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完這四本未來之書,我被深深致郁了

讀完這四本未來之書,我被深深致郁了

聊聊四本未來之書

文 | 那年的曹同學

-

讀《小靈通漫遊未來》的時候,未來如同肥皂泡般閃著奇妙的光澤。

後來,愛上了凡爾納,未來像一列快速的列車呼嘯而來,帶著我往前狂奔。

如今,我被美麗新世界的夢魘嚇到了,對技術烏托邦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這四本未來之書,不是虛無縹緲的科學幻想,也不是提前需要預習的生存指南,他們只是準備了一幅VR眼鏡,讓我們在似是而非之間,體驗一次向上墜落的漫途……

-

1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菲利普?迪克

這本書前面已經單獨推過,如今又拿出來講,只是因為這本書實在優秀,還有好多值得說的「點」。

喜歡這本小說,首先當然是因為它的氛圍和基調。菲利普?迪克的文字有一種天然的魔力,像5D電影一樣,不僅左右著你的感官,讓你身臨其境,更能傳遞出空洞的眼神、孤獨的氣味和破敗的質感,撩動你的心弦。

▎菲利普?迪克的科幻作品

這種基調後來被人命名為「賽博朋克」。所謂的「賽博朋克」(cyberpunk)即cybernetics加punk,也就是數字年代的崩壞。

賽博朋克實質是從人類精神世界角度的「反烏托邦」。從上世紀初的《弗蘭肯斯坦》開始,科幻作品便對科技的突飛猛進表達了種種懷疑和恐懼。當時,人們把世界劃為「機械的世界」和「人文的世界」兩部分,其中機械的世界,是冰冷無情、難以捉摸和不可掌控的。蒙昧年代人與自然的有機聯繫被完全切斷,人們不必像過去那樣根據人世的沉浮來理解日月星辰,也無法再將人的靈魂與世間萬物綁在一起。人的疏離感油然而生。

到了數字時代,這個疏離感又進入了更新的層面。這一次,陌生與孤獨不僅僅發生在人和自然之間,人與人的社會關係也走向了阻隔與斷裂。布魯斯?斯特靈(Bruce Sterling)這樣總結賽博朋克的特質:「待人如待鼠,所有對鼠的措施都可以同等地施加給人。閉上眼拒絕思考並不能使這個慘不忍睹的畫面消失。這就是賽博朋克。」

小說里,孤獨一人地居住在廢棄大樓里的「特障人」,整天只能看著喋喋不休的電視,與我們當下的網路「宅男」非常相像。沒有變成特障人的地球人精神也是空虛落寞的,只能靠著情緒調節器和共鳴箱來排遣。

情緒調節器大概是未來的新發明,如同酒精和嗎啡一樣,能讓人暫時忘記痛苦。共鳴箱就有點玄妙了,類似於我們的VR頭盔,一打開便幻化出虛擬現實。

在這個虛擬世界裡,參與人的肉體和精神與老者威爾伯?默瑟融為一體,與他一起永不停歇地攀登,共同面對無盡的折磨和苦難。默瑟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在視覺上呈現的是毫無生氣的荒蕪,在情感上則讓人感到共同體的溫暖。每個人都能體驗到其他人的思緒,聽到熙熙攘攘的雜音,大家不再是各自封閉的孤島。通過虛擬手段和精神感召,威爾伯?默瑟把地球和殖民星球上原子式散落的人類連到了一起。

如果說默瑟是新世代的上帝,那麼默瑟主義則幾乎就是宗教了。最後默瑟被揭穿,他只是個蹩腳的演員,即便如此,默瑟主義仍然深入人心,在一個混亂的世界裡,信仰是唯一能給人安全感的港灣。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這個問題大概永遠不會有答案。我們很難真正理解仿生人的思維模式,就像我們很難想像山羊眼裡的世界一樣。不過,假使換成跟我們同樣的人類,我們就能看透了嗎?孤獨、疏離、不可溝通,後現代社會給人的絕望感才是小說最想傳達的「點」吧。

2

美麗新世界 ▎阿道司?赫胥黎

對於現代人的情緒調節,早前的阿道司.赫胥黎就給予了關注。不過,赫胥黎不喜歡細緻入微地描寫「情緒調節器」的電流和檔位,只是簡單生造了一種藥物「索麻」。

「美味的索瑪——半克是半天假期,一克是一個周末,兩克送你暢遊炫彩的東方世界,三克讓你享受月球上的永恆黑暗。」

很眼熟嗎?是的,像極了每天在報紙、電視、廣播、網站以及各種社交媒介上密集轟炸的廣告。

很多人把索瑪看作是消費文化精神鴉片的隱喻。1958年,作者在《重返美麗新世界》里也自剖心跡地寫道:「一個社會,如果多數成員不能保持清醒,不在乎當下,不關心近在咫尺的未來,而把多數時間花在其他的地方——只關心無關緊要的運動和肥皂劇——那麼這個社會很難抵禦操控者的入侵。」

