經超越了關心房產與物質生活的階段了嗎?他們與人交往時不再care一個人收入的多寡、所處的階層,而只關心他對社會的貢獻嗎?

顯然不是。

英國人見面最喜歡聊的話題之一,除了天氣,就是:你住在哪裡?這可以是一個和天氣一樣的閑聊式問題,也是一個可以迅速打量出對方經濟階層的解鎖性問題。

住在切爾西、南肯辛頓地區的英國人,他們中不少都會有一種自豪感。我一個英國朋友,住在倫敦一個豪宅區,他說起自己住哪裡時,有小心翼翼藏著的自豪感。我們第一次見面時,他就看似不經意地告訴我,他父母親,他的弟弟都住在附近,他自己是牛津畢業的,弟弟畢業於劍橋。

以我的觀察經驗,很多英國人其實很介意階層,Upper-middle Class(中上階級)也很注意維護自己的階層IMAGE。

除了自己居住地的post code(郵編——英國所有房屋都被精準地分配了郵編,有經驗的英國人,一聽郵編就能判斷出你住在哪裡),你的口音,對英語語言的使用規範,你的氣質談吐、愛好興趣,你的衣著,都在無聲地喻示:你,隸屬於哪個階層,甚至,你過去來自於哪個階層。

中產階級愛去Wholefoods, Waitrose和 M&S 超市買菜,平民階層去Sainsbury, Tesco超市,經濟收入再低一些的,去ASDA,以及各種1鎊店採購生活用品。

精英階層買衣服,去新、舊邦德街,去Harrods, Liberty和selfridges百貨。這裡聚集了各種奢侈品牌,平民階層會熱衷去牛津街的ZARA、H&M等快時尚品牌,而中產階級呢,喜歡買那些有很好的品質感、設計獨特,價格介於高街品牌和奢侈品牌之間的,比如Regent st、Covern Garden就集中了相當一批這樣的店鋪品牌,它們很多都是英國本土品牌。

當然,如今快時尚品牌對各階層的滲透力,對階層界限的打破,其影響力不可小覷,但它通常不太可能在一個精英或者中產階層的衣櫃里佔據主導。

在我的觀察里,英國是一個階層秩序依然清晰而分明的國家,儘管,和《長日將盡》那樣的時代相比,它已然是模糊了不少。

我在五月回國前和我的兩位英國朋友、英國皇家攝影協會的CEO Michael以及英國女王的攝影師之一Henry一起吃了個晚飯。席間我談到中國社會大眾對購房、尤其是學區房的焦慮,一些年輕人對佔有奢侈品牌的非正常渴望,很多年輕人被一些時尚博主教育得紛紛以追求奢侈品為榮,非常「消費主義」,結果他們不約而同地說,在英國其實也一樣。

英國人不是不care買房子這回事兒,大部分人當然都想能買下自己居住的房子,只是很多英國人的收入承擔不了英國尤其是倫敦的高房價,所以一輩子只能租房子住。好在英國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還算不錯,只要尚未淪落到社會的最底層,無(不動)產者通常也不會對自己的生活有太強的不安全感。

在政府福利保障體系不錯的情況下,人如果沒有溫飽之憂,是可以有些餘力去思考更為長遠的事情,並為實現階層跨越付諸實際的努力。

倫敦現任市長薩迪克·汗,就是實現階層跨越的典型。他的父親是一位巴基斯坦裔大巴司機,他從小是在政府福利房裡長大。

薩迪克一家站在居住的政府廉租房外合影。

他是趕上了好時候。1980年代以前,42%的英國人住在政府福利房裡。在倫敦,享受福利房的倫敦居民超過了35%。(數據來自2015年出版的《住在倫敦/Housing in London》。)

可如果沒有政府的福利房呢,居無定所者能投向子女的教育資源,甚至是精力和注意力也必然會極其有限。

很不幸,現在英國的政府福利房在大幅減少,而貧困人口卻在大幅增加。

英國《衛報》記者Stephen Armstrong在2017年出版了轟動一時的《新貧困(The New Poverty,2017)》,他援引歐盟的數據寫道:

