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同學們都提分了,為什麼只有我還在「原地踏步」?芝大男神教你避免學習陷阱

同學們都提分了,為什麼只有我還在「原地踏步」?芝大男神教你避免學習陷阱

從教育角度看,中國父母是一群特別了不起的人——都特別重視學習,還知道怎麼做才能學習好——老祖宗早就說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孩子靠勤奮刻苦,把奧數英語鋼琴舞蹈擊劍游泳……樣樣都練得爐火純青!

但是,最近30年,科學界已經把人類大腦的學習機制研究得清清楚楚,作為新時代的學習者,理應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應用到自己的學習中。如果還是只知道勤奮刻苦的話,小則沒有效率,大則可能「掉坑」。

比如,許多孩子在學習SAT、托福一段時間後,會遇到提分「瓶頸」——無再怎麼刷分,也提高不了多少。此時,他們面臨的問題,就不是不夠勤奮的問題,而是在學習過程中「掉坑」了。

來自芝加哥的創新型課程研究機構mind2learn的創始人、清華本科和芝大MBA的Frank老師在他的SAT班裡,也遇到了這種情況,且看他是如何拆解學生的問題,帶領他們突破學習瓶頸。

FROM 爸爸真棒

同學們都提分了

為什麼只有我還在"原地踏步"?

最近,我在芝加哥的SAT閱讀理論班剛剛結束。班上有8個學生,全是第二代華裔娃。他們的英語水平可以分高層和中層兩個層次:高層學生的分數在690-710,有4人;中層的620-660,也有4人。沒想到的是,高層的兩個學生——Caro和Ale出了問題。

經過三個整天的學習後,Caro和Ale的閱讀成績居然基本沒有提升,而原本不如他倆的4個中層學生,閱讀成績卻全部提升,平均提升幅度在115,均分達到750,遠遠超過了Caro和Ale。

這是為什麼?

▲芝加哥理論班學生學習前後的SAT水平變化統計,可以看到,學生的總體水平有不小的提升。

接下來,我們針對這幾種可能的原因,一一進行深入分析。

A. 是教學的內容或模式有問題嗎?

如果是這個原因,那就應該是大部分的學生,或者大比例的某類學生出現低效和無效的結果。但是,同班上另外6個學生的學習效果都很好;而且另外2名高分段也是效果突出的,這足夠排除這種可能性。

B. 是課程本身的問題嗎?

這個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CRM,是一種獨特的快速閱讀方法,一種閱讀思維的邏輯技巧。既不是任何知識性的內容,也不依賴任何知識才能教和學,對各個分段的學生是一樣的。而且之前的教學經驗顯示,低年級、知識少的學生甚至會更快學會它。比如,過去三年的學生里,8-9年級的學生往往比10-11年級學得更快、掌握得更好。看得出,問題不大可能出在教學的環節。

C. 是學生不認真學習嗎?

Caro和Ale每天都按時上課,參加課堂討論,並完成課後的複習。看不出他們有什麼不認真。我們習慣了把學習的結果歸結於學習的態度或者心理因素,認為學習好,一定是認真的結果;學習不好,不是智力問題,就是不認真。

但什麼是「認真」,我們並沒有足夠客觀的定義,也沒有可衡量的標準和方法。有的,只是一個主觀的判斷。而「不認真」的結論,在這裡起碼是不足的。

D. 是學生不懂學習方法,只會機械學習嗎?

如果Caro和Ale只會機械的學習,那麼他們是怎麼自己就已經經學到高分段的?大部分SAT考生,無論機械學習與否,都只能止步在650分段,而他倆卻能夠學到明顯更高的分段,這起碼說明他倆的「機械」學習方法,比別人(機械與否)的學習方法都要好。「機械學習導致提分欠佳」的結論,似乎也缺乏邏輯性。

所以上面四個假設,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造成這些誤區的原因,根本上在於對於學習的內在本質,即認知過程的生物學機制,我們並沒有弄清楚。這和不懂大氣運行機制下,把下雨歸結為龍王顯靈的迷信一樣。

「拆解」大腦學習機制

才能對症下藥

過去的30年里,科學界在人類認知領域已經突破進展。雖然我們還沒有揭示出意識存在的根本問題,但是對於認知能力的本質,科學上已經有清晰微觀和宏觀的理解了。這個理解就是近年來推動了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飛速發展的知識原動力。

