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漆器拍出410萬,這些漆器太美了

小漆器拍出410萬,這些漆器太美了

2017年7月2日,博美(廈門)迎來了大眾期待的2018春拍,經過長時間的競拍,其中眾所期待的兩大專場:《乾坤髹飾》——古代漆器專場、《器度方圓》——古代漆盒專場如約而至,最終也取得了驕人的拍賣成績!其中一件元 剔紅蘆雁圖葵式盤更是拍出410萬的高價,讓人為之一驚!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兩個專場的最新成交結果!

《最新:《乾坤髹飾》——古代漆器專場成交結果》

0675 元 剔紅蘆雁圖葵式盤

尺寸:直徑30cm;高3cm

估價:RMB 1,500,000-2,200,000

成交價:RMB 4,100,000

出版:《Priestley & Ferraro Chinese Art ——The Deeper Picture: Early Chinese Carved Cinnabar Lacquer》,倫敦,2017年,圖3.

說明:來源:

法國巴黎福斯特家族舊藏

Dorotheum, Vienna, 2016年六月18日,編號139。

英國Priestley & Ferraro Chinese Art古董店舊藏

說明:

盤木胎,作八瓣葵花倭角造型,隨形圈足,漫淺底,足內髹黑漆,余部均以剔紅工藝裝飾。口沿圓潤光滑,盤外壁滿飾香草紋,迴旋生動,線條圓潤飽滿。內壁黃漆素地之上,每面各雕菊花、梅花、茶花、牡丹等四季花卉紋,鮮花競相綻放,爭奇鬥豔。盤內壁以橫折錦紋作天,水波錦紋作水,雕江水連天,蘆葦搖曳,萍草叢生,江岸湖石疊嶂,古松蒼鬱茂盛,松茵之下蘆雁或休憩、或覓食,或回首仰望天上飛來之雁,自然氣息濃厚。

此盤為典型的元代剔紅器物。日本根津美術館藏一件「元?堆綠花鳥文輪花盤」,與本品形制相同,見《宋元の美——伝來 の漆器を中心に》,根津美術館,2004年,編號88。

大英博物館藏有一件元代的剔彩作品,除漆色之外,構圖布局,器型、裝飾方法均相同,較本間拍品尺寸略大,參見《CHINESE CARVED LACQUER / Derek Clifford》,倫敦,1992年,頁65.

另英國著名收藏家A & J Speelman藏有一件「元剔紅葵式盤」,器型相似,可做參照,著錄於《Chinese Works of Art 2008 A & J Speelman》,倫敦,2008年,頁82,圖,39。

美國邁克?希利藏有一件元代的剔紅花鳥紋盤,口沿飾菱花錦紋一周,內壁以黃地四季花卉紋裝飾,內底以橫折錦紋為地,與本品裝飾風格均一致。參見《邁克希利珍藏中國漆器精品》,(Masterpieces of Chinese Lacquer-from the Mike Healy Collection),2005年,美國,頁52,圖15。

此件元代的剔紅蘆雁圖葵式盤,造型舒展優美,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尤以刀法古樸、圓潤、敦厚見長,且用料精道,髹漆厚重,紋樣大氣且頗具生活一起,全無後來雕漆作品那種掩飾不住的瑣碎、萎靡的作風。正如明黃成《髹飾錄》中寫道:「宋元之制,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緻。」,是件作品之上表現的淋漓盡致,是一件傳承有序來源清晰的元代漆雕佳作。

舊配包裝及供盒

參閱:

《宋元の美——伝來 の漆器を中心に》,根津美術館,2004年,編號88。

《CHINESE CARVED LACQUER / Derek Clifford》,倫敦,1992年,頁65.

《Chinese Works of Art 2008 A & J Speelman》,倫敦,2008年,頁82,圖,39。

《邁克希利珍藏中國漆器精品》,(Masterpieces of Chinese Lacquer-from the Mike Healy Collection),2005年,美國,頁52,圖15。

0645 明永樂 朱漆戧金蓮托八吉祥紋藏經盒

尺寸:40.3×13×12.8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成交價:RMB 175,000

說明:來源:1988年購於加德滿都。

記錄:香港佳士得,2015年6月3日,編號3010,成交價HKD300,000。

說明:

大明永樂皇家器物,傳世珍罕,具有極高的藝術及歷史價值。盒外壁髹朱漆,匣蓋四角上收,是為「盝頂式」。通體戧金工藝裝飾,蓋面與外壁飾以佛教的八吉祥紋飾,八寶分別承托於與纏枝蓮紋相連的蓮座之上,蓋緣飾四合如意紋,圖案勻凈,流暢飄逸,為明早期較為典型的紋飾風格。箱內無飾,原應有織錦內里,年代久遠,已剝落;底部排列九處圓形凹槽,為盛放藏經筒之用。

極為類似的一件作品為倫敦古董商Christopher Bruckner1998年舉辦《Chinese Imperial Patronage:Treasures from Temples and Palaces》展覽中展出的一件藏經匣,見圖錄圖版21號。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有一件類似但飾龍紋的永樂經盒,其蓋上的如意雲紋及銅鏨雙花鎖片與此盒上的近乎如出一轍,見展覽圖錄《Defining Yongle:Imperial Art in Early Fifteenth Century》圖版21號。

此盒器形及長寬比例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的一件「明永樂 剔紅雲龍紋長方盒」相似,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頁30,圖18。為箱匣器物中較高級之制式。

經匣的銅鎏金鏨魚子地纏枝蓮花紋活頁和穿鼻皆為原配,啟合自如。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明早期?紅漆戧金雲龍紋長發匣」,活頁及穿鼻與本品相同。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頁97,圖69。

2001年初,李汝寬捐贈故宮博物院的一對「明十五世紀?紅地戧金八寶蓮紋經板」,裝飾手法及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見《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46,圖27。

北京保利於2012春季拍賣會,售出一件帶有織錦內里的同時期的經文盒,與本品相同,成交價RMB920,000,可茲賞鑒。

此盒整器漆色紅潤,漆層實,金色耀眼,戧金底陰刻細密工整,圖案均凈布局頗具章法,氣度莊嚴。

參閱:

《Chinese Imperial Patronage:Treasures from Temples and Palaces》,倫敦,2005年,圖版21。

《Defining Yongle:Imperial Art in Early Fifteenth Century》,紐約,2005年,圖版21。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頁30,圖18;頁97,圖69。

《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46,圖27。

北京保利,2012年6月5日,編號5980,「明永樂?朱漆戧金八吉祥經文盒」,成交價RMB920,000。

0646 元 剔紅荔枝紋圓盤

尺寸:直徑19.4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成交價:RMB 190,000

說明:來源:京都西本願卉舊傳之後經日本茶道藪內家族舊藏。

說明:

本品舊配包裝及桐木供盒,盒內貼附黃箋,上楷書「張成作,堆朱盆,右不昧君御道具上之部之內拜領之。明治六年八月吉日。」蓋面書:「堆朱荔枝盤。西本願卉伝來,藪內家藏。」

藪內竹窓(1865~1942年),名號竹窓紹智,齋號透月齋,是日本茶道世家--藪內家的第十一代掌門。

藪內家族所引領的茶道流派稱為藪內流,藪內流古儀茶道,是重要的茶道流派之一。戒輕佻浮薄,遺留著千利休時代的茶風,在武野紹鴎及千利休的風雅閑寂的茶風中注入了古田織部所引領的武家茶道的要素。

初代掌門藪內劍仲是武野紹鴎的門徒,又與千利休是表親,並受其相傳,後迎娶了古田織部的妹妹;與當時被豐臣秀吉重用的利休形成對比的是,藪內家隱居與洛北追尋一種孤高的境界;後來從古田織部處接手了燕庵茶室。

幕府時代末期,藪內家房屋遭燒毀,受到西本願寺資助而得以重建。明治維新後,和其他流派一樣飽經磨難,最終得以延續至今。由於藪內家和西本願寺之間長久的往來關係,此盤經由西本願寺流入藪內家的可信度極高,流入時期最晚應該為竹窓任掌門的1942年為止,也可能更早。

此件作品造型、紋飾、尺寸、裝飾手法均與日本根津美術館藏「元?堆朱桃枝文盤」相同,參見《宋元の美—伝來 の漆器を中心に》,日本根津美術館,2004年,編號96,當為同時期作品,可做對比參照。

另紐約大都會博物院藏有一件元代的剔紅花卉紋圓盤與本品風格相類,參見《East Asian Lacquer—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大都會博物館,1991年,頁74、75,圖22。

盤敞口,淺弧腹,圈足,口沿起四條稜線,此種裝飾手法在元代剔紅器物中極為典型,後世鮮有,可參見博美拍賣2017年春拍一件元代的剔紅荔枝紋圓盤。盤內壁通體龜背錦紋為地,上剔雕折枝荔枝一株,三五一組,垂掛枝頭,荔枝上以不同錦地將果實區別開來,其間穿插繁盛的枝葉,枝幹柔韌,葉片舒展輾轉,葉脈刻畫亦毫不含糊。盤外壁飾剔犀器物上常見的卷草紋迴旋,自然形成如意雲紋為飾,為元代剔紅漆器特有的裝飾方法。

整體紋飾布局疏朗,刀法大氣卻不失精緻,時代特徵明顯。盤外底髹黑漆。通體包漿厚重,自元代保存至今,頗為不易,器表見有漆層自然開裂,甚具斑駁古舊之質感。此盤髹漆厚薄適中,漆質堅實,圖紋精美,刻工細膩,磨製圓熟,充分體現了制者不俗的技藝。

唐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到了宋代蘇東坡又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名句傳世。「荔枝」諧音「利至」,此盤所雕荔枝碩果滿滿,正可謂「利至連連」,寓意美好。

參閱: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第75頁;

中國嘉德,2013年10月6日,編號0726,「元?剔紅荔枝紋圓盤」,成交價RMB 2,449,845。

博美拍賣,2017年6月28日,編號0619,成交價RMB437,000。

《宋元の美—伝來 の漆器を中心に》,日本根津美術館,2004年,編號96。

《East Asian Lacquer—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大都會博物館,1991年,頁74、75,圖22。

0647 元 剔紅梅竹雙清圖紋圓盤

尺寸:直徑8.5cm

估價:RMB 200,000-300,000

成交價:RMB 300,000

說明:盤作圓形,敞口,弧壁,坦腹,下承圈足,口沿起四條稜線裝飾。盤內壁黃漆素地之上雕牡丹、茶花、梅花等花卉紋一周。盤內底梅花形開光內以菱花錦紋為地,雕梅花伴著數株青竹穿過盤心,向左右分枝,再往上伸展,其間枝幹柔韌,梅花三兩一組,或含苞、或吐萼、或怒放極為喜人。盤外壁滿雕紅漆香草紋迴旋成如意雲紋。盤底髹黑漆,可見蛇腹狀漆層自然斷面,極為悅目。

此件作品為典型的元末明初的剔紅作品,其口沿之四稜線裝飾後世罕有,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及世界各大公私收藏元代剔紅器物中多見此類邊飾。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頁14,圖8。

外壁所雕香草紋,漆層肥厚,線條飽滿,刻線較深,然不見鋒芒,予人以粗獷豪放亦可見精細之氣質,非元代置器不可有之。可參見數例日本德川美術館藏品。見《唐物漆器—中國?朝鮮?琉球—德川美術館名品集(2)》,平成九年,德川美術館,頁21、23。

器壁所飾紋飾以黃漆素地之上剔雕花卉紋,為元代之經典裝飾手法,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所藏的元代的剔紅嬰戲圖葵口盤,見《East Asian Lacquer—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大都會博物館,1991年,頁76、77,圖23。

此盤之程式亦為典型的明早期作品,可參見一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明十六世紀?剔紅荔枝文圓盤」,較本品年份稍晚,但與盤心紋飾布局與本品相類似,參見《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年,頁67,圖50。

整器造型規整,漆色沉穩,包漿潤澤,漆質堅實,雕刻紋飾生動自然,盤心所雕梅枝構圖布局頗具法度,舒朗有致,如國畫之折叉股斑柔韌生姿。歷經數百年保存至今,實為不易,當為寶藏。

舊配供盒及包裝。

參閱: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頁14,圖8。

《唐物漆器—中國?朝鮮?琉球—德川美術館名品集(2)》,平成九年,德川美術館,頁21、23。

《East Asian Lacquer—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大都會博物館,1991年,頁76、77,圖23。

《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年,頁67,圖50。

0648 明 剔紅洗象圖盤

尺寸:直徑19cm;高2.5cm

估價:RMB 150,000-200,000

成交價:RMB 220,000

說明:盤木胎,呈六瓣花口造型,口沿圓潤光滑,漫淺底,隨形圈足。外壁赭黃色素漆地上飾纏枝寶相花六組,花葉翻卷,柔韌多姿,富具韻律感,內壁以六角菱花錦紋為地,每面作海棠形開光,開光內以龜背錦紋為地,雕折枝牡丹、秋葵、梅花、等各式花卉紋。盤底隨形開光,內滿鋪橫折錦紋作底,浮雕洗象圖,吉象碩大肥壯,長鼻彎卷,大耳下垂,長牙上撩,四肢粗壯有力,蹙眉低首,憨態可掬,身旁一高僧手執禪杖,左手合胸,作誦經狀,周圍人物興趣盎然,或彎腰躬身,或手持掃帚釘耙,左右團圍大象,表情嬉笑怡然,圖景周圍又有吉羊壽石,寶盆祥雲,畫面生動緊湊,自然氣息濃厚,形成一幅完整和諧的人物圖景。盤底髹光亮黑漆,蛇腹狀斷紋自然。

明代晚期,佛教流行,禪宗主張破除一切名相的執著,簡稱掃相,因此以丁雲鵬、崔子忠為代表的一批著名畫家便據此繪「洗象圖」、「掃象圖」。雖然各家的體悟有別,但都從「象」與「相」的同音出發,闡述清凈法性本來無染,凡所有相,皆是虛理。所以「洗象圖」和「掃象圖」的意指,乃在指點人們應破除名相的執著與人我的分別。此一題材亦為當時盛行的版畫、傢具等所受用。直至清乾隆時期,洗象圖仍備受乾隆皇帝重視,從丁觀鵬作《弘曆洗象圖》(參見附圖左)中可見。

此件香盤盤心所飾洗象圖,構圖設計同崔子忠畫作《洗象圖》(參見附圖右)十分相似。整器包漿潤澤,漆層厚重,漆色紅研沉穩,雕刻手法嫻熟,物象刻畫流暢,一氣呵成。

參閱:丁觀鵬作《弘曆洗象圖》、《清代宮廷繪畫》,文物出版社,2001年,頁140,圖71。

0649 元 剔紅樓閣高士圖圓盤

尺寸:直徑16.6cm;高2.2cm

估價:RMB 120,000-180,000

成交價:RMB 200,000

說明:本品為典型的元代剔紅器物,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一件金屬胎的「元?剔紅樓閣人物圖圓盤」與本品極為相似,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頁15,圖8。

盤木胎,形制精巧,作圓形,淺腹坦底,底承圈足。足內髹黑漆,余部均以剔紅工藝裝飾。盤內雕兩種錦紋地,以示「天、水」之別,景物刻繪頗為規矩,共分三層,前景奇石林立,綠樹成蔭,鬱鬱蔥蔥;中景樓閣二重自江水拔地而起,描繪極為逼真,房梁頂柱橫平豎直,窗戶柵欄精工細刻,屋後古松參天,松針如傘,枝幹斜生分叉至畫面中上,江水之中二高士各泛小舟,盤坐吹簫,人物刻畫寫實,神態描繪到位,似恰如其境,相互迎合;遠景雕遠山迤邐,祥雲縹緲,一輪皓月當空,以營造寧靜久遠,簫聲凄清之意境。盤外壁黃漆地上雕梅花紋八組,構圖舒朗,花瓣圓潤,極具裝飾效果。

此件元代的剔紅樓閣高士圖圓盤,漆色純正潤美,圖紋別緻,景物雖前後重疊,但毫無擁簇之感,且雕鏤極精,恰似一幅工整秀麗的工筆畫。施刀藏鋒不露,磨工圓潤,觀察入微,可謂技臻藝絕,無論工藝、技法都堪稱上品,值得珍藏。

舊配供盒及包裝。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頁15,圖8。

0650 明 剔彩牡丹花卉紋軸盤

尺寸:30.9×12.3×2.5cm

估價:RMB 100,000-150,000

成交價:RMB 140,000

說明:軸盤是用於承放物品之承具,其上或擺書函、文具,或放畫軸、字帖,形成高雅和諧的布局效果。習見的軸盤多以剔犀、剔紅、螺鈿工藝製作,剔彩者極為少見,本品便屬此類。

日本德川美術館藏有一件「明?端溪唐花文紅花綠葉硯」,硯壁所飾紋飾與本品漆色及裝飾手法多有類似,參見《唐物漆器—中國?朝鮮?琉球—德川美術館名品集(2)》,平成九年,德川美術館,頁53,圖91。

盤作長方倭角形,造型規矩,弧壁淺腹,圈足平底,外底髹黑漆,內底作長方倭角形並髹以朱漆。盤內外壁以剔彩工藝裝飾,赭黃色漆地上剔雕牡丹花卉紋,堆漆肥厚,牡丹花卉盛放可人,其間又有花蕊點綴,葉片、葉脈雕以赭褐色漆,朵花、花苞以朱漆剔雕,漆色搭配和諧,枝葉交迭漫卷,呈現繁密茂盛之勢。全器構圖布局講究對稱舒展,繁而不亂,運刀嫻熟,花卉雕琢細緻,是一件集觀賞與實用價值的藝術珍品。

參閱:《唐物漆器—中國?朝鮮?琉球—德川美術館名品集(2)》,平成九年,德川美術館,頁53,圖91。

0651 明早期 剔犀如意雲紋軸台

尺寸:長33.5cm;寬7.4cm;高2.9cm

估價:RMB 120,000-180,000

成交價:RMB 140,000

說明:軸台,顧名思義為放置畫軸的承物台,形制極為少見,剔犀工藝製成者更為珍罕,本品便為一例。日本德川美術館藏有一件「明?牡丹菊紋堆朱軸台」,可作賞鑒,參見《唐物漆器—中國?朝鮮?琉球—德川美術館名品集(2)》,平成九年,德川美術館,圖49。

此件軸台木胎,呈長方形,軸台內凹為半弧形,下承四方圈足。足內髹光亮黑漆,余部均以剔犀工藝裝飾。內壁以寶珠圓鈕為中心,雕香草紋四組對稱分布,紋飾迴旋,自然形成如意雲頭紋,美觀大方;外壁亦滿雕香草紋為飾,與器內紋飾相得益彰。

整器線條優美,做工精細,線條流暢優美,堆漆醇厚,用刀深峻圓熟,刀口斷面可見黃紅黑三色層層疊疊,工整如一,極為悅目,器表包漿潤澤,打磨仔細,古拙中透露出華美之姿,此軸台經年流轉,歷經幾百年光陰,且保存完好,觸手若新,乃十分罕見,可收可藏之!

