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琴:聞弦歌而知雅意的古老文化載體

琴:聞弦歌而知雅意的古老文化載體

琴師

(宋)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蘇大鬍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個「杠精」。你說琴聲發自琴,那把它放進盒子里為什麼不響呢?如果說琴聲發自手,為何你的手上聽不到聲音?換了現在,你用這種「懟人」的語氣,估計很容易去滿地找牙(當然大鬍子「懟人」成癮,得罪王安石後也沒討到好)。

這是一首頗有意趣的哲理詩,說明了一個道理:人的手指和琴同時存在是發出琴音的物質基礎,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奏出優美的音樂。

古琴作為四藝之首,從產生之初就有了立德的教化意義。(安利一下「琴」的寫法,正德正樂,「今」上的雙「王」應為正書,而不是提王旁。)

古人認為琴有四善九德,這是道德的物化表現。小編匯總了一下,就是醬紫的:

四善為輕、松、脆、滑,九德為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但是,據說全部符合上述標準的琴是不—存—在—的!

《說文》:本作琴,禁也。象形。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弦。周加二弦。

《廣雅釋·樂》: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宮、少商。

《徐曰》:君子所以自禁制也。

《琴論》:伏羲氏削桐為琴,面圓法天,底方象地,龍池八寸通八風,鳳池四寸合四氣。琴長三尺六寸,象三百六十日。廣六寸,象六合。前廣後狹,象尊也。上圓下方,法天地也。五弦象五行,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武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從以上典籍對琴的發明、作用、形制、寓意、演變提供了大量參考信息,總結一下就是:琴是伏羲氏或者神農氏發明的(總之區間段也就是在公元前2400年到公元前2338年之間),本來是五根弦宮、商、角、徵、羽,到周文王(對,就是《封神榜》裡面的西伯侯姬昌)的時候加了兩根弦少宮、少商。象徵著「天圓地方」的原始樸素宇宙觀和天地君臣的社會秩序規則,同時也從側面印證了古人在天文曆法方面取得了重量性研究成果。琴產生後,品德高尚的人用來摒棄雜念,正德修心。

小編認為,在伏羲氏和神農氏的時代,氏族部落的發展已經日趨成熟,奴隸制社會形成的基本條件也在開始形成。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從新石器時代進步到奴隸制社會,琴從一開始是帶有教化性的,國無禮法,勢必難繼。所謂文化,文是紋路,是道理,化是融合,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魅力就在於傳承的連續性。當然,東周之時,「禮崩樂壞」,僭用層出,對琴來說,增加了其多樣性發展可能。到漢代時,琴更被系統儒化,從此列於四藝之首,尤其成為文人士大夫階層寄託情感的載體,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哲學老師沒騙你,社會存在真的決定社會意識!)

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圍繞琴的故事從來就沒有停止。傳說的琴師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彈,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這個就是「知音」的最早由來吧,和某姐喜歡讀這個同名「名著」完全不是一碼事嘛。還有小編個人相當喜歡魏晉奇才嵇康大師,嵇康行刑當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請求朝廷赦免他,並要求讓嵇康來太學任教,他們的這些要求並沒有被同意。臨刑前,嵇康神色不變,如同平常一般。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從此之後,成為絕響!琴中到底孕育了多少文人風骨和民族性格。

當然,說了這麼多,要命的問題來了,小編四肢健全,五音不全,純屬艷羨。人常說,聞弦歌而知雅意,這個是和理解包容者相處的痛快,願大家身邊都能多幾個這樣的人。

最後,和某峰一樣,啊,此情此景,我想吟詩一首:

和東坡居士琴師

琴上雖無琴聲在,放在匣中心自鳴。

指頭無聲常在手,撥動心弦時時聽。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300塊就弄一套讓我相見恨晚的化妝品,照著買准沒錯!
當白牆遇上藝術家,竟然發生了這樣驚人的變化!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