從宏觀上看,人的認知體系是一個神經元細胞組成的無極化的網路系統。每個神經元細胞都能完成一樣的邏輯運算,儘管不同的腦區所承擔的內容功能有些不同。這個神經網路系統,所做的基本功能就是兩個,求同(比較得相同)和求異(比較得不同)。有的神經區域比較視覺信號,有的比較聲音信號,有的比較味覺信號,而有的比較一些更加綜合的抽象概念信號。

學習,就是神經網路系統運行的認知過程。

當認知面對新的知識呈現時,我們要首先求同,在新知和舊知之間尋求相同之處。有相同處,即可用舊知解釋新知,達到理解。這是學習的第一步。這個過程類似於細胞對病毒的學習過程。病毒要先以被細胞認為友善(熟悉)的一面,得以侵入細胞。

第二步,新知被理解之後,要被應用在實踐或者練習中,邊實踐,邊求異。新知識的使用肯定含有很多不熟悉、不習慣,甚至和舊的認知相反的東西,這就是異,要了解和習慣它們。帶到熟悉和習慣了,新知就變成舊知,求異過程就結束了。細胞對病毒的學習也有類似部分。病毒侵入細胞後,展現出兇惡(不同的、不熟悉的)的一面。細胞經過學習,認識並記憶這一不同,從而達到新的免疫能力。一般來講,學習到求異這一步就完成了。

具有更高的學習能力的人,還會有第三步。新知熟悉掌握之後,還要試圖把新知和舊知之間求異之處,再總結和統一起來。這其實是更高一層次的求同。這一層的求同,技術上是知識壓縮,認知效率變得更高;哲學意義上,這一層結果類似於得道。

兩位提不了分的同學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儘管我們還不能在微觀層面上,把學習內容直接「輸入」學生的大腦,但是我們已經可以在宏觀層面上,了解學習的機制和判斷學生問題的所在。請大家直接來看看下文Caro和Ale兩個同學在求同和求異能力的分析結果。分析的過程就省略了,有興趣的讀者我們可以在7月8日的線下活動中詳談。

Caro和Ale的學習中的主要問題,在於求同和求異兩個邏輯能力中,有一個大大低於另一個。

▲Caro的求同能力大大高於求異能力,因此她的「同異差值」很大。Ale的問題則在於求同能力較弱。

完整和高效的學習過程,必然要同時依靠求同和求異,缺一不可。不僅兩個能力都需要高,而且兩者之間還需要均衡,不能差異太大。學習的效率,由求同求異的平均能力和差值共同決定的。從重要性上來說,首先是均值,其次是差值。也就是說如果其中一個能力很高,就可以把邏輯能力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但如果另一能力偏低,會造成差值太大,相對降低邏輯能力。

Caro的問題在求異能力偏低,影響了她第二步學習的速度。但她的求同能力很好,對新方法的理解程度高,這是她課後對新方法很認可的原因。而Ale問題在求同能力較弱上,他對於新方法的理解存在一個初期的排異反應,因此理解的慢,第二步學習還沒有很好地開始。

有時候,特別是知識強度高、但綜合考核壓力低的學習中,求同和求異這兩個能力可以互補。學生可能不需要兩個一起發揮作用,也能學習結果很好。這樣的情況久了,可能養成不均衡的能力。擅長的一個變得高度發達,不擅長的那個就會不斷退化,成了用進廢退。

美高的學習情況正是如此,平時要處理的信息量很大,但是隨學隨考,只要平時成績很好,期末考試的壓力就不大,只要不考C,就不會影響學期成績拿A。這就是Caro和Ale的問題所在。

明白了這個,我們就可以針對性的訓練。事實上,那個較弱的部分,從單項上看,都在正常範圍,是可以很快補上來。一般2個禮拜的訓練就足夠了。

怎麼分析孩子的「求同」和「求異」能力強弱?

Caro和Ale的提分瓶頸問題是怎麼解決的?

SAT、托福的提分關鍵有哪些?

↓歡迎參加Frank大神本周日線下講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爸爸真棒 的精彩文章:

成績!成績!成績!這才是申美本的重點

TAG:爸爸真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