舊配包裝及供盒。

參閱:《唐物漆器—中國?朝鮮?琉球—德川美術館名品集(2)》,平成九年,德川美術館,圖49。

0652 清乾隆 剔紅三國人物圖天球瓶 (一對)

尺寸:高38.3cm

估價:RMB 60,000-90,000

成交價:RMB 100,000

說明:傳世的剔紅器物中此類瓶型少見,本品成對保存極為難得。

瓶長直頸,溜肩,鼓腹飽滿,下承圈足,是為「天球瓶」之式樣。兩瓶形制如一,內壁及器底髹黑漆,外壁以剔紅工藝裝飾。口沿及圈足外牆飾回紋各一周,頸部細密的回紋錦地之上雕纏枝蓮紋,蓮花盛放,錯落分布,枝蔓纏繞,極具裝飾效果;肩部飾蟬紋及披肩如意雲紋,如意雲頭內填飾纏枝花卉紋;足脛處飾變形蕉葉紋一周;腹部通景式構圖,浮雕三國人物故事圖,兩瓶題材不同,但畫意相似,旋轉看來,畫面連續展開,妙趣橫生,其上以山石樹木分隔畫面,並雕以不同錦紋,以示天、地、水之別,山石嶙峋,古木蔥鬱,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許褚等人刻畫特點分明,場面熱鬧,生動逼真。

此對天球瓶,所雕景色人物,有遠近層次的縱深處理,為 「畫」與「雕」相結合的藝術,紋飾細密複雜、貼切自然。整器雕刻深峻而不顯呆板,工藝規整,細節表達條理清晰,一絲不苟,從剔紅刀紋可見漆層極多,同時剔面層次均勻,刀口流暢,雖無款式,當為乾隆一朝漆雕精心之作無疑。

0653 清乾隆 剔紅纏枝寶相花卉紋四方花盆 (一對)

尺寸:長27.8cm;寬17.4cm;含座高18.3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成交價:RMB 250,000

說明:清宮花盆式樣豐富,材質多樣,尤以康雍乾三朝製作為盛,參考清宮陳設文件和宮廷繪畫作品可知,不同材質的花盆使用功能不一,存在明確的分工。金銀、漆器、銅胎琺琅等花盆均為殿堂室內陳設器,承托相應的瓊樹玉花等人工盆景,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乾隆?剔紅開光松鶴鹿方盆嵌百寶喜鵲梅花盆景」即為此類。

盆作長方斗形,以木為胎,通體髹漆。唇口板沿,倭角,下承四如意形撇足。盆內及底髹以黑漆,因經年宮廷陳設使用,內壁帶有原包漿,漆色光澤盡褪,余部通體髹紅漆剔刻紋飾。口沿飾西番蓮紋,沿邊飾連續回紋一周,器壁滿刻龜背錦紋為地,隨形四倭角開光內飾環帶狀寶相花三組,並襯以回紋錦地,開光周圍雕四季花卉紋一周,朵花俯仰生姿,葉片翻卷,構圖舒朗清麗。

西番蓮紋是清代早期由異域傳入我國的一種西洋紋飾,因漶漫多姿,無窮無盡,有延綿不斷之意而常飾於家具、瓷器、玉器之上,以寓福壽綿綿、長盛不衰之意。加之其紋飾繁縟細密,變化豐富,且布局飽滿而深得皇家貴族之喜愛。此對長方覆斗形盆,以剔紅手法生動的再現了西番蓮紋飾之繁縟精巧之姿,紋飾雕刻細膩,手法精湛,技藝高超,刀法多變,深的宮廷制器之精髓,為典型的乾隆時期漆雕作品。

原配黑漆描金填彩束腰底座,作長方造型,邊角微凹,以適花盆之變化,鼓腿彭牙,四足向內翻卷,落於長方形托泥之上。通體髹黑漆,以描金填彩工藝裝飾紋樣,製作工整有佳,頗具法度,與主體花盆相得益彰,保存至今極為難得。

參閱:清乾隆?剔紅開光松鶴鹿方盆嵌百寶喜鵲梅花盆景

0654 清乾隆 剔紅九龍圖捧盒

尺寸:直徑28.3cm;高22.5cm

估價:RMB 250,000-350,000

成交價:RMB 310,000

說明:此件作品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剔紅九龍寶盒」形制相同,參見《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135,圖135。

此件捧盒呈圓鼓形,蓋面微拱,弧壁深腹,子母口相扣合,底承圈足。內壁髹黑漆,外壁通體以黃漆水波錦紋為地,髹層層大紅朱漆,漆層肥厚,色澤鮮艷明亮,雕琢出層層圖案。

蓋頂雕刻五爪盤龍為主題,緊緊環繞一顆龍珠,鬚髮張揚而突目,龍角銳挺,矯健有力,其間祥雲繚繞,可謂仙氣升騰。蓋頂四周裝飾連回紋一周,蓋壁周身上下均各雕刻有四條飛龍,穿行於雲霞之間及海水靈山之上,或相戲,或弄珠,姿態各異,神采洋溢。蓋盒口沿和圈足外側同飾回紋一周,近底處剔刻海浪紋,與內層的黃漆水波紋錦地相映生輝,波影細若髮絲,盤旋翻卷,動感十足,賞心悅目。

雲龍紋是皇室的象徵,明嘉靖、萬曆時,漆器上的雲龍紋常位於海山之上。清代乾隆時期,龍紋多處於盤迴纏繞的祥雲中。整器造型雍容華貴,布局精密繁美,剔刻深峻,刀法快利,雖無官款,但依其形制及九龍圖案可認定為清代宮廷造辦處器物,而且形制碩大,尺寸恢宏,殊為難得,是不可多見的宮廷雕漆精品。

參閱:《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135,圖135。

0655 清乾隆 剔紅「落花流水」龍紋梅花形盒

尺寸:高11cm;直徑25.4cm

估價:RMB 350,000-450,000

成交價:RMB 380,000

說明:此件清乾隆時期的剔紅落花流水龍紋梅花形盒,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的一件「清乾隆?書聖寶盒」相仿。盒壁所雕「落花流水」紋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剔紅飛花寶盒」相類,可做對比欣賞。

此盒作五瓣梅花造型,平頂弧壁,子母口相合,底承圈足,盒內髹黑漆,外壁通體以剔紅工藝裝飾。蓋面開光邊飾、口沿上下及圈足外牆均以連續回紋裝飾,並以黑漆線圍之,蓋頂隨形開光內剔雕正面立龍,蒼龍爪握龍珠,自海水中騰躍而起,身軀蜿蜒矯健並向上轉折盤繞,指爪張揚有力,益顯其雄壯威武,為典型的宮廷製作手法。盒壁上下滿雕水面波浪湧起,落英繽紛,隨水飄零,有落花流水之意,與蓋面之龍紋對比鮮明。

落花流水,語出唐代詩人李群玉《奉和張舍人送秦鍊師歸岑公山》詩:「蘭浦蒼蒼春欲暮,落花流水怨離襟」句。明天順三年(1459年),王佐增補《新增格古要論》卷八「古錦」條謂:「今蘇州府有落花流水錦及各色錦」,說明此紋飾應最早源自絲織品圖案,後成為明清器物之經典裝飾題材。

此盒髹漆厚重,漆色紅艷,漆質堅脆,雕工精細奇巧,構圖繁縟而頗具法度,巧奪天工,精美絕倫,是一件代表清乾隆時期剔紅典型風格的作品,且集「落花流水」及「海水龍紋」兩種題材為一體,表現了製作者精妙的構思設計和高超的技藝水平。

舊配包裝及供盒。

參閱:

《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128,圖122。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代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頁23,圖14.

0656 明 剔紅「采芝仙人」圖圓盒

尺寸:直徑28cm;高9cm

估價:RMB 450,000-550,000

成交價:RMB 600,000

說明:來源:日本茶道世家舊藏。

說明:

此盒子母口,盒內及底髹黑漆。盒蓋剔紅雕仙人采芝圖。見松葉山林中,二仙行於途中,一位手拿靈草,一位肩挑草籃,草籃內滿滿的靈芝似要溢出,顯然收穫頗豐。二者回首交談,談笑風生,氣氛頗為輕鬆愜意。一隻麋鹿似感染了這份心情,相隔而望,更添意趣。仔細品賞,能發現圖中左上角還有一位人物隱藏在山石之後,露出半側身子,身份意圖不明,為本作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氣息。此器從林山脈刻劃細膩自然,人物神態各有巧妙不同,刻畫到位生動,雕琢細緻精美。盒側上下作連續的「卍」字紋各一周,俯仰轉和,韻律雅緻,與盒蓋紋飾相映成趣。整器形制規整,刀法純熟,雕刻細膩,紋飾構圖富有層次,令人玩味心儀。

一件剔紅器珍貴,最貴在大漆難得。天然大漆取自漆樹,需要用特定的刀子將樹皮劃開,用容器一滴一滴地接住。一棵生長20年的漆樹,一年產漆量也不過250克,這來之不易的原材料,註定了剔紅器的珍貴無比。一件剔紅器,從取漆到一層層上漆再到一刀刀雕剔,傾注了工匠無數的年月與耐心,傾盡才華,只為成就它獨一無二的容顏。此器即是最佳例證。

此件作品從蓋面「採藥仙人」之題材到盒壁所飾的「卍」字紋在漆盒類作品中是極為鮮見的,且本品髹漆厚重,漆色潤澤,雕工精湛,不失為一件明代剔紅佳品。

舊配供盒及包裝。

0657 元 剔紅螭龍紋盤

尺寸:21.3×17.2×3cm

估價:RMB 1,200,000-1,800,000

成交價:RMB 1,800,000

出版:《Priestley & Ferraro Chinese Art ——The Deeper Picture: Early Chinese Carved Cinnabar Lacquer》,倫敦,2017年,圖1.

說明:來源:

法國巴黎藏家舊藏

英國Priestley & Ferraro Chinese Art古董店舊藏

記錄:紐約佳士得,2015年9月17日,編號2092.

說明:

此件作品來源清晰,傳承有序,原為一位法國巴黎著名收藏家於二十世紀上半葉所購藏(見出版物),後經紐約佳士得2015年9月拍賣會,入藏英國Priestley & Ferraro Chinese Art古董店,此古董交易所為英國古董交易協會(BADA)的成員,是一間專註於銷售早期中國藝術作品的古董商店,尤其是在收藏宋元器物中頗有建樹。在這裡可以找到中國各地窯爐生產的精美瓷器,比如宋代銀光漆、明王朝玉器、景德鎮瓷器和唐代陶藝,更有佛石雕像和絹畫等。

創辦這間古董商店的David Priestley和Benedicta Ferraro兩人,David Priestley早期在牛津大學專攻宋王朝陶藝課程,後加入蘇富比拍賣行的中國部門工作,他是一位精通陶藝領域的商人。同時,這家商店是當今全世界排名前六十的亞洲藝術商之一,每年都會參加在倫敦冬季舉辦亞洲藝術節,並經常在世界各地的中國展覽會上出現。比如2017年在紐約舉辦的亞洲周藝術展,他們便展出了「中國和韓國的陶藝和藝術作品」。

盤作橢圓造型,敞口弧壁,淺腹圈足。足底髹黑漆,內外壁均以剔漆工藝裝飾。外壁飾纏枝卷草紋迴旋,自然形成的如意雲紋為飾。盤緣邊凸起弦紋四道,內壁飾澎湃的海浪紋一周,浪花四起,翻卷至盤底,圍成的隨形開光內,以水波錦紋為地,雕折枝靈芝紋,雙螭龍頭尾相對,環繞靈芝,翻騰躍動,可寓「靈仙祝壽」之意。

此件香盤盤緣之四稜線為元末明初之典型裝飾手法,自明永樂之後鮮有,可參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的「元?剔紅雙層茶花海棠紋圓盤」及美國邁克?希利珍藏的兩件元代的剔紅花卉紋圓盤。載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代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頁24,圖15。《邁克希利珍藏中國漆器精品》(Masterpieces of Chinese Lacquer-from the Mike Healy Collection),2005年,美國,頁54、56,圖16、17。

元末明初,剔紅器物所飾圖案多為花卉、山水、人物、花鳥等,類似本品螭龍紋者實屬少見。同為清宮舊藏的一件「明宣德?剔紅雙螭紋荷葉式盤」,其盤心所雕雙螭不及本拍品立體,漆層不及本品厚重,紋飾更顯繁密細緻。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代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頁82,圖58。

盤外壁所雕雲紋線條粗獷豪放,風格質樸渾厚,具有元代剔犀「藏鋒不露,隱起圓滑」典型特徵,只見線條不見刀痕,顯得十分渾厚。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得一件元末明初的剔紅花鳥紋圓盤,外壁所飾與本品相類。參見《East Asian Lacquer—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大都會博物館,1991年,頁68,圖19。

本品造型樸拙,髹漆肥厚,漆質堅實,雕刻精緻,刻畫生動,題材新穎,寓意吉祥,是元末明初官造漆器中極具特色的作品,極為珍貴,當為藏家所重。

參閱: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代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頁24,圖15。

《邁克希利珍藏中國漆器精品》,(Masterpieces of Chinese Lacquer-from the Mike Healy Collection),2005年,美國,頁54、56,圖16、17。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代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頁82,圖58。

《East Asian Lacquer—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大都會博物館,1991年,頁68,圖19。

0658 明或更早 褐漆葵瓣式盞托

尺寸:高7cm;直徑8.7cm;寬15.5cm

估價:RMB 200,000-300,000

成交價:RMB 220,000

說明:此盞托為木胎,胎薄體輕,圓形口、葵瓣形盤和外撇圈足三部分組成。通體髹褐色漆,色澤光亮,內外無紋飾,展現出器物線條的簡雅之美,為同類器中之佳品。

盞托出現得很早,多為瓷器製品。漆盞托既輕巧,又隔熱,用來承托茶盞,以為滾水點茶,其實最方便實用。宋元時代的漆盞托以光素無紋者為多,此器便算得上精美之作。中國古代茶道中,來客有主次之分,主人往往將主客奉為貴賓,為突顯主賓的地位,有時主人會在主賓茶盞下配置高足盞托,以高於一般客人的地位。在宋、元貴客常用的是建窯產出的天目盞,而這種高足盞也被稱作「盞托」。這種配置的方式則被稱為「貴人茶」。這種傳統至今還延續傳承在日本的茶道之中。

舊配供盒及包裝。

0659 南宋 褐漆梅花形香盤

尺寸:直徑18.4cm

估價:RMB 200,000-300,000

成交價:RMB 300,000

說明:此盤風格、藝匠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褐漆葵花式盤極為相近(參見《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器物篇》,頁195,圖Ⅲ-67)。

日本根津美術館藏有一件「北宋?黑漆輪花盤」,與本品極為相似,另有一件「南宋朱漆輪花盤」,漆面開裂之韻味,與本品多有類似之處。參見《宋元の美—伝來の漆器を中心に》,日本根津美術館,2004年,編號17、18。

英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有一件宋元時期的黑漆菱花形盤與本品極為相似,(參見《East Asian Lacquer—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大都會博物館,1991年,頁42。

香港蘇富比於2013年秋季拍賣會,售出一件坂本五郎舊藏的「宋?黑漆六瓣葵花盤」與本品形制有異曲同工之妙。

正色佳品例,可見首爾北村藝術博物館所藏的一件宋代褐漆包銅邊盤,尺寸較本品略小。(參見《PRINZIP MONOCHROM——Lack und Keramik der Song-und Qing-Zeit》,PERIPLUS出版社,2002年,頁36.

