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紅學泰斗周汝昌研究《紅樓夢》的感人細節

紅學泰斗周汝昌研究《紅樓夢》的感人細節

2018年4月14日是紅學泰斗周汝昌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在他近100年的人生中,他用其中大部分的時間與《紅樓夢》相伴,痴醉其中。作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首批終生研究員,他傾其畢生精力,對文學、紅學所做的卓越貢獻影響著我們;其嚴謹治學,嘔心瀝血弘揚中華文化的奮鬥精神激勵著我們;他淡泊名利,純真質樸的獨立人格將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周汝昌:一生痴「紅樓」為解其中味

劉冬梅

當代著名紅學大家周汝昌先生1987年4月在他的《〈紅樓夢〉——中華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說》一文中說:《紅樓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部古往今來、絕無僅有的「文化小說」。它記載了中華民族文化萬紫千紅的大觀與奇境。讀懂了《紅樓夢》, 就能了解認識中國文化。半個多世紀,周汝昌研究的主要目標集中在:曹雪芹其人其書。《紅樓夢》強烈的藝術魅力與巨大的研究價值吸引著他,他浸染於其中,與書為友,與作者為伴,抱著「為芹辛苦,紅樓非夢」的信念,歷經萬難,百折不回,終其一生,無怨無悔。

六十五載紅樓情

周汝昌的不平凡在於他和《紅樓夢》的一生因緣。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出生於天津南郊鹹水沽鎮一戶書香門第。自幼聰慧的他,從母親手裡看到古本《石頭記》,便愛不釋手,這成為他日後走上紅學研究道路的啟蒙教材。

1939年周汝昌就讀燕京大學西語系,雖然讀的是西語系,但選修的是中國古代文學課,受教於名師顧隨先生,與顧隨先生有著長達20年的筆墨問學,受先生影響極深。周汝昌平生作文、作詩、做人都嚴格遵循老師之教導。畢業時,他的論文英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著作《文賦》令中外教授舉座皆驚。這一年正值燕京大學開辦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們的舉薦下應考,成為被研究院錄取的第一名研究生。

胡適給周汝昌寫寄的第一封信

1947年,就讀於燕京大學西語系的周汝昌,收到其四兄信函,言及在閱讀亞東圖書館排印本《紅樓夢》時,見胡適序言中談到曹雪芹生前摯友敦誠的《四松堂集》,但未能看到敦敏的《懋齋詩鈔》,就讓弟弟在京城留意找找。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學圖書館,找到這部胡適遍尋不著的秘籍,而且從中找到了六首直接與曹雪芹有關的詩作。興奮之餘,周汝昌將這一發現撰寫成文,題名《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該文經老師顧隨的推薦發表於1947年12月5日天津《民國日報·圖書副刊》。周汝昌考證,曹雪芹生於1724年,死於1764年。由此,周汝昌把胡適1928年在《考證紅樓夢的新材料》一文中關於曹雪芹死於1762年的論斷推翻了。胡適看到文章,立即給周汝昌寫信,信中就周汝昌提出一些反駁之意並未生氣,相反還非常客氣地稱周汝昌為先生。在隨後的一年間,胡、周二人信函往來不斷。1948年夏初,正在撰寫《紅樓夢新證》的周汝昌向胡適借閱他收藏的孤本「甲戌本」(《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胡先生慨然允諾,此舉也被學術界傳為佳話。那時沒有複印機,周汝昌就將這部書帶回老家,花費兩月時光,和兄長用墨筆和硃筆工楷把整本書抄錄一遍,幾十萬字抄得工工整整,一字不漏,可見其真痴真愛。

還書時,周汝昌向胡先生提出建議:應當依據《甲戌本》,加上《庚辰本》以及有正書局的《戚序本》,整理核訂出一部接近曹雪芹原著的版本。胡先生當即回復說,這是笨重的工作,故二十多年來無人敢做。你若肯做此事,我可以給你一切可能的便利與援助。隨後歷經種種曲折,直到2004年5月1日,一部500萬字、10卷本的《石頭記會真》(對11種《紅樓夢》古抄本的匯校勘本,堪稱當今紅學版本研究之最)才正式出版,它被認為是最接近曹雪芹原著的新校本。一願已酬,周汝昌百感交集賦詩道:「五十六年一願償,為芹辛苦亦榮光。」

