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年頭,文人發起狠來老鼠鬍鬚都能寫字

這年頭,文人發起狠來老鼠鬍鬚都能寫字

說到毛筆,很多人認為在現在這個時代,儘管現代書寫工具已經演進得十分便利,能讓人們更流暢快速地記錄文字,但從辦公的高效性、傳輸的快捷性以及存儲空間的節約性這三方面來看,現代書寫方式已然遜於計算機打字,更別說古代的書寫方式——書法了。所以,作為「技之所施」的毛筆似乎失去了傳承的必要性。

我倒覺得這個看法太過於功利性。

其實,書法不僅僅是文字的記錄,更是情感、個性與個人文化修養的表現載體。正所謂「字如其人」,這種表達形式是計算機文字所無法取代的;同樣,毛筆也不僅僅是一個書寫工具,更是文化的傳承,這種文化不僅是中國傳統的書法文化、繪畫文化、美學文化,更是文人文化。

今天我們就從毛筆文化的起源——毛筆的製作工藝開始談起。

毛筆,主要由筆頂、筆管、筆斗和筆頭組成。其中,筆頂、筆管和筆斗可統稱為筆桿,筆頭又名筆毫。

筆頂,就是毛筆頂端掛繩的部分。

往下,是筆管。

整個筆管的材質多為竹木,這個從古至今一直沒有太大變化,一來是取材方便,二來竹木材質價格低廉,對於廣大平民文人來說,易於接受,三來這樣的材質抓握更舒適。

筆斗是銜接於筆頭與筆管之間的部分,通常見於筆頭比筆管大很多的毛筆。

筆毫是整隻筆的精華所在。

筆毫自然是以動物的皮毛製成,但不同時期選用的動物毛有所不同,不僅如此,有時候同一支筆的筆毫,中間部分和外圍部分選用的毛也有所不同,這種筆毫稱為兼毫,即出現一個筆頭兼有多種動物毫毛。

常見的筆毫有狼毫、羊毫、兔毫、鹿毫、雞毫等,甚至有用老鼠鬍鬚做的筆毫,即鼠須筆,不過因為這種筆毫十分堅硬難寫,很快被棄用。可見古人為了更好抒情達意,舞文弄墨,確是費了不少功夫,天上飛的,地下跑的,估計只要見著帶毛的都薅下來試了一遍。

筆桿與筆毫的組合形式並不是一開始就像我們今天見到的這樣,這同樣經歷了一番演變。

最開始,古人的製作工藝還比較粗糙。他們將筆毫捆成一團,圍繞包紮於筆桿周圍,這從1957年河南出土的戰國筆可見。

不知上古初有筆,不過竹上束毛,便於寫畫,故篆字肥瘦均一,轉折無稜角也。

元·吾丘衍《學古編·三十五舉》

從這話可見,這個時候雖然有了筆,但只是起到方便寫字作畫的目的,對書法繪畫美感的表現卻有些差強人意。

後來,筆桿與筆毫的組合由筆毫扎於筆桿外演變為筆毫藏於筆桿內。在1954年湖南出土的一支戰國毛筆可知,筆桿的一頭被劈成數開,兔毛夾雜其間,並用細絲線紮緊,再在筆桿外塗漆進行加固。到戰國末期,筆毫不僅是簡單夾在筆桿間,而是藏納在竹管頂端鑿成的腔中。這在1978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毛筆可見。

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毛筆與筆套

以上兩種均為毛筆工藝發展尚未成熟階段的產品。

毛筆的發展是從西漢兩晉時期開始。

西漢時期,純兔毫的制筆工藝得到充分發展。在石雪萬《連雲港地區出土的漢代「文房四寶」》中提到:「漢時兔毫筆不但選料精,而且做工也非常精緻。選大料做小筆這是連雲港市出土的漢代毛筆的一大特點。」

「大料小筆」即這個時期的毛筆筆毫雖然用料多,多選用長毫,但露鋒不多,有著短鋒硬毫的特徵。

這是因為當時人們的坐姿習慣還是席地而坐,桌子比較低矮,為了便於書寫,通常手肘是懸於桌上,而不像今天是靠在桌子上的,因此,短硬的筆毫有利於書寫者掌控毛筆,快速書寫。

在這個時期,筆毫的選擇也豐富了起來,不僅有兔毫,還有羊毫、鹿毫、狼毫等,還出現了兼毫,如以兔毫為筆柱,羊毫為筆衣的筆毫。這種筆毫不僅軟硬適中,還避免了純兔毫寫大字易露圭角的問題。

這個時期,書法文化得以發展,一方面,隸書向楷書簡化,另一方面,多種書體開始出現,如行書、草書等,可以說,這個時期毛筆的發展得益於書法文化的發展,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時候毛筆的改進,也反向推動了書法文化的發展。

中國第一個書法大家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代表了當時書法文化的發展,也佐證了毛筆的發展。

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

唐·何延之《蘭亭記》

雖然何延之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用的鼠須筆,但老鼠鬍鬚做的筆非常粗硬,而蘭亭序的字卻極為精細,因此據南京藝術學院朱友舟考證,王羲之當時用的不可能是老鼠須做成的筆,而是狼毫筆,所謂的鼠應該是鼬鼠,也就是黃鼠狼,和我們今天所說的狼毫筆實則是一樣的筆毫。

這之後,隨著隋唐時代的到來,中華文明的第二次鼎盛時期即將到來,而作為當時唯一的書寫工具——毛筆又會有怎樣的發展呢?我們下期再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尚學資訊 的精彩文章:

TAG:尚學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