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19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19

俠醫世家導讀:我們學《傷寒論》不能死記硬背裡面的藥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張仲景的辯證思維,以及他對症組方的思維邏輯,只有領悟到他的思維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張仲景一樣的中醫。

原文:

33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 四兩 麻黃 三兩(去節) 甘草 二兩(炙) 芍藥 二兩 桂枝 二兩(去皮) 生薑 二兩(切) 半夏 半升(洗) 大棗 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葯,煮取三升。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半夏半升約65克

註解:

這一條是接上一條來講的,說明這一條的主證還是葛根湯方證。兼證不是下利了,而是另一種陽明病,就是嘔。嘔是胃的問題,在《傷寒論》里胃的問題屬於陽明,脾的問題屬於太陰。這是為什麼呢?既然肺經和脾經都是絡太陰的,太陰又是里陰證,難道肺和脾就只有寒證沒有熱證嗎?

說明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下什麼是臟腑。

「臟」指的是五臟:心,肝,脾,肺,腎。

「腑」指的是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

臟主收藏。腑主轉化。臟主陰,腑主陽。

「臟」所連絡的都是陰經;「腑」所連絡的都是陽經。為什麼?因為臟是不能受熱的。比如動物的肝臟,腎臟,肺臟,下鍋只要炒幾下就熟了,可見「臟」不耐熱,於是人體會將「臟」的熱移於「腑」。因此脾不能有熱證,熱會移於胃,胃屬陽明。以此類推,肝移熱於膽;腎移熱於膀胱;心移熱於小腸;肺移熱於大腸。熱性腹瀉的脈象往往右尺不盛而右寸盛,寸盛主熱在上在肺,為什麼癥狀是下熱利呢?因為肺的熱會通過大腸排出去,這是臟腑之間的規律和協作,各經以此類推。

「嘔」前面說過了,胃弱不受納會嘔,有表證氣血上逆也會加重嘔。有嘔加半夏,這個都知道。那半夏是做什麼用的呢?半夏在經方里是最常用的葯之一。這味葯煎成的水幾乎無色無味,略有些滑滑的。這味藥力量很輕,小劑量不會有明顯反應,大劑量的煎水喝下去之後有兩個感覺,一是呼吸順暢了,深了;二是喉嚨里微麻。呼吸深了說明半夏有降逆的作用。麻呢?所有麻的東西都有宣通和消解的作用

半夏的麻在喉嚨和口腔,喉嚨是諸陰之會,說明半夏是作用於陰的(痰和飲都屬陰)。喉嚨和口腔又是里和半表半里(也就是腸胃和三焦黏膜系統)的出口,咽喉麻了說明人體裡面也是麻了的,只是人體裡面沒有神經感覺不到。這麼推敲,半夏就是作用於里和半表半里的。半夏沒有熱能,所以宣通的作用不強。半夏煎的水有些滑滑的,據同氣相求原則,也能證明半夏消散的應該是水和痰層面。歷來說半夏的作用也無非化痰散結,止咳止嘔,就是這麼來的。

舉個臨證上的例子,半夏是可以治失眠的。有人會說,半夏跟失眠有什麼關係,半夏不是治痰的嗎?我們知道,失眠無非是陽在上,是晚上陽不入陰,降不下來。如果這個「陽」的實質不是實火,而是痰和水層面的鬱火,半夏就能有作用。這也說明,葯在人體裡面只是一個能量場作用,如果人體通過降逆消散的能量作用達到了正常的狀態,相關產生的病症就都能治。所以不能說藥物治失眠這個病,也不能說藥物治痰這個症,這都不是真正的中醫思維方式。而是要弄清楚藥物在人體里到底起什麼作用。我們現在的藥物學說葯治什麼病,治什麼症,對於藥物的本體作用卻籠統得很,無非是寒熱補瀉之類大概的描述,總之落不到實處,結果用了有效沒效都不知道為什麼。