著作《石頭記會真》

1953年出版的40萬字的《紅樓夢新證》是周汝昌第一部紅學專著,也是他的代表作。當時他正在四川大學任外文系講師。此書出版一紙風行為海內外所矚目,一連三版,印了一萬七千多冊。在那個時代,簡直驚人。《紅樓夢新證》是一部關於小說《紅樓夢》和其作者曹雪芹的材料考證書,以豐富詳備的內容及開創性,將《紅樓夢》實證研究體系化、專門化。後來的曹學、脂學、版本學、探佚學等諸多分科,乃至影印的有關資料亦由它而引發,它所考證的事實與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國內外紅學的重新興旺。

顧隨為《紅樓夢新證》題《木蘭花慢》手跡

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說:「《紅樓夢新證》的出版是一個標誌,如果說周先生從一開始就站在新的里程碑的起點上,那麼《紅樓夢新證》的出版,則確立了他的紅學研究的里程碑式的地位。不僅如此,它在紅學三派當中又是考證派紅學的集大成的著作。如果說胡適之先生的《紅樓夢考證》開闢了一些思路,提出了一些問題,那麼周汝昌先生則是把有關《紅樓夢》作者的相關材料和問題,構建成一座完整的大廈。正由於周先生的研究,才產生了曹學,以及相關的專學,脂學、芹學、版本學。他有一個特殊的看法,只有研究這四個分支才叫紅學,不同於小說評論的紅學。這個話,只有學問做到相當程度的人,才感受到這個話的學問力量。力量在哪裡?他把對一部書的研究變成了真學問。其實,紅學研究的吸引力,很多情況不在於對書本身的研究,而是對包括背景、作者身世等相關問題的研究和探索,有無窮無盡的魅力,因為它有很多謎……」

為芹辛苦見平生

人說,曹雪芹痴,寫《紅樓夢》用了10年;周汝昌更痴,研究《紅樓夢》用了65年,直到生命的盡頭!

中學時代的周汝昌

從青年時起,周汝昌雙耳便逐漸失聰,戴助聽器也聽不太清。1975年他的左眼又因視網膜脫落失明,右眼則需將兩個高倍放大鏡疊在一起才勉強可以看書寫字。晚年的他幾乎每天就是趴在一張簡易的舊摺疊桌上,憑著僅存的一絲視力,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寫在小紙片上,由他兒女將它們謄寫在稿紙上、敲擊到電腦中。

周汝昌女兒周倫玲回憶說:「進入80年代,60多歲的父親,猶如『枯木逢春』。父親揮毫不止,他的文章連篇累牘,著作日漸高壘。在他生命的最後5年,眼疾愈來愈重,終於雙目失明,僅剩餘些許聽力,寫作也只好改成了口述。總說自己又有新感悟、新想法,要抓緊寫出來,常常一夜不睡,第二天一早便口述出一篇文章。就這樣連續出版了《紅樓真影》《紅樓別樣紅》《誰知脂硯是湘雲》《詩詞賞會》《蘭亭秋夜錄》《紅樓心境》等十幾部專著。其中多部作品以新的隨筆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感悟,文章短小親切,可讀性很強。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周,他還計劃再寫部《夢悟紅樓》,「大綱」都已口述列出。周倫玲說,父親到走的時候頭腦都十分清楚,他不是衰老而死,而是將自己燃燒到最後一刻。

「為芹辛苦見平生」,周汝昌先生踐行了自己的許諾,在紅學界無論是研究年代之長,涉獵範圍之廣,著作成果之豐,影響之深遠他都當之無愧。

夢圓紅樓,著作等身(周汝昌部分作品)

