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醫生能分辨出假精神病人嗎?

醫生能分辨出假精神病人嗎?

利維坦按:一旦醫護人員認定某一個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就會把他的一切行為和舉止視為反常。其實,有時,「病人」沒有問題,有問題的倒是「醫生」的眼力和判斷力。這就是典型的標籤效應。這個心理學實驗在教育學上也具有一定的意義:當一個孩子被貼上了「壞孩子」、「差生」、「笨蛋」等符合某個心理條件的標籤時,那個標籤將掩蓋他的所有其他品質,甚至優點。無論那個孩子做什麼,老師和家長都認為那個孩子「差」、「壞」、「笨」。

文/Gina Dimuro

譯/沁月

校對/藥師

原文/allthatsinteresting.com/rosenhan-experiment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沁月在利維坦發布

神志清楚意味著什麼呢?專業醫護人員從精神病患者中分辨出神志清楚的人又有多可靠呢?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大衛·羅森漢(David Rosenhan)對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一直很感興趣,並且在1969年對此進行了一項獨特的實驗。

在1969年到1972年期間,羅森漢本人和其他7位神志清楚的受試者偽裝成精神病患者潛入不同的精神病院,從而觀察醫生是否能將他們從真正的病人中分辨出來。然而最終的結果表明,醫生們對此束手無策。

羅森漢實驗是如何開展的?

華盛頓特區的聖伊麗莎白(St. Elizabeths)醫院是其中的一個實驗點。圖源:Wikimedia Commons

羅森漢實驗中,8位神志清楚的受試者潛入了12家不同的精神病院,這12家醫院均為國立或州立醫院,分布在美國5個不同的州。這些偽病人由3名女性和5名男性組成,其中也包括羅森漢本人,而他身兼數職,既是一名心理學家,又是一名畫家。

受試者採用了假的姓名和職業,並依照安排到醫院進行門診預約。他們聲稱自己聽到奇怪的聲音咕噥著「虛無」和「空洞」(這些詞意在觸發一種生存危機,也就是說,「我的生活空虛無聊」)。根據這些門診預約後的結果,每一位假病人都被安排入院了。

羅森漢在他1973年標誌性的報告里發表了自己的研究《在不正常之地做一個正常人》,報告里稱「沒有哪個假病人想得到,自己這麼輕易地就被要求住院觀察了」。

(www.d.umn.edu/~bmork/2306/readings/rosenhan.htm)

不僅每個假病人都被收入醫院,其中一位甚至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台灣譯作「思覺失調症」。其他人被診斷為「躁狂-抑鬱精神病」)。而他們僅僅是假裝自己的聽力上出現了幻覺,並沒有顯示出其他癥狀。除了名字和職業以外,其他生活上的細節都如實彙報,但他們卻被診斷為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

一旦受試者們診斷入院,這些假病人們只能獨自應變了。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醫生會認定他們適合出院——又或者什麼時候會發現他們其實從一開始就是假裝的。

令人困擾的結果

一位真實的精神病人坐在聖伊麗莎白醫院裡。大約拍攝於20世紀50年代。圖源: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

羅森漢說,在實驗伊始,假病人們最擔心的是「被立即識破從而陷入尷尬的局面」。但是結果證明,完全不必為此擔心。

羅森漢寫道,醫院對於「辨別出任何一個裝病的假病人」這件事情都「無一例外失敗了」,沒有哪位假病人被醫院的員工識破拆穿。即使他們沒有表現出新的癥狀,並且對除姓名職業以外的實際生活情況如實彙報,醫生和員工們依舊會認定他們的診斷是正確的。

事實上,即使員工觀察到了假病人的一些正常行為也會認定其不正常。比如,羅森漢要求受試者們記錄自己的經歷,一位護士觀察到這一記錄現象後,在每日的查房報告上寫下「病人有寫作行為」。

正如羅森漢所見證的一樣,醫生和員工們會在一開始就預設他們的診斷是正確的,並以此為基準開展後續工作,他們會以符合預期診斷的方式重新界定觀察到的一切,從而使得病人的行為與診斷一致:

「考慮到病人已經入院了,那麼他肯定是心理失常的。既然他心理不太正常,連續寫作行為就是在行為上反映出這種不正常。這種行為可能是強迫性行為的一種表現,有時可能和精神病有關。」

這種情況無獨有偶。其中一位假病人如實地描述了自己的家庭生活,雖然自己和妻子偶爾吵架,也偶爾因為孩子們的淘氣會輕輕地拍打他們屁股以示懲罰, 但他依舊和自己的妻子兒女擁有著溫暖的感情。但他被收入了精神病院並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他的出院報告上卻寫著「他企圖控制與妻子之間的感情,他在情緒爆發時會以打屁股的方式懲罰孩子」。