此漆盤製作工謹,宛如盛開的花朵,五瓣均勻,口沿鑲銅,簡約高雅,品格不凡。此種花口盤的造型取梅花之形,流行於宋朝。宋人喜愛素色之器,盤體通髹黑褐色漆,既富光澤,且內斂幽謐,漆面可見細微冰裂狀斷面。

宋朝正值文人士大夫文化興盛時期,書畫、瓷器都有開創了新的領域。同時期工藝美術的審美,偏愛以造型簡約為上。以瓷器為例,五大名窯中的哥、官、汝、定四者,都把器物線條提煉到極為和諧的比例,成為後世競相模仿的經典,漆器工藝亦受此影響。此盤凝練的體線令人讚歎,而鑲口技法也與定窯白瓷包口有異曲同工之妙。

舊配包裝及供盒。

參閱:

1.《East Asian Lacquer—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大都會博物館,1991年,頁42;

2.《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器物篇》,國立故宮博物院,頁195,圖Ⅲ-67;

3.香港蘇富比,2013年10月8日,編號0142,成交價HKD1,840,000

4.《PRINZIP MONOCHROM——Lack und Keramik der Song-und Qing-Zeit》,PERIPLUS出版社,2002年,頁36。

5.《宋元の美—伝來の漆器を中心に》,日本根津美術館,2004年,編號17、18。

0660 明或更早 黑漆包銀梅花形杯 (一組五件)

尺寸:高3cm;直徑8.4cm

估價:RMB 150,000-250,000

成交價:RMB 150,000

說明:杯作五瓣梅花形,撇口,弧腹下收,底承隨形圈足。造型舒展自然,內壁及底部包銀,亦作梅花形,狀物有神。通身髹黑漆,光潔細潤,樸實無華,雖為一色漆,卻單純而不簡陋,樸實而不粗糙,光澤柔和,清雅高貴,予人以「天然去雕飾」之感。

同類作品可參見日本根津美術館所藏的「北宋?黑漆輪花杯」,形制相同,然本品內壁及底帶有包銀,尺寸較之略小。參見《宋元の美—伝來の漆器を中心に》,日本根津美術館,2004年,編號2。

梅,自古至今被視為代表高潔、堅韌、謙虛之物,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朱熹(1130-1200)在解釋《易經》時曰,「王本說『元亨利貞』為大亨利正,夫子以為四德,梅初生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古人賦梅花以四德,從花開結子的過程,領悟了陰陽轉易的人生哲理。

此杯優雅舒展的梅花之形附帶著生命力;材質及工藝表現了生命的堅韌;光滑溜手的器面充滿了萬象更新的希望。此組源自宋代小杯不但體現了工匠高超的工藝,也展現大自然在人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大自然混為一體,從大自然中找尋純潔、和諧、公義和謙卑。

舊配包裝及供盒。

參閱:《宋元の美—伝來の漆器を中心に》,日本根津美術館,2004年,編號2。

0661 元末明初 剔犀如意雲頭紋盞托

尺寸:高7.4cm;直徑5.7cm

估價:RMB 150,000-200,000

成交價:RMB 360,000

說明:此件作品造型及紋飾風格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元?剔犀雲紋葵瓣式盞托」極為相似,且該器為紫紅色漆質,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頁16,圖10,則此為黑漆質地,造型為圓形,尺寸較之略小。

盞托造型、紋飾同日本德川美術館張成款藏品相似,參見《德川美術館名品集2?唐物漆器》頁15,圖9),然體量、紋飾數目皆超過後者。

盞托以圓形盞、盤和高足組成,較習見同類作品盞及圈足部分更為寬矮,使得整體造型更為渾厚大氣,端莊美觀。通體以剔犀工藝裝飾,漆層均潤,光澤蘊亮,紋飾弧面可見黑紅交錯。托口上翹,圈足外撇,此三部份表面所剔如意暈雲紋,皆分兩層,一大一小,交錯相對,如意雲頭紋小者似壽桃之形,極為罕見。整器刻工犀利,百轉千回有如飛瀑漩流,在光線的折射下,更有幻影流動的別樣感受。

舊配包裝雙重供箱

參閱:

《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畫》,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年,頁52,圖30。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頁16,圖10

《唐物漆器——中國?朝鮮?琉球——德川美術館名品集(2)》,平成九年,德川美術館,頁15,圖9。

0662 明 剔犀如意雲頭紋帶屜文具箱

尺寸:33.4×33.4×16.7cm

估價:RMB 250,000-350,000

成交價:RMB 350,000

說明:此件明代的文具箱為木胎,呈正方體造型,形制規矩。盝頂式蓋,口緣間設企口可密實蓋合,蓋及箱體間設有銅質合頁及拍子,兩側面安裝金屬提環,應是為攜帶方便所設。打開箱蓋,內有較大收納空間,正面下方設一小屜,下承凸唇托底,底面平整,光素無紋。壺門狀造型為器身增添變化。箱內外通體髤黑漆,以剔犀工藝裝飾,頂面以十字輪花為中心,四層如意雲紋層層鋪展,余部每面飾如意雲紋三層,箱底裙邊近足處均以香草紋迴旋裝飾。

明式小體積箱類陳設用具中設計尤其巧妙的要數此類文具箱,它形體不大,但結構複雜,是從宋代鏡箱演變而來的一種體量較小製作精美的小型庋具。古時文人常用來盛放印章、信箋等物,文具箱傳世較多,但似本品剔犀工藝者極為少見,甚為珍貴。

據《髹飾錄》載:「剔犀,有朱面,有黑面,有透視紫面,或烏間朱線,或紅間黑帶……其文皆疏刻劍環、重圈、迴文、雲鉤之類。」其方法是用兩種或三種色漆,在器物上根據需要逐層髹塗,每一色漆需一定厚度,多層積累後用刀剔刻出雲紋、回紋等圖案紋樣,在刀口的斷面可以看到不同的漆層。明曹昭《格古要論?古漆器論?剔紅》亦有言:「剔紅器皿,無新舊,但看朱厚色鮮紅潤堅重者為好,剔劍環香草者為佳。」

本品文具箱為典型的明早期作品,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有一件「明早期?剔犀如意雲紋方盒」,是件作品為朱面烏線者,盒蓋紋飾於本品布局、工藝均相同,可做賞鑒,參見《故宮博物院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頁96,圖68。

整器構圖飽滿,紋飾流轉自然,刀口斷面可見朱黑紋理細密規整,精細如一,髹漆均勻厚薄適中,漆色瑩亮溫潤,形制古樸典雅,屬明一代雕漆風格,散發出的濃濃官造之氣,當為彼時名士貴族所用之物。

參閱:《故宮博物院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頁96,圖68。

0663 明 剔犀如意雲頭紋捧盒

尺寸:直徑18.8cm;高8.5cm

估價:RMB 60,000-80,000

成交價:RMB 150,000

說明:捧盒木胎,形制飽滿圓潤,平頂弧壁,子母口相合,下承圈足,足底及內壁髹黑漆,外壁用黑、紅兩色漆分層繁複髹成,呈現出外層為紫黑色漆面,剔刀口內可見硃色漆線,即《髹飾錄》中所謂「烏間朱線」的作法。蓋盒中心雕十字輪花為中心,四周環繞如意雲紋三層,內四、中五、外十二,布局工整有度;器身亦飾如意雲頭紋一周。此漆盒線條宛轉,雕刻圓熟勁健,磨工精細光潔,漆色瑩亮,屬明一代雕漆風格。盒內幾道蛇皮斷,亦可看出其年代久遠。整器造型規矩,用漆精良,雕刻精細,紋飾對稱工整,應是文人雅士把玩之精品。

舊配供盒。

參閱:博美拍賣。2016年12月11日,編號0957,成交價RMB161,000。

0664 明 剔犀如意雲頭紋五層盒

尺寸:高21cm;直徑13.9cm

估價:RMB 150,000-250,000

成交價:RMB 150,000

說明:此盒作圓柱體造型,平頂直壁,下承圈足,作五層四屜,子母口層層相套合,蓋層較窄,底層較寬,愈顯其穩重大方之姿。內壁及底髹朱漆,外壁通體以剔犀工藝裝飾。蓋面以四瓣輪花為中心,雕如意雲頭紋兩層環繞,內四外八,排列工整有度,器壁每層均飾如意雲頭紋一周,底層外壁飾如意雲頭紋及桃形雲頭紋各上下交替排列,此類紋飾在明早期的剔漆器物中極為常見。

明初曹昭《格古要論》卷八:「古剔犀器皿,以滑地紫犀為貴,俗謂之棗兒犀。剔犀又稱雲雕,其工藝先以兩種(多為朱、黑二色)或三種色漆相間髹於器物胎骨上,每一色漆都由若干道漆髹成,至堆棧到相當厚度後,雕刻時,刀鋒斜下,剔刻出劍環、重圈、回紋、雲鉤之類圖案花紋,在刀口斷面可以看出不同的色層,綵線如帶,隨著紋飾的輪廓迴轉,通過打磨後,顯出光澤,剔犀成品即成。」

此盒將朱、黑、黃三色漆相間髹於器物胎骨上,甚是少見,每一色漆都由若干道漆髹成,至堆棧到相當厚度後,雕刻時,刀鋒斜下,剔刻出雲鉤圖案,刀口斷面可以看出不同的色層,打磨後,顯出光澤,紋飾婉轉生動。此件明代的剔犀如意雲頭紋五層盒,全器造型端莊古拙,雕刻不作稜角之形,雕刻精細工整,雅緻勻稱,紋飾造型婉轉生動,飽滿柔美,彌見工緻精細,可藏可賞,極為珍貴。

舊配包裝及供盒。盒上楷書「蘭渚室藏」。

0665 明 剔犀如意雲紋菱花形香盤

尺寸:26.2×17.2×2.5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成交價:RMB110,000

說明:本品古雅沉靜,作菱花形造型,採用漆器工藝中的剔犀技法製作而成,先於木胎上髹黑漆百餘次,在髹朱漆若干次,如此反覆,當漆層達到所需要的厚度時,再剔刻如意雲頭紋,使黝黑峻深的刀口斷面中顯露朱漆數道,即為《髹飾録》中所謂的「烏間朱線」的作法。整器造型端正挺括,堆漆晶瑩照人,刻工圓潤淳樸,雕刻精細流暢,紋飾清晰優美,如行雲流水,氣韻濃沉。

本件作品造型為明早期之流行器型,日本德川美術館藏有一件「明十五世紀?唐花紋堆黑盤」,與本品造型相類。另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亦藏一件明早期的同器型剔紅作品,見《East Asian Lacquer—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大都會博物館,1991年,頁79,圖24。

香港佳士得2010年秋拍售出一件「明十五/十六世紀?剔犀如意雲紋菱花式盤」,為紅面剔犀作品,與本品紋飾,造型,尺寸均相同,成交價500,000港幣,可做對比。

參閱:

香港佳士得,2010年12月1日,編號3077,成交價HKD500,000。

《East Asian Lacquer—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大都會博物館,1991年,頁79,圖24。

《唐物漆器—中國?朝鮮?琉球—德川美術館名品集(2)》,平成九年,德川美術館,頁42,圖58。

0666 明中期 剔犀如意雲紋軸台

尺寸:長34.6cm;寬5.8cm;高2cm

估價:RMB 80,000-150,000

成交價:RMB 160,000

說明:此件軸台與本場第651號拍品屬明代不同時期的同類作品。較之形體略顯扁薄,為「烏間朱線」之做法。軸台呈長方造型,頂面弧彎,底部略平,斜直壁。下承長方形圈足。製作規整,靈動雋秀。底足髹黑漆,余部均以剔犀工藝裝飾,頂面飾如意雲頭紋九組,兩兩相對,構圖工整嚴謹,外壁均飾香草紋迴旋,如雲似水,流暢優美。漆層斷面可見朱黑漆線交替分布,紋飾圓潤飽滿,磨工精細,器表光澤熠熠,極為悅目。

剔犀工藝為雕漆之一種,其又可稱為「雲雕」、「屈輪」,此類工藝肇始於唐,而興於元、明兩代。此件剔犀軸台通體以如意雲紋裝飾,充分展現了剔犀雕刻之裝飾美感,從而呈現整體高貴華美之工藝面貌,堪為明代精品,可藏可用,極為珍貴。

舊配供盒及包裝。

0667 清 剔黑松鶴延年紋腮托

尺寸:長50.5cm

估價:RMB 60,000-90,000

成交價:RMB 90,000

款識:「支頤看山仁者樂山」、 「七十三歲浦柳做」。

說明:來源:Harry Geoffrey Beasley(1881-1939)先生收藏,藏品1033號,並由後人保存至今。

說明:

是例佳器以整竹為胎,線條簡明大方。其色黃朱,上堆黑漆,雕鏤剔刻以為裝飾。杖底端裝飾黑色神龜,龜跎竹杖為承力之處,又杖頂隨竹結形狀,下淺一窩用以置頜。杖身周身以黑漆剔刻松、竹紋樣,松樹皮表如鱗,針葉如輪,二者皆為壽植。上飛白鶴,與杖底神龜呼應,是為「龜鶴延年」之意。整體構圖勻稱密謹,硃色竹地配以厚潤黑漆,安然沉穩。另面於杖根部位開雙線方框,內以隸書鐫八字銘:「支頤看山仁者樂山」。所謂「支頤」者,即支托下巴,如溫庭筠詩云:「四座無喧梧竹靜,金蟬玉柄俱支頤」,「支頤看山」即支托下巴觀山。山為沉靜之態,故仁者樂之,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古亦有「壽比南山」 之語,乃望與山同壽,亦是長壽之吉祥符號。遂明此杖乃「支頤」所用,而周身紋飾及銘文又透露出,此杖祝冀長壽的吉祥含義。

又杖底有銘款「七十三歲浦柳做」,則表明此杖的來歷。在中國傳統習俗中,所謂「七十古稀」,認為「七十三歲」及「八十四歲」為老者難逾之坎,蓋因孔子壽七十有三,孟子壽八十有四,故是此兩歲聖人難越。結合全杖無處不有的長壽含義,推知此杖或為浦柳先生七十三歲時賀壽所制,越聖人難越之關,是長壽吉祥之器。李白詩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閑時支頤看山,悠然自得,實是人生樂事。

0668 宋 黑漆點螺花鳥紋軸盤

尺寸:34.7×15.2×2.5cm

估價:RMB 150,000-200,000

成交價:RMB 190,000

說明:漆盤製作工謹,以木為胎,敞口斜壁,橫平豎直,平底微出棱,簡約高雅,又富變化之姿,品格不凡。宋人喜愛素色之器,盤體通髹黑漆,內斂幽謐,漆面顯蛇腹斷、牛毛斷、冰裂斷等華美紋理,自然優美,極為悅目。盤棱口及內底面四周均以金彩描邊,簡約中顯富麗之姿,盤底以填彩點螺之工藝裝飾「富貴白頭圖」:一株牡丹自盤底右下橫欹生出,花枝妙曼,枝幹韌勁,葉片翻卷,花開茂盛,兩白頭翁翹立枝頭,或仰或俯,凝視盛開之花朵,畫面空白處又繪彩蝶聞香而來。牡丹朵花、彩蝶後翼、瑞鳥頭部及羽翼以螺鈿點綴鑲飾,余部均填以赭、綠、黃、金等各色彩漆,設色飽滿準確,點螺恰到好處,妍麗繽紛,畫卷味十足。整體畫面紋飾刻畫極為寫實,構圖頗具法度,其雅緻之氣直追宋人工筆花卉絹畫,意蘊永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宋佚名?海棠蛺蝶圖」及著錄於《石渠寶笈三編》的「宋佚名?白頭叢竹圖」畫意及設色手法相類,可資參考。

中國是漆藝大國,傳統漆器製作的工藝,具體發源自何時,已經史無可考,但是據記載虞舜之時「作為食器,斬山木而財之,削鋸修之跡,流漆墨其上……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朱畫其內。」(《韓非子?十過》),可見中國人使用天然漆的歷史非常古老。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發掘證實,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木胎朱漆碗。據此,在新石器時代,漆器與石器、陶器並行數千年,中國才進入青銅時代。

文獻記載和實物遺存證實,中國漆工藝發展經歷了兩次高峰,戰國至漢代是第一個高峰,宋元為第二個高峰。千百年來,工匠藝人製作了大量精美的漆器,傳世品中元以後者為多,宋以前多為出土文物,傳世品更是鳳毛麟角,唐代有河南出土的嵌螺鈿雲龍紋銅鏡,五代有浙江慧光塔出土的嵌螺鈿經箱,宋代保存較為完整的嵌螺鈿器物現存於日本永青文庫,見《宋元の美—伝來 の漆器を中心に》,日本根津美術館,2004年,編號122。此件黑漆點螺花鳥紋軸盤當是宋代傳世之佳品,其品相保存如此極為難得,當為藏家所重。

舊配包裝及供盒。

參閱:

