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很大,宗祠一直在這裡。願你出走經年,歸來仍有鄉愁!

世界很大,宗祠一直在這裡。願你出走經年,歸來仍有鄉愁!

姜家鎮「厲害了,我的鎮(村)」微信製作大賽作品展

郭村村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乾道五年(1169),南宋理學家朱熹應好友詹儀之(曾任中宣大夫)的邀請第一次赴淳安(時稱遂安)郭村瀛山書院講學,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也讓後人領略了詩人當年的創作意境和郭村清新明快、恬靜而幽雅的田園景緻。每讀之,總有種淺淺的思鄉情緒在黯然滋長。

郭村位於淳安縣西部,隸屬於淳安縣姜家鎮,距縣城千島湖鎮約40公里。如周邊大多村落一樣,郭村綠水青山環抱,茂竹修林、秀麗幽靜,而瀛山書院下的那半畝方塘也一如當年依舊澄波似鏡。

從瀛山書院往南徒步約一公里,是郭村莊口自然村,村口遠遠可見同樣清澈明凈但比方塘更為寬闊的鑒湖,還有臨湖而立古樸靜穆的汪氏宗祠。相傳當年詹儀的親家就住在鑒湖旁,課餘飯後,朱熹也喜歡漫步於此,賞景明理。當然那時的汪氏宗祠還未營建,汪氏遷居郭村(時稱遂安歧山村,所以也稱歧山汪氏)已是明洪武二年(1369)的事,但朱熹的理學思想和瀛山書院的文化輻射一直在影響著周邊地區,包括後來的歧山汪氏。

汪氏宗祠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康熙年間重建。建築坐北朝南,位置極佳,面臨秀美的鑒湖,背靠岐山,岐山之形如有石人黃袍屹坐之影,所謂「前有照、後有靠」,整體布局上講究風水理念,注重山水自然環境的組合。前有約300平米的平台,可以從事祭祀和娛樂活動。磚木結構,平面形製為四進封閉院落,通面闊五間19米,通進深54.8米,佔地面積約1041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門樓、前堂、中堂和後寢,每進地面依次略有抬高,利於排水,也寓含步步高升之意。兩側封火山牆略高於屋脊。整體端莊大氣,用料考究,雕刻精美,從粗壯的梁枋和柱子可推斷出當年的恢弘氣勢,是淳安現存建築佔地面積最大的宗祠。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宗祠外觀精緻唯美,大門五間,四柱三間三樓重檐歇山頂木作牌樓式門樓位於建築正中,左右兩側結合八字照牆設邊門出入。門樓面闊10米,高達12米,柱頭設斜撐挑承托額枋,明間上平柏枋開列四攢三跳九踩斗拱,次間列四攢,均使用45度斜拱做法,各托著流線優美、參差相襯的飛檐;屋脊重脊,正中置三叉戧,脊上有走獸,脊尾泥塑魚吻;枋上窗扇由細木構成方格,古意十足。木構件布滿雕刻和彩繪,雕刻內容豐富、手法多樣,細部中絲縷入微、生動傳神,值得細細品味。木構件裝飾有彩繪,雖然風吹日晒三百多年,仍然清晰可見當初著彩的留痕。這些營造和裝飾都彰顯出宗祠的高規格。

外檐懸「汪氏宗祠」和「魯越傳芳」 兩匾,魯越傳芳意指汪氏自魯成公和越國公一脈相傳,這和中堂懸掛的「一本堂」匾意思相同。一進廊院寬闊,仍使用月梁、斜撐與斗栱,與牌樓門樓風格協相較於門樓的精雕細琢,宗祠的內部構造則更講究實用,顯現出豪放瀟洒的氣勢,用材粗大、空間開闊,裝飾簡明,頗具明風。

關於汪氏一脈的傳承,前文有簡略提及大門的匾額「魯越傳芳」的由來,其源起可追述東周列國時的魯國(今山東省)魯成公次子,相傳其出生時雙手有紋(左水右王),合而為汪,故以"汪"為姓氏,後封潁川侯,世居山東。岐安汪氏一支則源自瀛州 (隋唐時屬歙縣)汪華(586~649年),汪華隋時曾統歙、宣、杭、睦、婺、饒六州,稱吳王,所治之地,安寧平和。後奏表歸唐,封越國公,授金紫光祿大夫。因創建徽州古城,被譽為「古徽州第一偉人」。歷史上的汪氏家族人才輩出。如以剛方正直、敢言不避著稱的宋吏部尚書汪應辰;除弊懲奸、體恤民生的明南京太僕寺卿汪以時;廉潔自律的明末軍事將領、陝西總督汪喬年等等。明熹宗朱由校曾下詔稱汪喬年為"清吏",汪氏宗祠里有一塊題為「齊魯綱紀」的匾額,意指其堪為當地廉潔自律的表率。汪喬年就職陝西總督時,只帶了兩個僕人上任,連家小都沒有攜帶。而任青州知府時,在官署行廊里放置了十多個土灶,讓打官司的人自己做飯候審,嚴禁下屬索賄。汪氏宗祠里還有一塊題為「孝友堂」的牌匾,也是出自汪喬年說的「孝以作忠,友以為愛」的格言。2015年郭村村在拆建新的村辦公大樓時,意外發現了60多塊古代匾額,其中屬汪氏宗祠的就有30餘塊,其中不乏名家之題,如浙江布政司使阮元題於嘉慶十四年的「貢元」、嚴州知府趙士敏題於明洪武九年的「蘇湖雅範」等等,可一窺宗祠的歷史文化。

祠堂除了祭祖,還承載著教育、慈善、調解鄉里矛盾等職能,是族人「記得住鄉愁」的精神紐帶。2016年郭村在汪氏宗祠設立文化禮堂,以打造「瀛山文化品牌」為抓手,建立村史館,梳理共同記憶,布展陳列本村歷史、名人先賢及好村風故事,把村民做好事積分情況及典型事例進行展示,倡導樹立和美村風;開展豐富多彩的祭祀、廟會活動、民俗聯誼活動等。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一度的文藝節。汪氏一脈子孫繁茂,新安有「十姓九汪」的說法,現在姜家鎮周邊村莊有98%是郭村汪氏的分支,祖譜記載每年正月各地支系子孫都來祠堂搞活動,主要有祀祖、唱戲、竹馬及交流,時間長達三天三夜。郭村因村制宜,結合瀛山文化和當地傳統活動,策劃一年一度的文藝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唱響社會主義主旋律。2017國慶舉了首屆主題為「祖國頌、喜迎十九大」為期三天的文藝節,以民間文藝匯演為主,結合書法大賽、地方美食文化和祭祀文化開展。文藝匯演形式多樣,有小品、花燈、舞蹈、演唱、傳統樂器等,村支書也興緻勃勃登台與大家一起表演了淳安絕活、非物質文化遺產竹馬舞。文藝節老少同台、載歌載舞,其樂融融。

禮堂有形,鄉情所歸。一度沉入歷史煙雲的象徵符號——宗祠,因其獨特的建築風格、魅力的鄉土文化,正在被時代重新擦亮。汪氏宗祠也以自己的方式演繹著鄉村的芳華,以大包容的姿態彰顯新時代的農村文化自信。

世界很大,宗祠一直在這裡。

願你出走經年,歸來仍有鄉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獅城姜家風情小鎮 的精彩文章:

TAG:獅城姜家風情小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