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蘇軍「斯大林之錘」B-4榴彈炮

二戰蘇軍「斯大林之錘」B-4榴彈炮

原標題:二戰蘇軍「斯大林之錘」B-4榴彈炮


1945年4月28日,蘇德柏林巷戰已到最後關頭,堅守蘭德維爾橋頭堡的德國擲彈兵仍不肯放棄抵抗,蘇軍勸降的傳單也被他們拿來捲煙。突然,有人從炮隊鏡中發現河對岸一些異動,和自己對射半天的蘇軍坦克紛紛後撤,幾十個龐然大物在拖拉機和坦克搶救車前拉後推下一字排開。


「大家趕快離開!快!」見識過這種「怪物」的老兵發出驚呼,陣地上一片混亂,即便是黨衛隊督戰官也難以制止。很快,這些「怪物」終於印證了德國老兵的不祥預感,熾烈的火舌瞬間將蘭德維爾橋頭堡吞沒……

創造這一戰績的正是被德國士兵稱為「斯大林之錘」的B-4榴彈炮。


B—4榴彈炮具有良好的彈道性能和較高的射擊精度,口徑203毫米,總重達15.8噸。由於炮身重量太大,設計人員為它配裝了履帶式炮架,該炮架重11噸,採用的是「共產國際」重型履帶式拖拉機的底盤,可以為火炮提供有限的機動能力。B-4榴彈炮堪稱是裝在拖拉機上的怪物。B-4榴彈炮炮架尾部裝有輔助輪用於牽引,牽引速度大約為15千米/小時,由於蘇聯在冬天大部分地區都在冰天雪地中,而且冰雪融化後經常是泥濘異常,這對大重量的火炮機動是非常不利的,對於總重15,8噸的B-4來說,加裝履帶後機動性的提升相當明顯。


B—4採用特殊的雙重駐退復進系統,是蘇聯最早配備該系統的火炮,射擊時非常穩定。雙重駐退復進系統的第一部分是與普通火炮相同的炮身後坐裝置,第二部分則在火炮的炮床上,炮床可沿著大架上的滑軌滑動。炮身繞耳軸俯仰,高低和方向轉動均為手動式,火炮的高低射界為—2—+60度,方向射界為左右各30度。B-4榴彈炮雖然是個體形龐大的火炮,但它可在很少外部設備支援下迅速轉入戰鬥狀態。當火炮射擊時,其底盤後段會向下調低姿態,同時將車尾駐鋤插入地面,形成穩固的射擊平台。


B-4炮管長5087毫米,帶膛線部分身管長3981毫米,內膛膛線數達到64條,炮管重量達5.2噸。蘇聯人為B-4榴彈炮準備了一系列彈藥,包括混凝土穿透彈和特殊的尾翼穩定炮彈等,後者的彈頭以鉻釩合金製造,長度達1米左右,由於它的材質密度非常高,能加大彈頭的貫穿力。炮彈彈體裝有厚重的彈殼,能承受貫穿時所受的衝擊力,彈體後端裝有4片鋼製彈翼,並以外筒包住。當炮彈衝出炮口後,外筒自動脫落,4片彈翼靠彈簧機構的作用自動跳開,使彈道能維持穩定,彈頭依照慣性集中的原理,最大可貫穿4米厚的強化混凝土工事。B-4的炮彈為分裝式彈藥,炮架左側裝有一小型起重機用於裝填彈藥,炮彈發射速率為前2分鐘1發,以後是1分鐘1發,射程17.5千米,炮口初速607米/秒,炮組成員15人。

蘇聯炮兵主帥沃羅諾夫在彙報總結中指出,雖然B-4榴彈炮在克服芬蘭工事方面顯示了威力,但操作者的技能實在讓人擔憂,他們因平時過於愛護裝備而缺乏精確射擊的訓練,「在實際操作中,摧毀芬軍一個永備工事,我們至少需要耗費8~14發炮彈……雖然上級要求炮兵不必珍惜炮彈,只要能徹底消滅目標即可,但體積龐大的B-4榴彈炮在射擊陣地上呆得越久,死亡的威脅就越大」。


二戰結束後,蘇聯仍將B-4榴彈炮的生產線維持了4年之久,直到1949年新一代300毫米口徑2B1自行迫榴炮問世。蘇聯總共生產了1211門B-4系列榴彈炮,直到今天,它仍是聖彼得堡中央炮兵博物館裡的「偉大傑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幸福的勝子 的精彩文章:

這場戰鬥在二戰中並不矚目,但其慘烈不輸給任何一場戰役
油畫組圖:毛澤東主席在長征中

TAG:幸福的勝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