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電影「古惑仔」里的牧師原型,竟然這麼猛!

電影「古惑仔」里的牧師原型,竟然這麼猛!

說起香港電影和香港印象

不得不提的就是《古惑仔》系列

雖然被家長和老師都視為洪水猛獸

小時候的我們卻狂熱地追片

還爭相模仿

其實《古惑仔》漫畫的原作者牛佬也曾說過:

《古惑仔》就是講兄弟情義的一部片子,

並不是說鼓勵你去砍砍殺殺。

大家肯定記得其中的牧師角色

每次「開片」 他都會出現

時時刻刻奉勸古惑仔「信耶穌」 「唔好打打殺殺」

但小編一直不懂

為什麼牧師天天懲惡揚善各種diss反派

卻沒人敢動他

直到看了鳳凰衛視《紀錄大時代》的節目

才解答了小編心中多年的疑惑

原來牧師真有其人!!

而且還曾是大佬!!!

這次我們請來了local港人

馬家輝

為我們對話香港往事~

馬家輝

我在香港的灣仔區出生長大,到了今天我還是喜歡叫自己「灣仔人」,這裡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令我回味。故事裡面的人在我看來,好像一艘一艘本來互不靠近的船,但是偏偏又漂在同一個江湖裡,每個人都背負著這個世界的混亂,以及混亂裡面的哀傷、抱怨。生命或者好似一場賭博,跟你對賭的並不是其他人,而是命運,只是命運。我想將這些關於命運的故事寫入我的小說里,記錄下由我和其他人所共同構成的一段香港往事。

電影《毒誡》改編自一段真實的香港江湖往事,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香港到處都是流氓,黑幫、黑社會,劉青雲在電影裡面演一個人粵語叫做「茅躉華」,曾經是「慈雲山十三太保」的老大陳慎芝,「茅躉」就是不守規矩,亂來的意思。

馬家輝:九龍有個慈雲山,慈雲山有十三太保,老大就是華哥。《毒誡》這部電影就是由陳慎芝自己擔任顧問,把他的故事拍進電影里。我以前跟華哥有幾面之緣,經常取笑他是「香港最高調的黑社會」。雖然他已經不是黑社會了,但我們都知道以前華哥的故事:幫派老大、無惡不作。到後來70年代戒毒成功之後,他還倒過來幫別人戒毒。我們看到一些香港的古惑仔電影裡面,總有一個角色來傳道,叫你不要跟黑社會大佬了,跟我的大佬耶穌吧。那個原型人物就是他。

「慈雲山十三太保」

「華哥」陳慎芝在石硤尾長大,從小就好勇鬥狠,喜歡打架。13歲那一年他被狠狠地打了後,就跟「貓仔」離家出走,到了慈雲山。轉了地盤,「華哥」、「貓仔」和其他一些同齡的朋友,如李兆基等人玩在一起,並組成了「慈雲山十三太保」,一時非常風光,手下兄弟,據說最高峰的時候達到千人。

陳慎芝

然而「華哥」卻染上了毒癮。1974年,他經歷了痛苦的戒毒後,離開幫會,加入了教會,到全世界傳播「福音戒毒」,還非常傳奇地成為1987年度的「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李兆基

在香港影視圈裡面,李兆基經常被稱為「四大惡人」的其中一個,總是去演那種江湖老大,其實這個也是他的本色演出。基哥經常說,「十個大哥,九個坎坷」,這就是他經歷了江湖很深的感受。1976年李兆基的父親去世,那時候基哥已經吸毒十年了,掙扎了好久,最後他沒有出席他父親的喪禮。

陳慎芝與李兆基

1977年李兆基因為偷東西被捕,再次坐牢,一個人在牢裡面過春節,很凄涼。而正在他絕望的時候,出現了一個人,來到監牢里跟他聊天,勸他信仰基督,通過福音戒毒,改過自新做好人。這個人就是他當年的老大,「慈雲山十三太保」的大哥、華哥。三年前華哥同樣還是吸毒的人,可是他偶然來到西貢一家福音戒毒所,他每天向主禱告,懺悔自己的罪。

1975年的聖誕節,戒毒成功的陳慎芝,正式成為一位基督教徒。他重出江湖,尋找以前江湖上的兄弟,勸他們跟他一樣改過自新,重新做人。因此,華哥也被叫做「牧師神父」。而戒毒成功的李兆基,則簽約去了香港無線電視台當了編導。

陳慎芝:每一個人做錯事,你肯改,都是有機會的。《毒誡》這個戲讓我想起我爸爸,我對不起爸爸,他是教書的,對我有很大期望。但我淘氣、不讀書、離家出走,他去世的時候,我守夜都還要帶著白粉去追龍,吸完以後,我說:爸爸,對不起,我沒辦法。所以我拿獎那時,我媽媽在台下一直哭,說為什麼我不早點改,爸爸看不到我拿獎。

