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宋江聚義廳搞分裂,公孫勝立馬看破,借口奉養母親,抽身離去

宋江聚義廳搞分裂,公孫勝立馬看破,借口奉養母親,抽身離去

《水滸傳》中一百零八位好漢,個個是頂天立地,他們是有的本來就是匪寇,慕名上了梁山;有的是因為官場的黑暗,無奈被逼上了梁山,他們這些各色各樣的人,最終齊聚梁山泊,書寫了他們的傳奇。而梁山泊的一把手,我們都知道先前是晁蓋,後來是宋江。而梁山泊的分水嶺其實最早的話就是從這次聚義廳的會議開始的。宋江在聚義廳分裂了梁山泊,公孫勝看破宋江,說梁山上從此再無兄弟,於是抽身離去。

晁蓋殺王倫,成了梁山泊的一把手,吳用和公孫勝分別是二當家和三當家。但是,自從宋江來了之後,梁山泊就變了一些味道。公孫勝先察覺不對,知道此後梁山上再無兄弟,所以率先開溜。宋江任押司時,幫過晁蓋逃脫,之後因為殺了閻婆惜而入獄。後來上了梁山,因為救過大當家晁蓋被梁山眾位英雄推崇。這時晁蓋感激宋江的救命之恩,所以要將大當家之位讓與他。此時宋江知道自己如果做了大當家之位肯定不能服眾,但是他找了一個最不是理由的理由,暴露了他的野心。他推脫道:「兄長年長我十歲,理應做這大當家之位。」這句話根本就不能算是個理由,如果按這樣算的話,那麼是不是誰的年紀最大,誰就能做這一把手的位置了?

所以在一番推讓下,梁山上的排位是這樣的:晁蓋是老大,宋江居二,吳用和公孫勝是第三和第四。四個首領,沒有一個核心。其實宋江一來,就將晁蓋的權力給分化了,使晁蓋從絕對的一把手下降到四人共同管理,雖然當時表面上還是以晁蓋為首,其實是相當於沒有了首領,將首領之位空了出來。

四位首領確定了,接下來就是將其他好漢的位置給定了,晁蓋提出按功勞來分配,但是此時宋江就開始插手:「暫時先不按功勞來分,按新來的和原先舊時的首領來分為兩邊,待日後功勞的大小來分配。讓新來的去右邊,舊頭領去左邊。」此時,宋江不僅將晁蓋的權力分化了,而且將晁蓋的勢力也是大幅度的削弱。

宋江這樣說其實是在暗示底下的人:跟隨我宋江的就是新來的,去右邊;去左邊的是追隨晁蓋的,諸位英雄站好隊。宋江的暗示眾位英雄都聽懂了,所以他們紛紛站到了右邊,有很多其實並不是新來的,例如華榮黃信等人,最後晁蓋這邊只剩了林沖等九個人。此時的聚義廳很詭異,上面四位首領,底下左右兩邊極其的不對稱,右邊的人是左邊的三倍。看到這個景象,晁蓋不禁心裡泛苦,自己管理梁山泊這麼長時間,竟然沒有籠絡住眾人的心。這不禁要說晁蓋做人的 失敗了。

這時公孫勝看到宋江在聚義廳的所為,立馬明白了裡面的玄機,所以很快便以母親年事已高,侍奉母親為由,抽身而去。因為他知道,從此以後梁山上再無兄弟,早日離去也是好事。所以說,其實梁山泊的分水嶺就是這次聚義廳的會議,自此梁山上不僅只是好漢們的聚首,還是一個小的官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夫子說史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一生最忌憚的三個人,第二個英年早逝,第三個讓其顏面掃地

TAG:夫子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