如果這個男人沒有身處精神病院,他的尋常世俗生活絕不可能被描述得這麼黑暗。

「病人得到的診斷絕不會被病人生活環境的健康與否而影響,」羅漢森寫道,「與此相反:對他生活環境的認識完全是由診斷結果塑造出來的。」

一位病人坐在聖伊麗莎白醫院裡。1917年。圖源:國會圖書館

除了固執地堅持自己給出的診斷結果,醫院的員工們對待假病人的態度冷漠。與員工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最好的也不過互不干涉,但最壞的可能是遭到虐待。即使假病人們試圖與員工們友好交談,得到的回應總體上都是馬馬虎虎。

但當醫院的員工們虐待這些假病人們並從未想過他們在假裝的時候,真正的病人能毫不費力地發現他們的偽裝。研究人員在跟進實驗時發現,118名真正的病人里有35人直白地指責了這些假病人的偽裝,甚至有人直接說:「你沒瘋。你是個記者,或者教授。」

然而醫生們就沒這麼機智了。假病人們雖然最終都被批准出院了——住院天數為7到52天不等,平均天數為19天——但所有人出院時的診斷和他們入院時一樣,而他們被批准出院的原因是醫生判斷他們的狀態進入了「疾病緩解期」。

正如羅森漢所寫的一樣:

「入院期間,沒有任何關於假病人模擬疾病這一事實的質疑被人提出。住院病歷報告中也沒有任何內容表明這些病人的行為是主觀形成的。即使存在這麼強有力的證據,一旦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籤,這些假病人也擺脫不了了。如果假病人被批准出院,那他的狀態也必須是自然地進入了『緩解期』;但其實他本身並不是神志健康的,從研究機構的角度來看,他一直沒有表現得神志健康。」

羅森漢試驗的遺珠

大衛·羅森漢(1929-2012)。圖源:Duane Howell/Getty Images

「在精神病院里我們無法從精神病人里分辨出正常人,這一點已經很明確了。」羅森漢在他的報告的結論部分開頭寫道。

羅森漢推理認為,醫院不願承認正常人的意願源於「二類錯誤」或「假陽性錯誤」,即相比於將病人診斷為健康的人,醫院更傾向於將健康的人診斷為病人。這種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未成功診斷出一個病人比錯診一個正常人更嚴重。但其實後者帶來的後果更可怕。

不管怎樣,羅森漢實驗的結果都引起了一陣轟動。人們為精神疾病診斷的不可靠感到震驚,同時也為醫院的員工們如此輕易就被耍得團團轉而感到震驚。

但也有一些研究人員對羅森漢的實驗提出了批評,他們認為假病人謊報了自己的癥狀就已經使得這個實驗的結果無效了,因為病人的自查報告也是醫生給出精神診斷的重要基礎。

但其他的研究人員證實了羅森漢實驗的方法和結果,其中一些人甚至重複了部分他的實驗並得到了相似的結論。

當然,羅森漢並不是用這種方式將心理健康體系的黑暗面公之於眾的美國第一人。

隱秘採訪的先驅,記者內莉·布萊(1864-1922)。圖源:Wikimedia Commons

這要往回追溯到1887年。記者內莉·布萊(Nellie Bly)卧底混入一家精神病院並在雜誌《Mad-House》上發表了名為《10天》的發現。布萊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她發現很多病人都和她一樣「正常」,但卻被不公地送進了精神病院。布萊的這一發現,引發了一次盛大的陪審團調查,這次調查使得精神檢查更完整周全,以避免更多的「正常人」被錯誤收入治療機構內。

大約100年後,羅森漢的研究顯示了心理健康技術在發展得能真正可靠又穩定地將正常人從病人中分辨出來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羅森漢的實驗結果發表以後,美國精神醫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修改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在1980年發布的新版手冊中,每一種精神疾病都對應了一個更加完整詳盡的癥狀表,手冊里還講到,將病人確診為某一種精神疾病前,參照的癥狀應該是多個而不是一個。

手冊里的這些改變保留至今,儘管這些改變沒有被決定性地確定是否可以幫助醫生成功地避免誤診。可能羅森漢的實驗如今還是可以重現。

往期文章: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雙峰:最終檔案》中文版在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維坦 的精彩文章:

病態建築綜合征是怎麼回事?
新山海經時代已經到了?

TAG:利維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