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女性就業「暗門檻」終將被拆掉

女性就業「暗門檻」終將被拆掉

又是一年畢業季,許多應屆大學畢業生開始面臨實習、找工作。有媒體調查發現,在用人單位招聘過程中,性別歧視屢見不鮮。要讓女性不被人為設置的「暗門檻」淘汰,還需多方共同發力。

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信息中不敢寫「只招男生」「男性優先」等字樣,但打出「本單位沒有女生廁所」「本崗位較適宜男性」這樣的「溫馨提示」後,就已經意味著對女性關閉了求職的大門。目前,我國的《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中,都明確規定了勞動者平等就業的相關權利,但面對隱形性別歧視,除了存在取證難的問題,現行的一些權利性的法律宣告也過於分散,還缺乏程序保障和實施機制,這就給相關用人單位提供了可乘之機。

女性就業的「暗門檻」不僅存在於求職時期,還貫穿於女性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小孩、什麼時候生二孩,都成了女性在面對用人單位時難以迴避的問題。一些用人單位還設置協議條件,比如女性員工幾年內不得結婚、不得生育等,用禁婚、禁生來換取入職、晉陞的機會,這無疑極大地損害了女性的物質、精神收穫。

讓全社會來共同分擔女性的就業風險、職場風險,首先需要建章立制立法,保障女性的職業權益。拋開一些特定領域的特殊工種要求,女性在求職、職場中遇到的「暗門檻」、新問題,主要來自於生育期間工資照拿、待遇不變給用人單位帶來的「性別成本」,這在國內外都普遍存在。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生育成本又需要本單位承擔的情況下,職業女性生養撫育後代造成的時間衝突,以及工作參與度、勞動效率降低,也就意味著帶來更多的就業風險和經濟風險。要讓多招女性員工的用人單位「不吃虧」,就要不斷健全勞動關係協商機制,消除性別和身份歧視。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有關女性生育權利的社會保障體系。比如,女性職工達到一定比例的用人單位,通過生育保險來支付部分產假工資,減輕用人單位負擔,在稅費減免、房屋租賃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推動用人單位增加女性職工人數。另一方面,對不守法、社會責任感缺失的用人單位,加大懲處力度。

社會競爭的加劇、工作機會的缺失、更多新型職業的湧現,開始為女性提供更多職業機會。現實中已經成熟的工作領域,提供給男性的職位遠多於女性,在薪酬和發展前景方面,女性往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代價,才能獲得等同的報償。家庭、育兒等因素,使得眾多女性在職業選擇中不得不更追求穩定性。但一個行業如果長期性別失調並不是好事,一些更有能力的女性如果僅僅是因為求穩,而不去創造更好的個人價值、社會價值,也意味著人才資源的浪費。不過智聯招聘發布的《2018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隨著互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也讓職場工作模式煥發了無限可能性。與此同時,社會的進步也使得公眾對女性的傳統觀念逐漸瓦解,很多舊觀念中被認為不適合女性的工作正在減少,新型職業的出現也開始為女性提供更多就業和職業選擇,比如半日工作制、居家辦公、知識付費等。因此,跨越性別這道坎兒,今後對更多職場女性來說將更加容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極化快速翻轉鐵電晶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