周汝昌畢生研究紅樓,但一直保持著謙虛的姿態,始終認為自己在博大精深的《紅樓夢》面前,才疏學淺故捉襟見肘。晚年的周汝昌仍不認為自己就全部讀懂了《紅樓夢》,僅僅是「弄了60年才有了點信心。」在他的眼裡《紅樓夢》不僅僅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那麼簡單。他不厭其煩的普及他的主張:「紅學是中華文化之學。」《紅樓夢》凝聚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他一直想著從文史哲、詩書畫、儒道釋、真善美的角度好好闡釋「紅樓」,好好闡釋自己心目中的中國文化。周汝昌一生淡薄名利,唯對中華文化、學術真理,堅守不渝、窮追不捨。先生的一首《自述》最概括他的一生:

年少風華比並難,何期伏櫪笑衰殘。

平生志業歸文史,一味情腸怨恕寬。

借玉通靈深有愧,為芹辛苦豈無歡。

良桐與我同焦處,珍重朱弦忍亦彈。

多留成果給後人

周汝昌人生最後的念想是:「我很留戀人間事,我積累一點東西不容易,我想把成果多留點給後人。」 1979年末,周汝昌因視網膜脫落不適於編輯工作而離開人民文學出版社,調往中國藝術研究院任研究員。在學術研究之餘又增加了一項工作:應中外大學和研究機構之邀講說《紅樓夢》。1986年8月至1987年8月,周汝昌應美國魯斯基金會之邀以威斯康辛大學訪問教授身份赴美一年。除研究著述外,他還為威斯康辛、普林斯頓、紐約市立和哥倫比亞4所大學及亞美文化協會講解《紅樓夢》,給聽眾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1992年周汝昌用英語在北京給40多家外國駐華使館官員講解《紅樓夢》,當時場面同樣如磁鐵聚沙。1993年他還分別為北京國際協會和聯合國開發署演講《紅樓夢》。

周汝昌在四川大學任教時期的照片

從1999年到2007年,他在每年高產創作專著的同時奔走於大學、現代文學館、國家圖書館、大觀園甚至企業做了大量的演講,用深入淺出的語言把紛繁的《紅樓夢》講的活色生香,恐怕只有將「紅樓」爛熟於心才能做到這樣的遊刃有餘。

從2002年到2008年將近90高齡的周汝昌先生多次登上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講授唐詩宋詞鑒賞、解讀《紅樓夢》以及中國四大名著等。只要身體允許,他從來都是不講任何條件地樂而往之,把學術研究轉到了向普通老百姓普及紅學,他認為,《紅樓夢》真正的影響力在民間,一旦群眾對它失去了興趣,任何研究都沒有意義。周汝昌女兒周倫玲說,父親此生頗有遺憾的一點是未能帶領一批學生進入研究領域。然而這所有聆聽過周汝昌先生演講的中外人士、大學生、文學愛好者、普通老百姓不都是他的傳承人嗎?

作為一位博學勤奮的大學者,紅學研究並不是他一生學術成就的全部,他的蘭亭辨偽、詩詞賞會、京劇曲藝、英譯《文賦》、書法造詣……構成一道道靚麗的文化風景線,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寶庫。歷經百年,他那纖瘦的身影仍然屹立在人們心中,以《紅樓夢》為代表的中華文化也必將永遠傳承下去。

人物簡介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祖籍天津,字玉言,別署「解味道人」,曾用筆名玉工、石武、玉青、師言、茶客等。曾就學於燕京大學西語系本科和中文系研究院。代表作:《紅樓夢新證》《曹雪芹傳》《石頭記會真》《詩詞賞會》等。

周汝昌是中國著名紅學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家、詩人、書法家、中國藝術研究院首批終生研究員。他是繼胡適等諸先生之後新中國紅學研究史上里程碑式人物,是享譽海內外的考證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一生專著多達60多種,被譽為當代「紅學泰斗」。

1947年周汝昌開始研究紅學,他與胡適先生就紅學的交流被傳為佳話。1953年,他發表了紅學代表作《紅樓夢新證》,該書是紅學史上一部具有開創和劃時代意義的重要之作,奠定了現當代紅學研究的堅實基礎,也確立了他紅學研究的里程碑式的地位;另外他在詩詞、書法等領域所下功夫甚深,貢獻突出,曾編訂撰寫了多部專著。2012年5月31日,周汝昌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中華英才》半月刊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英才半月刊 的精彩文章:

TAG:中華英才半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