▎阿道司?赫胥黎與《美麗新世界》

阿道司.赫胥黎對消費主義的警惕和痛恨,注滿了小說的字裡行間。他戲謔式地把未來世界的上帝改成了「福(特)帝」,把十字架換成「T字架」,人們一遍又一遍地被洗腦「不補勝過縫補,不補勝過縫補」。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赫胥黎諷刺的是美國汽車大王福特。福特奉行的「大規模生產、大規模消費」策略,刺激了經濟、提升了現代人的生活水平,同時也催生了消費社會、大眾文化的幻象。

▎汽車大王掀起了消費主義浪潮

按照鮑德里亞的說法,我們的消費活動與真實的需求無關,而是不斷地運行、鞏固消費主義的符號社會學系統,這個系統性的符號編碼引導、生產著我們的消費慾望,它使我們不斷去消費自我預期的那個形象。

《美麗新世界》就可以看做是上述思想的具象化表達。

消費主義追求穩定和效率,不斷地生產、消費成為社會存在的唯一目的。為了保證目標的實現,未來世界甚至取消了家庭、生育,人們從流水線上被生產出來,按照既定的設計整齊劃一地工作生活。

在執政者看來:「現在的世界很穩定。人民很幸福,他們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對於得不到的東西,他們也不會妄想。……他們充滿喜悅,忘記了激情與年老;他們接受了嚴格的條件控制,情不自禁地按規矩辦事。」

這樣的新世界,花團錦簇、一片祥和,然而我們還是會感到毛骨悚然。因為我們喪失了「自由意志」,也就是喪失了「人之為人」的意義。

說實話,阿道司.赫胥黎的小說說教味有點濃,最後兩章基本上是大段大段的辯論,從文筆角度來看遠不如另兩部「反烏托邦」經典——《我們》和《一九八四》。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小赫胥黎傳承了家族睿智和博學的基因(著名的《天演論》作者托馬斯?赫胥黎之孫),他的小說深刻而富有預見,直到八十多年後的今天也遠未過時。

如今的「人」不僅成了消費的奴隸,還淪為了科技的囚徒。我們一直都在抵抗極權和科技對人的異化、物化,但為什麼總還在向那個黑暗的深淵滑去?

《美麗新世界》給出了一種答案。在「人體孵育與調控中心」,從基因開始就設定好了各色人等的身份、地位、職業和行為方式。這種骨子裡帶來的「局限性」,讓我們不會反思和抵抗。其實,這種設定好的「局限性」在我們現在每個人身上都存在,那就是追求安逸享受的本性。不知不覺間,這個本性正在一點點出賣我們的「靈魂」,直至把人變成「非人」。到時候,恐怕我們失去的不僅是自由、平等,還有曾經可以通過革命翻盤的那麼一點希望。這才是最令人悲哀和惶恐的地方。

3

七個生日 ▎劉宇昆

《七個生日》是一篇難得能引起我共鳴的華人科幻小說。作者劉宇昆是美籍華裔,他做的最出名的一件事是把《三體》翻譯成英文,並助力大劉獲得了雨果獎。

▎劉宇昆

或許《三體》的光芒太耀眼,劉宇昆本身的創作才華倒被人忽視了。其實,就這部短篇而論,他的文字和立意某種程度還在大劉之上。

儘管只有1萬多字,《七個生日》已足以讓人思接千里,神遊萬仞了。小說的結構很巧妙,章節名都是7的等差數列,原來這七個生日不是指走過的七年,而是寓意著永恆的時間之河。

7年,49年,343年,2401年……很久很久以後,「我」和兒孫輩仍是當年的模樣,因為未來我們已經脫離肉身,住進了數據中心,成為了一串串虛擬的數字,碳基生命轉變為硅基生命,意味著我們徹底實現了永生。

人類不僅希望永生,還希望征服宇宙,讓千萬億個複製生命充斥天地。「我們會殖民整個銀河系。一旦發現尚無生命的星球,我們就會賜予它們所有形式的生命,來自地球遙遠的過去,或木衛二尚未實現的未來。我們會走遍每一條進化之路。我們會看護每一群鳥獸,照管每一叢草木。我們會給那些未能登上諾亞方舟的生靈以第二次機會,要在每一顆星星上創造出一個新世界,正如大天使拉斐爾在伊甸園裡告訴亞當,天門之上還有另一個廣袤無垠的宇宙,那裡有無數星辰,每顆星都是某種生靈被賜予的家園。」這是一種多大的野心和自信啊。

這些成就的取得,源於「我」從母親那裡繼承下來的信念:總有一種技術方案能夠解決問題。人類帶著這樣的信念,解決了飢餓、病痛甚至是壽命的問題,然而,這個世界的根本矛盾並沒有消除。人委身於資料庫,看上去節約了地球的能源損耗,然而在虛擬空間里的資源爭奪又重新開始。而獸性尚未泯滅的人類,以造物主的姿態設計生命,俯視眾生,真的能帶來世界大同、宇宙和諧嗎?

