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八大山人」為何一夜瘋癲?江建柱新作《破·戒》揭開歷史謎團

「八大山人」為何一夜瘋癲?江建柱新作《破·戒》揭開歷史謎團

重新發現「八大山人」——讀江建柱新作《破·戒》有感

【原創】【首發】作者:黎海濱(《湖北日報》高級記者)

-

6月29日,幾個老友在武漢的東湖之濱聚會。江建柱先生帶來幾本新鮮出爐的《今古傳奇》雜誌(2018年第7期),分送給我們。

我雙手接過。只見大十六開的雜誌封面上,他的歷史小說《破·戒》列在醒目的最高處。翻開雜誌,頭條首發的就是《破·戒》,前後17個章節,整整36個頁碼,外加2個頁碼的創作心得。真可謂「重磅推出」!另由季世成先生繪畫配圖,楊煥亭先生題寫標題,更為該篇增色不少。

當夜,我躲進書房,認真捧讀《破·戒》,拍案叫好。第二天,又細細品讀了一遍,越讀越覺得有味道。聯想起十幾年來與江建柱先生共事、交往之種種,我不揣冒昧,把閱讀感想與感悟如實地記錄下來,分享與諸君,聊博一哂。

中國名刊《今古傳奇》雜誌2018年第7期~

(一)合理想像,填補了一段歷史空白

說實話,我長期對「八大山人」一知半解。由於生長於窮鄉僻壤,讀書少見識短,我一直以為「八大山人」是八個人,是一個類似「竹林七賢」般神奇存在的團體。直到上高中,偶然聽同學們談起「八大山人」,我插嘴問了一句:「是哪八個人?」受到鄙夷與白眼,這才惡補了一些有關朱耷(八大山人)的知識。

此次讀江先生的《破·戒》,又讓大長了見識,讓我對八大山人的傳奇藝術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江建柱先生的近影與新作~

傳說中的八大山人,其實是明末清初的一個藝術家,真實的名字叫朱耷,別號「雪個法師」。他有個大得嚇死人的背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第八代孫。

在中國的文化史上,朱耷是一位亦僧亦道、亦畫亦詩的人物,他的名號300多年來為世人驚嘆不已。許多人說,朱耷是一個與梵高齊名的中國藝術家,他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就像梵高在西方藝術史上的地位一樣高。

八大山人與梵高相比,確實有許多共同點:

第一,兩人都是劃時代的偉大藝術家。

第二,兩人對後世藝術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第三,兩人都備受社會統治階層排斥。

第四,兩人都患有精神病。

前三點,大家見仁見智。唯有第四點,卻是毫無疑問的。八大山人與梵高兩人都是藝術瘋子(精神病、瘋癲症),並且分別居於精神病中的兩個極端。今天的我們,觀看梵高的畫作,能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的火一樣的激情,他的痛苦隱在激情的烈火之中。觀看八大山人的畫作,能感受到一股溢出筆墨紙面的冷漠、孤獨和痛苦,只覺得他的內心深處猶如一座冰山。

八大山人為何一夜瘋癲?他是受刺激而患癲癇,還是裝瘋賣傻避世逃名?300多年來,這個疑問一直沒有人破譯,被公認為中國文化史上一樁令人迷惑不解的疑案。

一代宗師朱耷(八大山人)肖像~

江建柱先生喜愛藏書,十幾年來一直對八大山人情有獨鍾,收集了幾十冊有關八大山人的畫冊、詩文集、傳記與研究著作。他還從網上下載、複製了1000餘萬字的歷史資料,試圖揭開八大山人出家30年之後突然還俗、後又瘋癲成啞、流落街頭的十年傳奇經歷與心路歷程。

早在幾年前,江先生就告訴我,他要創作「明代三部曲」,第一部就寫八大山人。可是,他很痛苦——找來找去,相關資料都是碎片化的,故事鏈條嚴重缺失,或者片言隻語,或者前後矛盾。怎麼寫?他一直沒法動筆。

「史家之空白,作家大可為也!」

2015年初,江先生利用一次出差經過南昌的機會,專程去八大山人紀念館參觀,冥冥之中,在蛛絲馬跡里終於發現了進入神秘世界的「法門」;再在接下來的一年裡苦苦追尋,終於尋找到了破譯的「密碼」——「……我要用作家的合理想像,填補歷史資料的空白,解開八大山人的一夜瘋癲之迷。」

不得不承認,江先生的想像力超越常人。他圍繞雪個法師「破戒」這個大主題,以康熙授意「誅心」展開故事情節,塑造了宋犖(高層人物、康熙身邊人)、胡亦堂(中層人物、縣令)、羅飯牛(下層人物、兩面人)等幾個主要人物,以幾場「反清復明」大仗展開故事情節,最終,幾次起義皆以失敗告終,雪個法師「酒」「色」「財」「氣」等佛家十戒也接連被破,乃至瘋癲流浪。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故事情節因果明晰,邏輯縝密。

