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理想課程:推進學科與生活雙向融合

理想課程:推進學科與生活雙向融合

有一種觀點認為,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有兩類:學科課程和生活課程。有人認為,學生在學科課程中學習知識,然後到生活課程中實踐。在我看來,這是極其錯誤的理解。

學科知識本身就是生活經驗的提煉與抽象,從品格養成角度看,中小學生正處在了解生活、認知生活,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如果教育只強調學科知識,會讓學生親近了學科、遠離了生活,走向技術理性,甚至造成人格扭曲;從學習成效角度看,只有與日常生活聯繫緊密的東西才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

長期以來,學科課程呈現給學生的多是知識的結構,對於知識來自哪裡、怎樣在生活中應用關注不夠,沒有打通學科與生活的聯繫,導致學生學死知識、死學知識。而生活課程,特別是一些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實踐而實踐,沒有發揮學科對生活探究的促進作用,導致活動熱熱鬧鬧,探究卻無深度。

學科課程與生活課程割裂,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無法養成。推進學科與生活雙向融合是大勢所趨。完成雙向融合,要做到課程觀念、課程內容和學習方式三方面融合。

一是課程觀念的融合。

教師應當認識到:教育即生活,課程也是生活。學科課程不是為生活做準備,學科課程就是生活本身。學科課程與生活課程雙向融合,需要教師具有培養「整體的人」觀念,促進學生品格和能力協調發展,幫助學生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探究中建構自己。培養「整體的人」不是將學科知識簡單疊加,而是要求教師有整合思維,打破學科界限,將本學科與其他學科融合,將學科課程與生活融合,形成對學科、生活和自身的整體認知、全面理解和把握。

二是課程內容的融合。

學科課程是以學科知識為基礎、以學科邏輯為主線建構的,優點是方便知識的傳授和快速獲得間接經驗,缺點是學科與學科、生活割裂;生活課程是以學生興趣和需求為基礎,以心理邏輯為主線建構的,強調脫離書本,通過實踐獲取直接經驗。優點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豐富學生生活感受,缺點是不系統、不連貫。

學科課程與生活課程並非水火不容。以數學學科為例,數學來自哪裡、數學是如何建構的、數學如何走向生活應用……這些是學科知識,生活化的數學則包括數學史、數學家、數學故事等內容。再比如風箏課程,內容包括風箏的歷史、風箏的詩歌、風箏的製作、風箏的繪畫、風箏的歌曲、風箏的動力等,包含了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工程、數學等學科內容,通過對風箏的探究,可以讓學生用學科思維看生活、用學科視角看世界。

三是學習方式的融合。

探究是學科課程與生活課程最基本的學習方式,一種是對學科的探究,一種是對生活的探究。實現學習方式融合的方法就是學科課程的探究生活化、生活課程的探究學科化。

學科課程是生活的壓縮與抽象,教師要求學生理解和接受學科知識就必須進行生活化解讀,將學科知識回歸生活,才能讓學生走近學科,感受學科的魅力。

需要警惕的是,學科課程探究生活化能讓學生學習興趣更濃、課堂氛圍更活躍,但學生的學習不一定更有成效。這是因為學科課程探究生活化不是學科學習的全部,學生在對學科與生活深刻理解後的自我重新建構才是最重要的,經歷這一過程的學生才能「像學科專家一樣思考」。比如小學數學「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一課的學習難點是長方體的線與線、面與面的關係和空間想像。有的教師創設「切土豆」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在切土豆的過程中感受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線、面關係,在趣味盎然中突破了難點,實現了數學知識的建構。

生活課程探究學科化,可以有效避免學生在生活課程學習中的經驗絕對化、思維膚淺化、收穫碎片化問題,可以讓學生深刻認識生活本質。比如「身邊的植物」主題活動中,教師幫助學生用數學方法統計植物種類、用語文方法描寫植物、用科學方法研究植物、用美術方法繪畫植物……生活探究學科化,開闊了學生探究的視角,讓探究變得立體、豐富、有效、有深度。

學科課程與生活課程雙向融合、深度融合,才是課程的理想形態。

(作者系山東省濰坊市峽山雙語小學執行校長)

《中國教師報》2018年07月04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教育人物」潘際鑾:中國焊接科學的奠基人
「最後一課」里的大學品格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