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子《道德經》:一件事,讓你看清世上最可怕的事,最可怕的人

老子《道德經》:一件事,讓你看清世上最可怕的事,最可怕的人

《三國演義》中,呂布以驍勇而聞名,早年投於并州刺史丁原麾下。

當時,漢靈帝寵信宦官,宦官與朝臣之間的矛盾非常激烈。靈帝駕崩後,何進圖謀誅除宦官,但是錯誤地採取了召西涼軍隊入京的策略,結果西涼刺史董卓進京之後即佔據不出,把持了朝政,為惡多端。董卓的倒行逆施自然會招致眾人反對,而丁原就是反對者之一。董卓欲誅丁原,但又因為怯於呂布的勇猛而不便下手,遂略施小計,誘降了呂布。呂布轉而殺掉了丁原,投奔了董卓。

董卓對呂布非常看重,並且認其為義子。但董卓又是一個缺乏自我控制力的人,曾經因為一點小小的齟齬,就兇狠地用戟向呂布擲去,呂布雖然躲過了戟,身上沒有受傷,但在心理上卻受到很大的傷害。另外,呂布還與董卓的一個小妾有染,因懼怕被董卓發現而頗為擔憂。

這時,司徒王允認為呂布是個豪傑,因此與他的交往頗為親密。一次,呂布去探望王允,將董卓一時怒憤,向他擲戟的事講了出來,並且表示出極大的不滿。而當時王允則圖謀除掉董卓這一禍害,便趁此機會讓呂布作為內應。但是呂布也有自己的顧慮,以子弒父,殊為不妥。王允對他說道:「將軍姓呂,而太師姓董,本來就不是骨肉至親,況且他要殺你的時候,難道就有父子情分嗎?」

呂布聞聽此言,便定下決心,不久即親手殺掉了董卓。

誅除董卓之後,呂布晉陞為奮威將軍,留守朝中,但原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率西涼兵殺入洛陽,呂布抵擋不住,遂去投奔袁術。他本以為自己除掉了袁術仇敵董卓,因此會受到袁術歡迎,可是袁術卻討厭呂布這個人反覆無常,對他拒不接納,呂布只得再投到袁紹的門下。

袁紹與呂布在常山擊敗了張燕,而後,呂布居功自傲,請求袁紹給予自己更多的兵馬,同時他的部下也頗為驕橫,到處劫掠,這令袁紹非常忌恨。而呂布也察覺到了袁紹對自己態度的變化,就請求離去,袁紹擔心此後呂布成為自己的禍想,就派人夜間去襲殺呂布,但是沒有成功。

呂布從袁紹那裡逃走後,就又投奔了張楊。李傕、郭汜聞知,就致書張揚,叫他殺了呂布。呂布知道這一消息後,就趕緊去面見張揚,向張揚陳說了事情的利弊,張揚答應保護呂布出逃。呂布就又輾轉到了張邈那裡。聽從陳宮的勸說,張邈令呂布趁曹操出征之機襲取了兗州。曹操回攻,最終呂布不敵,丟失了兗州,到徐州投奔劉備。

呂布見到劉備,恭敬有加,而劉備雖然表面上善待他,但是心裡也很厭惡呂布的反覆無常,因此外派他前往小沛駐紮。這時,曹操又使出了「驅虎吞狼」之計,令劉備和袁術交戰,而呂布則乘此機會奪取了徐州。這樣一來,劉備又反過來投靠了呂布,呂布則又命劉備去小沛屯駐。

袁術有意勾結呂布共擊劉備,但是呂布擔心袁術擊破劉備後對自己不利,遂採用「轅門射戟」之計,化解了袁、劉之間的爭戰。顯然,呂布是有意偏袒劉備的,而袁術又擔心呂布和劉備聯合起來不利於己,因而派遣使者與呂布通好,有意同他結為兒女親家。呂布應允,但隨後又聽信了陳珪的挑撥,轉而背諾,斷然回絕了袁術,改變主意,遣人與曹操修好。

袁術得知呂布拒絕了求親,立時大怒,派兵攻打呂布,但是遭受了挫敗。這時,屯駐於小沛的劉備積極招兵買馬,實力日益壯大。呂布見此,又連結袁術,一同攻打劉備,使得劉備只得去投奔曹操。

漢獻帝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曹操率大軍攻打呂布,呂布雖勇,但是勇而無謀,又多有猜忌,不肯聽從陳宮勸諫,致使屢屢敗績。曹操圍城三月,呂布手下將士多有叛心。見此情形,呂布心知大勢已去,就令左右人等將他捆起來去向曹操請賞,但左右之人不忍如此,遂下城投降。

呂布被押縛著見曹操的時候,說道:「從今而後,天下可以安定了。」

曹操聽了感到詫異,問道:「何出此言呢?」

呂布說:「明公(對曹操的敬稱)所憂患的不過是我呂布罷了,現在我呂布已經歸服了。如果我帶騎兵,明公帶步兵,平定天下豈非易事?」

呂布又看了看劉備,說道:「玄德,卿為坐上客,我為降虜,繩縛我急,難道就不能替我說句話嗎?」

曹操笑著說:「縛虎不得不急啊。」隨即命人給呂布鬆綁,意欲釋放呂布。

但是劉備趕緊阻止了曹操,說道:「不可。明公不見呂布事丁建陽、董太師乎?」當初呂布曾侍奉丁原和董卓,可是後來丁原和董卓都死在了呂布手中,那麼現如今讓他來投靠你曹操,難道就會得到什麼好的結果嗎?曹操對劉備的說法表示贊同,因此縊殺了呂布。

老子《道德經》中說:「萬物並作,吾以觀復。」事物不論怎樣變化,其中都蘊含著循環往複而始終不變的因素。呂布轉投多人,薄情寡義,翻臉即叛,背信棄義。這種反覆無常的做法,說明呂布始終不能復歸正道,而呂布之死,也正是死在了這一點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道德經》智慧:做事不擇手段之人,最不得人心!
為父五德:教孩子做君子,成大器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