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文藝中激蕩紅色血脈

在文藝中激蕩紅色血脈

「藝術化再現了紅軍浴血奮戰的崢嶸歲月」「直觀而具體地展現了信仰的光芒」「個人命運與歷史潮流相互激蕩,釋放出超越時空的精神力量」……日前,作為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2018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節目之一,江西省安遠縣主創的大型革命歷史題材採茶戲歌舞劇《杜鵑哩咯紅》在北京上演。舞台藝術與紅色故事的有機結合,在激起共鳴的同時,也讓觀眾在心靈上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禮。

革命傳統是珍貴無比的精神富礦。一段段風雲激蕩的革命歷史,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不僅蘊藏著我們「從哪裡來」的精神密碼,更標定了我們「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標。革命初期,「藏山穴二十餘年」的《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映照著共產黨人甘願為之獻身的不變信仰;長征路上,「半截皮帶」見證了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一心跟黨走的堅定信念;抗日戰場上,抗日英雄趙一曼傲然不屈的身影,折射著中國人民「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的家國情懷……時代或許有異,挑戰或許不同,但如山的理想、如磐的信念、堅定的志向,卻始終是我們前行的動力,值得我們不斷回望。

有人說,傳統不是守住爐灰,而是熱情火焰的傳遞。傳承紅色基因,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傳承,同樣不容忽視。年輕一代沒有經歷過血與火的考驗,缺少生與死的磨練,再加上思想文化多元多樣,有的人或許會對當時的抉擇和信念缺乏足夠的認知。怎樣深入挖掘紅色傳統,生動展示紅色基因,讓普通人也能感受到力量,這恐怕是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不可迴避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個好的故事,既是一扇窗戶,讓人了解那段歷史,也是一粒種子,讓人在內心激發認同。很多人都知道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誕生了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但卻不一定知道,南昌起義之後不久,隊伍還在贛南地區進行了三次整頓,即天心整軍、大余整編和上堡整訓。為了提高隊伍覺悟,天心整軍時,朱德身先士卒,一口氣為三戶農民挑了十五擔水。正是經過這幾次整頓,紅軍不僅保留下了革命火種,還增強了隊伍的組織紀律性。講述這樣的故事,既讓人有新鮮感,也能直觀呈現我們黨探索與奮鬥的歷程,給人以心靈震撼。深度挖掘紅色故事,正是《杜鵑哩咯紅》能贏得觀眾高分貝掌聲的一個重要原因。

每一個時代,英雄人物生動體現著價值觀。但英雄絕不僅僅只是載入史冊的英雄人物,那些推動歷史車輪前行、為革命理想獻身的「小人物」,或許並未在青史上留名,但同樣值得我們銘記。從這個角度看,《杜鵑哩咯紅》給我們帶來的思考,還在於如何將個體的「小故事」與歷史的「大故事」相連。於看似平常的生活情境中,拉近歷史與觀眾的距離,擊中不同人的內心,就能讓觀眾在具體而微的人物故事裡,感知風雲激蕩的時代脈搏,激發強烈的情感共鳴。

一位詩人寫道,當我們回顧故鄉、叩問初心、追述生命的起點時,我們的內心往往和大海一樣,「在它的深處,蘊藏著許多明珠」。以更加多元的藝術形式,生動展現紅色故事,在更多文藝作品中,激活紅色血脈,這可能是讓更多人發現「明珠」、傳承精神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有何資格當教授?休斯敦華裔遭歧視性語言攻擊
李曉華:多維度認識現代產業體系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