江湖,千言萬語道不明,在馬家輝眼裡,如果硬要說出江湖的特質,那就是「幫忙」:你來找我幫忙,我能幫的就幫,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你也需要別人幫忙。曾經有人用「無惡不作重善奉行」來形容黑社會,因為這本來就是一個很曖昧的團體。

黑幫歲月,關乎生死,關乎情感,有權力的紛爭,也有利益的瓜葛,表面上這些都是個人的選擇和命運,實際上這也是一座城市的軌跡。

位於尖沙咀的重慶大廈

走在人潮洶湧的尖沙咀,你很容易就會錯過大名鼎鼎的重慶大廈。在大廈門口,你會看到三三兩兩地站著一些中東裔、非洲裔的人,當踏進重慶大廈之後,你會在昏暗的燈光下面看到迷宮一樣的走廊,你會看到很多廉價的旅社、客棧,以及賣山寨產品的商店。假如你是一個很追求安全感、穩定感、熟悉感的人,你會恐懼,甚至想離開。身處重慶大廈,你很難想像這麼一個邊緣的地方,其實正處於香港這座繁榮都市的中心點。而這裡,也曾經被美國《時代》雜誌稱為亞洲最具有代表性的全球化案例。

馬家輝:對我這一輩的香港人來說,重慶大廈是個神秘的,甚至是一個罪惡的代表,很危險的地方。它是一個在香港鬧市之中的異國,有點像特區中的特區。在重慶大廈裡面來自不同的國家的人多達120個國家,為了不同的理由在那邊住不同的時間。那這些人之間怎麼相處?而他們跟香港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樣的?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文化研究議題,也是非常現實的香港社會議題。

馬家輝與麥高登在重慶大廈

從2006年開始,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教授麥高登斷斷續續在重慶大廈住了五年之久,之後,他出版了一本人類學民族志,叫做《香港重慶大廈》,讓外界第一次很深入地了解這一座神秘的大樓。這一位美國的白人教授也因此成為了「重慶大廈的代言人」。

麥高登:我常常會和記者朋友說起這裡,他們也都會想要到重慶大廈來看看我在這裡做什麼。有一晚。有一個BBC的記者來,她穿了一條短裙,這再正常不過了。但我看見一些巴基斯坦的人眼神有些奇怪,我沒在意,就上客房睡覺了。將近午夜的時候,突然傳來很重的敲門聲。我打開門一看,外面站了六個巴基斯坦男人,每個人手裡都有一個球棒。他們朝屋裡看了看,發現只有我一個人,就解釋道:我們只是來看看這裡明天有沒有空房,再見。後來和他們交談我才知道,原來他們怕我是壞人,來重慶大廈是要和女人開房。

重慶大廈始建於1961年,剛開始的時候,它曾經是一棟高檔的建築。到1960年代末期,受到越南戰爭的影響,這裡成為了美國官兵尋找妓女地方。經過多次的變遷,來港淘金的第三世界國家少數族裔反而成為這裡的主體。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關於重慶大廈有很多傳言,有人說這裡是「罪犯的天堂」,藏匿著偷渡的人、性工作者,甚至毒販。而對於香港本地人來說,這一座在市中心尖沙咀的大廈卻顯得非常陌生。

電影《重慶森林》劇照

馬家輝:王家衛在1990年代初期有個電影《重慶森林》,他很擅長拍城市裡面人的疏離感和自我的迷失感。就在那個建築物,大家在同一個空間、同一個時間,可是你進去就會迷路,不僅是我找不到另一個人,也不僅是我找不到一個地方,甚至是我找不到自己。那麼迷亂、迷失以及異國的空間,它不像香港應該有的地方,但它確確實實就是在香港。到底什麼是香港呢?

麥高登:你知道其實這很有趣,如果你在加爾各答、卡拉奇,或者是坎培拉、烏干達與人提到香港,他們會說重慶大廈。因為在非洲、南亞和很多其他地方,重慶大廈就是香港的代表。其實重慶大廈很有趣,在某種意義上,它和中國香港的形象是相悖的。從人身上看就很明顯,當你走進來會發現這裡面基本看不到中國人。我覺得重慶大廈確實是香港的標誌,說明香港不僅僅有中國人,它本身就象徵著全球化。

END

想了解更多細節故事

敬請收看

即將於7月2日-7月6日

在鳳凰衛視中文台播出的

《紀錄?大時代》

「香港往事」

編輯:伊梵、撕紙小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衛視 的精彩文章:

三伏天冬病夏治 認清不同體質疾病再下手
一年一度「三伏天」,祛濕排寒正當時

TAG:鳳凰衛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