《石渠寶笈三編》,宋佚名?白頭叢竹圖。宋佚名?海棠蛺蝶圖。

《宋元の美—伝來 の漆器を中心に》,日本根津美術館,2004年,編號122。

0669 清早期 黑漆嵌百寶松鶴紋蓋盒

尺寸:26.2×16.5×10.5cm

估價:RMB 120,000-180,000

成交價:RMB 160,000

說明:蓋盒體呈長方形制,邊角折轉平緩,唇邊子母口相合,下承圈足,盒內置物承一層。整器造型規矩大方,典雅端莊。蓋盒通體以黑漆為地,色澤含蓄明亮,淡雅素樸。蓋面以螺鈿、青金石、象牙、寶石等名貴材質嵌飾圖案,古松參天,作「壽」字狀蜿蜒分枝,周圍九隻仙鶴或展翅、或棲息、或引吭,姿態各異,又有壽石青蔥、祥雲紅日,寓意吉祥。

百寶嵌又稱「周制」,是採用珍珠寶石及其它各種名貴材料對器物進行鑲嵌的一種裝飾技法。漢代「錯寶」筆管是目前所知較早使用百寶嵌技法裝飾的器物。清人錢泳的《履園叢話》載有一種周制「百寶嵌」的做法,為明代揚州漆器匠人周翥首創,「以金銀、寶石、珍珠、珊瑚……五色陸離,難以形容,真古來未有之奇玩。」此種工藝技藝要求極高,且用料珍貴,多為宮廷皇家使用。同時清代宮廷傢具的來源大體分為兩個途徑:清宮造辦處修造和官府採買與外地官員進貢,此件黑漆嵌百寶松鶴紋蓋盒,根據其工藝特徵應為清宮造辦處修造,畫面布局嚴謹,構圖疏密恰到好處,且料不厭精,工不厭細,氣質高貴,當為清代宮廷器物之珍品。

0670 清 吳隱舊藏盧葵生制嵌寶梅花紋漆砂硯

尺寸:硯直徑20cm;高3.3cm;盒直徑21cm

估價:RMB 800,000-1,500,000

成交價:RMB 1,250,000

款識:「石泉」、「盧葵生制」

說明:來源:

吳隱舊藏;

日本大藏家楠文夫舊藏。

說明:

硯作圓形,硯面開斜通式硯堂,墨池低洼順勢而就,表面可見金星點點,是漆中摻有金剛砂所致,質類澄坭,體輕入水不沉。硯緣隸書銘:「一石能千古,煙雲落兼驚此心同不朽虧水鑒前身左圖兼右史寶之重連城」。並鐫刻「石泉」長方印。「石泉」者即為吳隱之字。

原配黑漆硯盒,作天覆地式,通體遍灑細碎螺鈿作地,蓋面百寶嵌飾,以虯角作枝幹,螺鈿為花,嵌飾梅花疏影橫斜,極為清新。選材考究,獨具匠心。盒底部朱漆「盧葵生制」篆書印章款。為清道光時期難得的文房小品,保存至今品相良好,殊為不易。

漆砂硯為硯中別品,以輕細金剛砂,調和適度的色漆後,髹塗於木胎上製成,由於製作工藝複雜,造價甚高,清代漆砂硯以揚州盧家所制最為知名,無不工緻妍巧,歷來受到鑒賞家高度讚譽。

按《橋西雜記》:「漆沙硯以揚州盧葵生家所製為最精……凡文玩諸事,無不以漆沙為之。製造既良,雕刻山水花鳥之文,悉臻妍巧。」《蘿窗小牘》:「盧棟,揚州人,善髹漆,顧二娘之硯匣,多其手制,其用朱漆者尤精。上刻折枝花卉或鳥獸蟲魚,皆非尋常畫工所及。合作者始刻名款,否則止用葵生小印而已」。

盧葵生名棟,揚州人,生於乾隆乙未(1775)年左右,卒於道光庚戌(1850)年。葵生之祖盧映之及同時代名匠王國琛、夏漆工等,皆精於鑲嵌漆器。盧家三代至葵生技藝更加精湛,為嘉、道年間之漆藝大師。凡文玩諸器無不以漆砂為之。雕刻山水人物、花卉鳥獸,皆非尋常畫工所及。

吳隱(1867-1922),字石潛、石灊、石泉,號潛泉、灊泉,杭州人。工篆、隸,極古樸,善鐫碑版,畫山水秀潤而有新意。篆刻宗漢法,又參清代乾、嘉後諸家。光緒三十年,與丁仁、王禔、葉銘在杭州孤山創設西泠印社,又自設分社於上海。善制印泥,為上海印泥廠的生產技術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舊配包裝及硯緣拓片。

參閱: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房四寶?紙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2005年,頁174。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代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頁252。

0671 明或更早 剔犀如意雲紋毛筆

尺寸:長23.3cm

估價:RMB 180,000-280,000

成交價:RMB 300,000

說明:本品與德川美術館藏「明十五世紀?屈輪文堆黑軸筆」形制完全相同,見《唐物漆器—中國?朝鮮?琉球—德川美術館名品集(2)》,平成九年,德川美術館,頁17,圖16。

香港佳士得於2004年春拍售出一件「明十六世紀?剔犀如意紋帶蓋筆」成交價人民幣255,730元,可做參考。

此件作品為木胎,整器由上而下貫穿相應的心形如意雲紋紋飾,筆桿中部作束腰處理,使之整體樣式更具新意,手感舒適。紋飾貫穿有序,一氣呵成,無唐突牽強之感,體現了早期剔犀工藝的大氣與敦實,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傳世剔犀多見盤,杯,蓋盒等器形,毛筆較為少見,故而極為珍貴。

毛筆作為主要的書寫、繪畫工具,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西晉成公綏《棄故筆賦》中說:「治世之功,莫尚於筆,能舉才物之形,敘自然之情,及聖人之志,非筆不能宣,實天地之偉器也。」對筆的作用高度評價。在長期的應用中,隨著筆不斷地改進,筆管質地之豐富,裝飾手法之多樣,特別是宮廷制筆,更是不惜成本。類本品之例,不僅集良工、實用於一體,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極為珍貴。

舊配供盒及包裝。

參閱:

《唐物漆器—中國?朝鮮?琉球—德川美術館名品集(2)》,平成九年,德川美術館,頁17,圖16。

香港佳士得,2004年4月26日,編號0918,成交價RMB255,730。

0672 明早期 剔紅螭龍紋毛筆

尺寸:長21.5cm

估價:RMB 150,000-250,000

成交價:RMB 300,000

說明:明代以來,漆器品種大為豐富,而剔紅的文房器物中,傳世的毛筆類頗多,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明宣德時期的「紅漆雕牡丹紋管兼毫筆」,與本件作品製作手法多有類似之處,可作賞鑒。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房四寶?筆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頁135,圖116。

此件明早期的剔紅螭龍紋毛筆,筆桿略細,筆帽略粗,造型古樸,握感極好。通體髹朱漆,滿工而作,以黃漆為地,滿雕祥雲環繞聚散,筆帽蒼龍騰挪飛旋,矯健有力,筆身螭龍圍繞筆身盤旋而上,若隱若現,昂首翹尾,頗為傳神。筆帽及筆管上下端飾回紋,毛筆插口處飾菱花一周,管、帽頂端均飾錢幣紋及「福」字,原配筍尖式羊毫。

整器堆漆肥厚,包漿古潤,雕漆工整別緻,漆色純正,盈寸之間,龍姿鬃須祥雲刻畫精細,有沉鬱雋雅之態,可以想見制者行刀若走筆,具見匠心巧思。

舊配供盒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房四寶?筆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頁135,圖116;140,121。

0673 清乾隆 剔紅花卉博古紋硯屏

尺寸:21.4×9.8×29.2cm

估價:RMB 50,000-80,000

成交價:RMB 90,000

說明:古人書房中筆、墨、紙、硯必不可少,與此配套使用的文房清供則是隨著需求陸續出現的。其中置於硯端以遮障風塵的用具則為硯屏,其形狀如立於案頭的小屏風,多以玉、石、漆、木為之,與立於案頭之小掛屏類似,古人稱為「小屏風」,依本品造型尺幅,應屬硯屏。其出現的時間大約在宋代,到了後代製作工藝更加嚴格,而且雕刻精湛,書畫銘文,無不古意盎然,富有詩情畫意。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編》中說:「筆屏有宋內府制方圓玉花板,用以鑲屏插筆最宜。有大理舊石方不盈尺,儼伏山高月小者……皆是天生,初非扭捏,以此為毛中書屏翰,似亦得所。蜀中有石解開由小松形……亦堪作屏取極小名畫式古人墨跡鑲之亦奇絕」。

剔紅因其工藝流程及其複雜,量少質精,極具觀賞性,故而在古代一直是皇室貴族的陳設品。有清一代是剔紅工藝的成熟期,尤其是乾隆時期的作品,構圖平衡工整,雕工刀法多變,尤其是花卉紋飾的雕飾中,層次清晰,精工纖巧。此件剔紅硯屏即為一例。造型精巧別緻,背面髹黑漆,正面以黃漆回紋為地,通體髹朱漆,雕琢出層層圖案。中央長方形開窗,飾以連續的城垛紋為飾,屏心飾花卉紋,屏座上立屏柱,屏柱前後有花卉紋站牙相抵,柱有城垛紋雙棖相連,棖間雕飾博古圖案絛環板,雕花卉紋劈水牙。整器裝飾紋飾布局對稱而工整,無論正面屏心、亦或框緣底座,均細細雕琢,無處不見精細,雖無款識,就其漆色、雕工及整體所散發出的氣質,當為乾隆一朝之作無疑。

0674 清乾隆 剔紅張果老圖如意

尺寸:長38.5cm

估價:RMB 120,000-170,000

成交價:RMB 150,000

說明:此件如意木胎,通體以黃漆為地,髹層層朱漆剔刻紋飾。首端彎卷呈海棠如意雲頭式,雕天、水、地三種錦紋,襯托出松柏、山石、人物,其間流雲瀰漫,山川層巒迭嶂,草木豐盛,仙人張果老身著道袍,肩抗香筒,搖扇前行,風氣高古。柄身細長,線條彎曲巧致,回紋錦地上連續雕纏枝蓮紋、壽字紋、博古紋及獅紋,如意形尾端飾以捲雲蝠紋,寓意「萬年福壽」。曲柄及如意頭背面通刻六菱花錦紋及「卍」字錦紋為飾,左右兩側面剔刻回紋,以喻無窮無盡之意。

如意是我國古代作為祥瑞的饋贈禮品及陳設佳器。具有祝賀長壽的意思。至清代,受滿漢民族之風影響,宮廷也極為重視如意的饋贈,並以不同材質、造型、紋飾的不同以示尊卑,成為社會地位的象徵。據清同治二年《養心殿寢宮陳設檔》記載,當時這裡的陳設品共有724件,乾隆皇帝在養心殿中就陳設有如意。在清廷皇帝的影響下,清代製作和饋贈如意的風氣十分盛行。此柄如意造型優美,通體以髹漆剔紅手法精雕而成,工藝耗時巨大,紋飾繁縟細密,剔刻精整精道,紋飾寓意美好,具有典型的清代乾隆時期製作工藝特點。且呈相熟舊,包漿渾實質樸,當為清代位高權重者懷中至臻,實難令人釋手。

0676 明 戧金彩漆海水雲龍紋香幾

尺寸:50.5×29×12cm

估價:RMB 200,000-300,000

成交價:RMB 250,000

說明:香幾因承放香爐而得名,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集》有云:「明窗淨几,焚香其中,佳客玉立相映。」此幾面作長方形,板面平整,微束腰,鼓腿彭牙,裙邊牙板,彎足作象鼻狀內勾。通體髹黃褐色漆,以戧金填彩工藝裝飾。裙邊飾飾纏枝葡萄紋一周,葡萄韌枝細葉,碩果累累,極為可人。板面纏枝花卉紋一周,中央菱花形開光內滿鋪海水紋,蒼龍作「壽」字狀騰躍其上,火輪狀五爪蒼勁有力,大口怒張,身軀矯健威猛,四周襯以壬字雲紋及火雲紋,為典型的明代龍紋特徵。開光周圍以笙簫、錢幣、水盂、拂塵等為飾。幾底面髹赭褐色漆。

由於香幾多獨立擺放,故以面面生姿者為上,該幾通體雕漆,為幾中之佼佼者。同時其造型端莊朴華、沉靜溫婉,而雕刻的主體紋飾則呈現熱烈奔放的迥然風貌,從而將平衡和諧的東方美學發揮到極致,極為難得。

舊配供盒及包裝。

0677 清乾隆 黑漆描金山水皮球花卉紋幾

尺寸:46.6×24.5×17.7cm

估價:RMB 150,000-250,000

成交價:RMB 150,000

說明:漆繪描金工藝在清代皇家諸多器物上均可獲見,多寶閣、箱櫃、帖盒乃至文房器物,不勝枚舉,此種風格的流行也和當時雍乾的審美趣味有直接關係,此件清乾隆時期的黑漆描金山水皮球花卉紋幾便為典型的宮廷漆作風格。

幾為木胎,長方形面板,束腰,內翻卷書式足,通體髹黑色大漆,以描金工藝裝飾。幾面描繪山水圖,遠景群山迤邐,寶塔聳立;中景雖無繪飾,亦可令人體會江水開闊之感;近景山石疊嶂,枯樹蜿蜒,所有景物均描繪的簡練大方,線條準確達意,布局舒朗,意境幽遠。面板邊抹飾菱花錦紋一周,束腰飾回紋。幾兩端擋板鏤空成絛環板,四周滿飾皮球花紋。夔龍紋牙子邊緣以金彩勾繪。底面描金折枝四季花卉紋五組,並散落朵花落英,周緣亦描金花卉紋,雅緻之至,與器身紋飾相得益彰。整體裝飾有洛可可風格,造型輕盈文雅,山水花繪圖案描繪細膩、賞心悅目,構造繁簡適中,為不可多得文房之精品。

0678 清早期 黑漆嵌螺鈿「東坡洗硯」圖翹頭幾

尺寸:37.5×17.6×8.3cm

估價:RMB 120,000-180,000

成交價:RMB150,000

說明:幾為木胎,呈長方形,幾面平整,兩端設小翹頭,靈動飛揚,束腰,壺門牙板,下承四直腿,馬蹄足內勾,製作規整,造型精巧典雅。通體以嵌螺鈿工藝裝飾,腿部及牙子均以花卉紋為飾,幾面緣邊飾菱花錦紋一周;幾面描飾「東坡洗硯圖」,山水相連,小橋飛架,樹茂草青,湖石嶙峋,蘇東坡身著長袍,手捋長髯,望向水邊洗硯之童子,面容靜穆慈祥,身後一小童扇風煮茶,一小童手持杯托,悠然自得,天上大雁及仙鶴翻飛,給畫面增添靈動之姿,似一幅精美的中國畫作。

本件作品以薄螺鈿鑲嵌,薄螺鈿又謂「軟螺鈿」,其薄如紙,是貝殼經過加工處理,剝離成光澤色彩的薄片,按所設計的圖案,裁切成不同的形狀,粘到漆器上。薄螺鈿所做出的紋飾,纖巧精工,色澤光彩奪目生輝,所以《髹飾錄》說:「總以精細密緻如畫為妙」,又有所謂「分截殼色,隨彩而施綴者」,意即按畫面的不同部位,採用殼片的不同色澤,鑲嵌到漆器中去,起到彩繪設色的效果。此件清早期的小几製作謹嚴細緻,螺鈿薄如紙片,頗具法度的構圖,別開生面的造型,均透露出典雅清新之感,足見制者之不俗技藝、心境,加之黑漆深沉靜穆,螺鈿五彩斑斕,予人極強的視覺衝擊,是難得一見康熙螺鈿精品之作。

舊配包裝及供盒

0679 清乾隆 剔紅纏枝寶相花卉紋梅花形花盆 (一對)

尺寸:直徑21.5cm;高10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成交價:RMB 130,000

說明:盆木胎,作五瓣梅花形,唇口板沿,直壁下收,平底,底承五如意足。內壁及底髹黑漆,外壁通體以黃漆為地,紋飾髹層層黑漆漆為襯,以紅漆剔刻紋飾。板沿飾纏枝卷草紋一周,緣邊飾連續回紋,腹部每面正方形倭角開光,內以纏枝寶相花裝飾,開光四周亦飾大朵的寶相花紋,葉片翻卷多姿,花開飽滿,布局緊繁密且少堆疊,用刀多變,恰如其份的表現了乾隆一朝之漆雕工藝特點。

整器造型規矩,端莊大方,穩重典雅,雕工嫻熟,刀工細膩,運刀如筆,創造了清代雕漆都有的藝術風格。乾隆皇帝酷愛雕漆,專設造辦處承辦皇家御用雕漆,此品有濃郁的宮廷氣息,應為為清宮貴族所用之物,成對保存至今實屬不易,誠可典藏。

0680 明萬曆 黑漆嵌白銅人物故事圖長方匣

尺寸:72.3×18.9cm

估價:RMB 350,000-450,000

成交價:RMB 420,000

說明:此件黑漆嵌銅書匣,器形平直方正,稜角分明,子母口,平底,輪廓及紋飾均以白銅鑲嵌。通體髹黑漆,色澤烏黑凝重,因年代久遠,顯蛇腹斷、冰裂斷等漆器特有的華美紋理,更添其古樸韻味。匣面採用銅薄片鑲嵌散點式透視的人物故事圖,畫面共有上中下三個場景,分別描述了不同的故事題材,人物刻畫動態神態到位,栩栩如生,周圍洞石花草、亭台樓閣、古木遠山、天際祥雲、祥鹿仙鶴,均充滿古典宮廷畫韻味;鑲工嫻熟入微,黑漆與白銅的巧妙搭配更彰顯出此匣沉穆雍容的美感。

