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聯前兩代航母的預設任務為什麼不是用於遂行攻勢制海?

蘇聯前兩代航母的預設任務為什麼不是用於遂行攻勢制海?

文 | 劉怡

勃列日涅夫就個性而言並不能算是激進分子。但在斯大林之後的蘇聯,一名資歷和歷史功績都不夠突出的領導人需要考慮的遠不止是個人好惡。最高領導層中的黨、政、國家三位負責人最初呈現「三駕馬車」並行的狀態,其中暗藏著激烈的權力競爭。既然「三巨頭」中的柯西金選擇了將修復對華關係和對美戰略緩和作為自己的政策標籤,勃列日涅夫自然要走一條差異化路線,以故作強硬的立場支撐自己的地位。另外,20世紀60年代末期的東歐諸國領導人基本都是波茲南—匈牙利事件後崛起的新斯大林主義者,他們擔心自己在美蘇緩和的大氣氛中淪為犧牲品,紛紛要求勃列日涅夫表態仍會繼續為鞏固蘇聯的勢力範圍投入資源。在此背景下,1968年鎮壓「布拉格之春」成為勃列日涅夫新干涉主義的起點,蘇聯的擴張傾向開始愈演愈烈。

在軍隊內部,勃列日涅夫的「鷹派」盟友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及其繼任者、曾任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的季米特里·烏斯季諾夫(Dmitry Ustinov),後者也是軍工複合體的利益在政府中的最高守護者。在斯大林時代末期,「軍民雙軌」的長期存在事實上已經升級為軍工複合體對國民經濟的全面「吸血」。9個主要軍事工業部門(航空、機器製造、通用機器、核武器、國防工業、通信器材、無線電、電子、造船)直屬於一個統一的軍事工業委員會,由一名部長會議副主席(副總理)統管,在資金和人力分配上具有優先權。除此以外,國家科技委員會承擔著為軍工部門獲取海外新技術的任務,包括化工部、農機部在內的另外7個部委也需要隨時準備為軍工生產提供協助。在部長會議下屬的50個部委中,至少有17個會和軍事工業發生直接關聯。

勃列日涅夫起用烏斯季諾夫的初衷,是希望後者能理順這張紛繁複雜的利益網,裁減不必要的企業和部門,以降低高負荷的指令性經濟運轉所需的成本。然而烏斯季諾夫祭出的策略卻是「相互捧場」(Logrolling)——不限制任何一個部門的利益,而是反過來要求政府擴大安全政策的目標、投入更多資源,以實現所有利益相關方的一體均沾。蘇聯空中力量根深蒂固的任務分離傾向(遠程航空兵、前線航空兵、國土防空軍)以及內部的長期鬥爭,與這種基於部門利益的條塊分工具有直接關聯。在「相互捧場」政策下,遠程航空兵的任務平台(戰略轟炸機)研發和生產幾乎由圖波列夫設計局壟斷,前線航空兵的輕型殲擊機和負責對地支援的攻擊機由米高揚設計局負責,蘇霍伊設計局則專註於開發國土防空用的重型高速殲擊機,雅科夫列夫設計局負責教練機和海軍固定翼飛機,只在極少數的情況下存在特例(如米格-25/31家族)。這種單一任務導向的多平台模式不僅顯著抬高了採購成本,也使蘇聯殲擊機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才匆匆走上多用途化的國際方向。

/在美海軍驅逐艦「戴約」(Deyo,前)的陪伴下,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正通過義大利南部水域

蘇聯海軍在勃列日涅夫時代的擴張同樣遵循了這種模式,並且不惜因為領導人的個人好惡歪曲合理的規劃路徑。從古巴導彈危機時開始,蘇聯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就相當讚賞美國式的大甲板超級航母;但由於發展戰略導彈核潛艇能贏得高層的支持和更多撥款,戈氏在執掌蘇聯海軍的大部分時間裡依然執著於發展水下核打擊力量、由遠程岸基飛機和攻擊型核潛艇構建的「戰略防禦藍帶」,以及以反潛為第一要務的雜交式中型航母(「莫斯科」級與「基輔」級)。擴充具備二次核打擊能力的戰略導彈潛艇的數量能增加蘇聯在和美國博弈時的數字籌碼。空射、潛射和艦載反艦導彈覆蓋範圍的延伸,使蘇聯得以在毗鄰歐亞大陸「世界島」的半封閉窄海建立起拒止/反介入(A2/AD)態勢,保障了核心利益區。攻擊型核潛艇以及雜交型反潛航母的存在,則為戰略導彈潛艇清理出了越來越大的戰備值班區,使其最終能夠實現在不進入美國擁有制海/制空權的海域的前提下,對其本土實施有效核打擊的目標。

正是在這種扭曲的考慮下,蘇聯前兩代航母的預設任務並不像全球大部分航母一樣,是用於遂行攻勢制海;它們始終是核潛艇以及核戰略的附屬物。「莫斯科」級(1.5萬噸)的初始目標任務是接替岸基巡邏機,在挪威海和地中海搜索並攻擊搭載有「北極星」A1型潛射彈道導彈(射程1900公里)的美國「喬治·華盛頓」級核潛艇。具備使用短距/垂直起降(STOVL)戰鬥機能力的4艘「基輔」級(3萬噸)除去上述任務外,還要負責消滅「北約」部署在GIUK(格陵蘭—冰島—英國)封鎖線周邊的巡邏機和中型水面艦艇,以使北方艦隊的「德爾塔」I型核潛艇能前出到挪威海、發射SS-N-8型洲際導彈(射程7700公里)攻擊美國本土。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藍帶」防禦圈基本建成、蘇聯與美國在核力量上的確保相互摧毀能力(MAD)已然形成之後,建造大甲板超級航母、藉此爭奪進入開闊大洋的「遏制點」(Choke Point)才重新成為海軍高層關注的焦點。然而,海軍系統航空工業集團的既得利益者雅科夫列夫設計局為了推進其新一代STOVL戰鬥機雅克-141的研發,反對一切彈射起飛航母方案;陸軍「青年學派」和造船企業的領袖則贊成優先建造搭載直升機、執行反潛和快速兩棲投送任務的多用途船塢登陸艦。曠日持久的辯論和延宕耗費了將近10年時間,直到1983年,具有若干美式航母特徵的「第比利斯」級(即今天的「庫茲涅佐夫」級)大型航母首艦才正式動工興建,而採用核動力的「烏里揚諾夫斯克」級則直到最終也未能建成。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收復騰衝遠征軍必須先征服這座山,傷亡程度不亞於圍城戰
第一個嘗試登勃朗峰的人,花重金買路線,最後只差幾百米失敗告終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