後世醫家喜歡把藥物的作用玄學化,尤其是明清醫家多有此弊,說到藥物喜歡繞天文地理陰陽五行之類的玄學名詞。比方說半夏是「稟天秋燥之金氣,入手太陰之肺經」這兩句話,前半句玄之又玄,後半句似為針灸而設,藥物進入人體走的是大層面,又不可能順經絡而遁行,只有針灸才能定位經絡。這都是不落到實處的醫學。如果治病的時候還在繞玄學名詞,只會把實際問題搞複雜。說明還沒有參悟到大道至簡的境地,這樣治病猶如秀才造反,紙上談兵,必定要打敗仗的。仲景之學的好處在於樸素,雖然裡面有大道,並不空談大道,而是落實到人體的機制:病位怎樣?津液怎樣?表裡上下運行怎樣?這才是道以至用,這就是仲景之學這兩千年來高於眾人的原因。

半夏這味葯如今問題很多。現在藥房的半夏幾乎是無效的,用了也是耽誤事,因為都是用明礬石灰水反覆煮過加工過的,就是藥渣了,哪能有什麼效果。為什麼要這樣制呢?因為生半夏是有毒的,會引起過敏,嚴重的會急性中毒甚至會引起死亡。半夏是天南星科,和芋頭是一個科屬,削生芋頭手是會發麻的,就是這種毒素的作用,植物毒素是普遍存在的,蔬菜里也有。絕大多數植物毒素都有高溫分解的特性,半夏毒素也是如此,所以半夏經過煎煮是不會引起中毒的。

《傷寒論》里用半夏只註明一個「洗」字,可見用的是生半夏。近代名醫張錫純用生半夏,只用開水浸一下晒乾就入湯劑直接煎煮了,稍制其毒性而已。這些方法都是可以效仿的。真要治病還是要用生半夏才能有效的。《傷寒論》里用半夏論升,據考證,漢代的1升半夏約等於130克,這個方子里半升就是65克,考慮到當時可能是生藥材,劑量可以酌情再做打折。半夏煎出來的水味道很淡,說明這個藥力量很輕,所以要重用。為什麼現在許多中醫治病慢,從藥物上來講,半夏這味葯是最能說明問題的,炮製方法是問題,劑量更是問題。

原文:

34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 半斤 甘草 二兩(炙) 黃芩 三兩 黃連 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葯,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註解:

這是由桂枝湯證誤治,轉為陽明病的病例。此時的證是「利遂不止」,就是腹瀉不止。腹瀉有寒瀉有熱瀉,這裡是寒是熱呢?要接著看下面的證。

「脈促」,前面說過,脈促是脈往寸部頂,寸主上主表,人體的氣血往哪裡走就說明哪裡有病邪,這裡是因為表證未解。

「喘而汗出」,這是一個很典型的情況。一般來講,外感病無汗才喘,因為氣血上涌不能出表,汗出了就不喘了。這裡汗出了還喘,說明是肺裡面有熱,人體要用喘的方式將熱排出去。肺有熱也會移於大腸,所以同時有腹瀉,綜合起來看,這個腹瀉應該是熱性的。

這個方子用藥很簡單,炙甘草是建中補津液的不用講。黃連和黃芩是苦寒葯,是降火的。黃芩,黃連性味相近似,以味勝,苦味,氣少,不擅行散。從層面上來講,這兩味葯是降里和半表半里的熱的。黃連的苦味尤重,倍於黃芩,所以黃連的作用更偏里,而黃芩的作用更偏半表半里。葛根是升津液為主,兼能滋養津液的,其用量很重,漢制半斤,相當於現在的120多克。

這個方子有意思的地方是藥物的搭配。葛根升而黃芩,黃連降,一對矛盾的組合。其實是不矛盾的,前面說過,藥物走的是不同的層面。黃芩,黃連是降里熱,將肺和大里的熱排出去;葛根從腸胃升津液,同時作用,自然就止瀉了。

我們前面說過,表裡合病的治療原則是要先表后里的,這裡面有沒有治表證的葯呢?葛根的作用既然是把津液往上送的,人體運行的規律,主上亦主表,主下亦主里,所以葛根重用也能稍透其表。葛根性平微涼,尤其適用於熱證的解表。

這個方子在陰陽上也可理解為降濁火升清陽,再加建中。所以這個方子不僅僅是治腹瀉這麼簡單的,真正理解了會有無窮的妙用。

如果中醫愛好者學習《傷寒論》,建議參考胡希恕,劉希彥版本《傷寒論》,必會受益匪淺!

人人都可以成中醫,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俠醫世家 的精彩文章: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13
DAG公有鏈摩爾MOL登錄納斯達克大屏,釋放出什麼信號?

TAG:俠醫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