明代黑漆嵌百寶作品多有傳世,漆器之明亮色澤與良好物理特性頗受明代宮廷貴胄們的喜愛,地位隨之攀升,直至明晚期,文人更是倍加推崇,文人置辦黑漆鑲嵌器物多製成文房用具,如鎮紙、筆筒、爐、瓶、盒等,而所用工藝材質多見有嵌螺鈿者,牙角者,百寶者,而如本品之以白銅鑲嵌者極少,日本德川家族藏有一件「明? 黑漆嵌銅周王擇婿紋書匣」,可茲賞鑒。

參閱:

《德川侯爵藏大日本支那古美術》,東京美術俱樂部,昭和二年,編號262.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代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頁259,圖193。

0681 清雍正 褐漆識文描金九龍圖「道孚仁用」長方蓋盒

尺寸:24.3×15×8.5cm

估價:RMB 150,000-200,000

成交價:RMB 180,000

說明:本品長方體造型,作天蓋地式,下承四如意足,內壁及底髹光亮黑漆,外壁通體髹赭褐色漆,以識文描金工藝裝飾。底座緣邊飾卷草紋一周,盒蓋五面滿工,雕雲龍紋為飾,前後飾正面蒼龍騰躍而起,緊緊環繞一顆龍珠,氣魄雄壯;左右面雕雙龍戲珠紋,龍姿韌勁,張牙舞爪,相對戲耍龍珠;蓋面正中籤條狀開光,內填錢幣錦紋,上用黑漆題隸書「道孚仁用」四字,雙夔龍相對飛騰,分置中部籤條兩側,龍首倒勾,龍尾上擺,呈昂揚向上之姿,身軀虯健有力,跨度大而富有氣勢;籤條下方飾正面立龍,與盒壁龍紋相同。

識文描金是金漆類工藝,在宮廷檔案中被稱作「仿洋漆」,它是漆器中極為奢華的品種,在木胎上刻花或用漆灰堆起陽線花紋,花紋與漆地為同一顏色的修飾技法,因其花紋隱起,呈淺浮雕效果,極為類似日本的「末金縷」和「高蒔繪」漆器。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清雍正?黑漆識文描金九龍紋長套箱」,為彼時此類工藝製作的包裝類漆器作品中極為典型的一件,以供賞鑒。參見《故宮博物院藏珍品大系-明清傢具(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頁275,圖234。

另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一件「清中期?識文描金仙庄載詠長方盒」,與本品尺寸造型相仿。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代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頁197,圖148。

正色佳品例,同為清宮舊藏一件「清中期?識文描金《御制避暑山莊後續》長方盒」與本品工藝極為相似,可茲參考。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代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頁193,圖145。

「道孚仁用」即「孚道用仁」,乃儒家之語言,《宣聖講義》云:「夫天行健三字、明示天道大本達德。次即繼以君子自強不息。明示人道孚天之行。即為人道之大本及其達德也。」此器從無論從形制、紋飾、題識均為宮廷御用之制,當為清雍正帝存放儒家經典之用,甚為珍罕。

參閱:

《故宮博物院藏珍品大系-明清傢具(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頁275,圖234。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代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頁193、197,圖145、148。

0682 明 戧金填彩「雉雞牡丹」紋香盤

尺寸:長41.6cm;寬28.9cm;高4cm

估價:RMB 20,000-40,000

成交價:RMB 20,000

說明:盤作四瓣海棠形,侈口淺腹,隨形圈足,造型規整穩重,儀態大方。底髹黑漆,余部通體髹赭色漆為地,戧金填彩工藝裝飾盤心飾「雉雞牡丹圖」,牡丹斜欹,或妍花盛放,吐萼含苞,一隻雉雞立於洞石之上,回首凝視身側之彩蝶。盤內四壁飾雉雞口銜牡丹,展翅飛舞,身姿妙曼,外壁飾纏枝寶相花卉紋。

雉雞牡丹為明末清初時期常見的裝飾題材,代表著吉祥、富貴、長壽之意,牡丹以它特有的富麗、華貴和豐茂,被視為繁榮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徵。雉雞又稱綬帶鳥,是在壽圖中經常選用的瑞禽,由於「綬」與「壽」、「帶」與「代」諧音,因此綬帶鳥便成了人們心目中長壽的象徵。

此件漆盤整體構圖布局舒展,不刻錦地,畫面層次清新,刻繪手法老道,施彩和諧統一,使其既富裝飾美觀之效,又呈現雍容富貴氣象,可謂別具匠心,殊為難得。

舊配供盒及包裝。

0683 清 朱漆填彩「玉堂富貴」圖菱花式大盤

尺寸:直徑54.5cm

估價:RMB 60,000-80,000

成交價:RMB70,000

說明:此盤碩大,氣勢恢宏,作菱花式造型,板沿弧壁,坦底淺腹,底承圈足。底髹黑漆,余部以朱漆為地刻繪紋飾,盤心以席紋為地,飾玉堂富貴圖,畫面正中一株牡丹依勢而生,花枝妙曼,一波三折,其上葉片鋪展,牡丹盛放,富貴氣味十足,樹下蘭花顧盼,搖曳生姿,綬帶鳥翹立牡丹枝頭,圓腦尖喙,身姿舒展,凝視盛放的牡丹花而鳴。盤內口沿飾纏枝寶相花一周,外沿飾「瓜瓞連綿」紋,並間以盛開的梅花,外壁菱花錦紋為地,四海棠形開光內飾桃花、牡丹、石榴、桂花四季花果紋。整面紋樣豐富,且寓意美好,布局舒朗有致,刻繪精到,填彩和諧準確,足見功力,且尺寸如此之大者極為少見,甚是難得。

0685 清乾隆 唐英制黑漆嵌瓷粉彩「玉堂富貴」圖掛屏

尺寸:66.3×43cm

估價:RMB 50,000-80,000

成交價:RMB 120,000

款識:「蝸寄老人」、「陶」(白)、「鑄」(朱)

說明:屏以黑漆為地,上鑲粉彩瓷片而成。一株玉蘭花自畫面右下依勢而出,枝幹蒼古,牡丹相依而生,相互爭艷,又顯顧盼有情,暗寓玉堂富貴。牡丹花枝之上一長尾鳥棲於其上,天際又有一雀展翅而來,余部大面積留白,予人以無限想像的空間。整體畫面注重寫生,花葉臨風帶露,嬌嬈可愛,氣通意合,頗具有鳥語花香之意趣,紋飾勾描渲染,隨類賦彩,釉質瑩潤,在黑漆素地的襯托下更顯格外奪目,當屬粉彩文房器物精心之作。畫面左側嵌飾「蝸寄老人」行書字樣,旁落紅彩「陶」(白)、「鑄」(朱)方印。表明此品為清雍乾時期陶瓷大家唐英之作品。

唐英自雍正六年至乾隆二十一年在景德鎮督先後榷陶二十八年之久,以「陶人」自居,日夜竭心求索和致力「陶之業,陶之人,以迄陶中所有之事」,為景德鎮御窯廠歷史中,督陶時間最長、成績最顯著者,清人藍浦在《景德鎮陶錄》贊曰「……公深諳土脈、火性,慎選諸料,所造俱精瑩純全。又仿肖古名窯諸器無不媲美;仿各種名釉無不巧合;萃工呈能無不盛備……」他不但為清宮燒造過許多精彩絕倫的曠世佳器,同時亦為自己之需用而燒制出各類瓷器,後者簡稱為「唐窯私物」,多見文房器皿,如筆筒、水盂、花器,喜以詩文、印章入飾,署款唐英齋室名號,常見為「陶鑄」、「陶榷」、「雋公」、「蝸寄老人」、「古柏堂」等,本品即為當中一款,藉此可鑒唐英之文人性情與意趣。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珍品大系-明清傢具(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頁213,圖184。


0601 明 剔紅梅花紋香盒

尺寸:直徑7.3cm;高3.5cm

估價:RMB 30,000-50,000

成交價:RMB150,000

說明:盒作蒸餅式,木胎,唇邊子母口相合,盒內髹黑漆。盒蓋微弧,盒底心內凹,兩面均工,以剔紅工藝裝飾相同紋飾。通體細密回折錦紋作地,所雕回紋較短且淺,順時針與逆時針合為一組,側視之有如星空,又若絨毛,極為悅目。兩枝梅干自左下依勢而出,迴轉蜿蜒,分出細枝,交叉的枝幹為簡潔的構圖增加變化,盛開的梅花花簇聚集,或仰或背,花苞渾圓,三兩一組,布局清爽。

此件香盒為明代雕漆作品中以錦地梅花紋為題材的經典裝飾手法。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明十六世紀·剔紅梅花圓盒」,與拍品尺寸、裝飾手法相似,其紋飾以細密的水波錦紋作底,所雕梅花不及本品含蓄與韌勁。參見《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65,圖46。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一件明代的「剔紅梅花圖筆筒」,器壁所雕梅花與本品有異曲同工之處。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頁132,圖98。

另故宮博物院藏有兩件明代的蔗段式的剔紅圓盒,為此類裝飾手法中之清麗者,可做賞鑒。參見《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64、65,圖44、46。

正色佳品例,可參見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的一件明代的剔紅梅花紋盒,與本品僅器型不同,紋飾、構圖均相類似,可做參照。

本件香盒整體圖案構思新穎,雕工精巧純熟,所雕枝幹與花圓挺有勁,如書法線條提頓有力,富於設計感,磨工細膩,漆色紅潤,漆質蘊澤,為明代漆雕之精品。

舊配包裝

參閱:

1.《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65,圖46;64、65,圖44、46;

2.《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頁132,圖98;

3.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明中期·剔紅梅花紋漆盒」。

0602 明 剔紅並蒂菊紋香盒

尺寸:直徑8.3cm

估價:RMB 130,000-180,000

成交價:RMB250,000

說明:此件香盒裝飾手法、尺寸、紋飾均與故宮博物院所藏「明十五-十六世紀·剔紅菊花紋圓盒」極為相似。參見《和光剔采—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65,圖45。

香盒飽滿圓正,頂面微弧,唇邊子母口相扣合,嚴絲合縫,圈足與器身融為一體。盒內及底髹黑漆,漆色溫和。外壁赭黃漆地上髹層層紅漆剔雕紋飾。盒蓋飾並蒂菊花一組,枝幹韌勁,布局飽滿,中央三朵大花均佔三角,花葉重疊少,間隙處理得當,並無堆砌繁瑣之感,葉片肥厚翻卷,邊角處理圓潤,花瓣略凹下,將菊花的伸張舒捲,柔麗迷人之象表現的淋漓盡致,葉脈花瓣經絡刻畫細膩,刀刀入微,大氣之中不乏細膩。盒下壁亦雕折枝菊花三組,生機勃勃。

明初之時是中國漆器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這一時期的剔紅器物漆質精純,雕刻技藝精湛,紋飾題材豐富,其中以花果紋最為多見,尤其是盒、盤器物之上尤喜以花卉為飾,類似本品之黃漆地上雕紅漆花卉紋為此時的經典裝飾裝飾手法,然以並蒂菊為題材者極為少見,菊花享有「延壽客」的美譽,是經典的祝壽花卉,故而此類紋飾多為宮廷壽誕之用;又自古以來菊花被稱作隱逸之花,多為文人士大夫所喜。

此件剔紅並蒂菊紋香盒雕漆技法嫻熟,刀鋒隱起圓潤,細節處理毫不含糊,堆漆肥厚,入手沉重,漆色紅顏奪目,包漿瑩潤細膩,使人望之便覺典雅之至,賞心悅目,極為喜人,實為一件明代雕漆精品。

參閱:《和光剔采—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65,圖45。

0603 明 剔紅荔枝紋香盒

尺寸:直徑7.8cm;高4.2cm

估價:RMB 60,000-80,000

成交價:RMB75,000

說明:香盒造型周正,呈蔗段式,雙面均工,平頂直壁,唇邊子母口相合。內壁髹光亮黑漆,盒身以剔紅工藝裝飾,通體以十字朵花錦紋為地,雕飾折枝荔枝紋,枝幹自盒壁向兩面延伸鋪展開來,布局舒朗有致,荔枝果實飽滿圓潤,並以各式錦紋填充,此種紋飾裝飾手法源自永樂宮廷製品,因寓意利及財富,而成為之後的經典裝飾題材,漆器、玉器之上皆有使用。整器包漿潤澤,漆色沉穩,漆質堅實,雕刻刀法純熟,美觀精緻,賞心悅目。

舊配包裝及供盒

參閱:

1.《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66,圖49;

2.《East Asian Lacquer—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大都會博物館,1991年,頁105,圖40。

0604 明 剔紅「攜琴訪友」圖香盒

尺寸:直徑6.3cm;高3.5cm

估價:RMB 60,000-90,000

成交價:RMB 95,000

款識:「大明永樂年制」單行楷書款

說明:蔗段式盒,子母口,平底,盒內及底髹黑褐色漆。通體以剔紅工藝裝飾,盒面為攜琴訪友圖。畫面以欄杆區隔出前景,左側奇石疊嶂,林木茂密,樓閣依石而生,蒼松掩映於樓閣之後,松針如傘,蒼古遒勁,樹下一高士身著道袍,長髯及胸,手持拄杖,側身回首望向身後之抱琴童子。盒側赭褐色漆地上雕牡丹及菊花紋,花葉翻卷,或抑或揚,生機勃勃。

盒蓋整體畫面漆層明顯分為兩層,底層為錦地紋,包含近、中、遠景的龜背錦紋、水波紋及橫折錦紋,底層之上為山石人物樹木,是經典的元代以來雕漆做法,至清乾隆時期亦可見此類裝飾手法。整器包漿肥潤,髹漆厚重,入手沉澱,刀法圓潤不露鋒芒,人物表情刻畫生動,是明代小型剔紅圓盒中少見的題材。盒底足一側邊緣處,楷體直書「大明永樂年制」款。

0605 元 剔紅牡丹花卉紋香盒

尺寸:直徑7cm;高4cm

估價:RMB 100,000-150,000

成交價:RMB130,000

說明:扁圓形盒,盒型飽滿。木胎,子母口,圈足。底部及盒內髹黑漆。盒面正中雕折枝牡丹花卉紋,主幹自盒面右下側,分枝向左右延伸,中央的一枝在盒心綻放出一朵完全盛開的牡丹花,三方位各一朵花映襯,花瓣翻轉柔美,呈波浪狀起伏自然,瓣脈與葉脈均以陰線處理,線條流暢。盒壁飾四組折枝牡丹花卉紋,與蓋面紋飾相呼應。整器構圖飽滿,花葉滿飾盒面,間露黃色地漆,堆漆肥厚,漆色沉穩,漆層堅實,刀法婉轉,不露鋒芒,充滿元代制器粗獷之美感。

舊配供盒及包裝。

0606 明 剔紅「松下誦經」圖香盒

尺寸:直徑6.1cm

估價:RMB 10,000-20,000

成交價:RMB35,000

說明:香盒蔗段式,形制規整,造型扁薄,平頂直壁,子母口,下承圈足。外壁通體剔紅工藝裝飾,蓋面以細密的橫折錦紋作天,菱花錦紋作地,雕湖石嶙峋,竹茂草青,一株古松依勢而生,松針如傘蓋,樹榦蜿蜒,褶皺嶙峋,樹皮質感表現極佳,松下一老者頭紈雙髻,長髯及胸,腰系草葉裙,抬手指點身旁誦讀之胡人,胡人頭裹發巾,身著廣袖長袍,腰掛葫蘆,手持經卷,作讀經狀。盒壁上下飾回紋各一周,回紋順時針與逆時針兩兩一組,較為窄且短,盒內及底髹以黑漆。此器髹漆厚薄適中,雕刻手法寫實,畫面布局舒朗有致,令人觀之便有心平氣靜之感。

0607 明 剔紅「許由巢父」圖香盒

尺寸:高2.6cm;直徑6.2cm

估價:RMB 20,000-30,000

成交價:RMB 50,000

說明:日本德川美術館藏有一件「明·許由圖堆朱香盒」與本品畫意相同。參見《唐物漆器—中國·朝鮮·琉球—德川美術館名品集(2)》,平成九年,德川美術館,頁65,圖118。

盒作蔗段式,子母口相扣,平頂直壁,下承圈足。盒內及底髹黑漆,外壁以剔紅工藝裝飾。盒壁上下雕回紋各一周,回紋一正一逆成組。蓋面雕水波錦紋作水,溪岸之上古松遒勁,山石疊嶂,松下之許由身著廣袖長袍,手執拄杖,回首望向溪水中飄搖之葫蘆,圖景極富畫面感,雕刻手法嫻熟,刻畫手法收放自如,不拘一格,通體包漿沈厚,漆色紅艷油潤。

《平津館叢書》載「許由者,古之貞固之士也。堯時為布衣,夏則巢居,冬則穴處,飢則仍山而食,渴則仍河而飲。無杯器,常以手捧水而飲之。人見其無器,以一瓢遺之。由操飲畢,以瓢掛樹。風吹樹動,歷歷有聲。由以為煩擾,遂取捐之。」