「目前,1300萬英國人生活在貧困之中,貧困兒童占兒童總數的五分之一。」

很驚人的數據了。另一個數據是,向英國慈善機構「食物銀行」求助過的人,在2010是41000人,2017年已是120萬人。

在基礎溫飽都無法滿足,生存都成為問題,人恐怕首先得忙著填飽肚皮,而不是藝術、小提琴和理想。如果人整日擔心自己的房東天天要漲自己的房租,自己不斷得被動地搬家搬家再搬家,恐怕絕大部分正常人也都會想要擁有一處固定房產。

這是人和社會的發展階段決定的。

3

接下來,咱們說說中國人的「房子情結」。

中國房地產市場中的各種畸形問題咱們此處就不討論了,但我很能理解大家為什麼都紛紛要買房子。中華農耕文明的傳統就是要有「宅」、要安居,如果不是房價高到自己無法承擔,是買房還是租房划算,恐怕也都不會成其為一個問題。

現在的問題是,一二線城市的房價,相對於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實在太高太高了。所以,才有說法:一套房子,連著六個人的錢袋子——小夫妻和他們各自的父母。

至於說持有多套房產,從理財角度而言,在中國過去二十年間,還有比買房子更穩妥、更增值的投資路徑嗎?今天,除了房產投資,身邊有些朋友開始買鑽石、買祖母綠、紅藍寶投資,大家在積極尋找多元化的投資路徑,但再早些時候,大部分錢,要麼去了股市、要麼去了樓市。

持有多套房產,和你是否拿此來炫耀,是兩件事情。中國人熱衷於買房,和拿持有的房產去做炫耀,沒有必然的等號關係。

關於炫耀這件事兒,是炫耀糧倉里的大米,還是炫耀佔有的女人,房產,名表,豪華遊艇,直升飛機,在股市上的身價,本質都一樣,沒什麼高下。愛炫耀,也不獨是中國人才如此,有愛慕虛榮者,就會有愛炫耀者。

至於炫耀自己家裡的古董、私藏的藝術品,和愛看歌劇、愛逛博物館的愛好,一旦它成為了一種「炫耀」,也就並不高級了。

不帶炫耀地談論古董、藝術品,某個藝術展,就跟你討論今晚的雨聲真動聽、紅燒肉很好吃是一個心態,是出於平常心,這才叫修養。

可是啊,就像全人類現在也還沒實現世界大同,我們也要允許自己不過是一個特定歷史發展階段中的正常人,我們很難超越自己所處的歷史階段,也很難超越自己的人生髮展階段,也終身要和自己的各種根性、局限性包括虛榮心做「鬥爭」。

身為人,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終究是先要經濟自立,先要努力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買房子、買車子、買自己喜歡的衣服和包,這沒什麼可羞恥的,只要不過度沉溺、無節制,且不以此為自己全部的人生追求。

畢竟,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當人處於溫飽掙扎線,為衣食住行而憂時,客觀上,很難有餘力與思維帶寬關注其餘。而這,才是貧窮對人最大的局限,也是窮困者最大的悲哀。

在追求財務自由的道路上,如果通過買房子可以實現這個目標,我認為這和買鑽石、買基金來投資理財實現這個目標,並沒什麼特別的差別,也沒什麼可覺得羞恥的。重要的是,是否「財務自由」演變成了我們人生里的單一的、終極的追求?

最後,有房產很好,但炫耀房產很俗氣。這不是「房產」的鍋,是「炫耀」的鍋。

講真,我內心裡真挺希望自己能多幾套房子的,這會讓我在目前這樣一個動蕩的時代,有更多的安全感。當然,並不是說房子越多就越有安全感。

總之,安全感不是憑空來的,經濟建設、精神建設,一個都不能少。

PS. 這篇文章,這個話題,你,是怎麼看的?歡迎留言和我分享交流。

文/非非馬

編輯助理/Jessie

有一種愛叫點贊和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非馬 的精彩文章:

足聯120年來第一位女高管,「不設限」才是一個人最貴的精神資產
我的敦煌遊記:關於旅行的意義

TAG:非非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