寄希望於技術方案,實際上是一種科學萬能的迷信崇拜。情感的缺失,恐怕是再先進的科技也無法彌補的。小說的開頭講了一個醉心於用科技拯救人類的母親、屢屢錯過女兒生日的故事。父母的隔閡、代際的衝突,在「我」幼小的心裡布下了陰影,這個陰影伴隨著「我」一生,讓「我」在永恆浩瀚的時間之河裡時時感到孤獨和遺憾。

「我能給人類永生卻救不了她;她拯救了地球卻給不了我想要的愛。」在「我」看來,人類造就的萬億個人類意識,以及萬億個人類意識演化出來的許許多多的「平行宇宙」,都只是一個女人對於往昔的感傷回眸。「我」只是希望與母親共度一個生日而已。

劉宇昆在另一篇小說《愛的演算法》中,就探討了人類的情感是否能被計算的問題。這篇《七個生日》更是對科技與人文、演算法與情感、神聖使命與兒女情長的追問。

「我在寫感情的時候,會想看到人工智慧的愛情小說是什麼樣的,機器是不是能模仿人的感情,或者是用人的定義來說更好,我小說的重點是人性的揣摩。」劉宇昆說。而人性興許正是我們抵禦未來噩夢的一劑良藥。

4

未來簡史 ▎尤瓦爾·赫拉利

《未來簡史》大概是最不需要介紹的一本書。2016年,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成為出版界的爆款。不久之後,它的這本姐妹書也霸佔了暢銷榜的前三名。

▎《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

前段時間,有個同學上了門《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課程,回來之後就在「朋友圈」里哀嘆:老師說了,未來90%的職業將被人工智慧取代。完完全全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其實,如果他讀過《未來簡史》就不會那麼悲觀了,因為這本書里的觀點比我們接觸到的大多數預言要更加悲觀。

在前面的《人類簡史》里,尤瓦爾·赫拉利把人類的歷程概括為從動物到上帝的歷史。而到了《未來簡史》里,已經成為萬物主宰的人類還要繼續前進,長生不老,成為超人,乃至化身為神,又是一幅「美麗新世界」的圖景。

當然,作為歷史學家,他要講的不是故事,而是事實,以及在事實基礎上的合理推測。尤瓦爾·赫拉利是一個跨界的學者,或者說是一名非傳統的歷史學家。他很喜歡跳出歷史看歷史,論證的工具箱里除了考古、文獻之外,更有人類學、基因學、生態學的新視角。正是這個新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了美麗畫皮背後猙獰恐怖的另一面。

《未來簡史》的前半部其實是在繼續「顛覆」我們的常識。人既不偉大也不神聖,它是生物進化過程中偶然「突變」的結果。人與動物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人文主義只是「自以為是」的想像,自由主義從生物學分析也站不住腳。

這個說法已經足夠駭人了,下面的推論則進一步刷新了我們的認知。如果自由意志說到底就是一堆演算法,那麼計算機、人工智慧代替人類權威的日子或許不再是遙遠的傳說。即便人工智慧不會一下子取代人類,大多數人也將面臨被淘汰被矮化的危險。少部分掌握這科技、財富和權力的精英階層與芸芸大眾的差距會進一步拉大,而且這種差距可能從底層設計上就被固化了,如同美麗新世界裡的α、β和γ階層。至此,傳統的自由主義和人人平等的神話終於土崩瓦解。

人類對快樂、永生和成仙的無限制追求,將人類自己逼到了懸崖邊上。我們一面把自由意志當做最神聖的東西,一面又試圖用科技去破解、改造我們的意志。我們一面不可一世地堅持「人類中心主義」,一面卻為了「中心」的享受,拱手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數據」。

看到這裡,你或許已幾近絕望。於是,尤瓦爾·赫拉利在結尾的時候,特意地說了幾句安慰之詞:書中講到的一切情境,都只是可能性,而非預言。如果你覺得某些可能性令你反感,歡迎運用各種新思維或採取新行動,讓那些可能性無法實現。

還是那句話,仿生人、基因工程以及大數據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慾望,同時又失去了反思的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薦識 的精彩文章:

TAG:薦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