參閱:《唐物漆器—中國·朝鮮·琉球—德川美術館名品集(2)》,平成九年,德川美術館,頁65,圖118。

0608 明 剔犀如意雲頭紋香盒

尺寸:高2.5cm;直徑7.5cm

估價:RMB 150,000-200,000

成交價:RMB 210,000

說明:此器呈蔗段式造型,平頂、直壁、圈足,唇邊子母口,足內及底髹亮黑漆。通體剔犀工藝滿雕香草紋,線條流轉自然,斜面顯露紅黑黃三色漆,漆色瑩亮溫潤,構圖飽滿,堆漆厚薄適度,形制古樸典雅。全器雕刻不作稜角之形,雕刻精細工整,雅緻勻稱,紋飾造型婉轉生動,飽滿柔美。

明初曹昭《格古要論》卷八:「古剔犀器皿,以滑地紫犀為貴,俗謂之棗兒犀。剔犀又稱雲雕,其工藝先以兩種(多為朱、黑二色)或三種色漆相間髹於器物胎骨上,每一色漆都由若干道漆髹成,至堆棧到相當厚度後,雕刻時,刀鋒斜下,剔刻出劍環、重圈、回紋、雲鉤之類圖案花紋,在刀口斷面可以看出不同的色層,綵線如帶,隨著紋飾的輪廓迴轉,通過打磨後,顯出光澤,剔犀成品即成。」

此盒將朱、黑、黃三色漆相間髹於器物胎骨上,每一色漆都由若干道漆髹成,至堆棧到相當厚度後,雕刻時,刀鋒斜下,剔刻出雲鉤圖案,刀口斷面可以看出不同的色層。打磨後,顯出光澤,紋飾婉轉生動,飽滿柔美,可見精工,可藏可賞,極為珍貴。

參閱:《East Asian Lacquer—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大都會博物館,1991年,頁60,編號14。

0609 元 楊茂造剔紅葵花紋圓盒

尺寸:直徑10.8cm;高3.7cm

估價:RMB 250,000-350,000

成交價:RMB 900,000

款識:「楊茂造」楷書款

說明:盒作蒸餅式,木胎,唇邊子母口相合,矮圈足隱起,以適扁薄的器身。盒內及底髹黑漆,傳承既久,浮光盡褪,顯蛇腹斷及冰裂斷紋,古色古香,極為悅目。盒底一側隱約可見細針陰刻「楊茂造」豎排楷書款,與器底的紋理幾乎混在一起,悉心查看,方可辨認。

盒外壁以剔紅工藝裝飾,盒蓋雕折枝葵花紋,主幹自盒壁下伸入畫面,舒展分叉,中央盛開碩大的葵花花朵,四周襯以葉片及分枝,花苞點綴其間。枝幹柔韌細勁,葉片翻卷多姿,邊緣呈鋸齒狀寫實自然,花蕊密集,花瓣舒展,葉脈、花瓣均以極細的陰線刻繪,可見功力。整體構圖舒朗有致,間隙處理得當,並無堆砌繁瑣之感,隙地可見赭黃素漆色地。盒壁亦以葵紋裝飾,三花苞與一花朵對稱而飾,周圍襯以細枝葉片,與盒蓋紋飾相輔相成。

元末明初之時,是中國古代雕漆工藝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出現一批有名的雕漆匠師,楊茂、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據《嘉興府志》載:「張成、楊茂,嘉興府西塘楊匯人,剔紅最得名。」而在《日本國志》中亦提到:「江戶有楊成者,世以善雕漆錄於官。據稱其家法,得白元之張成、楊茂」。

此件作品最為特殊之處在於,遠觀之似剔紅之工,近看才恍然大悟,紋飾的刀口斷面黑、黃、紅三色交替排列,刻線力道平均,細密規整,精細如一,類似於朱面剔犀作品,極為巧妙。

翻閱海內外公私收藏資料,類似本件拍品傳世極為少見,僅見日本德川美術館藏有數件帶有「張成造」、「楊茂造」款識的同類作品。其中一件帶有「楊茂造」三字款的「明早期·椿紋堆朱香盒」,其尺寸、造型及紋飾的裝飾手法與本品均相同,可做對比。參見《唐物漆器—中國·朝鮮·琉球—德川美術館名品集(2)》,平成九年,德川美術館,頁44,圖62。另是館所藏的其他同種工藝的香盒,均帶有「張成造」款識,且器型均為蔗段式的作品,可做賞鑒。

此圓盒造型扁薄大方,入手圓滑,構圖極為精細巧妙,盛開的花朵四周,點綴著含苞欲放的花蕾,枝繁葉茂,充滿活力,方寸間如入花海,堆漆厚薄適中,雕刻刀法圓熟細膩,紋飾拋光平滑,不露雕刻痕迹,予人以清新、典雅之感。

舊配供盒。

參閱:《唐物漆器—中國·朝鮮·琉球—德川美術館名品集(2)》,平成九年,德川美術館,頁44、45。圖62、63、64、65。

0610 清乾隆 剔紅輪花紋六方形香盒、白玉螭龍掛件 (一組兩件)

尺寸:盒直徑4cm;高2cm;玉長3.2cm

估價:RMB 150,000-200,000

成交價:RMB 280,000

款識:「乾隆年制」四字二行楷書款

說明:香盒小巧雋美,盈手可握。以錫為胎,作六方造型,盒內髹光亮黑漆,外壁通體髹朱漆剔刻紋飾,盒蓋與底形狀相同,從子母口分出蓋與器。盒作俯視六瓣輪花形,中心為六角形花蕊,內有花心,六片花瓣自中心重疊而生,整齊中不失靈活之姿。漆色紅潤,漆層堅實,漆層厚薄適中,以近似竹雕之淺浮雕技法刻繪紋飾,刀法婉轉,靈活多變,漆面及轉折處打磨平滑,以六瓣花卉為形,將花瓣重疊的關係抽象化,造型富具創意,不為多見。內底以金彩楷書「乾隆年制」四字款,寫法精到,筆觸圓潤,頗具法度。

盒內襯有圓形黃錦緞墊片,並置清乾隆時期的和田白玉雕螭龍掛件,玉質甜美,雕造精巧,龍首微昂,寬額方吻,圓睛突出,小耳上翹,作蜷身俯卧狀,大尾翻卷至頸部,巧妙的設一通孔以供穿系。龍首及前足處留有一抹巧色,古色古香,極具韻味。

此類作品應屬清代宮廷包裝的文玩包裝之類,文玩包裝追求的是包裝的趣味,它的製作設計沒有一定的陳規,而能夠充分發揮製作者的天賦與靈感,賦予包裝無窮的想像空間。此組作品應是由「花間龍紋」化裁而成,作螭龍安置於盛開的六瓣輪花之中,設計巧妙,是清代乾隆時期文玩類包裝作品,建立在傳統的文化題材之上,製作手法上不斷創新的例證。

本品漆盒造型極為少見,翻閱海內外公私資料,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一件「清中期·描金蓮菊紋葵瓣式盒」其造型與本品多有類似之處。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代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頁211,圖161。

另可見幾例以漆器為包裝的文玩器物,均為品級極高的宮廷珍玩之物。如2007年香港蘇富比售出的一件「清乾隆·御制翡翠和闐玉搬指七件連御制詩剔紅紫檀三魚朵梅海水紋蓋盒」,以47,360,000港幣成交。

清宮舊藏的一件「明宣德·戧金彩漆牡丹花紋小圓盒」,內放有一件清代的毛制小養狗,可見清代宮廷帝王極喜將珍愛之物納入漆盒之中。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頁86,圖61。

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一件「清乾隆·填漆壽春寶盒」,內裝紫檀卧囊及白玉璧。另有一件「清乾隆·黑漆描金御制玉杯記盒」,均為漆器包裝玉器之佳品,可做賞鑒。參見《故宮經典—清宮包裝圖典》,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頁100;頁106。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代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頁211,圖161。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頁86,圖61。

《故宮經典—清宮包裝圖典》,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頁100;頁106。

香港蘇富比,2007年4月8日,編號0602,成交價HKD47,360,000。

香港蘇富比,2016年4月6日,編號3006,成交價HKD2,720,000。

0611 明 剔紅「松下觀畫」圖香盒

尺寸:高4cm;直徑6.9cm

估價:RMB 150,000-200,000

成交價:RMB 220,000

說明:盒形典雅雋秀,形制特殊,作圓柱體造型。平頂直壁,至底內收,下承圈足。盒內及底髹黑漆,外壁以剔紅工藝裝飾。蓋面以及細密的水波錦紋作水,菱花錦紋作地,雕祥雲迤邐,茂竹搖曳,芳草依依,湖石疊嶂,老松自右側向畫面中心虯曲伸展,松針如傘,三兩一組,一副畫卷懸掛於枝杈,鋪展而下,松下一小童,頭束童子髻,身著開衫長褲,席地而坐,手持軸托,正細細品讀畫卷。畫面構圖舒朗,簡繁相宜,尤其在小童神態及動態的刻繪上,及顯功力,將小童觀畫入境之態表現的淋漓盡致。盒側以黃漆為地,雕四季花卉紋,梅花、菊花、牡丹、葵花對稱分布,花開竟研,枝葉翻卷,生機勃勃。

舊配包裝。

0612 明 剔紅策馬圖香盒

尺寸:直徑6.5cm;高2cm

估價:RMB 30,000-50,000

成交價:RMB 90,000

說明:香盒木胎,形制小巧,扁薄周正。呈蔗段式,唇邊子母口,圈足。外壁通體剔紅工藝雕飾,內壁及底髤光亮黑漆。盒側作回紋兩周,順時針與逆時針兩兩一組。盒蓋滿鋪橫折錦文作天,水波紋為水,側視之,細密如絨毛,極為悅目。河岸之上,木橋湖石,柳蔭匝地,一人頭戴風帽,身著長袍,足凳方靴,策馬前行,馬兒健碩,四蹄有力,鬃毛畢現,回首望向身旁之小馬,畫面意境融洽,極具天然之趣,令人玩味心儀。整器包漿均潤,漆色紅艷,拋光仔細,雕工精湛,藏鋒不露,為明代漆雕之佳品。

舊配木盒包裝。

0613 明 剔紅並蒂菊紋香盒

尺寸:直徑7.9cm;高3.5cm

估價:RMB 40,000-60,000

成交價:RMB 40,000

說明:此件香盒屬明代剔紅作品素漆地上雕刻並蒂花卉題材之類(見本場第603號拍品)。木胎,蒸餅式造型,頂面微弧,唇邊子母口相合,底承圈足。盒內及底髹黑漆,外壁朱漆素地之上髹層層紅漆剔刻紋飾,蓋面滿飾並蒂菊花紋,中央三朵菊花灼灼正開,朵花碩大,舒展怒放,極為喜人,四周襯以葉片翻卷,花枝婀娜多姿,盒壁亦飾菊花紋三朵,與蓋面主體紋飾相互呼應。葉脈花瓣均以陰線刻繪,細節交代清楚。

「剔紅雕」又名「雕紅漆」或「紅雕漆」。此技法成熟於宋元時期,發展於明清兩代。明黃成《髹飾錄·坤集·雕鏤第十·剔紅》中寫道:「剔紅,即雕紅漆也。……宋元之制,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緻。」其法常以木灰、金屬為胎,在胎骨上層層髹紅漆,少則八九十層,多達一二百層,至相當的厚度,待半干時描上畫稿,然後再雕刻花紋,工藝極為複雜。此件作品整器包漿潤澤,髹漆肥厚,漆色紅艷奪目,雕刻手法老練,隱起圓滑,不露鋒芒,為典型的明作剔紅器物,時代特徵明顯。

0614 明早期 剔紅「松下品香」圖香盒

尺寸:直徑8.2cm;高3.8cm

估價:RMB 50,000-80,000

成交價:RMB 80,000

說明:香盒作蒸餅式造型,氣度圓潤飽滿,小中見大。盒蓋微隆,頂部略為平緩,唇邊子母口相合,下承圈足。盒身外壁作剔紅工藝,漆色紅潤沉穩,均勻濃厚。盒蓋剔雕人物故事圖,其上表現的是兩位高士於松下品香的場景,畫面正中兩老者倚靠石几相對而坐,面向几案上之花觚,似在品聞器內之裊裊香氣,眉目間流露出凝神陶醉之態。身旁三小童手持香爐、荷包等物作承奉之狀,周圍松樹蒼古高聳,針葉團簇茂密,瑞鹿俯卧回首,整體氣氛意境清幽。盒身飾遠山磊石,亭台古木,與盒面主體紋飾相呼應,隙地均飾以龜背錦紋。盒內壁及足底髹光亮黑漆。

舊配包裝及錦盒。

0615 明 剔紅松蔭高士圖香盒

尺寸:直徑6.7cm;高2.7cm

估價:RMB 100,000-150,000

成交價:RMB 130,000

說明:此件明代的剔紅松蔭高士圖香盒,造型與工藝同故宮博物院藏「明末清初·剔紅松下人物小圓盒」極為相似。參見《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89,圖79。均以橫折錦紋為地,剔雕紋飾,而本品漆質更為肥厚,漆色更為紅顏可人。

盒作蔗段式,子母口相合,下承圈足。盒內及盒底髹黑漆,外壁通體髹層層朱漆剔雕紋飾,盒蓋主體紋飾為古松之下兩高士席地而坐,相談融洽,身旁一小童凝神若有所思,兩側雕湖石環繞,祥雲飄動,余部均填以橫折錦紋,以示水天相連之意。盒側上下飾回紋各一周,較為寬而深。

舊配供盒及包裝。

參閱:《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89,圖79。

0616 明 剔紅牡丹花卉紋香盒

尺寸:直徑6.5cm;高3.5cm

估價:RMB 100,000-150,000

成交價:RMB 100,000

說明:此盒呈蒸餅式造型,唇邊子母口,下承圈足。盒內壁及底髹黑漆,光亮瑩潤。盒外髹紅漆雕飾,盒蓋雕一整朵盛開的牡丹花魁,花朵極盡雍容華貴,花瓣層層疊疊,伸張舒捲,千嬌百媚,柔麗迷人,不愧花中之後。花間襯托以挺拔飽滿的枝葉,布局巧妙,疏朗大氣。漆質紅潤堅實,花葉翻轉自然,脈絡流暢,漆面起伏婉轉,大氣之中不乏細膩,構圖和諧緊湊,物象輪廓清晰。

整器雕工極美,正是《髹飾錄》所載之:「藏鋒清楚,隱起圓滑」之刀法,花瓣、花蕊刻畫細膩,處處顯制者之功力;周邊枝蔓纏繞,花葉翻卷,枝葉肥厚,筋脈舒捲有力,更顯華貴雍容,可玩可藏,賞心悅目,實為一件明代雕漆精品。

舊配包裝及供盒。

0617 明 剔紅牽馬圖香盒

尺寸:直徑6.4cm;高2.5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成交價:RMB 100,000

說明:盒型小巧精緻,扁薄周正,以木為胎,作蔗段式造型,子母口相合,下承圈足。盒內及底髹黑漆,外壁通體髹朱漆剔刻紋飾。盒面滿雕水波錦紋作底,祥雲飄動,古松露角,湖石掩映,綠蔭小道之上,一老者頭戴笠帽,身著長衫,回首牽馬而行,似有所語,馬兒身膘體肥,鬃毛披頸,長尾飄逸,右前足抬起,作底首嘶鳴狀,似與前行回首之老者有所互動。盒壁飾回紋兩周,順時針與逆時針兩兩一組,回紋工整細膩,較為淺而寬。

整器髹漆肥厚,漆色沉穩,漆質堅實,雕工精到,情景刻畫寫實到位,包括人物衣褶、神情,馬之動態、毛髮,景物之簡練映襯,均交代明了準確,不失為一件明代剔紅器物精巧之作。

舊配供盒及包裝。

0618 明萬曆 剔彩布袋彌勒圖香盒

尺寸:直徑8.3cm;高3.3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成交價:RMB 150,000

說明:此件香盒型制略大,作蔗段式造型,唇邊子母口,圈足,足內及盒內髹黑漆。盒壁上下飾菱花錦紋各一周,盒蓋主體景物底層滿飾錦地,下側的六角花型錦地與上側的水波紋以一線分隔,巧妙的表現出地與水的空間,線條整齊卻不顯呆板。古松遒勁蜿蜒,松針如傘如蓋,遠處修竹叢生,松下彌勒彌勒坦胸露腹,一手持如意,荷長杖,擔行囊,杖尖遙指彎月,裸足前行。彌勒回首,笑容可掬,臉部肌肉誇張凹凸,對形象的掌握純熟。地面、修竹及松針髹綠漆剔刻紋飾,余部均雕以朱漆,紅綠對比強烈,予人耳目一新之感。全器構思巧妙,工手到位,極盡精微之美,嚴謹細緻之外,妙顯輕鬆神韻,甚為難得。

彌勒佛通常是供奉在象徵著佛教「三解脫門」後的佛殿中,也稱彌勒尊佛,即未來佛,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以三會說法化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中國漢傳佛教寺院的彌勒佛大多是袒胸露腹、喜笑顏開的形象,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