好的歷史小說,要能夠「自圓其說」。從這個角度來講,《破·戒》是一部高水平、可讀性強的歷史小說。

《破·戒》的故事情節能自圓其說,得益於江先生的大膽假設與小心求證。他前後歷時兩年,閉關寫作數月,閱讀數百本書,瀏覽1000萬字資料,才寫出這部《破·戒》。其認真、刻苦的功夫,令我這個老記者深深敬佩。

江先生曾與我在《湖北日報》集團共事過一段時間。對於「合理想像」,我倆有過多次「交鋒」。我是保守派,堅持認為新聞敘事、新聞報道(包括紀實文學)不能搞「合理想像」。稍不留神,「合理想像」使用不當,就會導致新聞紀實作品失實。

而江先生則不以為然。他認為,一些現場已經不在,無法得知當事人詳細的言行與心理,只有使用得當的「合理想像」,才使紀實作品更加完整與豐滿。「合理想像」分三種類型:情景再現;結合常理推斷事實細節;根據事實材料,運用誇張法寫作新聞。「合理想像」使用得恰當,能使新聞紀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飽滿立體,增加新聞紀實作品的可讀性。

可能是單薄的新聞體裁再難滿足江先生的寫作能量,他於前幾年離職下海,創辦了一家文化公司,可以自由調整大塊的時間來寫作豐厚的大部頭。

現在,他用心創作出了《破·戒》,把自己天馬行空的「合理想像」能力,用於填補有關八大山人的事實環節的缺失,可謂恰到好處地填補了歷史空白;以小說家之筆力,解開了300多年來的中國文化史上一樁令人迷惑不解的疑案。功莫大焉。

讀《破·戒》,我忽然想起現代科學巨匠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江先生把自己的豐富想像力用在歷史小說創作上,我以為他用對了路。

江建柱先生的近影與新作~

(二)借古說今,重新發現了八大山人

江先生的歷史小說《破·戒》,重新發現了八大山人。而我讀《破·戒》,則重新認識了八大山人。

史載,朱耷(八大山人)一生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出家為僧時期。這個時期,朱耷的繪畫藝術特點是寫實。

這個階段,從23歲--55歲,即1649--1680年。他當了32年和尚。

明朝滅亡後,1644年,就在朱耷19歲時,也就是崇禎17年3月19日,李自成的大順軍攻破了北京城,崇禎皇帝親手殺死了愛妃和女兒,在景山上弔死了。崇禎的死,標誌著明朝的滅亡。這對於朱耷(八大山人)來說,是畢生的痛。他時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記下這個刻骨銘心的日子。崇禎死後,清兵入關。1645年,朱耷20歲,南昌陷落,朱耷家中90餘口人全部被殺,只有他一個人幸運逃出。他在荒山野嶺中避難。後來,被人救到一個廟裡。

當時,朱耷(八大山人)23 歲,剃髮為僧,僧名傳綮。他在這個時期的繪畫,主要是寫生畫。例如,《西瓜》、《芋頭》、《石榴》、《水仙》、《草蟲》等等。八大山人這個時期作品的總的特點就是寫實 。一個小蟲,一片葉子,都畫得栩栩如生。但是,對情感的表現是不夠的。所以,八大山人對這些作品是不滿意的。他認為,太過於寫實,影響了情感的表現,他為此陷入深深的苦悶之中。

八大山人名畫《荷花翠鳥圖》~

二是還俗矛盾期。這個時期,朱耷(八大山人)的特點是:對情感十分露骨、率直。

這個階段,從55歲到65歲,即從1680年-1690年。

這十年間,朱耷(八大山人)為何突然還俗?他都幹了些什麼事情?又為何一夜瘋癲?……江先生的《破·戒》,填補的就是這段不為人知、疑問重重的歷史空白。

朱耷(八大山人)瘋瘋癲癲,回到南昌後經過一年多的調養,才恢復正常,又開始了作書作畫的生涯。

此後,他的生活發生了轉折。一是靠賣畫維持生計;二是他開始使用「八大山人」這個名號,稱自己為「驢」或「驢屋」;三是不開口說話了,大書一個「啞」字貼在門上。最後,他對投靠清朝的前明官吏、文人更仇視了。

