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說文解字話「漢中」

說文解字話「漢中」

說文解字話「漢中」


漢中為何名謂「漢中」?當前說法不一,爭議集中在「中」字,因為「漢」字是有共識的,即漢中因漢水而得名。那麼「漢」和「中」的原始意義是什麼?應該怎樣理解「漢中」的得名?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漢」字僅簡單地解釋為「漢,漾也,從水難省聲」,無法看出「漢」字的原始意義。而北京大學出版的《漢語字源字典》中又未收入「漢」字,但收錄了「漢」的胞兄「熯」(此字讀音同「漢」,因生僻而未被簡化),筆者認為可用「熯」來考證「漢」。「熯」在甲骨文中為上下結構,而且特別「象形」,意謂把一個頭戴枷鎖、身遭繩綁的人放在火上烤,本義為「熯祭」,即焚人牲以祭天求雨,天旱則熯祭,後此字引申為乾旱、以火烘烤等義。《說文解字》將「熯」解釋為「干貌」,與「暵」相通。

先民生產力低下,迷信而敬畏水火,天旱則「熯祭」,洪澇自然會「漢祭」。中國早期史書中不乏把活人綁起來投入河中祭河神消水災的記載,這說明「漢祭」是廣泛存在的。那麼為什麼獨稱「漢中」為「漢」?筆者認為這可能是華夏文明主要發源於黃河流域,黃河流域缺水乾旱,長江流域雨多易澇,如《詩經·河廣》稱黃河「一葦杭之」(一條葦筏就能航),而在《詩經·漢廣》卻稱漢江「不可泳思」(不能游過河那邊);漢中或漢水流域地處秦嶺以南,為距北方最近的南方,對在北方造字的倉頡們來講,隆重而血腥的「漢祭」應該是他們對該地最早最深的認識,於是就名該河和該地為「漢」。

對於「中」字,《說文解字》的解釋為「中,內也」,《漢語字源字典》中的解釋為古代旌旗飄帶中間的木塊,指當中、中間的意思。漢中並未在漢中中游,為什麼稱「中」呢?筆者較為認可因巴人語言中「中」字指「地方」意思的說法,如巴中、閬中、沔中(今勉縣)、褒中(今勉縣褒城)。理由如下:漢語中的多音節詞是在單音詞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需要區分漢水和漢水兩岸的地方這兩個概念時,原有知識系統便不夠用,於是便需加一個「後綴」,由於漢中屬楚國境內的巴蜀文化圈,所以巴人用自己的方式為稱其為「漢中」(即「漢這個地方」)應是極自然的事情。

最後,筆者再談3個問題與大家商榷:其一,「南鄭」之名早於漢中,「鄭」的古體寫法為「奠+邑」,可理解為「祭祀的城邑」,同樣與祭祀密不可分;那麼「漢祭」是否是向來自京城西安的、向代表當時先進文化的「南奔鄭人」學習發展的結果呢?其二,水資源是一個地區生存和發展的命脈,由於環境惡化當前漢江已無法和「不可泳思」時相提並論;「漢」字在1956年被簡化後,猶如用一隻大手(又)伸向水去抓水,這是否召喚著我們為了今後的生存和發展去保水護水呢?值得警惕和深思啊!其三,為彰顯漢中「漢家發祥地」的地位,我們是否可順勢將漢中重新定義為「漢文化發源中心」?

說文解字話「漢中」

作者甯志俊,首發於《家在漢中》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