舊配供盒。

參閱:《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91,圖82。

0619 明 剔紅魚化龍紋香盒

尺寸:直徑8.3cm;高4cm

估價:RMB 120,000-180,000

成交價:RMB 230,000

說明:盒作蒸餅式造型,盒型飽滿典雅,唇邊子母口相合,下承圈足,盒內及底髹黑漆,外壁通體以剔紅工藝裝飾。蓋面中央雕一蒼龍騰躍而起,龍身粗壯,身軀呈「弓」字造型,長吻怒張,獠牙外露,龍爪遒勁有力,右爪前伸,左爪後探,龍身滿繪鱗片,撫之有凹凸感,威猛無比。龍身下方波濤洶湧,海浪內一鯉龍首魚身,正奮力躍出水面,與騰龍相呼應,動感強烈。周圍壬字雲紋及如意雲紋密布,以之為背景襯托魚龍二物更見立體效果,逼真自然,栩栩如生。整體構圖頗具氣勢,布局合理,極富於立體效果。盒壁亦以雲龍紋為飾,游龍回首,龍身細長矯健,與盒蓋紋飾相得益彰。

本品之紋飾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明嘉靖·剔紅萬壽龍紋碗」相似,可參見《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98,圖88。

魚化龍紋是明清器物中常見的吉祥圖案之一。它取材於古代「鯉魚跳龍門」的傳說,據《太平廣記》載:「龍門之下,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引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所飾的「魚化龍」圖,寓意古代文人科舉成功後人生轉向飛黃騰達。此件明代的剔紅魚化龍紋香盒,髹漆肥厚,漆色紅潤可人,刀法有力,刀痕鑿鑿,愈顯行龍的生命力,其裝飾題材亦屬明代同類作品之罕有者,極為珍貴難得。

舊配供盒及包裝。

參閱:《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98,圖88。

0620 明 剔紅嬰戲圖香盒

尺寸:直徑7cm;高3.5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成交價:RMB 140,000

說明:此件香盒作蔗段式,唇邊子母口相合,下承圈足。盒內及底髹黑漆,外壁以剔紅工藝裝飾,盒側飾回紋上下各一周,回紋順時針與逆時針兩兩一組。盒面以細密的橫折錦紋作底,三童子嬉戲於庭院松石間,一孩童作點爆竹狀,身後兩人或一手捂耳,或以袖遮面,人物刻畫寫實,場面生動熱鬧。

嬰戲圖為明清兩代的經典裝飾題材,從簡單的一、兩個幼童到百多個,人物皆神態活潑,場面熱鬧。嬰戲圖反映了古往今來祈求人壽年豐、多子多福、望子成龍的美好願望。此件香盒通體包漿古潤,漆色沉穩,刀法圓潤勁道,構圖舒朗有致,為上佳之品。

0621 清 剔紅「郭子儀祝壽」圖香盒

尺寸:直徑7.4cm;高2.8cm

估價:RMB 30,000-50,000

成交價:RMB 85,000

說明:郭子儀為中唐名將,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封汾陽郡王。相傳郭子儀有七子八婿,均在朝為官,其中一子還是當朝駙馬,每逢壽辰,七子八婿均攜子來賀,可謂官高位顯,子孫滿堂。清康熙時期工匠將此場景繪成畫作,以祈富貴長壽、子嗣興旺,亦稱「大富貴亦壽考」,成為後朝之經典裝飾題材。

本品表現的情景就是郭子儀慶壽的情景,這在剔紅器物中是十分鮮見的紋飾。蓋面雕制郭子儀手持靈芝如意倚靠於床榻之上,眾人各持壽桃、鹿茸等吉慶之物,齊來拜壽。刻畫的人數雖不多,卻把人頭攢動之象表現的淋漓盡致,布局滿而不亂,造型神態各異,殊無僵硬重複之處,表現出匠人對畫面的良好掌握和表現力。四周另有桌几屏風,洞石青蔥相生其間,盒壁上下是回紋各一周。整器漆色沉穩,包漿瑩潤,雕工流暢,頗具明代漆雕器物之遺風。

舊配包裝及供盒。

0622 清乾隆 剔紅「高士觀瀑」圖香盒

尺寸:直徑7.1cm;高3cm

估價:RMB 30,000-50,000

成交價:RMB 50,000

說明:香盒形制規整周正,作正圓形,平頂弧壁,壁下漸斂,隱圈足,唇邊子母口相合,盒內及底髹黑漆,余部均以剔紅工藝裝飾。蓋面緣邊起棱作圓形開光,內減地浮雕人物故事圖,以橫著錦紋作天,龜背錦紋為水,錢幣錦紋為地,雕高士於馬背上躬身側首仰望天上之飛鳥,馬兒健碩,低首作嘶吟狀,前方懸崖瀑布,浪花四濺,松柏簇團。盒壁上下雕回紋各一周。整器畫面布局舒朗簡約,將幽遠空曠之意境描繪的恰到好處。

舊配供盒。

0623 明 剔紅花鳥紋方盒

尺寸:6.5×5.1×4.3cm

估價:RMB 40,000-60,000

成交價:RMB 120,000

說明:香盒木胎,作長方體造型,頂面微弧,直壁下收,底承圈足。盒內及底髹黑漆,外壁通體在黃漆素地之上髹朱漆剔刻紋飾。盒壁滿飾牡丹花卉紋,花葉扶疏,花葉的布置從容不迫,十分宜人,盒蓋正中雕一隻長尾鳥,昂首尖喙,展翅欲飛,花與鳥的姿態均優雅富貴,羽翼絨毛、葉脈花蕊均以陰線刻繪,極見功力。整器漆色紅艷,漆層薄而堅,枝葉重疊少,刀法純屬,表面打磨光滑,平實婉約。

舊配包裝及供盒。

0624 元 剔紅牡丹花卉紋雙面香盒

尺寸:直徑7cm;高2.2cm

估價:RMB 50,000-80,000

成交價:RMB 85,000

說明:此件元代的剔紅牡丹紋香盒,形制扁薄,把手可玩,以木為胎,胎體輕薄,兩面均工,頂面及底面平整,邊緣微弧,唇邊子母口相合。盒內髹光亮黑漆,外壁以剔紅工藝裝飾,兩面紋飾相同,均以牡丹花苞為中心,四周圍以六組折枝牡丹花,朵花及花苞相隔而飾,枝幹細韌,花葉密布,呈鋸齒狀翻卷而生,葉脈、花蕊及花瓣均以細密的陰線刻繪紋理,花葉少遮擋,亦可表現出花豐葉茂之圖景,可見匠心。紋飾間隙露黃色素漆地,這是元末明初習見的漆雕裝飾手法。

此盒小器大作,雖形制雋美小巧,仍可見元代置器豪放與大氣之風,堆漆不厚,但漆質堅實,以適扁薄的器身,漆質紅艷,打磨細緻,不失為一件可藏可玩的元代漆雕精品。

舊配包裝及供盒。

0625 明 剔紅嬰戲圖香盒

尺寸:直徑6.3cm;高3cm

估價:RMB 40,000-60,000

成交價:RMB 40,000

說明:盒作蒸餅式,頂面微弧,唇邊子母口,下承隱圈足。底面及內壁髹光亮黑漆。外壁通體髹硃紅色漆雕刻紋飾,頂面以龜背錦紋為天,菱花錦紋為地,雕壽石古木下,三孩童庭院內嬉戲,正中一小童手舉葵花,單腿立於四足幾之上,作回首狀,身旁兩小童手舞足蹈,喜氣洋洋。盒身龜背錦地上裝飾牡丹三朵,葉脈分明,雕刻細膩,寓意富貴吉祥。全器髹漆肥厚,包漿古潤,紋飾剔刻刀法流暢,工藝嫻熟,為明代中晚期雕漆的典型風格。

舊配供盒及包裝。

0626 明 剔紅彌勒圖香盒

尺寸:直徑4.5cm;高2.3cm

估價:RMB 40,000-60,000

成交價:RMB 85,000

說明:此件香盒形制精巧,盈手可握,精工細作,韻味十足,頗可玩味。盒蓋構思巧妙,層次豐富,以水波錦紋作底,雕刻絲毫入微,密而不亂;以龜背錦紋作為地,正中雕彌勒大腹便便,笑意盈盈,雙手各持蒲扇、念珠,身著廣袖長袍,作行走狀,身旁仙鶴引頸回首,四周襯以湖石祥雲,極具空靈悠遠之氣象。盒壁以水波紋作底,其間波濤洶湧,海獸奔騰,造型設勢極富動感。盒內及底髹以黑漆。全器包漿均潤,漆層堅實,構圖嚴謹有度,在狹小的空間中剔雕如此生動的紋飾,極見雕者之功力,為明代雕漆器物之精妙者。

舊配供盒。

0627 元 剔紅秋葵紋雙面香盒

尺寸:直徑7.3cm;高3.5cm

估價:RMB 60,000-100,000

成交價:RMB 130,000

說明:此件元代的剔紅秋葵紋雙面香盒之製作工藝與本場第0609號拍品相類。

盒木胎,子母口相合。盒型飽滿,兩面均工,從子母口方可分出蓋與器。盒內髹黑漆,盒壁以赭褐色素漆為地,盒蓋雕秋葵花三朵,兩朵盛放,一朵含苞,盒壁飾四茶花花苞散點分布,周圍襯以枝幹葉片,三爪狀葉片舒展自然,枝幹細韌且短,葉脈、花瓣以陰線刻繪。全器漆色鮮紅,色彩純正,布局層次分明,用刀果敢利落,刀口斷面可見極細的黃、黑、紅三色漆層層堆疊,絲絲密密,精細如一,極為悅目,器表磨工精細圓潤,是元代此類漆雕作品的代表之作。

舊配供盒。

0628 明 剔紅「加官進爵」圖海棠形香盒

尺寸:7.6×6×2.5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成交價:RMB 80,000

說明:盒型扁薄小巧,作四瓣海棠之形,以木為胎,蓋面微弧,子母口相合,淺腹平底。盒內及底髹黑漆,外壁以剔紅工藝裝飾,盒面以橫折錦紋作天,龜背錦紋作地,剔雕「加官進爵」圖,可見古松參天,枝幹蔓延至畫面上方,松茵之下,一人頭戴官帽,身著官服而立,雙手掖於袖中,寬衣大袖隨風飄動,顯得神采奕奕,身旁小童舉扇而立,迎面一書生,躬身禮拜,眉宇間喜氣洋洋,身後侍從手捧杯盤,可寓「加官進爵」之意。另有山石草木,嶙峋怪石,雕刻精細有佳,頗具質感,狀物有神,人物形象刻畫栩栩如生,衣褶摺疊錯落之處尤見功力。全器漆色鮮紅,取意生動,布局層次分明,刀法渾厚宛轉,可謂「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緻」 ,時代特徵明顯,收藏價值之高不言而喻。

加官進爵圖,為中國傳統流行的裝飾題材,歷久不衰,通常所見貢獻之物為官帽與爵杯,官帽來表示加官,指官職提升,爵杯來表示進爵,《禮記》「禮器」記載有「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觚」。爵的使用等級分明,不可越制。分封諸侯的等級「公、侯、伯、子、男」,稱為封爵,「爵」成為地位的象徵。

舊配包裝及供盒。

0629 明 剔紅荔枝紋香盒

尺寸:直徑8.4cm;高4.5cm

估價:RMB 100,000-150,000

成交價:RMB 140,000

說明:香盒形制圓潤飽滿,古樸端莊。子母口,雙面滿工。盒內髹光亮黑漆,外壁通體以剔紅工藝裝飾,盒蓋雕數荔枝相擁而生,手掌狀葉片掩蓋其上,荔枝花綻放其間,枝幹遒勁,大有碩果累累之感。盒底亦飾荔枝三顆,均分三面,葉片翻卷,生機勃勃,與蓋面紋飾畫意相類,荔枝之上均以龜背錦紋填充,紋飾源自永樂宮廷製品,因寓意利及財富,而成為之後的經典裝飾題材,漆器、玉器之上皆有使用。整器髹漆肥厚,漆色紅艷,包漿潤澤,刀法純熟,美觀大方,賞心悅目。

舊配供盒及包裝。

0630 明早期 剔紅花卉蟲草紋香盒

尺寸:直徑4.4cm;高2.3cm

估價:RMB 100,000-150,000

成交價:RMB 180,000

說明:此件明早期的剔紅花卉蟲草紋香盒,秀雅靈動,盈手可握。以木為胎,唇邊子母口相合,頂面微弧,盒壁過渡圓潤;通體髹層層硃紅色漆剔雕紋飾,以細密龜背錦紋為地,兩面均工,一面雕並蒂菊花紋,正中一朵爍爍正開,旁襯兩朵搖曳生姿,枝幹柔韌粗壯,大葉俯仰翻轉多姿,可見有兩蝗蟲伏於其上,蝗蟲觸角飄揚,後足踞地有力,極為寫實;另一面亦雕花卉蟲草紋,藤蔓蜿蜒,大葉鋪展,四瓣花精巧飽滿,或含苞或盛放,其上一螳螂回首,身體肥碩,彩蝶聞香而來,祥雲迤邐生動,葉脈草蟲紋理均以陰線刻繪,細節處理毫不含糊。盒內髹光亮黑漆,傳承年代既久,顯些許深淺不一的細小開片,時代特徵明顯。

明早期的剔紅器物以其圓潤之雕工,漆色之紅艷,造型之大氣令後世不可企及,如此件作品,小器大作,堆漆肥厚,類似於竹木雕刻之高浮雕技法以表現漆雕,雕工精湛,拋光仔細,構圖合理,將閑花秋蟲熱鬧之景象刻畫的淋漓盡致,不失為明初漆雕之雋品,頗可把玩收藏。

0631 明 剔紅荔枝紋香盒

尺寸:直徑6.9cm;高4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成交價:RMB 120,000

說明:此件剔紅荔枝紋香盒為典型的明代雕漆作品。故宮博物院藏有兩件「明十六世紀·剔紅荔枝圓盒」,與本品形制相類,可做對比,參見《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66,圖49。

另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亦有一件明代的剔紅荔枝紋香盒,與本品多有類似,參見《East Asian Lacquer—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大都會博物館,1991年,頁105,圖40。

香盒呈蒸餅式造型,唇邊子母口,盒內髹亮黑器,外壁以剔紅工藝裝飾,兩面均飾相同的折枝荔枝,龜背錦地之上各雕荔枝一株,枝幹柔韌多姿,大葉翻卷肥厚,層層疊疊,間隙處理得當,並無堆砌繁瑣之感,葉脈刻畫亦毫不含糊,所飾荔枝大小不一,虛掩於葉間,荔枝上以不同錦地將五顆果實區別開來,荔枝果實富具重量感,向背多變,富自然意趣。整器雕漆技法嫻熟,刀鋒隱起圓潤,細節處理毫不含糊,髹漆肥厚,手頭頗重,極為難得。

舊配供盒及包裝。

參閱:《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66,圖49;《East Asian Lacquer—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大都會博物館,1991年,頁105,圖40。

0632 清乾隆 剔紅八吉祥紋方盒、八仙人物圖桃形香盒 (一組三件)

尺寸:尺寸不一

估價:RMB 100,000-150,000

成交價:RMB190,000

說明:拍品一組三件,均為木胎,子母口相合,通體以剔紅工藝裝飾。

方盒兩件,形制如一,造型規矩,平頂平底,器壁每面均分為五等分,略有起伏。盒面邊緣起線,飾大小如意雲紋一周,自然圍成的開光內,以翻騰的水波紋為地,分別剔雕佛家八吉祥之二,寶瓶與盤長。盒壁滿鋪卍字錦紋,排列整齊有序。盒內及底髹黑漆。

八仙人物圖香盒作蟠桃之形,造型飽滿圓潤,盒內及平底髹潤澤的黑漆,外壁滿雕龜背錦地紋,盒頂部蝙蝠與壽桃圍城的桃形開光內,以水波紋為地,雕八仙過海圖,畫面正中漢鍾離身著道袍,長髯及胸,手持還魂扇,腳踩折枝花作槎,穿行於翻騰的海浪之上,一小童頭束童子髻,手捧壽桃立於身後。盒內底部貼附黃箋,英文大意為「這是1860年9月頤和園(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從頤和園(清漪園)所搶走的其中一件物品」。後轉到美國西北部俄勒岡州的波特蘭,直到1980年被史密斯先生所收藏,他一直放在圓玻璃頂展櫃內保護著,讓他免受灰塵。」

此組作品雕刻手法與裝飾風格為典型的清代乾隆時期宮廷制器風格,紋飾布局嚴謹有度,刀法明快,雕刻技法靈活多變,巧奪天工,當為乾隆官作雕漆精品之作。

0633 清乾隆 剔紅牡丹花卉紋香盒

尺寸:8.5×8.5×4.5cm

估價:RMB 50,000-80,000

成交價:RMB80,000

說明:此件剔紅香盒平面近方,四角圓潤,每邊中部略有起伏,形如花朵。盒蓋回紋錦地滿布,上浮雕纏枝牡丹。牡丹大小各異,姿態萬千,過牆穿插,不拘於邊框界限。花瓣與葉片翻卷自如,邊緣皆有微微凸起的線條,起伏有致,生動寫實,極具立體感,在有限的堆漆厚度上,表現出豐富的層次。刀鋒犀利精密,稜線深峻有刃,尤其是花瓣筋脈,細如毫髮,一絲不苟。蓋與盒身企口套合,盒身素雅,底部陰刻牡丹兩朵,一枝兩花,一大一小,一綻放一含苞,曼妙可人。香盒浮雕、陰刻對比,強烈中蘊含平淡,別有趣味。