這個時期,朱耷(八大山人)的繪畫特點是對情感十分露骨率直地表現,過於直白。

八大山人名畫《魚鴨圖》(局部)~

八大山人畫作(局部)——翻白眼的鳥~

第三是藝術成熟期。這時期,朱耷(八大山人)的繪畫,表現出複雜的情感。

這個階段,65歲-80歲,1690年-1705年。

這個時期,朱耷(八大山人)畫了許多禽鳥圖,表達了蔑視,仇視,傲視,逼視,怒視等情感。總之,八大山人有多麼複雜的情感,鳥兒就有多麼複雜的情感。

《魚鴨圖》那些鴨子,睜著大大的白眼。中國人說,青眼看人,是表示尊重;而白眼看人,是表示仇視。

《荷花翠鳥圖》。這隻鳥,低著頭,閉著眼,雖然立在孤立的蘆葦桿上,但怡然自得,旁若無人,不管不顧,好像在養神。那是蔑視。

今天我們看朱耷(八大山人)的畫,每一幅都極具個性,畫中的青白眼、蜷縮的鳥、傲然屹立的荷花,都相當傳神。我們可以看出藏在畫中的孤寂、高傲和憤世嫉俗,可以看出一種亡國異鄉的遺民之情蘊藏畫中。這是朱耷(八大山人)區別於所有畫家的地方,那樣的家仇國恨,只有像他那樣經歷過的人才能真正畫出來。

江建柱先生新作《破·戒》~

江先生的歷史小說《破·戒》,抓住朱耷(八大山人)的思想精髓,以「明亡清興」國家政權更迭動蕩時期為背景,試圖以一個出家人的「酒色財氣」等戒律被破,進而微言大義,來揭示一個國家統治階層應該「守什麼戒」這個大道理。

出家人要守戒,普通民眾也要守戒,國家的統治階層更要守戒!——江先生在《破·戒》中提出了這樣的告誡。特別是他借八大山人在《破破歌》中對康熙皇帝指出:「……你破了我的戒,但你得守你的戒;你不守戒,不會得到世界……」如此進一步地明確主題,用心可謂良苦也。

這個「破」與「戒」的二元對立且相輔相成的因果關係,我以為,這也是江先生在小說標題「破戒」兩個字中間加一個黑色圓點「·」的關鍵原因。

義大利著名歷史學家貝奈戴托·克羅齊曾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歷史小說不只要有故事性、可讀性,還要有經世濟民的大情懷。

從認識論的角度去看,歷史正是以當前的現實生活作為其參照系。這意味著,久遠的歷史只有與當前的視域相重合的時候,才為人所理解。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完全不懂得愛情魅力為何的傻瓜,大概不能理解女王克拉奧佩特拉的眼淚如何會使得一個王朝覆滅。同樣,一個不能理解朱耷(八大山人)為何不惜破戒也要找出大明王朝慘痛敗亡的真正原因的現代人,大概也不會真正開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樣的深層思考。

中國名刊《今古傳奇》雜誌2018年第7期目錄~

在我看來,《破·戒》在江先生的精彩設計下,將單薄的主人公與零碎的歷史,演繹成新朝帝王與前朝王孫、群臣與眾民之間發生的爭鬥大戲;在破擊與戒守、個人與家庭、集團與社稷、私利與反腐、忠誠與背叛、情感與律法中間,將繁複枯燥的皇宮秘檔與長達三百年的歷史事件進行機智的壓縮交織,配上口若懸河的激越詭辯與豐富多彩的悲催詩歌,充滿了引人入勝的懸疑色彩與濃郁的人文關懷;在江西多處古老壯麗的大地上展現,使得事件的發展緊張又自然;在大開大合與細膩纏綿中層層推進,總結出「破與戒」的二元因果關係,終於尋找出了龐大無比的大明王朝為何快速敗亡的原因,揭開了我國著名畫家、一代宗師八大山人為何瘋癲的歷史迷案,道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人一集團的天下」這個至今尤為警醒的治世恆理。其故事神秘起伏,其主題深沉雄厚。小說刻畫的人物,距今雖然已有300多年之久遠,幾乎與現代社會毫無關聯。然而,每個以天下為己任、懷憂國憂民之思的讀書人,讀過《破·戒》之後,應該會聯想到現在的國家、民族與社會,進而勾起內心深處有關中華崛起、民族強盛、民生幸福、國家長治久安等種種思考。真正是,熱衷歷史的研究人士不可不看,關注當下的愛國者與政治家不可不看。

這樣說來,《破·戒》堪稱難得的精品,是一部優秀的歷史小說。

江建柱先生新作《破·戒》首發之扉頁~

江先生告訴我,《破·戒》全文有近20萬字,《今古傳奇》雜誌這次節選了其中的5萬字,全本里還有許多精彩的內容,正在選擇合適的出版社出版;他的「明代三部曲」的另外兩部《建文秘史》與《抗倭總督胡宗憲》,也正在撰寫之中。衷心祝願他筆力雄健,早日將更多更好的作品呈現給大家,在歷史小說創作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黎海濱 寫於2018年7月3日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文美圖炫視頻 的精彩文章:

「掃黑除惡」恩施論壇開講,專家匯聚探討相關法律問題

TAG:美文美圖炫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