舊配包裝及供盒。

0634 清乾隆 剔紅松下高士圖香盒

尺寸:直徑5.5cm;高3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成交價:RMB95,000

說明:盒以銅為胎,髹層層朱漆剔刻紋飾,頂面微弧,直壁平底,蓋、身以企口相合,兩面均工,頂面髹漆極為厚重,以犀利多變之刀法,雕山石磊磊,重岩疊嶂,一株老松自畫面左下依勢而生,枝幹壯碩,孔洞穿插,松針鬱郁如傘。老松之下一高士頭裹發巾,長髯及胸,身著道袍,雙手持如意,滿臉含笑,望向身後之小童,整幅畫面布局嚴謹,簡繁相宜,人物神態刻畫惟妙惟肖;山、水、地分別以不同錦紋裝飾。盒底部中央雕盛開的牡丹花魁一朵,四周花團緊蹙,相擁而生,又有梅花掩映其中,葉脈花蕊均以陰線表現。盒壁滿飾龜背錦紋。盒內壁髹光亮黑漆。

此件香盒形制極為少見,頂面及底面緣邊均出稜線,並予以鎏金,富力之姿畢現,紅艷的漆色與鋥亮的金色相互映襯,使其既富裝飾美觀之效,又具實用之功,可謂別具匠心,殊為難得,當為清代乾隆時期雕漆之精品。

舊配供盒及包裝。

0635 清乾隆 剔紅「赤壁寶盒」

尺寸:寬10.9cm

估價:RMB 180,000-250,000

成交價:RMB 420,000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赤壁寶盒」四字二行楷書款

說明:來源:英國私人珍藏,1970至1990年代所購;

F. Beck 私人珍藏,藏品463號。

記錄:倫敦佳士得,2017年11月7日,編號0116

此盒形制特殊不為多見,作橢圓造型,兩面均工,子母口分出蓋與器。內壁髹光亮黑漆,內底及內頂分刻「大清乾隆年制」及「赤壁寶盒」楷書款,款字工整,頗具法度,並填以金彩。

外壁通體髹紅漆剔刻紋飾。蓋面邊緣起稜線,圍成的橢圓形開光內雕「赤壁夜遊圖」,其上浮雕連貫的山水景物,懸崖峭壁間蒼松翠柏,江中水波粼粼,一側山石中一株古松猶如破壁而出,枝幹交錯,枝葉參天,直達畫面頂端。江中蘆草掩映處,蘇軾與二友閑坐舟中對飲暢談,一小童蹲坐船頭持扇烹茶,一人於船尾持櫓泛舟,小船漂浮輕盈划過江面,不擾漣漪。整體構圖層次分明,山石峭壁線條凌厲如斧鑿,而江中水波刻畫細膩流暢,絲絲如發,作者以心運刀,孕赤壁之天寸余之地,雕以橫折錦紋,以示水天一色,情景合一。

「赤壁夜遊」故事的背景:蘇軾在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因「烏台詩案」被捕入獄,次年(公元1080年)獲釋,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島島安置不得離境,過了四年多的謫居生活。到黃州後蘇軾寄情于山水,遍游黃州風景佳處,曾多次遊覽黃州城西北長江之濱的赤鼻磯(當地人都以為就是三國赤壁)。而被後人津津樂道的赤壁夜遊,最有名的兩次,都是在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一次是七月十六日,這次蘇軾寫下了《前赤壁賦》;另一次是同年十月十五日,他又寫下了《後赤壁賦》。後人曾據此兩賦創作了許多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如繪畫、竹雕、玉雕、犀角雕等等。

蓋側及底面滿飾水波魚紋,海水起伏翻騰,洶湧澎湃,氣勢壯闊;飛魚躍動其間,體態各異,鮮活靈動,畫面構圖飽滿豐富,為典型的清乾隆時期的裝飾風格,現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的數件海水紋盒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有可能是出自同一名匠人之手。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代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頁23-26,圖14-16。

另見一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一件「清乾隆·剔紅龍珠寶盒」,與本品多有類似,參見《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133,圖132。

雕漆工藝發展至乾隆朝,達到了既元,永樂、宣德時期,嘉靖、萬曆時期之後的又一高潮。其突出表現在對於大漆製作工藝的掌握程度,對於剔刻的細緻程度,以及對於紋飾的設計把握。正如此蓋盒,雕工精細純熟,波紋如絲,一刀剔下,不見敗痕,表現出乾隆時期雕漆工藝的一種嶄新風貌。這種風格一方面是受晚明嘉靖、萬曆雕漆風格之影響,另一方面也與乾隆時期造辦處「牙作」中的南方刻竹名匠參與雕漆製作,從而把南方刻竹那種奇峭清新、精緻細密的風格帶到雕漆中來有關。

整器髹漆肥厚,漆色富麗典雅,雕刻工藝精湛,刀法流暢,制者以山水畫法雕刻,意境清遠。此類凡盒內刻有「赤壁寶盒」之類的剔紅器物,為宮廷指定的器型之一,清高宗乾隆時常常為當時內務府成做的漆盒訂定吉祥典雅的器名,有以古代文人雅行為紋飾為題而取名的,如現存故宮博物院的「洗桐寶盒」、「書聖寶盒」,依器形取名的「菱花鳳盒」、「雙緣寶盒」等,可做賞鑒。

參閱:《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133,圖132。《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代漆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頁23-26,圖14-16。《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漆器全集6 清》,福建美術出版社,1993年,第186頁。

0636 清乾隆 剔紅人物故事圖香盒

尺寸:高4cm;直徑7.4cm

估價:RMB 30,000-50,000

成交價:RMB 45,000

說明:香盒木胎,作圓柱體造型,企口相合,平頂平底,盒內髹黑漆,外壁以剔紅工藝裝飾。盒側飾西番蓮紋四組,對稱分布,枝葉翻卷多姿,花朵碩大飽滿。盒底面滿雕龜背錦紋整齊排列足脛處飾城垛紋一周。盒面以橫折錦紋作天,菱形錦紋作水,龜背錦紋作地,主體紋飾遠山逶迤,山石疊嶂,祥雲朵朵,竹茂草青,古松自山石堆疊處依勢而生,松針如傘,繁密成蔭,樹下一老者身著道袍,廣額長髯,慈眉善目,喜笑顏開,拄杖前行,回首望向身後之小童,一小童身背靈芝,靈芝碩大,似不堪重負,然樂在其中,躬身前行,一小童相隨之。整器髹漆肥厚,漆質堅脆,漆色紅艷,構圖密實,用刀深峻,刀法多變,物象邊緣銳利,工藝水平高,追求複雜精巧的美感。

舊配包裝。

參閱:《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126,127,圖119,121。

0637 明 黑漆嵌螺鈿人物故事圖竹編四層盒

尺寸:11.1×11.1×17.3cm

估價:RMB 60,000-90,000

成交價:RMB 65,000

說明:此件作品之製作手法與日本德川美術館藏「明·樓閣人物圖螺鈿手付食籠」相同,均以螺鈿及遍絲技法製作而成,可做賞鑒。參見《唐物漆器—中國·朝鮮·琉球—德川美術館名品集(2)》,平成九年,德川美術館,頁82,圖141。

此盒呈長方體造型,四角圓滑內凹,平頂、直壁、圈足,四層三屜,子母口層層相套,形制雋美端莊。盒內髹硃紅色漆,每層底面及外壁髹光亮黑漆。器壁每面每層均有長方形開光,內以極細的竹篾編製嵌飾,邊緣塗以紅漆,編製手法老練。余部均以嵌螺鈿工藝裝飾,器壁飾錢幣錦紋,圈足一周飾朵花紋。蓋面主體紋飾為四扇形開光內飾人物故事圖,烹茶、賞鳥、策馬、訪友,四種畫意均嵌飾工整有佳,精美寫實,人物動態、神態精準到位,畫面充實。盒蓋中心圓形開光內飾輪花為飾,髹朱漆色地,並填以金彩。

黑漆編絲技法宋代已形成,明代末年甚為流行,傳至清代中期,變化不大。清晚期之後,編絲器物少見,所用藤絲較粗,技法亦漸衰落。竹編篾絲是選用1至2年生、節間長的竹子中段製成的。還要在水裡浸泡得柔軟堅韌,使之既美觀整齊又結實耐用。篾絲既需細得柔可繞指,又得保持長度。如果太短,竹絲接頭太多,影響美觀,另外竹絲需編得緊密,非一般匠人能為之。此件明代的黑漆嵌螺鈿人物故事圖竹編四層盒,工藝水平高超,竹編紋理之精緻與漆色的光亮相映成輝,再襯以色彩繽紛的極薄螺鈿,富沉穆典雅之氣,猶可顯當初擁有者的富貴之象,是一件具有實用功能的精緻盛物器皿。

舊配供盒。

參閱:《唐物漆器—中國·朝鮮·琉球—德川美術館名品集(2)》,平成九年,德川美術館,頁82,圖141。

0638 清 黑漆嵌螺鈿「獨鯉朝光」圖三層盒

尺寸:7.6×7.6×6.5cm

估價:RMB 30,000-50,000

成交價:RMB 48,000

款識:「千里」篆書款、「獨鯉朝光」楷書款

說明:此件嵌螺鈿作品以木為胎,器壁細薄,呈圓角長方體形,三層兩屜,子母口層層相套,口沿相合處均以錫包邊,平底承四瓦足,整體造型規整大方。通體髹黑漆,以螺鈿嵌紋飾。盒體五面均工,器壁每層及盒內底心均以折枝花卉紋為飾,枝幹纖細,柔美多姿。蓋面主體紋飾為「獨鯉朝光」圖,可見河水潺潺,波光似娟,皓月當空,壽石嶙峋,河岸古松之下,一年長者身著長袍立於河邊,以手指向河中騰躍之錦鯉,鯉魚碩大,長須高鰭,極為形象,對身旁所立之人似有所語。盒蓋內中心嵌螺鈿楷書「獨鯉朝光」, 盒底部以螺鈿鑲嵌篆書「千里」二字。整幅畫面構圖層次分明,布局繁而不亂,人物動態神態及景物鑲嵌到位,栩栩如生,可鑒藝人高超嵌飾功底。

江千里,揚州人,字秋水,明末清初漆藝大家,善鐫嵌螺鈿漆器,技藝精湛,慣以文學名著如《西廂記》、《牡丹亭》中的人物為題材,開創了明代鑲嵌螺鈿細工的先河。嘉慶時重修的《揚州府志》記錄了當時流行的一副對聯:「杯盤處處江秋水,捲軸家家查二瞻」。查二瞻就是查士標,康熙初年畫山水的名家,即有錢人家都使用江千里的螺鈿漆器,牆上掛著查士標的山水畫,生活非常雅緻。

舊配供盒及包裝。

0639 清康熙 黑漆戧金秋葵紋香盒

尺寸:直徑7.4cm;高4.5cm

估價:RMB 60,000-90,000

成交價:RMB 190,000

說明:香盒呈蒸餅式造型,圓潤飽滿,入手圓滑。木胎,唇邊子母口相合,卧足。盒內及底髹朱漆,漆色均勻,盒內底略見自然開裂痕迹。外壁通體髹光亮黑漆,以戧金彩繪工藝飾繪紋飾,盒面飾折枝秋葵紋,枝幹柔韌,五瓣大葉鋪展翻卷,正中一朵秋葵花爍爍正放,其側又有花朵或含苞或待放,極為惹喜。盒下壁飾秋葵紋三組,與盒蓋紋飾相互呼應。

清康熙之時,戧金工藝已極為成熟,然多見者為捧盒、桌几等較為大型的物件,類似本品之精巧可愛香盒之類極為少見。整器紋飾邊緣及葉脈紋理均戧以金彩裝飾,光亮的黑漆地的映襯下,更顯富麗堂皇之姿,可賞可藏,彌足珍貴。

舊配包裝及供盒。

0640 明 朱漆戧金填彩「一束蓮」紋香盒

尺寸:直徑5.8cm;高2.8cm

估價:RMB 120,000-170,000

成交價:RMB 160,000

款識:「宣德年制」四字二行楷書款

說明:此盒小巧,圓潤飽滿,頂面微弧,子母口相合,弧壁下收,底承卧足。盒內髹光亮黑漆,可見自然冰裂狀斷紋。器壁通體以朱漆戧金填彩工藝描繪紋飾,口沿上下飾回紋各一周,余部均以六棱花錦紋為地,盒蓋中央飾蓮花、蓮葉、浮萍共八枝,並以箍圈束之,固有「一把蓮」之稱,應受到明永樂之時瓷器上的經典紋樣「一束蓮」影響化裁而來。盒壁飾蓮花紋三組,與盒蓋紋飾相呼應。底部陰刻「宣德年制」四字款,並予以填金。整器髹漆厚重,工藝嫻熟,構圖舒朗得當,因流傳年代久遠,紋飾金彩多有脫落,更顯滄桑古舊之美感。

舊配供盒及包裝。

0641 清 黑漆嵌螺鈿人物故事圖香盒

尺寸:直徑7.5cm;高1.8cm

估價:RMB 50,000-80,000

成交價:RMB 50,000

說明:香盒造型扁薄,邊緣轉折明朗,予人以規整大方之感。通體內外髹光亮黑漆,以嵌螺鈿工藝裝飾,器壁鑲細螺鈿滿飾菱花錦紋,盒蓋通飾人物故事圖,一老者頭戴官帽,身著長衫,策馬前行,回首望向身後之童子,兩童子一人執扇,一人駐足望向馬背上之老者,似有所語,周圍壽石嶙峋,木茂草青,祥雲迤邐,皓月當空,一片祥和靜謐之景。盒蓋內上下中心及器底以螺鈿分飾佛手、壽桃、石榴,可寓「福壽三多」、「多子多福」之意。

舊配包裝及供盒。

0642 明 剔犀如意雲紋香盒

尺寸:直徑7.5cm;高3cm

估價:RMB 20,000-40,000

成交價:RMB 38,000

說明:盒作蔗段式造型,唇邊子母口相合,底承圈足,盒內及底髹黑漆,外壁以剔犀工藝裝飾,盒蓋滿雕香草紋迴旋,自然形成三組如意雲頭紋,構圖舒朗得當,予人以古樸大方枝幹,盒壁亦飾四組如意雲紋對稱分布,與蓋面分飾相得益彰。通體雕工上乘,刀法嫻熟,漆層斷面可見紅黑三色漆線絲絲密密,極為悅目,器表包打磨細緻,包漿均潤,為明代漆雕之佳品。

0643 清 褐漆描金五嶽真形圖香盒

尺寸:直徑7.6cm;高2.8cm

估價:RMB 30,000-50,000

成交價:RMB 30,000

說明:香盒造型規整,木胎輕薄,子母口扣盒緊實。蓋作盝頂式,直壁下斜收,底承圈足。通體髹黑漆,漆色鋥亮,光彩熠熠,極為悅目。盒面以金彩描繪紋飾,頂面飾五嶽真形圖,盝頂斜邊飾楷書兩周,內圈字體較大,文曰「蓋聞,乾坤之內,五嶽者謂之神。五嶽之中,岱嶽為其祖,莫不應乎造化。生於混沌之初,自陰陽鎮乎。」外圈字體較小,文字分別簡述五嶽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山之概要。

五嶽真形之圖起源頗早,據記載,「西王母與上元夫人降漢武帝,帝視其巾器中有小書,乞瞻覽。母曰:『此五嶽真形圖也,乃三天太上所出,豈汝所宜佩乎?』帝乞不已,與之,藏柏梁台」。此外在《漢武帝內傳》裡面也有記載,稱「五嶽真形圖」是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最早測繪的山嶽地圖。

舊配供盒及包裝。

0644 元 剔犀如意雲紋四層蓋盒

尺寸:高12cm;直徑9.7cm

估價:RMB 150,000-200,000

成交價:RMB 220,000

說明:盒木胎,近似圓柱體造型,四層三屜,唇邊子母口層層相套,平頂直壁,至底外撇,下承圈足。內壁及底髹黑漆,可見細微蛇腹狀自然開片,俗稱「蛇腹斷」,自然美觀。外壁通體以剔犀工藝裝飾,蓋面飾如意雲頭紋兩周,內三外九,布局工整有佳,器壁每層飾如意雲頭紋一周,漆層斷面可見硃紅色漆線一道,是為「烏間朱線」之做法。

本品為典型的元代漆雕作品,予人以古樸端莊,且富精工細作之感。髹漆厚重,漆色烏黑沉幕,所雕如意雲頭較小,排列細密,線條流暢委婉,用刀深峻,不露鋒芒。美國著名收藏家邁克·希利藏有一件元代的剔犀如意雲紋捧盒,與本品所雕紋飾風格相類,可做參照。

舊配包裝及供盒。

參閱:《邁克希利珍藏中國漆器精品》,(Masterpieces of Chinese Lacquer - from the Mike Healy Collection),2005年,美國,頁42,圖10

感謝閱讀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您分享轉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藏友網交流平台 的精彩文章:

鞋盒裡的乾隆花瓶1.07億元落槌!是金子總會發光!

TAG:藏友網交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